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类学的世纪坦言
15087700000070

第70章 西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

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这中间应该有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就叫做农奴制。农奴不像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具有自己的土地,但是人身自由仍然受到束缚。可是在牧区情况又有些不同。

牧区有什么不同呢?牧区的生产资料除了土地(或草场),还有牲畜。土地是死的,而牧区牲畜是活的。除草场是属于领主没问题,这些活的牲畜不像农区的土地全部是领主的。农区我把土地租给你种,你是我的差巴,必须年年交租。可是牧区许多牲畜是私有的,当然也有租佃关系,但是很多牲畜都是属于自己的,牧区的社会形态与农奴制有什么关系呢?再加上牧区的人身自由程度比农区要高一些,鉴于这些因素,研究牧区农奴制的社会特点就是我们藏北考察的主要目的。我当时是调查组副组长,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去牧区,带领四个人下乡调查。起初没想到能写成一本书,结果首次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把藏北牧区的历史、现状做了一个综合调查。

日本着名的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在北大讲课时曾说,这本书是她所看到的写得最好的人类学藏族研究专着。这是人家的评价。我们的确下了不少工夫,调查了七八个村子。中间我又到匈牙利访问。

《藏北牧民》标题是我取的,目的在于分析牧区不同于山南和日喀则的一些特点。藏北虽然整体上也属于噶厦政府,也是农奴制的一部分,但牧区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是人身自由度要高一些;再就是有所有权,牲畜属于私人所有的多一些;再有它是流动的,甚至直到解放前还有几不管的地方,有些地方政府不敢收税,管不住。像安多县等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都做了调查。总之,这是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基础上,首次对牧区社会形态进行的比较全面的阐述,而且是以事实为依据,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把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所以此书比较畅销。跟以前一样,我们藏学出版社印得少,只出了1000册,弄得我自己手头都没有。我的书都是这样,出了以后自己都没有,没办法只好把送给人家的书又要回来,以便保存。

1986年我被分配到藏学研究中心后,我关注的就不是历史问题了,因此原先撰写博士论文时的愿望没有实现,而是转入到现实问题。如西藏的现代化问题。西藏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在西藏建设有特色的现代化?如何在西藏地区既能保护环境、保护传统又能实现现代化?有没有这个可能性?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但是研究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怎么去研究它?这就是我到藏学研究中心以后一直关注的课题。

萧:这就是藏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课题,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

格:对。参加我这个课题组的好多人都有意见,因为书迟迟出不来。我这个人就喜欢慢慢搞,不愿意立刻就出版。当然我可以马上出书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成熟,既然做就要研究得细一点。我现在每年都来西藏,实际上就是为了这个。现代化起源于欧洲,在美国发展达到了它的高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但是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西方从20世纪早期就开始研究现代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原来他们去殖民地的时候,想把当地民族带向现代化。他们称当地人为“蛮人”,不开化,结果成功率很低,只好最后就斩尽杀绝,把现代化从欧洲硬性移到别人的国家,这是一种理论。那是殖民主义时代。现在我们到美国一看是非常悲惨的,几千万人都被杀光了。因为强迫推广他们那一套,势必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和抵抗。那么,这种所谓文明的现代化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要平等。第二,西方国家那种现代化是以少数民族多元民族文化的牺牲为前提的。这种现代化是不现实的。同样的,从欧洲到美国,现在发展到我们国家沿海地区,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搞现代化,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我们也必须思考西方现代化中的教训。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是精神问题,一个是环境问题。

精神问题主要是制造人类的异化。把人类最善良的、本质的东西逐渐异化,变成机器人,而且出现了很多精神病。这是现代文明造成的心病。据统计,精神病患者在当代美国是比较高的。因为它确实是使人们脱离了本性,变成了机器人。这样的异化是精神问题,绝对是不好的,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第二个问题就是一切向钱看。包括奥地利,我去过两次。奥地利现代化初期把原始森林全砍光了,那叫原始现代化。后来经济发展了他们才发现乱砍滥伐不是好事,贻害后代。后来他们才开始重新绿化,现在已是一个绿色的国家。

我们国家现在也开始吸取人家的经验教训。沿海地区遭到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像美国现在已经难以控制。汽车、飞机等排出的废气破坏了环境,地球温度上升。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这样就出现了新的看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即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说人的发展观念不应该是今生今世,只有这一代,应该是代际观念,无论发展什么都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叫代际发展。代际发展就是可持续性发展。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比如说为解决燃料问题,我把树砍了,就像上次我去阿里看到的一样,可是到了下一代,想遮个荫都没有办法,那怎么行呢!所以我们提倡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环境问题,同样也是个文化问题。

萧: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格: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西藏的问题。在美国把人变成了机器人以后就很难再返回去,不容易适应了。就像我们这次接触很多人,我们叫他们工作。他们从美国到西藏来,适应不了这儿的节奏,他们抱怨说我叫你十点钟来,你为什么十一点才来呢?他们适应不了,必须得有事干才行。还有,比如说北京来的要睡午觉,到这儿以后就不行了,到美国就更不行了,没有午觉的习惯。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再改会带来很大痛苦。

西藏被称为是神圣的净土。当然不一定是净土,但至少现代文明的污染还没有来得那么快。我们学者有理想,但理想并不是现实。如果能够把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应用到西藏,西藏不再遭受精神上和文化损失的前提下继续发展的话,才能建设一种美好的现代化。可以作为一个示范点,既做到经济现代化了,而且环境优美,而且人与人之间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所要求的,这样难度太大了。尽管如此,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这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如何建立一个具有西藏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做研究不是下结论,必须要经过充分的考证和调查。不过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

我们对现代化问题提出很多想法,但那只是学者个人的爱好而已,能不能行得通,那要看全民、政府等各方面的因素,还有环境因素。但是如果政府能够应用一些我们的理论,可能一百年以后历史就会证明它的正确性,而现在就不一定。

萧:您好像还写过一本书,叫做《多样性世界》是吧?

