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问题解决从整体和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试误性过程,因为,问题如果都能够轻易地一下子顿悟,可能就算不得问题了。但是,这种试误绝不是盲目被动地瞎冲乱闯,也不是缺乏理性的胡乱之举。事实上,我们面对任何问题时,都想一下子找到问题的答案,都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挖掘理智的力量和先前经验的引导作用,可是,鉴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理性的限度,许多情况下我们难以根据现成的经验按部就班地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盲目尝试便不可避免,错误、无效的操作也难以避免,试误也就成了问题解决中一种无奈的难以控制的必然的心理过程。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一些与主体的认知能力相比较而言比较简单的问题,一些前期的量的探索已经累积到要发生质变的问题,才可能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另外,试误和顿悟也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现实的问题解决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其中,宏观的试误中会包含不断产生的小的顿悟,而顿悟往往是通过不断试误才产生的结果,两者要相对的来看。
总之,试误说和顿悟说都表达了问题解决中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是,都流于片面。一般来说,当问题相对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比较困难时,主体更多的出现试误的过程;而当问题相对于主体比较简单时,问题解决会更多地表现出顿悟的特征。更本质的来看,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取决于客观问题与主体认知结构的差异和距离,当两者的差距比较大时,只能通过尝试错误的渐进性过程,只有两者的差距缩小到足够量时,才可能产生跨越式的顿悟理解。
(六)技能的学习
所谓的技能,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是有着特定功能作用的有组织的动作系统。技能的高级阶段或技能的自动化掌握被称为熟练或技巧。
技能和人的天赋素质和基本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其他类型的学习一样,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建立在特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都需要特定的基本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舞蹈、杂技等动作技能需要健全的肢体和神经功能,言语技能需要听觉和发声器官的支持,否则,技能的学习与形成便是不可思议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与技能有关的相应区域的结构状态及其所蕴含的潜能,对技能学习的进程和速度,对技能最终的水平和质量,有着强烈的影响。而这些技能的形成和熟练,使得相应的潜在能力得以现实化,也使得许多本已展现的能力得到了更丰富多样的扩展和表现,反过来又强化了主体的相关能力。
技能和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的知识是技能学习的基本前提,一定的技能必须依靠相应的知识提供支持,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例如,我们如果不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不了解操琴的有关知识,也没有看过别人操琴,要掌握琴技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多数的技能都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该操作背后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搞清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如此,才可能为具体的技能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技能与练习的关系更是密切,一项技能如果只局限于了解其基础知识,只局限于对动作要领认知层面的理解与把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充其量只能算一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被利用上,只有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术,才真正形成了技能。显然,实际的操演和训练在技能形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也是技能学习的目的。
技能的学习在学习的范畴和领域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和培养形形色色的技能。许多内容的学习就是以掌握特定的技能为目的,如写字、游泳、绘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技能,必要的基础知识只是一种手段,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才是目的。另外一些内容的学习,如各个学科中的概念的理解与原理的把握,相关的技能只是知识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知识学习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知识被理解与掌握的必然要求和标志。因为,知识不能光局限于领会和理解的水平,还必须通过练习,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如此,才能实际地解决问题,才能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的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技能包括两种主要类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其中,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操作)构成的,主要包括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这种类型的技能是很宽泛的,如弹钢琴、跳舞、书法以及与生活工作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等。而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或认知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这种技能既包括各种狭义的智力技能,如下象棋、写作、数学计算等,也包括更一般的智力技能,如各种一般性的思维方法和认知策略。
技能作为学习的结果,作为主体后天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功能用途,不论是生活、学习和工作都需要相应的技能,没有技能,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将寸步难行。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系列有着特定功能的动作系统,是主体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属于后天经验的范畴,是主体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主体生活工作和应对外部环境的有效手段。
主体的长时记忆系统储存的信息是十分浩繁的,但大致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前者是回答事物“是什么”的,是具有说明解释性的知识,用来表征事物的性质、特征、关系等真实的存在状况;后者是回答“如何做”的,是表征和描述某种操作程序和步骤的,是动作模式和动作结构的心理表征。这部分知识如若只局限于认知层面的描述和理解,就是一种理论性知识,如若进入实演阶段并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被个体熟练掌握,能够按照相应的规则、步骤等客观要求顺利地操作下来,就转化成了技能。在主体的经验系统中,狭义的知识,一般只指各种描述性、说明性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广义的知识还包括各种表征动作结构和操作程序的知识,即程序性知识,也可以包括这类知识的最终落脚点——技能,尤其是各种广义与狭义的智力技能。然而,把这几个方面完全作出细化的分类有时是困难的,而且似乎也无此必要,所以,人们通常笼统地用知识和技能,来表征我们学习的全部内容。
