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见证辉煌
15113600000013

第13章 “义乌正努力满足外国商人的多种需求”

——义乌工商学院美国教师斯坦博恩女士访谈录

来自外国商人的评说

邦妮·斯坦博恩简介

邦妮·斯坦博恩(Bonnie Steinborn),美国人,自2007年9月开始在义乌工商学院担任外教,教授英语口语课程。与其他采访对象不同,斯坦博恩的职业身份不是商人,但恰恰是她的这段采访使我们跳出了外国商人的圈子,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义乌的非外国商人群体来了解义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状,审视义乌在商贸业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文化发展。对斯坦博恩所代表的义乌非外国商人群体不同的声音倾听,正印证了古语:“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斯坦博恩热衷于环球旅行,游历过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但自从第一次来到中国后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前后,斯坦博恩在宁夏一所学校授课,结束教职后回到美国的中学继续任教。1998年,她又重新来到中国,在湖南长沙工作了一年。在过去的18年间,她曾多次来到中国,除了宁夏和湖南,还游历了江西和北京、上海等省份城市。虽然几次来中国工作、旅游的时间前后相隔数年,但每一次来对斯坦博恩都是崭新的旅行,因为中国不断地展现着新面貌,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

访谈内容

问: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问,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义乌的经济繁荣展开访谈。近年来,许多外国商人选择在义乌经商,义乌也从一个内陆小县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贸易之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您是如何看待义乌经济的繁荣发展?

答:你们好!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义乌经济发展很快,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达到今天的繁荣。虽然我只是义乌工商学院的一名外教,并非商人,并没有完全卷入义乌的商业大环境,但也切身体会到了义乌商业向上发展的动力,亲眼目睹了现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

问:是的,我们有着相同的职业身份,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义乌经济问题的讨论,相反还能提供一个局外人的全新角度来审视义乌的经济发展。让我们继续聊下一个问题,您来义乌多久了?

答:2007年9月份才来到义乌,在这里的时间不算很长。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8年前,当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江西省各呆了一段时间,第二次来是在10年前,生活在长沙市达一年之久。从第一次来到现在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问:看来,您对中国并不陌生,已经来过好多次,还游历过不同地方。

答:是的。我2008年1月份还专门回到宁夏,那可是18年来的第一次。真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到宁夏后竟然找不到以前任教的学校,发现一切都变了,甚至包括学校的大门。但是,宁夏的变化是有准备的,在这点上与义乌截然不同。那里的街道多是比普通街道宽的林荫大道,一条大道四排树木,非常整齐美丽。广场宽阔,高层建筑错落有致,行人稀少。对城市发生的变化,宁夏似乎有所预见,有所准备,即使把在义乌发生的变化移位过来,也是如此。而对于义乌来说,并未对发生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可以看看义乌的街道是多么的狭窄。义乌的变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城市的发展规划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变化。

问:在义乌的这段时间里,您对义乌本地人的印象如何?

答:其实,我并不知道谁是义乌本地人,谁不是,他们对我来说都是中国人,只有深入交谈才能发现。去年和盛女士(义乌工商学院的教授)交谈时得知,她从前住在义乌的一个小村庄里。我也去过那个村子,那里已经不见往日陈旧的房屋,取而代之的是舒适美观的新房屋。我从那里村民的眼睛里,特别是与我年龄相仿的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眼睛里,发现了一种困惑或迷失感。他们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们,他们为发生的变化所震撼,有些不解,为什么过去的乡村生活如此遥远?为什么生活变化得那么快?

问:他们已经不能回复到以前的生活模式了,生活确实变化得很快。

答:我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正中,手里拿着汽车钥匙,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来来往往的汽车,非常惹人注目。他好像在问自己:这一切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发生的呢?我怎么会在这里呢?疑惑写满了他的脸。对普通人来说,那确实是置身于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仅仅是我的一点感受。

问:他们会突然发现自身也已经改变,当然也包括思想,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

答:确切来说是这样的,他们对过去习以为常的事物也感到陌生。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义乌。这些年我也去过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尼西亚等,但当我回到美国熟悉的家,站在后院时,也会有迷失感。因为,在我的家乡,昔日的农场已经改建成有很多购物中心的商业区,过去熟悉的街道已经不在。所以,不仅义乌在改变,整个世界都在改变。

问:您认为义乌的居住环境如何?是否舒适方便?

答:我现在住在校园里的教师宿舍,那是一栋较旧的楼,但是住着很舒适。我曾被邀请到很温馨的公寓用餐,发现公寓厨房设施齐全,卫生间干净整洁。10年前在长沙居住时,还没有看见过这么多漂亮的厨卫设施。

问:您认为义乌的交通如何?出行是否方便?如果出行,您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

答:与美国相比,义乌的公共交通系统相当便利。一般情况下,在出租车和公共汽车之间选择,我会选公共汽车,有时也会选择步行。我更倾向于步行,从地下购物中心到学校,步行跟乘公共汽车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交通阻塞的情况下,步行更快。在交通方面,交通阻塞,单行车道,私家车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困扰着义乌。另外,交通法规的不完善或市民无视交通法规,给交通造成不便,举一个例子,在义乌行人过马路时,头要转一圈,需要注意三个或四个方向的车流,而在美国只注意一个方向即可。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交通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外,义乌市民也要遵守交通规则。

问:这是经济过快发展产生的一个问题,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所致,是吗?

答:是的。义乌城市的发展试图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需要一系列交通法规迅速出台,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方面,义乌市民似乎并不关心这些,只想拥有更大更好的车,想要更快捷地到达目的地,但是前提是要遵守交通法规,在这一点上,显然还没有充分地认识。

问:在义乌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很多,您跟他们有接触吗?能谈谈对他们的总体印象吗?