格:那是我编的一本教材。把我以前翻译的美国人类学教材书名改了。因为全译量太大,人家出版社觉得书太厚,再加上当时我正在写《藏北牧民》,也没时间修改。当时我在藏大讲课,学生们从没见过人类学教材,所以我就把这本人类学教材重新编译,压缩成一本小册子,取名为《多样性世界》。我希望人类社会今后也是多样性的,多元文化,而不是清一色的。

萧:就像费先生说的,人类的文化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仅要“美己之美”,更要“美人之美”,要理解他人。

格:对。人类学课文的第一篇内容就是“沟通”。人类要沟通,互相理解。沟通并不太难,但是追求的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很大差别,现实往往与人类的理想背道而驰。比如说现在,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希望和平的,可是战争处处都有,而且非常残酷,无法阻止。马克思提倡的理想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为此还配了不少人。可是现实中走的弯路或曲折的路也不少,苏联解体就是一例。欧洲资本主义是最早学社会主义的,多少年搞福利国家,他们成功了吗?曾经很成功,可是现在就不成功了。美国的市场经济一搞,欧洲就落后了。他们搞了很多的福利,结果现在发展缓慢,很难刺激经济发展。

比如说我们去奥地利,吴老板告诉我们,他们一年里的法定的节日差不多要占一半。国家规定,工人们在节日里不上班,而且工资是固定不变的。工资待遇不可能降低,所以成本特别高。凡是40岁以下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国家要出钱养活他们。国家有义务养这些人,直到他们就业。公共汽车又特别便宜,博物馆也不收门票。我们现在还处在原始现代化时期,所以博物馆的门票是越来越贵,而在欧洲那些地方则是作为一种福利,不收钱,都是免费的。这样一来,福利多,不能刺激经济,他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各方面就会落后。吴老板就说了,他采购是到中国东南沿海,从那儿进海鲜然后用火车运到这儿来,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觉得划算。因为中国的物价本身便宜,再加上雇的打工仔又都是中国人,这些人不愿意放假,他们说我们要工作,所以雇用中国的劳工最划算。现在美国的黑人对中国人很有意见,就是因为中国人聪明勤劳。美国黑人相对来说要懒惰一些,喜欢享乐,这样日子长了,大家都愿意用中国人,中国人打工报酬又便宜。所以现在他们民族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但不是很严重。

哎,咱们说到哪儿啦?我想起来了,刚才一直探讨的是现代化问题。我现在做的课题主要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既然大家都认为佛教是藏族的传统,我也研究了十几年,去过许多寺庙。我常常在思考,也在询问别人,尤其是一些喇嘛。

现在的寺院和解放前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给我讲了许多,我把这些都总结出来。例如现在的寺院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奴。又如寺院喇嘛上万人,不劳动,生活全部靠家里供养,现在当然行不通。

美国我调查了二十多个寺院,平时人家都有工作,只有到了周末才到寺院来念经。所以看来我们的寺院管理必须改变。僧人已经不是脱产的喇嘛了,他们变成了职业喇嘛,而且他们不一定要穿喇嘛服,可以穿着西装。祈祷时他们不懂藏文,全部用英文祈祷。所以有很多的改变。还有过去的寺庙投资很大,寺院建筑金碧辉煌,这些作为文物保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西方国家,像英国、挪威、美国等等,我去参观他们的寺院,藏传佛教的寺庙,那些建筑不外乎就是普通的大楼,人家搞成写字楼,在里面租一间会议室,就是一个庙,从外表看不出来。如果想单独修建一座庙宇,没有经济实力根本就做不到。总之在发生变化。藏传佛教要适应现代化,如何继续发展?要为文明服务,为和平服务,为积极发展服务,寺庙管理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再不改就落后了。

另外,国家要求以寺养寺,不允许剥削。可是现在牧区的念大经费用依然是实行摊派,今年念经由这个部落出钱,明年轮到下一个部落,现在依然如此。因为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可是,大昭寺就不一样,大昭寺对外开放,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收入相当可观。现在从佛教经典到寺院的管理模式,寺院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员来源、人才培养等方面,如果不去改变,不随着社会前进是不行的。现在也有成功的例子,甚至把寺院办成佛学院。或者不叫寺院,办学校。在我的家乡甚至出现了寺院活佛办的私立学校,我的几个活佛朋友自己在办学校,虽然名义上是寺院私立学校,但他们不教授佛经,教学内容都是现代的东西。学校可以收费,也可以不收费。学生学上五六年以后自己出去找工作,校方也可以帮助联系工作,但是更多的是靠自己找,一般都能找到工作。所谓工作不是固定的、由国家分配的铁饭碗,但可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有钱赚。这是一种趋势。过去寺院从来不允许办这种学校,而现在已经出现了私塾,寺院办小学,其中有些是男女同学,穿的是私塾寺院办小学的校服。毕业后的去向自由选择。这种变化越来越多。

那么这些寺院有没有现代化问题?寺院的现代化又是什么样子的?目前欧洲的寺院改革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欧洲具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就是教堂。教皇具有自己的经济势力。那么现在普遍认为寺院代表了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把它搞好了,就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寺院有组织性,不像农村个体户,而且寺院里人们都信教,崇拜活佛,崇拜神灵。我们利用这种信仰发展经济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既达到宗教目的,又可以达到国家的目的。带动群众致富,既富裕了,又可以避免信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