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玉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玉门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发展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甘肃省委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酒泉市委关于制定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玉门市实际和未来五年发展趋势,特制定《玉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主要是阐明“十二五”时期玉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的重心,规范公共部门职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促进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社会和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奋斗目标,成为历次五年规划(计划)期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步子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长年均达到12.2%,略高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的12%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10亿元和60000元,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翻番目标。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性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亿元和1.5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65%和134.4%,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5%和18.57%,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2010年达到13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2倍,五年累计完成330亿元,远高于“十一五”规划所预期的目标。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2010年达到13.2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9.4%。总体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都超额完成,全市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发展抓项目”这一要务,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狠抓项目建设,累计争取国家、省、市投资项目200多个,到位资金15.5亿元;累计完成各类项目签约207个,签约资金共计634.28亿元。通过加大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五年间全市共实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382个,累计完成投资330亿元,年均增长44%,远高于“十一五”规划所预期的目标;其中实施亿元以上建设项目57个,累计完成投资214.55亿元。一批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风电场项目、装备制造项目、矿冶建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顺利建成投产,项目建设对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产业转型取得突破,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以风电建设为重点,在促进传统石化产业平稳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和新能源产业为支柱、以矿冶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主导的地方工业新格局。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提升,传统石化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步下降;啤酒原料、设施养殖、日光温室、果蔬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农业产值稳中有升;商贸流通、餐饮住宿、观光旅游等为主的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产值比例从“十五”末期的5∶79∶16调整为“十一五”末期的6∶69∶25;全市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或企业建成投产,产值贡献日益增加,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全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风电产业迅猛发展,支柱地位和带动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积极抢抓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的机遇,着力推进风电产业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底,已引进龙源电力、中节能、大唐、华能、中电国际、华电和中海油等多家大型企业进驻,完成风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累计完成投资190亿元,累计发电5.66亿千瓦,实现产值3.05亿元;全市已建成宁夏银光、锦辉长城、兰州金牛、风都新能源、中石第七建设公司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5家,风机塔筒生产能力达到1500套。风电产业已成为全市发展最快、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风能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风电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建材建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风电基地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和社会就业、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扩大了经济总量,优化了产业结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卫生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覆盖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5%和98%,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建设的推进,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养老金和失业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住房水平显著改善。“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224元,年均递增13.53%,比“十五”末增长88.63%,净增76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59元,年均递增10.5%,比“十五”末增长64.65%,净增2811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4037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3.4亿元,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瓶颈”约束有效缓解。“十一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铁路方面完成了玉门镇火车站调向升级改造,增加了玉门镇火车站的停靠车次。公路方面,嘉安高速建成通车,建成通乡、通村公路791.15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37公里,较“十五”末增长57.6%,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0.08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路运输网。五年累计建成各类水利设施16个,配套建设农渠57.24公里,改造新建农村住宅10690户,完成农村9044户的“一池三改”,解决了5.71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电源电网、水利设施、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及新老市区各项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日趋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分别达到68%、90%、8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0%、20%。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700公顷,新增“三化”草地治理面积3660公顷;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23.89平方米、城区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3.93%;新增造林面积508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48%。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全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得到有效缓解,发展的基础支撑更为坚实。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动力与活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深入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开放,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地方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企业遗留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自主经营权限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办社会问题基本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成就,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涉农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不断深入。与新疆在原油、煤炭等资源供应方面的合作取得新进展,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啤酒花浸膏和颗粒、麦芽、脱水蔬菜、石油钻采机械等为主导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劳务输出渐成气候,劳务收入大幅增长。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在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项目。
