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戈壁明珠玉门
15110200000019

第19章 附录三 玉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

玉门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2年7月19日)

玉门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市,现有12个农村乡镇、53万亩耕地和9.8万农业人口。近年来,玉门市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积极探索符合玉门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子,经过几年努力,农村经济结构得到新优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全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玉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依托区域内环境资源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狠抓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和农业品牌创建等工作,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狠抓农村危旧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今年1~6月份,农业增加值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733元,同比增长27.8%。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可达到8亿元,较上年增加8%,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9270元,较上年增加1210元,增长15%。

1.着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格局形成

近年来,我市根据地域气候特征,将12个乡镇划分为城郊绿洲农业片区、花海盆地农业片区和沿山冷凉农业片区,按照“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1000亩人参果、1万亩温棚韭菜、10万亩啤酒原料、10万亩蔬菜、10万亩特色林果、100万只羊的“六个一”特色产业基地。通过政策撬动、行政推动、典型带动、宣传发动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向设施农业转变,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蔬菜、特色林果、设施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目前,千亩人参果基地、万亩温室韭菜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已全面建成,百万只养羊大县和10万亩啤酒原料基地进一步巩固提升,以温室种植、钢架拱棚和特色林果等为主的高效田种植模式全面推行,高效田面积达到35.3万亩,占到全市农作物耕种面积的67.2%。清泉人参果基地今年新增日光温室300座,420亩,规模累计达到了860座,1050亩。赤金万亩温室韭菜基地今年新增日光温室1060座,1540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6500多座、近万亩,温室面积占到全镇耕地面积的26%,实现了户均2座棚,主产区人均1座棚的发展目标,“一镇一业一品”产业格局全面形成。蔬菜产业今年落实日光温室新建任务1677座,2400亩,新建钢架拱棚4200亩,新建50亩以上温室连片小区18个,百亩以上拱棚连片点26个,落实大田蔬菜11.3万亩。特色林果种植面积今年新增3.5万亩,累计达到10.5万亩。其中,枸杞达到9.3万亩,葡萄达到1.2万亩,建成万亩枸杞种植基地1个,千亩种植基地4个,葡萄千亩基地和百亩基地各1个。设施养殖业采取大场大户和千家万户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今年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7个,累计建成养殖小区319个,发展规模养殖户5410户,2012年牛羊饲养量可分别达到1.3万头、126万只,已实现了养羊大县建设目标,正在向养羊强县目标迈进。

2.精心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推进

近年来,我市按照效益优先、示范带动、资源整合的原则,以开发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配套完善新设施为重点,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集中扶持有特色、重科技、高效益的农业科技园区做强做大。目前,千亩人参果、万亩韭菜、千亩设施农业、千亩精品蔬菜4个酒泉市级园区及柳河万亩蔬菜、千亩啤酒花等6个县级园区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工作稳步推进,核心区面积逐年扩张,累计引进种植“名、优、新、特”品种200多个,示范推广节水、增产、提效等关键技术100余项,带动效应日益增强,整体显示度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园林绿化、植被保护和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市高效节水和常规节水滴灌面积达到13万亩。全市累计申报认定无公害食品10个、绿色食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个。玉门酒花获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清泉“祁连清泉”人参果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沁馨”韭菜、“绿峰春柳”啤酒原料、“花海蜜”食用瓜获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红玉枸杞、顺兴精品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制定修订了19项无公害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作物标准化程度达78%,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万亩。

3.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综合生产效益稳步提高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就近转化增值,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新续改扩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集中打造农产品品牌,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今年,我市着力实施玉门绿地生物制品公司二期工程、拓璞科技3×1500升浸膏萃取生产线项目、5万吨枸杞系列产品加工项目、新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和花海3000立方米的葡萄恒温库项目等五大重点农业龙头项目。全市粮食、饲草、啤酒原料、蔬菜、棉花、油料、特色林果等主要农产品都建立了对应的加工企业,使龙头加工企业累计达到40家,带动形成产业基地45万亩,65%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90%以上的农作物实现了订单保障。同时,我市立足主导产业,按照农民的合作意愿和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了适应市场农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业集约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机制的发育和形成。今年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9个,其中省级3个、酒泉市级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52个,其中创建国家级4个,省级6个,酒泉市级13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向高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

4.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整体环境面貌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危旧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紧抓不放。按照“抓点示范、串点连线、折线成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和“五统一”标准(统一选址规划、统一设计风格、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采购材料、统一质量要求),分整组推进、整村推进、沿线推进、整乡推进四个层次梯次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按照“五清五改五化”要求(清垃圾、清柴堆、清粪堆、清路障、清院落,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圈,道路硬化、门前硬化、门面美化、周围绿化、圈舍洁净化),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采用小城镇新建模式、城乡一体化新建模式、楼聚式中心村新建模式、社区式中心村新建模式、小康住宅新建模式、整村整组改造模式等六种建设模式,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全市共落实楼聚式中心村5个,落实新建、改建危旧房30户以上的新农村示范点104个,5700户,目前95%的农宅已开工建设。到年底,玉门镇、下西号乡2个乡镇可完成整乡改造提升任务,全市累计有24个村可完成整村改造提升任务,占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1%,危旧房完成改造1.98万户,占总农户数的80%。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条件有效改善

