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08

第8章 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行为(3)

(2)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存在、互为依存的两大概念,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既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又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在参与和影响行为的格局中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产物便是变化了的主、客体——某种行为(变化了的主体)以及行为的结果(结果的一部分就是被影响和改造了的客体)。其中,主体是客体施力的对象,教化、影响和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能够对客体施加反作用的特殊的能动对象;而客体是主体生存的土壤,是主体存在与表现的空间和条件,是主体许多内部成分的信息来源,是主体运动变化的诱因和动力基础,也是主体任何作为需要考量和遵循的规则和法度。主体发挥能动性时,必须考虑到客体规定与现实原则的制约和影响,客体对主体施加作用与影响时,必须顾及主体结构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现状,考虑其可变的空间和弹性。主客体是一个双向趋近、互要融合、追求同构,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目标就是达到主客同构和天人合一。其中,客体往往是主体直接、间接的趋近目标和追求方向,它规导着主体的意识流动和行动指向。

总之,主、客体两个概念的产生和界定都是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它们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矛盾格局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虽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成分,但它们一开始就处于水乳交融、无法分开、不间断的相互作用的境况中,离开客体的主体与离开主体的客体都是不可想象、不可思议的。

所谓的“相互作用”,是指有着特定关系的两个事物或两个因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施力,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一方的存在会对另一方产生某种效应,一方的变化会对另一方产生某种影响;一方的存在状况和变化情况除了取决于自身的结构状况外,就是取决于对其有影响的另一方的状况;一方在对另一方施加作用与影响时一定要考虑对方的状况,因为这种作用的结果及影响的效能,除了取决于所施加的作用与影响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对方的情况——这种影响是通过对方的结构而起作用的。

就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言,由于主客体与生俱来的固有联系,使得它们一开始便处于永不间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中。从相互作用的普遍原理可知,两个事物发生相互作用,必会使作用的双方发生某种改变,从而产生某种效应和结果。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发生在主体身上的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主体某种结构内存的兴奋,某种功能属性的显露,某种特定的运动和变化,某种特定的身心状况等等,所有这些,我们统称之为行为、活动。由于行为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注意:在这里,“结果”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因此,促成行为发生和主体变化的原因显然不是单由哪一方决定的,而是由主客体双方共同决定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行为发生、主体变化的充要条件,但两者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主体结构是主体行为与表现的本体来源和始作俑者,是产生行为的母体,是行为的内因,是决定主体行为内容与形式最重要的因素。主体这种作用的发生是由主体结构之天然倾向决定的,是主体结构的固有特征和存在形式,因为主体结构就是以特定形式的运动变化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客体是主体行为与表现的空间和条件,是行为的外因,是决定主体行为内容与形式的必要条件。主体结构的每一次兴奋,每一种展现,都离不开客体诱发和允许,主体的任何行为表现都要受到客观现实和客体条件强有力的限定和制约,都要深深打上客观的烙印。

因此,主体无论从其静态的身心状况,还是动态的意识流、动作流,无论是某种内存的兴奋,还是某种功能属性的表现与流露,都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都存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在这个过程中,主客体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各自对行为产生独特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主体结构可以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主体便有什么行为;另一方面,客体规定可以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客体便有什么行为。所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人为地分解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即主体结构决定行为和客体规定决定行为,但本质上它们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和一个完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主体的决定作用与客体的条件作用在相互作用的矛盾格局中,在一个特定行为产生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一方面,我们在谈主体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时,不要忘了客体的规定和限制作用,因为主体决定作用的发挥,必须顾及客体规定的制约——主体结构的展开与实现,必须客观允许,必须符合客体规定;另一方面,在谈客体对行为的重大影响时,不要忽略主体的决定作用,因为客体决定作用的发挥,必须考虑主体结构的影响——客体规定的影响和效能是以主体结构为中介、通过主体结构而起作用。前者本质上反映了客体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后者本质上反映了主体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主体结构决定行为和客体规定决定行为,将是我们在论述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中分别展开的两大支线。

总之,主客体各自的特点和规定性共同决定、规定、限定了主体可能的存在与表现形式——广义的行为。一个行为只要产生,一定符合主体结构倾向,是特定的主体结构所决定和发动的,行为绝不会超过自身结构所规定和限定的范畴;同时也一定符合客体规定,是客观允许的,行为也绝不会超过客观条件和客体规定的范畴。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行为才会发生。所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主体兴奋、主体表现、主体变化的充要条件。正因为行为与主客体的特殊姻缘和关系,行为才能一方面折射出主体内部的结构特点,另一方面又打上了客体规定和客观条件的烙印,我们也正可以凭借对行为的解析,获得主客体的某些相关信息。

此外,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主客体在行为活动中的角色、职责和功能,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达:行为=主体结构×客体规定。从这个简单的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行为一定是主客体的共同作用,离开主体的客体和离开客体的主体都不能单独发动行为。也就是说,行为是由主客体两大因素、两大变量共同决定的函数,其中,行为是因变量,主客体是两个自变量,这样,主客体取不同的量值将导致行为的不同量值,即行为的实际状况是由主客体的具体状况综合决定的。那么,主、客体的具体状况是由什么来决定呢?我们知道,主体结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功能系统,其实际状况是由具体的组成成分及联结方式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何一个组成成分的不同或联结方式的改变,都会导致整个主体结构面貌和现状的改观。现实中,人类的不同个体成员之间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阶段和时刻,其内部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综合的主体结构的数值都是不同的,所以,这种不同的结构状态无论是其主动地产生行为还是被动地应对环境,都会强烈地影响行为的实际运程;而就客体来说,由于客观世界具有无限丰富和多样的性质,使得与主体接触并相互作用的事物种类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相应的,它们对主体所施加的作用与影响的性质和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客体及其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在对主体施加规定、限制和影响时,也对行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之,上述公式清楚地表明,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格局中,主、客体是影响行为的两大变量,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它们各自的具体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将决定行为的实况。其中,主、客体都是可以变化、替代的变量,主体方面可以用不同的主体内存或综合的主体结构状态等具体量值来替代,客体方面可以用不同的客体、对象或综合的环境因素等具体量值来替代,由此便可推导出主体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具体行为。