与此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和投资的依赖仍然较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传统石化产业一支独大的局面仍然突出,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任务还很艰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仍然较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任务还很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居民增收特别是移民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能力仍然较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仍然较小,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的主要经验
回顾和总结“十一五”全市发展建设的成就,主要经验是:必须坚持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永恒的目标,致力于走培育多元产业调结构、加速转型促发展的路子,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并重,增强发展的后劲;必须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有力推手,致力于走立足优势抓项目、依托项目促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的速度;必须坚持把培育特色优势作为推进发展的战略重点,致力于走发挥优势抓龙头、扩大规模建基地、改进技术创品牌的路子,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提高发展的效益;必须坚持把抢抓政策机遇作为推进发展的关键措施,致力于走借助外力上项目、抓住机遇做产业、依托产业促发展的路子,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拓宽发展的空间;必须坚持把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作为推进发展的源头工程,致力于走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把社会和谐作为推进发展的坚强保证,致力于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路子,着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激活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十二五”的阶段特征
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但是与全国乃至西部地区的发达县域经济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全市的经济增长快于社会发展、工业化进程快于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要经历“强化基础、延伸产业、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一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阶段。“十一五”末期,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矿冶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元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具备了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基础和条件。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协调推进的关键阶段。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发展,使全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成效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都已进入中期阶段,但是工业化进程明显快于城镇化进程。未来5~10年,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将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升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速,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快速提升。但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和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将成为更加突出的发展主题。
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加速阶段。随着全市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严重。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将更加迫切。
五是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的攻坚阶段。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全市以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社会需求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特征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亟需不断深化,以更好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目标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格局亟需大力推进。
◎第二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宏观环境相比于“十一五”时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的发展形势将更加复杂,面对的发展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要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更要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充分辨识未来五年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优势
一是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运输便利。我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和河西走廊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内地通往新疆、青海,连接蒙古、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所具有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交通网络、便捷的交通运输及玉门油田配套的货物装卸站台、专线,使我市具有了成为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的基础条件。
二是非石油矿产储量可观,能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储量可观的煤、铁、铬、芒硝、石灰岩、石膏、蛇纹岩、高岭土、硅石等非石油矿产以及丰富的风能、光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和历史古迹、自然风景、工业旅游等综合旅游资源,为我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矿冶建材、煤化工等高载能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禀赋。
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资本广泛。我市具有大量的较高素质的下岗工人和教育水平较高的新生劳动力资源所形成的劳动力技能和成本优势,以及作为“中国石油摇篮”和“铁人故乡”所拥有的广泛的社会人脉网络,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为我市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土地和水资源相对充足,发展空间广阔。我市较低的人口密度和大量未利用土地所形成的充足建设用地、开阔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地质条件所具有的低成本建筑建设优势、较为丰富的地表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所形成的相对充足的工农业和居民用水条件,以及老市区大量可盘活利用的、廉价的闲置厂房、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和服务设施,为我市低成本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五是工业基础较好,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作为石油老工业基地所具有的较好的集石油勘探、开采、冶炼、加工、科研、运输和销售为一体的石化工业基础和初步形成的新能源、矿冶建材、装备制造、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我市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六是转型意识强烈,创业环境良好。近年来,城市转型在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已达成高度共识,发展抓项目成为硬道理,招商引资成为一种创新文化,维护投资环境成为一种人文自觉,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渐成一种风气。2003年以来,新市区的开发建设更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我市未来的人口聚集和经济集聚搭建了新的平台。
二、劣势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就业能力较小。我市以重化工业和国有经济占绝对主体的产业结构,具有比较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征,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弱;而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中小企业和商贸、娱乐、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在我市要么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要么由于油田企业和城市的搬迁遭受严重冲击,大量停产歇业,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我市面临较为严重的就业压力。
二是社会负担较重,财政收支缺口加大。由于老市区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急需安置、拖欠的部分失业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工龄补偿金等补缴和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以及3万多移民的扶贫开发任务,导致我市本就不太富裕的地方财政捉襟见肘,财政收支缺口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