陈述性知识是用概念、命题、图式和表象等代码来表征的认知内容,表现形式为一系列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用来表征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等或具体或抽象的客观事实和存在。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内在本质是“意义”。命题是对某种事实的陈述与表征,其表现形式是具有某种组织形式并具有意义的语句,通常是由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和组合而成。命题是知识外在的表现形式,命题内在本质是“句子的意思”,即言语背后的意义,而意义所要表达和反映的正是是事物的真相,事物的真相是意义同时也是命题的客观基础。因此,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是要理解言语所表达的信息的意义,理解了意义,也就等于把握和洞察了事物的真相。
程序性知识是对动作结构和操作技能的心理表征,其内在本质是一系列的规则和程序,是一套C-A产生式系统,或S-R联结系统。程序性知识相对于陈述性知识来说,虽然也可以用言语来表征,但是难以进行准确和精细的描述与表征,需要结合具体的动作图式或表象,才能真正地理解与领悟。程序性知识是靠言语和动作表象共同来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的现实应用就是技能,程序性知识掌握的真正标志不是头脑中的思想,而是现实的技能,不是局限在认知层面的理解,而是能够进行合规则的实际操作。因此,程序性知识就是技能的理论化表征,是认知和思想层面的技能,是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其目的和归宿就是要转化为实际的动作性技能和操作性技能。一套程序性知识,一项具体的操作技能,就是一套有着特定功能的动作模式或操作程序,就是一套独特的产生式系统,它能够在特定的条件和情境下启动并指向特定的目标,通过做出一系列符合规则和要领的动作序列,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达到相应的行为目标。
总之,技能是主体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后天经验,是理论性的程序性知识和具体操作动作的有机结合,是需要借助于感知、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肌肉运动等各种心理机能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一项技能就是一组有组织的动作结构,就是按照某种结构和规则组织起来的产生式序列。程序性知识通常需要经过特定的实践和训练,才能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学习通常需要先学习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并在程序性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动作的实演,才能形成现实的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技能转化,有些非常简单,只要从认知层面理解了,就能马上进行操作,有些则非常复杂,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
技能,是具有某种特定功能、能够胜任和完成某种工作活动的操作技术。每一项技能,都有其特定的操作要领,都对学习者设定了特定的标准和要求,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按照这些规则和要求进行操作的过程,当学习者的各项操作达到了这些要求和标准,学习者也就从初学者变成了熟练者。
具体来说,一项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标准(以动作技能为例):
第一,正确性。正确性是学习者需要注意的第一要素,主要指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很少犯错误,即使偶有错误,也偏离不大,同时也能得到迅速纠正。对于动作技能来说,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测量,也就是说,动作的水平有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和要求:动作的形式(方向和幅度),速度,力量。其中动作的方向是指动作的轨迹,即肢体移动的轨迹是否指向要达到的目的。动作的幅度是动作量的大小,即肢体移动路程的长短,准确的动作,其幅度是适当的、方向是正确的。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应视具体的技能项目要求而定,有时需要柔和,有时需要剧烈。
第二,协调性。任何技能都是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单靠一项孤立的动作是无法实现的。在进行活动时,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同时一个动作往往是由若干局部动作组成的动作群,由此构成一个动作的连锁结构或复合结构。一个熟练的技能,如弹钢琴、舞蹈,不仅单个动作和局部动作要完成的好,各个动作也要协调的好,衔接的好,完成起来顺利、顺畅、连贯,洒脱自如。
第三,适当的速度。许多技能,除了正确性和协调性之外,还有速度要求。一个高水平的技能,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就是不断地提高速度,如挡车工、装配工、打字员的技能,操作的速度是衡量其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第四,反应的自动化。技能训练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时,就是动作技能的自动化。主体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刚开始时动作紧张、机械,注意力高度集中,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操作者的精神越来越放松,监控的力度也越来越小,以致后来完全放开后仍然能准确自如地进行操作,这便是反应的自动化。
以上是一项技能应该达到的各方面的标准和操作要求,主体学习一项技能也必须按照上述这些标准和要求去进行学习和训练,直至最终符合这些要求。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技能学习的具体过程。
一般来说,技能的学习与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对动作技能的认知表征阶段。第二,动作的实际演练阶段。
在第一阶段,学习者需要通过动作的言语或文字表述,了解动作的结构和操作要领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形成相应的认知表象,或者通过观察动作示范,了解某一技能的动作结构、组织特点,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也就是说,学习的第一步是对动作系列形成认知表征,能够理解并记住每一动作成分的构造、运动轨迹、速度和力度以及各成分之间的连接等技术性指标,以便为后续的动作实演提供正确的形象引导。
第二阶段,学习者需要利用业已掌握的动作图式,进行实际的操练,以便把观念性的操作转化为肌肉性和实践性操作。具体来说,主体需要根据第一阶段所形成的有关动作的认知表象和操作要领,进行操作动作的具体尝试,在此,先前构建的动作表象和操作图式,将引导主体进行实际的动作排练。而具体的操作效果,则要看新技能、新动作的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与主体现实的能力现状之间的关系,如果主体各方面的条件与动作的客观要求差距很小,实际的操作便能够做到位,能够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技能也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形成。但是,一项新的技能,一般来说,其动作的技术要求一定与主体现实的机体结构以及相关的动作经验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这就使得主体在按照动作要领进行操作并追求与目标要求的同构时,一定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障碍,感觉到或大或小的困难,相应的操作动作也很难一下子符合技术要求,必然要经过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并且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与策略,以加快技能学习的速度,提高动作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