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60

第60章 认知与学习(10)

第三,我们再看一看主体的动力倾向系统对记忆的影响。主体结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功能系统,在它的内部结构中,既包括与千千万万具体活动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与本领,是能够决定工作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直接的技术因素(在智力活动中主要指的是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包括构成人格和体现人性的更重要的需要和价值体系,这是对任何活动都参与的,具有更广泛使用价值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各种活动都必须的辅助系统和支持因素。在实际中,我们通常以自我为核心,以这些先天的心理倾向和后天的价值取向为准则和导向,来决定行为的取舍与选择,决定我们对客体的态度和身心反应:当一个对象或活动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迎合主体的价值取向,能够给主体带来利益、好处与满足时,通常会激起主体自觉探索和主动追求的欲望,愿意投入更多的能量和精力于活动之中,从而使活动赢得更多的动力支持,有力地促进活动效能的提升。对于记忆活动来说,虽然主体主要是以其认知系统来应对各种记忆对象,但是,主体的其他内部成分,诸如需要和动机,情绪和态度,理想和价值观等也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对记忆的过程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在记忆活动中,凡是有用的内容,重要的内容,对主体具有特殊意义的内容,通常会产生好的记忆效果。同样,当一个内容是主体喜欢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有天然吸引力的内容,与快乐和满足相伴的内容,都会对主体产生特殊的引力,都会唤起主体自然的动力投入和能量贯注,都会激起主体特殊的热情和反应,使主体以良好的身心准备状态去接受这些信息,从而使记忆活动呈现出自然兴奋、轻松省力的动力态势,有力地促进记忆活动的进行。日常学习中,不同的内容相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和吸引力是不同的,所拥有和得到的动力支持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喜欢的内容,经常能给我们带来愉快和满足的内容,重要的、高价值的内容,都会比其他特征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动力支持,更充足的能源供给,给认知加工提供更便利、更顺畅的条件和身心背景,因而会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另外,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弱化我们在记忆操作中所遇到的技术性困难,从而减小了记忆的相对难度,难度小的内容自然是容易记忆的;反之,不感兴趣的内容,厌恶的内容,惧怕的内容,与挫折感和痛苦感相伴的内容,无关紧要的内容,都是不利于记忆和保持的。

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主体结构进行了解析,阐释了各部分内容对记忆活动的特殊影响。其中,前两个部分构成了主体结构的能力部分,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因素,它们是直接影响记忆效能的核心的技术因素,第三部分构成了主体的动力部分,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们是间接影响记忆活动效能的辅助因素。现实中,任何一个记忆对象一定会同时与这两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任何一项记忆活动也必然同时需要这两方面因素的参与和支持,二者的协同作用,共同对记忆的最终效能产生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能力部分对记忆的效能起着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动力部分和个性成分则起着重要的辅助性作用,对能力的发挥起着加分和减分的特殊作用。

(2)主体即时的能力状态对记忆效能的影响。感知与记忆是主体以其现有的认知结构及其综合的身心状态来发动和参与的,因此,前面所述的无论是主体天赋的能力特点和水平,还是以往的知识经验,它们仅仅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虽然它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感知与记忆的效果,但是,它们对主体现实记忆活动的参与和影响是通过主体眼下综合的身心状况来发挥作用的,主体当下的能力水平,对记忆的效能具有最重要的影响。而人的即时的记忆能力,显然不是一个稳定或固定的量值,它会在其天赋潜能及经验状况所大致决定的范畴内,随着不同的主客观因素会有很大的波动和变化。

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到人的即时能力呢?

其一,主体的精力脑力状态对即时的记忆能力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有机体,有机体在其生命运转的过程中,会由于能量的耗损或组织的疲劳而周期性地出现机能衰退的现象,例如,连续工作数小时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一天的生活结束后,一定要睡一觉,否则,机体将不堪重负。因此,记忆主要的硬件设施——大脑也会疲劳,其工作效能也是处于不断的波动变化中,我们的记忆能力也会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精力脑力状态也会因其他一些非正常的原因引起变化,如饮酒就会导致神经麻痹,大脑的机敏程度和能力水平就会下降;而一些兴奋性药物则可使精力脑力出现亢奋;一些诸如神经衰弱的慢性病也会导致大脑机能的下降。此外,年龄的增长,更年期的一些病症,更是直接影响到记忆的硬件设施,大脑神经结构的状况。

其二,主体的知识和技能系统中,针对某种特定内容的功能区的即时状态,对记忆等认知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精力脑力只是表达了能力的一般性的物质背景或硬件基础的状况,它能够为认知提供基本的能源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一般的认知能力。但是,就同一状态的精力脑力,主体不同的加工和操作能力,以及针对不同活动内容的各专属区域的状况,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例如,此时学英语正在兴奋点上,但学数学则可能没有感觉;适宜于写作,不适宜背诵;适宜于解题,不适宜总结等等。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精力脑力状态下,主体对不同内容的感应程度,主体在各个方面细节的能力,也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这种特异性的能力水平,对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更直接的影响。

其三,主体综合的身心状态,对主体即时的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状态,对能力的发挥具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因素状态则对能力的发挥具有消极的影响。例如,强烈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坚强的决心,坚定的信心,轻松稳定的情绪等,都有利于能力的激发和调动,会对记忆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当我们情绪低落,干劲缺乏,精神涣散,或遇到反感、厌恶的内容,惧怕的内容,与挫折感和痛苦感相伴的内容,都是不利于记忆和保持的。现实当中,主体在从事活动之前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情绪基调,在面对特定记忆对象和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也会诱发出一个特定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主体即时的能力发挥,对记忆的效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部分的核心其实是动力因素对记忆效能的影响,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参与。