三是专业人才外流,科技智力支撑欠缺。企业管理人才和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外流,各类专业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现象非常突出,导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严重削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对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制约。
四是人气资金流失,经济集聚功能减弱。过去多次的铁路机构、玉门油田生产企业和生活基地的搬迁导致我市人气资金大量外流,消费能力减弱。而市政府迁址玉门镇尽管为我市的长远发展拓展了空间,但是相距80公里的新、老市区分置及一市两城双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也导致城市经济集聚功能严重衰退,城市建设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难以体现,协调区域发展的难度加大。
三、机遇
一是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和2009年3月我市被国家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名单,为我市的城市转型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新能源发展的产业机遇。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并大力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这就为我市利用充分的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重大的历史机遇。
三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时机。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能源约束的加强,东部地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载能产业开始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而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所拥有的大量富余的熟练劳动力、充裕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电力能源供给,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载能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区域发展的重大利好。国家将在未来10年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支持甘肃经济发展,******更是出台了《******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省委也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新战略。而我市作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内的主要工业城市和10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所在地之一,如若能够乘势而上,积极谋划,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机遇,必将争取到更多的项目、投资和发展空间。
四、挑战
一是与毗邻区域竞争的压力。我市在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矿冶建材和煤化工等高载能产业的发展上,与毗邻的嘉峪关市、肃州区、瓜州县、金塔县等具有较强的产业同构性;与此同时,我市毗邻酒泉(肃州区)和嘉峪关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这两个城市现阶段也处在加快发展的时期,对周边区域影响更多是作为中心城市的极化集聚效应而非扩散辐射效应。这就导致我市在争取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上面临毗邻区域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如何协调与其他毗邻区域的关系,培育我市特有的竞争优势就是“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是发展高载能产业的政策限制。我市要将电力能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发展优势,就需要大力发展高载能产业。但是1999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陆续颁布的《限制供地项目目录》、《禁止供地项目目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对高载能产业在不同领域进行了限制,从而使我市发展高载能产业面临较大的政策障碍。同时,国家几次重申要坚决贯彻“差别电价”政策,坚决制止自行出台针对高载能产业的优惠电价政策,再加上目前风电较高的用电价格,致使我市风电富足的优势难以发挥。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尽管我市整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但是老市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较突出,长期大规模发展和建设的水资源约束仍然存在。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必将进一步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压力。因此,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市“十二五”期间需要应对的挑战。
◎第三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要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发展优势,牢牢抢抓政策机遇,努力克服自身劣势,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战略和酒泉市委“两抓整推”的战略部署,立足玉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市委“两推六抓一加强”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开发引资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谋划、凝聚力量、强化措施、务求实效,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百年石油城”、“风光能源城”、“生态文明城”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强化开放引资,不断推进资源依赖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物资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石化产业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接续替代产业协同主导型结构转变。处理好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着眼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全面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处理好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坚持把改善和保障社会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社会求助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社会民生问题,实现和谐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协调发展。按照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新老市区和中心小城镇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破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工农互动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自力更生,实现借力发展。弘扬“铁人精神”、自立自强,立足现有基础,挖掘自身潜力,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积极寻求、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甘肃省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内外协调,实现借力发展。
坚持市场主体,实现市场主导发展。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突出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效率、完善政策法规、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调控要素流动,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民间力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辅助,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市场主导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按照“前两年实现突破,后三年实现大发展”的步骤,努力实现“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一是以加快产业转型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传统石化产业,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二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劳动就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扶贫开发,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三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生态修复、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市域内一体化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网,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幅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继续加强以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电网设施等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保障能力;五是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和惠民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水平。