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经验
2011年玉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125.4亿元,按可比价较上年增长15.3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8208元,比上年增长29%。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5539万元,较上年增长38.85%,完成财政支出127971万元,增长35.44%,围绕“一特四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18285万元,按可比价较上年增长5.22%,农业增加值达70064万元,增长6.3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67亿元,增长25.27%。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67%,这一切喜人的成绩无不凝结着国家和省政府酒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无不凝结着玉门市党委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心血,无不凝结着玉门市人民团结一心、发展家园的热望。从这些喜人的成绩中也可以明显地观察到玉门市上下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的许多创新经验。
(一)整合农村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资源的零散分布和利用形成不了规模效应。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置换;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劳动力技能和再就业培训;整合农村服务资源,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牢牢抓住产业兴农,产业富农这条主线,玉门市开展了以“一特四化”为内容的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柱产业培育等工作,玉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土地逐步向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集中,逐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土地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大量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围绕农村发展的交易、金融、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按照“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玉门市全力打造了1000亩人参果、1万亩温棚韭菜、10万亩啤酒原料、10万亩蔬菜、10万亩特色林果、100万只羊的“六个一”特色产业基地。有了一体化的农业生产就有了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客观条件。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园林绿化、植被保护和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
(二)兴办合作组织,汇集群众力量
玉门市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依托供销合作社等传统为农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为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玉门市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优先提供资金扶持和贷款支持,优先安排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有计划地组织经纪人外出参观考察。各行业主管部门免费培训技术骨干,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工商部门对农村新经济组织优先登记注册,免收相关费用;交通部门对农村新经济组织的运输车辆优先放行;政法部门对非法侵害农村新经济组织利益的人和事坚决予以处理。政府的扶持,激起了农村能人的积极性,他们自我联合、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构筑利益共同体,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2011年玉门市已组建并规范一定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社67个,民间流通组织76个,农村专业经纪人近1000名,联系各类专业户近2万户,使农村90%以上的农户实现订单种植、订单销售。
(三)放手发挥民间智慧,鼓励先进带动落后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玉门市以党建工作为切入点,以促农增收为落脚点,在全市实施了以“乡镇领导包村挂项做推动发展的先锋、乡村干部联组入户做服务群众的先锋、农民党员示范带头做创业致富的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富民”工程,通过发挥三个“先锋”作用,聚集了党建生产力,促进了“一特四化”战略的落实。除了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的作用外,在“先锋富民”工程中,玉门市还积极发动农村普通党员将乡村两级确定的高效特色产业作为各自的创业项目,对新技术、新品种带头用、带头试,做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干,主动把自己的“致富经”传授给身边农户,带动农户共同致富。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乡镇包村领导积极谋划产业化发展项目110个,联组乡村干部完成了90%以上农户的产业调查,全市培育党员致富示范户300多户,形成农村党组织科技示范基地60个,辐射带动了80%以上的农户确定了增收主业,全市农民在增收计划的指导下迈向了致富之路。在政府鼓励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玉门市在建设生态农村的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和致富能手,他们为生态玉门建设奉献了智慧和辛劳,在实现自身经济致富和文明水平提升的同时,以不同方式帮助和带动了其他农民群众,共同走上了生态建设和致富之路。玉门市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民间不缺乏智慧,只要党和政府相信群众、发动群众、正确引导群众,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四)努力改造环境,吸引社会投资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工程,“种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为玉门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广泛吸引来自社会的投资。从2007年开始,玉门举全市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新”字上做文章、出精品,发展新农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推行新管理、树立新风尚。为了实现“五新”目标,玉门市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70元,近84%农户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组组通上了柏油路,户户吃上了安全水,村村都有垃圾清运车、健身小广场。近年来,玉门市从农村最基础、农民最容易做到的事情着手,在全市开展了以清垃圾、清柴堆、清粪堆、清路障、清院落,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圈,道路柏油化、门坛硬化、门面美化、街道亮化、周围绿化为内容的“五清五改五化”行动使玉门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各乡镇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呈现出了高投入、大发展的态势。以下西号乡为例,立足本乡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的绿地生物制品、石材加工等2个亿元以上项目、1个五千万元以上项目和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大、质量高,带动能力强。
(五)加强宣传推介,推动品牌建设
