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51

第51章 认知与学习(1)

在心理学中,没有哪一个问题能够比认知与学习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了。这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所具有的远远超越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正是凭借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从千万种动物群落中脱颖而出,而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具有主宰地位的“万物之灵”。因此,了解人的认知能力,把握学习的内在机制,对于认识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进而从本质上理解与把握人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的概念及其共性特征

任何一个成熟的有机体,其结构功能都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但是,不同的有机体其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对于人类来说,其成熟个体的功能属性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与形形色色的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学习获得的。任何心理学理论都不能回避学习这一话题,都对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格外的关注,许多理论都是从研究学习的有关问题入手,把学习的规律作为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扩展到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因此,有关学习的问题,在心理学中历来就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是心理学家们探讨的热点和重点,也是心理学中较为成熟的领域。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呢,怎样理解学习的概念呢?

谈到学习,几乎每个人都能马上领会它的意思,并可以举出它的各种实例。但是,心理学中所讲的学习,其内涵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有所不同,要从心理学角度确切地给学习下一个定义,也并非易事。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围绕着学习的概念,不同的理论给出了不同定义,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和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其中,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或加强;认知学派则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上述两种说法,都从不同角度谈及了学习的某些特征,尽管行文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却是类似的,即都涉及了主体结构的变化(刺激—反应联结的变化是主体结构变化的外化形式)。也就是说,学习一定会导致主体结构的变化,学习发生的标志就是主体结构的某种变化。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主体结构的任何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这是因为,主体之生物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主体结构就存在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因此,主体结构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学习,只有特定原因引起的主体结构的特殊变化,才称得上学习。

那么,主体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必然过程,这一规律在生物界体现的尤其明显。与这种规律相适宜的是,有机体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以人类的个体为例,从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受精卵开始,一个新的人类个体便开始了独特的生命之旅,一个特殊的主体结构便开始了漫长的发展与成长之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只是在其离开母腹时才开始。换言之,人的主体结构一开始便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中,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取决于人类有机体所特有的遗传基因和自然本能,正是遗传结构的特有规定和驱动,才使得主体在与相应的客体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能够按照自身特有的程序、规则和模式,不断地进行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变化,概括地讲,既有生理性的变化,又有心理性变化;既有功能性变化,也有器质性变化;既有暂时性变化,也有永久性变化;既有局部性变化,又有整体性变化;既有各种年龄段、“关键期”的突变,也有每时每刻都发生的渐变。主体一生的发展过程,就是由形形色色、这样那样的变化形式所构成。更具体地来说,这种变化包括:体形外貌的增高或变胖,组织脏器功能的增强或衰减,改变了某种习惯,调整了人生信念、处世原则,情绪高涨变得情绪低落,受到老师的赞扬自信心大大增强,学会了一句外语、忘记了某一公式,重新整化了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等方方面面。上述这些变化,虽然都被称作主体结构的变化,但其所涉及的方面,以及变化的性质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显然,上述这些变化,只有少数能被称作学习。诸如身高增加、体能增强、嗓音变粗、饮食口味的改变等生理性的变化显然不是学习,那些由遗传所决定的生物性成熟而导致的变化,如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性心理等变化自然也不是学习,另外,诸如大脑由疲劳变清醒,情绪由坏变好,态度由随意变得认真等,显然也构不成学习。但是,不管属于哪种形式的主体变化,都是特定的主体与相应的客体环境通过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和决定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那么,该怎样理解因学习所导致的主体结构的变化呢?该怎样定义学习的概念呢?

正如前面所说,主体结构的任何变化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主体结构的某种变化。因此,学习显然是一种特殊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形式,是主体结构的一种特殊的变化形式。也就是说,只有特定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才能够导致可称为学习的变化,只有特定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才能导致学习的发生。学习的发生和因学习引起的主体结构的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殊性:首先它是心理性的而不是生理性的,是因后天经验引起的而非遗传和成熟决定的,是一些相对稳定的变化而非昙花一现的瞬间行为,而且不是由药物、由疾病、由身心的正常或异常的波动而导致的。具体来说,因学习而导致的变化主要指个人认知本领和操作技能的改变,如记住了某一地形,学会了做某道菜肴,了解了某一事物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某一定理,能够独立处理某一生活中的事件,社交本领有了改善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被称作学习。而学习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的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在与周围世界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使自身增加了某种知识,获得了某种经验,接受了某种信息,掌握了某种本领等方方面面,进而使自我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其中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综合的、典型的广义学习的过程。至于谈到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获得各种知识、技能、经验的过程。这种学习一般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指向特定的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并且经过一定的努力来实现的,其典型代表便是学校里学生的职业化学习。不论是广义的学习,还是狭义的学习,其共同特征都是主体结构的某种变化,当然,由于学习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参与影响学习的主客体变量的不同,都会使学习的具体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也使得主体结构所发生的变化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学习形成下列认识:学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是主体在其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主体结构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客观知识和客体经验内化为主体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按照客观要求构建心理图式的过程,是主体接受客体改造和雕琢的过程,是主体追求与客体同构的过程,是主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等等。类似的说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它们都从某一方面或某种角度对学习的本质进行了某种解析,有助于我们增加和丰富对学习的认识。