具体来讲,“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完成以下发展指标: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指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按2010年的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9万元,年均增长15.8%以上;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33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投资总规模达到1188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预期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总收入预期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4.87%,较2010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4.36%以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15年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基本形成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经济结构优化预期指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到2015年,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旅游、物流行业为龙头,传统服务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6∶69∶25调整到4∶71∶2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工业化率由2010年的62%提高到73%。接续替代产业形成规模,产值比重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值规模和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22%提高到28%。
社会发展预期指标:人口总数控制在15.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5年降低到4.1‰。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结构更趋合理,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到2015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发展幼儿阶段三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800人,高等学校入学人数达到740人。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公共文化、体育和福利设施数量稳步增长。
改善人民生活预期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逐步控制。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按照国家新标准,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减少至0.5万人和1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重下降为3.3%和6.6%。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38平方米以上,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90%以上,建立并逐步完善覆盖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需求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人均财政支出由2010年的100∶55提高到2015年的100∶70。
可持续发展预期指标: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并开始改善。到2015年,每年“三化”草地治理面积达到800公顷,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公顷,每年新增造林面积900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8%,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4.05%,城市人均绿化面积达到25平方米;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年均下降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到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下降到9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下降到80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8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41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1%以上。
农村经济发展预期指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到2015年,乡镇企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7.68%;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移民乡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累计减少2200人和2809人;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耕地保有量控制在60.3万亩;肉牛、肉羊、生猪存栏数分别达到0.9、75、3.8万头,出栏数分别达到0.35、60、3.8万头,奶牛存栏数达到0.3万头;县乡村公路里程达到370.2公里;累计新增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611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64个,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7万人次,外出劳务收入达到1.83亿元。
◎第四章 着力打造两大基地,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振兴工业“6+2”行动计划,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继续按照“大工业、大产业、大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思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企业提质增效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强力推进“两大基地”建设,实现“四个跨越”,努力推进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一、突出项目建设,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一区三园”,做大做强新能源、石油化工、矿冶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突出抓好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场玉门风电项目、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煤电基地等百亿元以上项目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化工业园循环经济、酿酒原料基地建设等26个重大项目,不断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构建多元支撑的地方工业经济新体系。全力争取建设电力局域网,加快实施100万吨焦化、400万吨水泥等近期建设项目,积极推进50万吨电石、30万吨PVC、30万吨烧碱等24个高载能产业项目,构建矿电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电力就地消纳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走组团发展、借力发展的路子,石化基地和老市区发展向中石油和玉门油田借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向敦煌种业和农垦团场借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向酒钢公司及国家电力企业和四○四厂借力,推进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二、坚持风电牵引,推进“两大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风电为牵引,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为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6+2”新能源产业群,巩固和提升传统石化产业群,着力推进新能源和石化产业“两大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强力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围绕酒泉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按照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网架、促调峰电源、促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6+2”新能源产业群,走好风电、水电、光电、火电等多能并举、循环发展、综合利用、联动开发的低碳经济路子,把玉门建成各类发电总装机规模达1200万千瓦、年销售收入超16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风电产业发展,全面开工建设风电场二期工程,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和综合评价工作,编制中远期风能开发规划,加快实施2兆瓦、2.5兆瓦、3兆瓦、5兆瓦等大型国产化风机示范项目,全力争取增加玉门风电建设份额,力争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总量突破600万千瓦。依托风电场加快发展风光互补项目,带动太阳能热发电、光伏发电实现重大突破,力争2015年全市光电装机总量达到80万千瓦以上。全力支持二期主力电网工程建设,力争在玉门布点建设750千伏变电站及输变电线路和8~10座330千伏变电站,同时,争取正负800千伏直流输变电线路落地玉门,形成以超高压输变电线路为骨干的输配电网结构,积极配合电网公司做好1000千伏点对点直流输变电工程在玉门市规划布点工作,扩大电网容量,全力解决电力上网输出瓶颈制约。同步推进调峰电源建设,充分利用省内外煤炭资源,重点建设玉门油田、大唐八○三热电厂两个2×30万千瓦上大压小火电项目和大唐、山东鲁能两个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力争2015年全市火电装机总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加大玉门境内水电开发,争取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项目落户玉门,力争2015年全市水电、核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集约理性地发展风电、光电设备制造业,大力实施以安装、检修、运行维护为一体的新能源技术服务项目,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30%,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打造“百年油田”,按照“增采、扩炼、改造、延伸”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大石化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石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支持玉门油田合理开发利用青西、老君庙、鸭儿峡等老油田的油气资源,加大对周边酒东、民乐、潮水等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力争使玉门油田原油产量重上100万吨。积极争取建设500万吨炼化扩容改造、600万方商业石油储备库、500万方战略石油储备库和重油平衡改造、焦化扩能改造、常减压扩能改造、重整加氢扩能改造、气柴煤加氢装置、硫磺生产线、储运配件供应系统配套等石化产业技改升级项目,促进基础石化项目壮大规模、升级换代,不断提升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上游搞配套、下游深加工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抽油杆、抽油泵、抽油机为主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工业,新建700万米抽油杆生产项目,加大化工基础原料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以及油田助剂、石蜡、沥青、润滑油、甲醇、燃料油等下游产品开发生产,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力争到2015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把老市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和全国老油田增产转型、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基地。