玉门市按照“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推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玉门市共组织相关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认证玉门镇温室油桃、葡萄、顺兴园区温室茄子、辣椒等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花海镇葡萄、辣椒、清泉乡“清泉羊”特色羊羔肉等3个绿色食品,并将顺兴农业园区设施蔬菜基地申报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全市申报认定无公害食品累计达到10个,绿色食品累计达到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累计达到11个。推进“祁连清泉”人参果、“沁馨”韭菜、“花海蜜”食用瓜、“祁连清泉”羊羔肉、红玉枸杞、顺兴精品蔬菜等10个规模大、效益好、档次高的重点品牌创建。同时,积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利用大型宣传广告、新闻媒体、各种节会,全面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省农牧厅、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肥料双交会暨甘肃省农产品交易会”上。玉门市专门举办了玉门农产品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共成功对接9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创下了展品最多、展馆最大、签约额最大等多项第一。
(六)推广清洁能源,改善生活环境
截至2012年年底,玉门市在10个乡镇、52个行政村,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9044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6.2%,建成了47个村级服务网点和2处养殖小区联户工程。通过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等建设,变“三废”(秸秆、粪便、垃圾)为“三宝”(燃料、饲料、肥料),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省煤节柴灶等农村新能源项目也逐步进入农村家庭。全市农村安装太阳灶3500户,架设太阳能热水器5200户。集中连片推进村庄的新能源建设,在厨房、洗浴、暖棚、厕所推广新能源利用,建立市场化的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七)注重典型带动,激发创业活力
推进重点乡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生态新村的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标杆乡镇,起到榜样带头和经验积累的作用。在建设典型生态文明新村过程中,乡镇政府的领导和服务方式、产业布局思路和重点方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运作方式、致富能手的示范等都给其他乡镇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借鉴作用。降低了其他乡镇的探索成本,拓宽了发展思路。以花海镇为例,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发展改革试点镇,被酒泉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十镇百村”示范点以来,花海镇持续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农业聚集区、城乡统筹示范镇和发展改革示范镇,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小城镇建设,集镇面貌日新月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中心地位日益显著。按照构建以集镇为中心、农民新村为骨架,临近村组遥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思路,建设城镇型、生态型、生产服务型乡镇。坚持推进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激活第三产业,夯实城镇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13亿元,实施了146项重点项目,完成招商引资8.3亿元,向各级各部门争取资金7500多万元。花海镇在设施配套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城镇基础配套逐年完善。实施亮化、绿化、美化“三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花海镇鑫淼农民瓜果合作社以“花海蜜”品牌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三会制度”、财务制度、利润分配制度、集中学习制度,对于党组织关系在村党总支的,采用村党总支主管,合作社党支部协助管理办法,规范了内部管理,促使了合作社的规范运营。产品已远销到越南、北京、福建、广州、长沙、武汉、嘉兴、成都、兰州等地,外销食用瓜达到15000吨左右,累计返还社员收益150万元,瓜农亩均收益达到4000元,食用瓜合作社已经成为了群众眼中的“靠山”和利益的“代言人”。
二、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建设,统一规划部署
俗话说“蛇无头不行”,没有高效强有力的领导组织,玉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难以想象的。玉门市多年来一直注重领导团队建设,着力提升各部门工作水平。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促进交流等方式提升领导和服务能力。2011年玉门市村“两委”换届选举积极扩大选人视野和选举民主,新补充80名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农民中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村干部队伍,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担任村书记、主任,通过换届建立起了一支学历高、素质高和致富能力强、带富本领强的“双高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建立起市、乡、村三级村党员干部培训体系。推行村书记任期考核、年度考评制、村干部结构薪酬制和工作承诺公示制,强化民主监督。精简村组干部,公推直选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干部设置按照“统一定岗、交叉任职、一人多职”进行,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高涨,村组各项事业得到了顺利开展,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不断增强领导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力量对玉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实现了调查科学、目标明确、规划有据、实施得力的良好局面。
(二)拓宽发展思路,加大政策力度
思路一变天地宽。玉门市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打响产品品牌,‘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争取项目支撑,持续改善自身发展环境”的发展思路,逐年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发展新农业,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建设新村镇,以城市化思维建设农村;培育新农民,以市民化标准培养农民;推行新管理,以科学化要求完善机制;树立新风尚,以精神文明促和谐”的“五新”思路开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创建农村文明。短短的几年间,全市建成乡镇企业项目300多项,其中上亿元的项目就有10多项,千万元以上项目仅去年就招引30多项。全市新建改造农村住宅1.6万户,占到总户数的65%。面对就业困难、发展致富空间小的实际,着力引导农民转变致富和就业观念,拓展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已有一半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了转移就业。市上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入手,加大农村文化的投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全市13个乡镇,57个村建起了文化中心(站),部分建起了标准的“农家书屋”,247个组建起了文化室。
(三)做好群众工作,凝聚发展合力