因此,行为似乎可视为主客体一一配对而成,不同的主客体搭配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行为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效应和结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是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综合协调。所以,了解主客体参与影响行为的各变量的具体情况,可以使我们能够准确地预测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控制主客体各变量的具体数值,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行为进行调控,以把行为引导到我们所希望的状态和方向上。

行为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只是表达了主客体在产生行为中的不可或缺性和相互依赖性,表达了主、客体各自在行为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但是并没有明确表达二者须进行怎样的相互作用,依据怎样的作用原则和原理。仅仅局限在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找到相互作用所依循的具体原则,以深化我们对人的心理活动运行机理的认识,强化对行为的解释力,增加实际中的可操作性。

我们知道,主体结构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一种客观现实,而客体则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现实,二者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只是由于它们与生俱来的固有联系和难以摆脱的相互接触,使得二者不断地处于这样那样的相互作用中,也因而使两者处于这样那样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作用双方各自的结构特征也自然演化成了彼此的关系特征。这种关系特征一方面包含了主客体各自的结构特点,同时更体现了两者特征、属性之间的比较,关系特征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它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格局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上面我们已经谈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产生行为的充要条件,其中主客体各自的特征和属性都会对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任何一方对行为的影响一定是以另一方的作用为条件的,是二者的综合效能导致行为的实际运行状况。这种表述事实上已经隐藏了行为有赖于两者功能关系的说法,因为主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对行为产生影响,而这种相互作用的效能,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结构状态,另一方面还必须参照对方的结构状态,这种互通过对方结构而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本质,其实正是两者关系的体现,是同一意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那么,这种新的表示方法和对功能关系的强调有哪些实际的优势和方便呢?

上面我们已经谈过,行为可视为主客体一一搭配而成,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无限多样的具体行为,我们只要使主、客体各取某一数值,再观察由此产生的行为,便可以找到不同的主、客体与不同行为的对应关系。通过对这些特殊的搭配及其对应关系的汇总和考察,我们便可以对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行为的规律能够有一种基本的认识和把握。但是,由于主客体各自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具体形态和数值,由此形成的主客体配对及其所决定的行为将是无限的。因此,用这种菜单式的列举办法来表征行为与主客体的对应关系,显然是极不经济的,也是不现实的,并且这种做法事实上也回避了对造成上述对应关系深层机理的分析。为了更简单地表征行为与主客体的对应关系,更有效地揭示行为受制于主客体变量的内在机制,应该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连接总原则与具体规律的中间机制,应该赋予总原则以更实质性的内涵,应该确切地表征这种对应关系背后所依循的原则和机理,以真正发挥这一总原则独一无二的概括力和理论解释力,顺利地实现向心理学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对各种心理现象和全部行为的理论覆盖和统摄。而这一能够充当主客体相互作用宏观机理与形形色色具体规律乃至具体行为之间连接桥梁的角色,便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依循的功能关系。这种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功能关系对行为的特殊意义,真正揭示了主客体相互作用所遵循的内在机理,梳理和整合了无限多样的主客体决定行为的具体事例,使得主客体无数具体的配对关系由此得以大大的减缩,也使得本不是同一范畴、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共同特征的主客体,由于两者的功能关系而在机能上有了可比性,也使得我们对差异万千、形态多样的心理现象有了描述、解释的共同语言和标准。

所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行为”这一总规律,其意义可以用更为实际、具体的说法表示,这就是,主客体各自的结构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关系将决定行为的实况。这种关系特征的明确和强调,使得主客体对行为影响的机制有了更实质的内涵,使得相互作用的总规律有了更好的可操作性,使得我们对各种复杂心理现象的梳理、整合及其内在机制的揭示,都大为简便。总之,采用了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说法,才真正表达了相互作用所依据的具体原则,是使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具有实际意义的中间桥梁,是对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具体化。因此,这一原则的理解和明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对于把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真正贯彻到实际中,意义重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主客体的关系特征是主客体进行结构与特征的比较时所体现出的特征,但前者是人的身心组织,后者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二者本不属于同一范畴,很难进行真正意义的结构比较,我们谈主客体的关系特征,纯粹是在相互作用的大背景下,基于主体特有的生物组织和心理结构,从生存的意义,从适应的角度,从形形色色的客体对主体作用与影响的效能上,来评估主客体的相对意义和相互关系,所以,两者的比较以及由此引出的关系特征,只能是机能意义上的。因此,这种结构与特征的比较注定不是常规意义的逐项特征和具体性质的比较,而只是两者机能关系的一般性描述,这就是所谓的相符与相背(相悖),相合与相抗,吸引与排斥,趋向与回避,有利与有害,主客体的差异,主客体的距离,主客体是否匹配等词语所表征的意义上。而这种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客体的具体关系,就成了决定实际行为运行状况的内在依据。通过主客体的功能关系,我们对诸如行为的内容与形式,行为的实际运行状况,描述与表征行为运行状况的各种参数,如努力程度,费力大小,好恶,趋避,难易,唤醒水平,积极性的高低等,都可以从主客体的关系状况来获得简单而有效的说明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