为有效保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近年来,借助国家、省市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清洁能源利用、生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现代农业发展条件。截至目前,我市80%的农户完成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推广应用沼气6000户,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了近40%。累计投入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年增加输水能力4000万立方,为农村5万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近三年,投资4.4亿元,新改建县乡村公路69条、400多公里,通村油路覆盖率达89.5%,通组油路覆盖率达46%,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8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3.5万亩,推广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6.培育开发优势支柱产业,移民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我市按照省委提出的移民工作“规划先行、项目支撑、找准路子、强化措施”的总体工作要求,充分调动全市各方面的力量砥砺奋进,实现了移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8年,我市3个疏勒河项目移民乡被列入全省扶贫扶持范围,按照户均3000元的标准予以扶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5个成员单位从资金、项目方面进行了大力帮扶,配套实施了危房改造、盐碱地改良、生态环境改善等一批重大基础性工程;酒泉市委确定每名常委包抓一个移民乡,带领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持续对我市4个移民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扶帮建活动,使移民乡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供电入户等大批基础建设项目驶上快车道,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市在多年移民工作实践中,探索建立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建、乡村干部包户”四位一体移民工作机制,全市70多个帮建单位共落实帮扶物资和资金2300多万元,使一批涉及稳定、民生的重大项目得以实施。今年我市紧紧抓住“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和疏勒河移民项目开发的重要机遇,市、县、乡三级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与四个移民乡群众实现一对一全覆盖帮扶,有力推动了全市移民扶贫工作。截至目前,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共帮扶资金物资52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工作开展。同时,结合玉门移民工作的实际,玉门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的“三个一”发展目标,以设施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转为主攻方向,带动移民群众增收。目前,四个移民乡已全面实现了脱贫致富“三个一”目标,正在向“户均羊饲养量达到30只,人均培育2亩高效田,户均1人搞劳务的“321”目标奋进,设施养殖、枸杞、葡萄等增收支柱产业正在培育形成。今年,各移民乡定植枸杞7550亩、葡萄1830亩,打建日光温室23座,建成暖棚圈舍400座,调引种羊8000只。枸杞、葡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4000亩,发展各类养殖户4900户,牛羊饲养量12.8万头(只)。

7.持续强化扶持政策措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逐步拓宽

我市在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围绕全市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强化政策措施,采取整合资金、协调贷款、强化帮扶等措施,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进行配套扶持,仅今年一年市财政安排农业重点产业扶持资金达到500万元,用于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各类资金达到3000万元,担保发放小额妇女贷款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健全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流转规模趋于扩大,流转进程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7%。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集中开展农业科技技能化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水平,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创业增收渠道显著拓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756人,输转农村劳动力2150人,劳务收入达到近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业投入仍然不足

虽然近几年省、市、县各级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现代农业也从初步实现向基本实现跨越,但在这一关键阶段,不仅要求较大规模、较高程度的农业生产投入资金,而且对劳动和土地的替代率也要达到较高水平,以逐步适应工业化、商品化和信息化需要。特别是温室蔬菜、制种和葡萄、枸杞等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均为高投入产业,农民承受能力有限,需要大幅度投入,而目前市、县级补助标准过低,相关配套项目和资金严重不足,对快速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仍然是杯水车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仅凭县乡两级投入,在短期内很难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2.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

由于农业的弱质特征,受气候环境、水土资源等因素影响,我市区域内雪灾、风灾、洪灾、酷暑等极端气候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对前期投入较大的设施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农民增收受农产品市场行情的制约因素较为明显,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种植成本逐年增加,使啤酒原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相当一部分酒花种植农户收入锐减。日光温室、新兴林果等增收产业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整体收效周期长,农民短期增收效果不明显。同时,我市四个移民乡现有的10万亩耕地中有4.7万亩土地盐碱、沙化程度严重,耕地十分贫瘠,土壤改造成本高,增收产业培育发展慢,移民群众增收的难度相当大。

3.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

全市培育的40家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大部分以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带动能力弱,与市场连接松散,还未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紧密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虽然我市近年已打造了清泉人参果、赤金韭菜、花海蜜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但由于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后加工能力弱,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市场份额小,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不高,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总体上仍在“量”的层面徘徊,没有从根本上跨越到“质”的阶段。

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乡镇和农口部门新进的人员基本上为非专业人员,广大农民群众也非常渴望专业技术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但由于涉农技术部门受专业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和进人条件的制约,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林业、畜牧防疫等为农服务基层站所专业技术人员力量补充严重不足,而现有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农技推广效率不高,无法适应当前设施养殖、日光温室、枸杞、葡萄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乡、村两级的农业知识培训效果不明显,缺乏农业“土专家”的示范和引导,相当一部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成果接纳、消化和吸收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科技转化率和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