其四,主体在面对具体的记忆内容和任务时,其即时的态度和策略,其现场的操作和运作,对即时能力的发挥和利用,对记忆的效能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影响。主体身心全部的因素,外部环境的各种力量,都集中在这一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来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先天的和后天的,硬件的和软件的,能力的和动力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稳定的和随机的,无法控制和能够调节的,都通过影响主体即时的能力状态,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来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而这一过程也正是主体可以有效发挥其能动性,对记忆的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和良性干预的时候。例如,主体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可以加进有意记忆和精确记忆的意识,加进快速记忆和持久保持的意识,可以努力调动和激发记忆的热情和干劲,可以有不拿下该任务绝不罢休的决心,也可以采取特定的记忆方法,对记忆对象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对记忆的过程和效能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此阶段确实也存在许多对记忆具有影响,但主体却无法改变无法控制的局面或因素,其中有许多是消极的,例如,内容本身不重要,也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对自己的记忆没有信心,此时比较厌恶学习,精力脑力状态不佳,没有相关的经验支持等等,这些都是对记忆具有消极影响但却无法进行有效调控的方面。对此,我们只能适应,并采取适宜于这些情况的应对策略。

总之,主体最终的即时能力状态及其对潜能的发挥,主体在记忆活动中的最终表现,必须在与记忆对象的实际接触中,通过对象与主体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的相互作用所激发和调动出的主体自然的身心反应,以及主体在这种基础上对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即时调节和随后的行为运作才能最终确定。

了解了记忆的原理、规律,我们就能够理解许多记忆现象的原因和来龙去脉,也能够利用这些原理和规律设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参与和影响记忆活动的一些要素进行积极的调整,以便有效地改善我们的记忆,提高我们记忆的效能。下面,我们就对记忆中的一些现象和常见的记忆的方法做出简单的说明和解释。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种记忆形式对记忆的影响。

记忆,按有无记忆的意识和目的来看,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其中,有意记忆的效果要明显地优于无意记忆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知道,记忆是感知过程的遗迹,是心理活动的后效应,任何流经大脑、心理的内容都会留下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痕迹。换言之,主体身上曾经存在过、发生过的事件,不论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记忆它们,都会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被保持下来,这便是所谓的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主体在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既没有记忆的意识和目的,也没有采取一定的记忆手段,但却记住了活动的某些内容和情节的现象。无意记忆,说明主体没有准备去记忆什么,而是专注于其他过程或操作,但任何在心理通过的内容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要留下痕迹,留下记忆,因而,无意记忆只是其他心理活动或心理操作的副产品。任何心理操作若无意识地进行,其效果自然是很差的,完全靠自然条件的充分具备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可控制,不能预测,偶然决定了一切,无意记忆也是如此。由于主体并没有分配额外的能量和精力投资于记忆,也没有采取切实的记忆方法和手段,它的效果显然要劣于有意记忆,最后的记忆效果只能被动地、偶然地取决于主客体双方的具体状况,那些强烈的、特征鲜明的、经过深刻理解的,有强烈情绪伴随的内容,都会达到好的记忆效果。

而有意记忆,是指有记忆的意识,有记忆的目的和任务,需要专门的意志努力和精力投注,并且采取了一定的记忆策略(如复述)的记忆。记忆和一般的感知一样,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感知是相互作用的现场实况,而记忆则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后期效应。一般的感知相当于记忆过程的识记,但一般的感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认知,而识记中的感知却是为了记忆而去感知。因此,识记时主体的心理意识要比单纯的感知复杂,需要附加一些特殊的意念和心力,即加进了“记”和“接纳、吸收”的意识,而这一意识无形地附加了某种新的能量投注,强化和促进了意识对内容的消化、吸收,活化了某种转换机制和储存机制,有效地提高了记忆的效能。同时,为了记住、为了保持,主体就会对感知的过程更精心、更留意,对与记忆任务相符的、能够使对象印刻于心理的那些特征更关注、更敏感、更有针对性,也就是说主体更注意去感知那些与复制、刻录有关的结构和特征,而所有这些,都会使注意更加聚焦在那些能够代表对象的最重要的特征上面,从而使得能量的使用更加的有效和有针对性。与此同时,一些记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也会被使用,如反复扫视、重复感知,同时也会不自觉的尝试复述。所有这些,都会有力地提高记忆的速度,强化记忆的痕迹,从而使得有意记忆的效果要远优于无意记忆。而无意记忆,由于感知时能量和精力的投注主要用于其他方面,并没有分出一部分精力和能量专司记忆和储存,同时,我们常常只注意与加工任务有关的信息,对与印刻有关的信息并不是特别留心,因而,虽然都经过了同样的感知,可能那些关键信息并没有注意到或没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而强度不够、没有引起深刻注意的内容只能留下浅的痕迹,而这些显然影响了感知的效果和记忆的效果。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无意记忆总是逊色于有意记忆。

其次,我们再看一看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为什么会出现记忆效果的显著差异。

机械记忆是在人们不了解记忆材料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情况下,或者无须弄清内在意义、甚至不存在什么意义的情况下,依靠强烈的记忆意识,强化感知效果,增加重复次数而达到记忆效果的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虽说是一种无奈的笨办法,但却是真正纯粹的记忆,也是最基本的记忆方式。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必须依靠所谓的机械记忆来达到记忆的效果,如,单词的写法和读音,某国地图的形状,某一首歌的曲子等。

意义记忆是建立在对识记材料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是在弄清了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基础上实现的记忆。通常情况下,机械记忆的效果要远逊色于意义记忆。这是因为,机械记忆的材料都是单个和孤立的,彼此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没法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或组块去把握,增大了记忆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