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与具体学习内容及其操作技术相对应的直属区域的状态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仅仅凭借上述因素还不能确定主体内部各种指向具体学习对象的区域处于怎样的状况,不能确定我们能力的最佳点,因为,即使我们此时精力旺盛、脑力充沛,并且对某内容有着特殊的兴趣和行动意识,仍不能保证此时学习该内容会处于最佳的状态,精力、兴趣、热情、干劲、斗志仍然是间接的影响因素,与特定的活动内容、与特定的心理操作相对应的主体内部区域的兴奋状态,主体对该内容的特殊敏感性,才是决定主体此时的能力水平,进而决定学习效果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技术因素!也就是说,剖开我们某一时刻的意识层面,虽然在精力脑力等方面可能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背景,但是,与各种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活动、不同的认知操作相对应的区域和能力仍会处于不同的状态和水平上(稳定的水平、即时的状态),因而也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兴奋阈限。这时,如果我们从中选择不同的内容、从事不同的活动,那么,产生兴奋的难易会有着很大的不同,活动运行的状况和顺畅程度也会有很大不同。其中,正在状态上的内容或活动能够比较容易地产生兴奋,进而产生顺畅、高效能的运行状态;而不在状态上的内容或活动,尽管有着脑力硬件上的支持,尽管有着不同性质和层面的动力支持,仍然不会产生活跃的、快节奏的兴奋,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可见,影响学习效能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随各种主客观因素及情况不断波动和变化的直接指向不同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能力状态,这种与具体内容相关的能力状况,对学习效能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而它的状况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主体以往的经验和训练所形成的稳定的能力和态度,它是我们现实能力状态的基础;另一方面就取决于上面所谈的精力脑力、兴趣、热情等诸因素对它的影响,以及更为细化和复杂、许多方面是我们目前还难以知晓的原因。因为,正像人的生理、情绪、智力等会产生周期性的波动和随机性的变化一样,认知结构中的各功能区以及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特殊能力也完全会自主地或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流转和变化,从而使得我们针对不同内容和对象的即时能力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可见,主体每一时刻的能力状态和特点,既与主体一般的能力倾向和水平有关,又受着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挥和表现的程度与水平,受制于主体综合的身心状态,善于把握主体在每一时刻针对不同内容的特殊的能力状况和反应水平,对我们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进而提高学习的效能意义重大!
总之,认知与学习,绝不仅仅是主体知识和技能的运演,而是各种动力因素、个性因素综合参与的复杂过程。所以,主体那些相对稳定的智力和经验系统固然对认知与学习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种随机的参与因素同样会对智力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在一个短暂的智力任务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时显得不甚明了,如计算一道数学题,这时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看我们的智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但是,若稍微延长这一智力任务的时间,或者扩大智力任务的范围,如学习一章的数学内容,经过一天乃至一星期的学习,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影响智力活动的因素就会增加很多,如计划和安排,饮食和休息,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教师的配合,自制力和抗干扰能力等等,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智力活动的效能和智力任务的完成,善于调整和利用这些条件,把影响因素调整到积极的状态上,对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即便我们有着优越的能力资源和基础知识,也可能输给那些智力因素并不优越,但其他辅助条件却能跟得上的人。而如若把这一过程延展到人生的一些长距离目标,其影响的因素将会更多,诸如爱情、婚姻、经济条件、工作环境,以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等人格要素,都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进行,进而决定着事业人生的成败。因此,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机理,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努力地加以培养和训练,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努力地进行积极的现场调控,以把各个影响要素尽可能调整到较高的即时状态和水平上,使它们充分发挥对活动积极的支持和动力作用,这样就会有力地促进我们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利用!
四、几种典型的认知与学习形式
(一)记忆
记忆,是许多高等级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和生存本领,对生命的保持和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记忆对于人类而言,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类的绝大多数功能本领,都不是先天继承性的,而是经验获得性的,是人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而逐渐获得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记忆功能的参与和作用。没有记忆,人就不可能有效地从外界获取并保持信息,也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不仅是人的认知能力,人的其他生活本领,人的情感与态度,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生活将可能永远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因此,记忆在人的全部心理机能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各种形式的心理活动中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对人的知识积累、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忆是人的其他许多高级功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许多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人类的记忆功能做保障,那么,人类其他的高级功能,人类的创造发明,都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呢?
(1)记忆的概念及其本质。所谓的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练习过的动作等经历和事件,以映象等形式予以保持和留存,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再认或再现的现象。
人在其整个的生活历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客体环境进行着各具形式和特点的相互作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便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由于人所具有的特殊的神经生理特性,使得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效应,并不会随着这一过程的终结而结束,在一定时间内还会以某种特殊形式继续保持着、延续着。记忆,就是对这种保持延续现象的一种表征。因此,记忆,就其实质来讲,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主体变化,是主体对作用过程的记录和对作用效果的保持,是相互作用的后续效应,其生理机制是作用过程在大脑神经系统留下痕迹的过程。
从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记忆是对心理活动的一种保持,是心理活动的遗迹,是心理活动的副产品。因此,记忆一定发生在某种心理过程之后,是对经验过的事物的一种保持和再现,没有之前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和运行,就无所谓对它们的保持和再现,就谈不上什么记忆。
(2)记忆的过程。记忆,是对存在和发生过的心理活动的保持和再现,是心理活动的遗留效果。因此,记忆过程的首要的一环,就是先发生某种心理活动,先使某种活动内容进入主体意识空间,并对其有所意识和识别,这是产生记忆的基本条件。从记忆学说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识记,没有识记,就无所谓保持和再现。而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先有信息的输入和编码,然后才是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以主体的感知方面的记忆为例:感知记忆的产生必须先有感知活动的发生,如看一幅图画,听一首歌曲,读一个英语单词等等,即必须先有所谓的识记,然后才是对识记活动的记忆和保持。因此,识记是记忆的第一环节,是产生记忆最重要的条件。
一般来说,凡是感知过的东西,不论我们是否有记忆的目的,一定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保持或长或短的时间。通常在经过一次感知识记后,随着刺激作用的停止,感觉映象并不会立即消失,而至少会保持一秒左右,这种感觉滞留现象是刺激作用的遗觉波动,是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大脑的神经心理特性,任何进入意识空间的内容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所谓的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而有些内容尽管只经过一次识记,但由于感知的效果好一些的,印象深一些,使得感觉映象在刺激作用停止后,能够存留更长时间,如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便进入了所谓的短时记忆阶段;而有些内容,通过一次深刻的感知,则可能保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从而直接进入所谓的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记忆任务的最后归宿,我们记忆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也是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更快地进入长时记忆,并保持更长的时间。
那么,怎样看待印象的深浅以及保持时间长短这一问题呢?