实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玉门市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矛盾,比如远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政府行为和百姓诉求之间的矛盾、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处理这些矛盾,就必须坚持推进细致深入的群众工作。玉门市每年选派近200名干部到村、到企业、到重大项目、到****岗位挂职锻炼和帮助工作,有效提高了干部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沟通群众、服务群众以及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多方面能力。加强政策宣传和惠民措施相结合,使老百姓听得懂,得实惠。做好困难群众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置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实现了玉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景象。
(四)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产业支撑
玉门市按照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的思路迈开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工农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10年,玉门市把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年内在玉门镇、花海镇和下西号乡等三个乡镇开始试点。玉门市按照城郊乡镇向城市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完善中心集镇、社区式中心村功能,针对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年来,玉门市投资4.4亿元,新改建县乡公路69条、400多公里,通村油路覆盖率达到89.5%,通组油路覆盖率达46%,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累计投入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年增加输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为农村5万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以城乡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为重点,鼓励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商品专业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经营方式,全方位推进城市与乡村的联合与协作,建立优势互补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发展城郊农业,建设千亩人参果、万亩温室韭菜、10万亩蔬菜和1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巩固发展10万亩啤酒原料基地和“百万只养羊强县”。打造品牌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基层社区组织,增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三、实践启示
玉门市成为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标杆城市,为其他地区建设新农村积累了宝贵经验,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建设高效的基层党组织是前提
玉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民主议事。进一步落实党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增强议事的民主化、规范化,实行重大决策统一意见,重大事项统一研究,重要问题统一看法,重点工作统一行动,做到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二是强化监督。对干部实行目标化管理,每年都把年度工作目标一一分解,细化、量化,逐项定出评分标准,落实到人。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的工资报酬相挂钩,并作为干部评先树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了干部谈话诫勉、责任追究、廉洁自律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对干部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是基础
要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让老百姓早得实惠,就要调动起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玉门市以加强基层管理服务为切入点,转变基层干部工作方式,培训基层管理服务人员业务能力,推进经济、科技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农村市场发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带动、项目推动等措施,抓发展,重完善,促规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加基地的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模式,增强了农村“造血”能力。
(三)抓住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是抓手
玉门市从资源优势和深度开发入手,围绕啤酒花、人参果、韭菜、蜜瓜等品牌农业,制定修订了19项无公害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作物标准化程度达78%,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万亩。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上培育开发了高效温室蔬菜、猪牛羊养殖、饲草、优质啤酒原料、绿色保健品等五大新兴产业,成功地打造了“草王”饲草、“春柳”啤酒原料、“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花季”孜然、“雅丹”红花油等六大品牌,培育和扶持了拓璞酒花、宏宇蔬菜等一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将继续全面扩张“沁馨”韭菜、“祁连清泉”人参果、“花海蜜”食用瓜、玉门酒花、花海辣椒面、花海葡萄、昌马羊、清泉羊、玉门枸杞、红花、孜然等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大资金投入是重要推动力
采取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申请和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重点向民生和公共服务倾斜,多方筹集资金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仅2011年,玉门市就投入支农资金1.3亿元,带动了近6.3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同年,玉门市投入生态建设资金993万元,在移民乡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特色经济林,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为保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玉门市加大投入、合理规划、调整布局,建成了“一乡一校,一乡两校”办学模式12个。玉门市先后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了农村危旧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园安全等工程项目。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为学校购置图书20多万册,微机1200多台,新建标准理化生实验室26个,安装地面卫星收视点48个,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138个,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玉门市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难。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有建设资金来源匮乏的制约,政府建设能力继续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持续推进等。这都需要玉门市各界同心同德形成发展合力,需要甘肃省政府和国家的长期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