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的机理

在讨论完学习的定义之后,我们自然就转到研究学习的具体过程,学习的内在机制,影响学习的因素和条件等等。了解这些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学习,发现学习的各种原理和规律,发掘一切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学习的过程,使认知与学习的方式更符合心理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能,更容易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主体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学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是主体按照认知对象的本来面目建构心理图式并最终达到与客体同构的过程。因此,探讨学习的规律,必须用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作为总的指导,以这一原理及其相关的法则,对所有学习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释。

人在其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要学习许多东西:从动作到言语,从自然事物到社会规则,从一般的处事方法到自我内部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从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到职业化、专业化的学科内容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才能获得和掌握。这些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固然差异巨大,形式和手段也多姿多彩,所达到的效果和结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本质,即都是主体以其特有的身心结构,尤其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现实客体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而使自身发生特有的结构变化。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手段和加工策略,把客体知识转化为主体的内在经验,从而使主体结构与客体达到功能上的一致和同构。可见,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由主客体双方共同决定的,主体认知结构的状况及其具体的操作和运作,以及客体内容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方式,共同决定了学习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决定了主体对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境界。因此,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我们要想控制学习的实际过程,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从主体内部结构入手,了解其现实的构造、组成和功能,把握其参与和影响学习的方式和机理,在此基础上,改造和优化我们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体系,以使我们先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加工手段和认知策略,更多地服务于新的学习和认知过程。

那么,主体认知结构及其经验体系具有怎样的组织结构,又有怎样的功能意义呢?

关于主体认知结构的组成和构造及其在学习中的功能与意义,不同的心理学家和学派,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早期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视有机体的内部结构及其操作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认为只要施加同样的控制条件,便会得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反对对人的内部结构及其内部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可控制的条件和可观察的学习结果,才是真实可信的,才是科学的东西。但是,这种无视意识和心理过程的极端的行为主义观点注定是行不通的,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托尔曼等都对S-R的公式做出了修正,认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应该有认知的中介作用,应该把S-R改成S-O-R,事实上这是承认或强调了主体结构在行为反应中的特殊作用。后来的心理学理论,几乎没有人否认主体结构及其操作在学习中的特殊作用,从皮亚杰到布鲁纳,以及奥苏贝尔、布卢姆、加涅,尤其是认知心理学,都把主体认知结构的作用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习的内部操作与加工过程也格外关注。因此,主体认知结构对于学习和认知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成了一种常识性的认识。

但是,主体认知结构及其具体的内在组成,和它的上位概念主体结构的组织构造一样,目前心理学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表征与解析方法,以确切地说明其特有的构造和组成。例如,皮亚杰主张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是所谓的“图式”,而“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而认知结构在布鲁纳眼里则是一套编码系统,所谓的编码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联系的、非具体性的类别,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它是不断变化的。而奥苏贝尔则认为,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至于到了现代的信息加工理论那里,认知结构则成了由注意、编码、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所组成的类似计算机那样的加工与操作系统。这些理论模型中,各有各的倾向和侧重,我们暂且不去做更多的评论,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更恰当的理论视角和更准确的言语描述,认知结构的最终面貌一定会越来越清晰。就我们的认识而言,所谓的认知结构,其实是对人的认知与学习能力的另一种形式的表征,是对智力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另一种表征形式:凡是主体结构中直接参与认知和学习的技术因素,不论是能力类的,还是知识类的,都属于认知结构的范畴。认知结构就其最早的雏形和基础而言,来源于人的遗传天赋,只是在后天的生活历程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知结构中才有了经验的成分,其天赋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启和完善。因此,人现实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发展而来的,是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能力与知识的综合和统一。同时,认知结构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和固定的东西,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变化性和处于不断的建构中。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主体认知结构的来龙去脉,以使我们增加对其组织构造的了解。

众所周知,每个人在出生时,是多么的弱小和无能,除了简单的无条件反射外,人的大多数功能都处于潜抑和尚未形成的状态,从父母那里所继承的人类的遗传基因,还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还远未得到展开和表现,许多方面,人还不如一些动物。但是,短短的十几年后,人便以其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及其所掌握的复杂的生存技能而傲视群生。这其中所依仗的,一是人的遗传基因所赋予的卓越的认知潜能;二是人以这种天赋能力为基础所进行的复杂多样的学习。前者,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内部的可能性,后者,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东西。那么,人的认知与生存本领是怎样来的?如何理解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