延伸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紧紧围绕《酒泉市高载能产业发展规划》,以矿产资源和电力优势为依托,积极构建电力局域网。重点发展以铁精粉、铅锌粉、金精粉、铬金粉、铜精粉等为主的矿产品洗选加工和以铁合金、硅系合金、锰系合金、离心铸管为主的高载能冶炼企业,加快实施50万吨电解铝、40万吨铁合金、100万吨焦化、60万吨电石等项目。加快发展建材产业,重点建设祁连山400万吨水泥、100万平方石材加工等项目。力争到2015年,投资205亿元,新建各类高载能项目24项,使全市各类矿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以上,水泥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以上。延伸发展储能产业,争取上马电解水制氢、兆瓦级储能电站和高容量动力电池等能源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酒泉市500万吨煤化工项目落户我市。
三、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
制定和实施《玉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逐步建成“低代价、高效益”的产业循环系统,争取将我市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县,推进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大工业、大产业、大园区、大循环”为导向,加快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打造“风光水热多能互补发电—区域高载能产业消纳—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冶炼—冶炼废渣—建筑建材—再生产品”、“石油化工—石化产品—精细化工—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种(养)植—精深加工—废弃物再生利用”、“装备制造—废弃资源—再生产品制造”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涵盖新能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矿选采炼、建筑建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所有工业门类的循环经济体系。在化工产品开发方面,依托同福化工、静洋钛白等企业,延伸“硫铁矿—硫酸—钛白”化工产业链,重点扩建20万吨硫酸和2万吨钛白粉生产线;依托甘肃松迪焦化公司,延伸“煤炭洗选—炼焦—焦炉煤气—余热发电”焦化产业链,重点建设100万吨焦化项目。在矿冶建材方面,依托勤峰铁业、广汇铸造等企业,延伸“矿山开采—选冶加工—铁锭—离心铸管—无缝钢管”矿冶产业链,重点建设40万吨球墨铸管项目;依托现有建材企业,延伸“石灰石—电石—PVC—离子膜烧碱”建材产业链,重点建设50万吨电石、30万吨PVC、30万吨烧碱等项目。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依托拓璞公司等酒花加工企业,延伸“啤酒花种植—颗粒酒花—酒花浸膏—黄腐酚—配合饲料”酒花产业链,重点建设10吨黄腐酚、2万吨配合饲料等项目;依托绿地生物公司和花海10万亩葡萄、枸杞基地,延伸“蔬菜水果种植—果汁、果酱加工—浓缩饮料、保健酒”绿色果蔬产业链,重点建设2万吨葡萄酒、1万吨番茄酱、8000吨果蔬浆、1万吨浓缩饮料、1000吨保健酒等项目。
四、加快扩园晋级,推进园区建设跨越式发展
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聚发展为原则,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推动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集聚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加快“两大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以“统一名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职能”为原则,加快对现有四个工业园区的整合工作,遵循“一区三园、一园一特”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思路,形成“统一规划、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按照领域相通、产业相联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企业相对集中、配套服务齐全、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主导产业集群,促进园区产业合理布局。玉门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布局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玉门经济开发区石化工业园重点布局与石化产业相关或整合利用闲置资产的项目,玉门经济开发区建化工业园重点布局高载能和以建材、矿产品采选冶炼为主的项目。
以“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为原则,坚持配套先行,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项目用地、交通运输、供水、供热、供电、排污、通讯、安全、环保、金融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企业入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增强园区对项目的吸纳承载能力。突出项目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拉动作用,认真落实省级开发区在税费减免、土地收益返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外来投资和工业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壮大园区规模,增强园区产业的集聚效应,争取将玉门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第五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15年,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依托全市农业资源综合优势,以贯彻“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的“一特四化”农业发展战略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大力推进节水高效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化布局、集中连片”发展的原则,加快全市各灌区节水技术和实施改造,加强节水措施的应用推广力度,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引进高效技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质量稳定可靠的节水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玉门镇片区(包括玉门镇、黄闸湾乡、下西号乡、柳河乡、六墩乡、农垦团场)重点发展啤酒原料、日光温室和大田蔬菜等优势产业。经过五年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啤酒原料之都”,形成5万亩啤酒花、10万亩啤酒大麦的种植规模;建成特色蔬菜、优质蔬菜、无公害品牌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大田蔬菜(含复种)面积达到12.5万亩,日光温室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拱棚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建立蔬菜生产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占全村播种面积60%以上)25个以上。花海片区(包括花海镇、柳湖乡、小金湾乡、独山子乡、农垦分场、石油管理局农场)依托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发展4万亩棉花种植基地;大力培育以葡萄、枸杞、甘草和食用瓜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形成16万亩新兴产业种植基地,其中:酿酒和鲜食葡萄种植基地8万亩,甘草、枸杞种植基地4万亩,“花海密”食用瓜种植基地4万亩。同时在移民乡(民族乡)按照“三个一”的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养殖,切实实现户均一个养殖暖棚的目标。在冷凉灌区(包括赤金镇、昌马乡、清泉乡)加快草畜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扩大肉羊肉牛养殖规模,建立昌马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建设赤金镇万亩韭菜日光温室基地和清泉乡千亩以上人参果日光温室基地。
着力打造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加快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参照国际、国内行业有关标准,加快制定实施标准化质量体系,全面推广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扶持和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基地。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力度。构建以市级检测机构为龙头、乡镇检测机构为主体、基地和市场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监测硬件设备和技术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产地初检、市场准入”的快速检测能力,加强对全市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的全程跟踪检测,实现由普通农产品向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推动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实施农资准入管理制度。制定农资经营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农资市场,对国家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实行专营和定点销售,从源头上净化产地环境,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