5.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困难较多

随着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深入实施,农村基础条件好的村组和农户基本上全部实现了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其他尚未进行改造的村组由于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改造难度逐年加大。要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而县乡一级财力有限,上级部门扶持资金少,缺少长效投入机制,极大地束缚了新农村建设。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不能完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使用,影响新农村建设整体效应的发挥。

6.农业农村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主要是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今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我市将按照全省“三化”兴“三农”和酒泉市“做精一产”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精品珍品农业为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题,围绕“扩规模、提品质、强流通、增效益”的思路,大力推进“六个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体现玉门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全面跨越。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着眼于“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精细化,打造具有玉门特色的“六个一”产业基地。以发展城郊农业为方向,着力优化农业结构,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大力实行精耕细作、精细管理,持续发展人参果、蔬菜、葡萄、枸杞、设施养殖等市场前景好、种养效益好的产业,全面建成千亩人参果、万亩温室韭菜、10万亩蔬菜和1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巩固发展10万亩啤酒原料基地和“百万只养羊强县”。经过几年努力,形成5个万亩蔬菜乡镇,全市建成蔬菜生产专业村20个,日光温室蔬菜达到2万亩,拱棚蔬菜达到2.5万亩;以葡萄、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把我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啤酒原料之都”和“百万只肉羊养殖强县”。

2.着眼于“农业商品”向“精品珍品”转变,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打造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把标准化生产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业技术规程改造提升农业,建设高标准科技园区,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采取对外招商引龙头、吸纳内资建龙头、改组改建强龙头等措施,围绕精深加工、冷藏保鲜等新建2个以上投资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到60%以上。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成集仓储包装、冷链物流和专业市场为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把基地与超市、市民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农超对接,使9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订单种植、订单销售。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扩张“沁馨”韭菜、“祁连清泉”人参果、“花海蜜”食用瓜、玉门酒花、花海辣椒面、花海葡萄、昌马羊、清泉羊、玉门枸杞、红花、孜然等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使无公害产地认定规模达到15万亩以上,培育形成1~2个国家级农产品知名品牌、5个省级名优农产品品牌。

3.着眼于“试验示范”向“创新创造”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高起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将顺兴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持续抓好千亩人参果、万亩韭菜、千亩设施农业、千亩精品蔬菜等4个酒泉市级示范园区扩大规模和配套提升,加强花海万亩特色林果、柳河万亩蔬菜、良种场酒花、千只种羊、枸杞苗木繁育、优质枸杞栽培等6个县级园区建设,使科技园区成为集精品引进、精品技术、精细管理、精品效益为一体的示范推广基地,使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建成1~2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争取将玉门镇顺兴现代农业园区、清泉千亩人参果、赤金万亩韭菜园区打造成酒泉一流的农业科技园区,将下西号精品蔬菜园区建成城郊农业观光园和精品珍品展示园。

4.着眼于“局部带动”向“整体推进”转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把整体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继续按照“五统一”和“五清五改五化”的标准,大力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两年内全面完成老乡镇居民点改造提升,把玉门建成家家户户门面一新、花坛街面整齐美观、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组油路通达顺畅、文体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美化、百姓生活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成为酒泉市乃至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加快农民由依靠农业增收向依靠二、三产业和劳务转变,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结合全市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向规模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力争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到2015年达到10万亩以上。

5.着眼于“输血帮扶”向“造血发展”转变,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常效化,树立全省移民脱贫致富新标杆。坚持移民包挂帮扶责任制,认真落实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实施“321”产业增收工程(户均羊饲养量达到30只,人均培育2亩高效田,户均1人搞劳务),每年调引良种基础母羊1万只,户均养羊30只以上,力争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000人,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25%;加快实施以工代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治理和渠、林、路、水、电等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解决移民乡安全饮水问题,切实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到2015年,改良盐碱地5.2万亩,改造危旧房屋2500套,铺筑通村通组油路80公里。认真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按照“四级联动、综合带动、全面覆盖、务求实效、长期坚持”的有关要求,突出综合性、大规模、全覆盖、长效化,确保全年联系工作不间断,不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不脱钩。

四、几点建议

1.持续加大对高效农业的投入

建议省上积极建立高效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并逐年增加发展资金,研究制定扶持高效农业发展的新举措,重点支持高新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连片日光温室建设、加工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市场体系建设,为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基金,逐步扩大政策性保险品种范围和保险覆盖面,降低农民从事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传统特色产业的风险,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机构

建议省上及酒泉市进一步探索农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加快推动县乡农产品速测室建设,切实提高“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快速检测能力,实现由普通农产品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转变,推动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3.创新专业实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适当放宽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认证、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进出条件,广泛招录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努力培养一支扎根农村的高素质乡土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4.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我市多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全市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建议省农办将我市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并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今后全省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5.加快制定出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办法

尽快制定出台统筹城乡发展的承包地及宅基地流转、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户籍等各方面的措施办法,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