我们知道,记忆是主体与识记对象的相互作用,是识记对象在大脑中留下作用痕迹的过程。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性作用一样,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影响的大小及持久程度,相互作用后给一方造成的改变的大小及所能维持的时间长短,都会因相互作用的双方特点及作用的实际过程而存在着重大差异。其中,有些影响注定就比另一些影响强烈而持久,如雕刻在岩石上的字,有些几年寒暑就斑驳陆离甚至荡然无存,有些则能历经百年千年而痕迹依在。当然生物、心理类的痕迹虽然不像物理化学类的痕迹那样的简单,但其原理应该是类似的,尤其是神经心理系统的运作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借助于物理化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不论是否真有所谓的记忆痕迹,但至少可以作为比喻来说明记忆的问题。痕迹深,烙印深,说明进行了深刻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的,消退的过程就慢,变化结果保持的时间也越长,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另一方面,记忆的效果好,等同于记得熟练,记得牢固,就相当于该内容比经验系统中的其他内容强度高,强度高便结构稳定、牢固,不易干扰和破坏,便能更持久地盘踞在心理,同时,强度高,也更容易兴奋,容易唤醒,容易提取,容易进入意识的空间,而这些正是被我们熟练记忆、纯熟掌握的内容的特点。因此,要想产生好的记忆效果,就要促成深刻的、高强度的记忆痕迹,而如何促成这样特点的记忆痕迹的产生,就成了我们记忆活动中需要高度关注并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继续分析识记的具体过程。
识记,是对流经大脑的信息的一种感知、识别并加以记忆的过程,识记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对内容深刻而稳定的记忆痕迹,就是要获得对内容长久的保持。如果感知、识记后没有形成哪怕是短暂的保持,达到初步的再认或再现,那只能是连续感知,继续刺激,以产生尽可能深的记忆痕迹,延长保持的时间。具体来说,当我们面对需要记忆的对象时,首先必须真正地感知它,识别它,确认它,即对它的结构、组成和特点形成知觉表征,这一过程是主体通过与认知对象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心理场中建构出与客观对象相对应的内部图式来实现的,这一过程相当于照相过程中客观图像在底片上留下感光印记的过程,对记忆来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了客观对象的感知映象和主观印迹之后,才谈得上对这些痕迹的保持和记忆。但是,这种知觉意义上的图式或映象,在感觉作用停止后究竟能够保持多长时间,则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有些在感觉滞留后马上消失,甚至来不及进行复述,有些则稍长一些,如果马上复述还能再现出来,有些即便不进行复述仍然能够保持下来,这主要取决于知觉图式的强度。现实中,我们通常很少能够做到只通过一次感知便达到了对内容的初步保持和短时记忆,更别说长时记忆水平了,一般都要经过多次感知、重复刺激这样一个反复的识记过程,才达到了对记忆内容的短暂保持乃至持久保持。因此,在实际记忆的过程中,对任何一种需要记忆的内容,一般说来,都需要经过不断地感知和重复才能真正进入长时记忆。当然,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并不都是一样的,它们强度的高低、痕迹的深浅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从几分钟、数小时乃至几十年。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产生持久的记忆效果,必须形成深刻的、高强度的记忆痕迹,而要形成深刻的记忆痕迹,一是依靠深刻的感知,二是适时、适宜的重复,两者缺一不可。记忆的实际过程便是由这两个环节或两种操作动作连缀而成的。现实中,仅仅依靠一次强烈的感知便留下深刻印迹的情况很少,大多数情况下还都需要多次的重复,这种重复可能是多次刺激,也可能是多次复述,目的都是为了产生印迹,加深印迹,因此,重复是记忆之母。但重复的本质只不过是再次进行识记,和感知一样,浮皮潦草、心猿意马的重复,无论进行多少次,都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迹,产生深刻印象最重要、也是最技术性的工作,就是强化感知的效果,而重复仅仅是无法强化感知效果后的无奈之举,是被迫采取的笨办法。同时,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率也主要取决于感知的效果,一次记住了,就不会再来第二、第三次,减少重复的次数就减少了工作量,单位时间内就可以记忆更多的东西。
所以,提高记忆的效能,无论是提高记忆的速度,还是加深记忆的痕迹,全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和强化感知的效能上了。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或条件影响感知和识记的效果呢?
记忆,是主体与认知对象相互作用进而留下作用痕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感知与复述的不断交替,逐渐形成痕迹、加深痕迹,从而达到持久保持的目的。其中,感知与识记的过程,是最重要的操作步骤,对记忆的效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影响记忆痕迹的形成和记忆痕迹的强度。
只有在感知时产生强烈作用,产生鲜明印象的内容,才有可能持久地得到保持。相反,在感知时便轻描淡写,感知后只能如过眼云烟。那么,哪些因素影响感知与识记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