答:在义乌这段时间,我也接触了不少商人,中国的、外国的都有。作为商人,他们的天性是赚钱。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谈到过一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去年来义乌时只有4000元人民币,但是现在已经拥有100万的资产。我们都认为这类事情在义乌是会发生的,但却不能体会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做生意的起始时期是艰辛的,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努力尝试。我也曾经做过生意,知道刚开始的两三年是关键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个年轻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坚信辛苦的付出总会有回报。

问:义乌是以小商品而闻名的,并且商品价格很低,您认为低价商品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一个原因吗?

答:只有大量批发时,小商品才有较低的价格。当然,低价格能给买家带来较高的利润,因为他们转手卖出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主要是经营批发业务,买家需要的是几百箱的商品运输或出口出去,而像我一样的普通顾客,就不能算是生意了。如果想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我能拿到的是样品,而如果要购买10件不同类型的商品,就只能去逛夜市了。

问:您喜欢在义乌购物吗,能评价一下义乌商品的质量吗?

答:在商品质量上,我并没有看出太大的差别。我比较喜欢到处逛街购物,尤其爱去夜市,并不太看重质量,夜市上的商品物美价廉,品种齐全,各种质量的都有。

问:义乌已经形成了全球的小商品市场,您怎样评价义乌的“世界市场”效应呢?

答: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商人来到义乌,义乌也成为融合着世界各国商人的城市。义乌正试图满足着来自世界各地商人的不同需求,提供衣食住行。这点从餐饮业上就可以体现出来,饭店的种类越来越多。由于有很多商人来自中东地区,街头出现了一些******风格的餐馆。欧洲餐馆也至少有十几家,以后肯定会更多。如果义乌能适应这种趋势,满足外国商人的多种需求,当他们来时使他们宾至如归,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再来义乌经商的。

问:据我所知,有一部分外国商人已经选择在义乌定居,您认为他们在这里开始新生活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答:语言交流问题。虽然大部分的外国商人说英语,并且数量在增加,但并非所有的外国商人都说英语,因为有一部分商人来自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如南美洲、非洲等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另外,汉语为他们的成功交流设置了障碍,因为汉语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语言。当你注意一下周边人所用的语言时会发现,往往是英语掺杂着汉语。而对两种语言都不懂的商人来说,做起生意来就比较困难,所以语言交流是最大的问题。

问:文化方面呢?您是否遭遇过文化冲突?

答:跟一般人不同,我喜欢改变,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这是我能游历世界各地的一个原因。而且,我并不期望在义乌拥有跟美国一样的生活,但这里很多的外国人都期望跟以前一样生活,因此,他们在这里生活会感到不舒服,常常抱怨。举一个较极端的例子,在第一次到过中国之后我又回到美国的中学教书,常常称赞中国是个很不错的国家。后来,我的一对夫妻朋友就到中国来旅游,但是从中国回来后就指责我,觉得我没有对他们讲实话。他们觉得中国的厕所卫生条件太差,脏到令他们震惊的程度。让我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为中国的美丽景色所吸引,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厕所上了,唯一所求的是间干净的厕所。可以看出,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都期望得到跟国内一样的生活条件,但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他们就会抱怨,或急于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我却不在意这些,虽然我在这里的厨房远远比在美国的小,但是我还是乐于适应新环境。当然,义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条件、卫生条件也提高了,相当不错。相信外国商人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里的生活。

问:您觉得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比如在医疗设施、医院等方面?

答:这方面我不是很了解,因为到中国后还没有过健康问题,但我有朋友曾被健康问题困扰过。他们是一对夫妻,两人去年一起在义乌工商学院教书,比我来得早,丈夫患有心脏病,妻子患有肺癌。他们并没有在义乌看病,而是去上海治疗,并在上海享受到了极好的医疗服务。他妻子现在已回到美国居住,但还是飞回上海做检查,因为她觉得在上海做的检查比在美国的好。由此看来,上海的医疗服务还真不错。

问:您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吗?您认为外国文化,例如美国文化,是否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

答: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但是我不认为美国有自己的文化,美国是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体。美国的历史很短,只有二百多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文化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正因为美国是各种文化的融合体,美国人特别喜欢各种传统的文化。即使美国有文化,它的文化也是跟金钱物质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来美国的各国人都怀抱着成功和发财的梦想,坚信美国是充满金钱和物质的社会。除了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美国文化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现在我发现,中国文化开始受到美国物质主义的侵蚀,对这一点我深感抱歉,也请你们关注这一点,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采访手记

2008年3月1日上午9点,在义乌市国际小商品城G区我们随机采访到了在市场选购小饰品的一位美国女士,她名叫邦妮·斯坦博恩,现任教于义乌工商学院。在对斯坦博恩女士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有很深的中国情结,虽然她喜欢到世界各地旅游,但却对中国情有独钟,这主要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自从18年前初次来到中国后,她就多次故地重游,于2007年9月份又选择来到义乌工作。选择义乌,对喜欢中国和小城市生活的斯坦博恩来说,确实是个明智之举。身处国际性小商品之都的义乌,目睹操着各种语言的外国人为贸易来来往往,斯坦博恩深刻感受着这个城市浓厚的商业氛围,也乐于融入其中,经常去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超市淘宝,对做工精细、品种齐全、价格低廉的小商品偏爱不已,采访前她就在精心选购一款样式新颖、色彩鲜艳的戒指。

采访地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布局井然有序,店铺安静整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访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在采访中,斯坦博恩首先肯定了义乌繁荣的商业经济,认为义乌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中国商贸业迅速发展的典范,成功经验可供其他省份、地区借鉴。但同时,通过比较义乌和她所了解到的其他省份一些城市的城市建设,特别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城市建设为例,她认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城市建设方面为经济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即城市街道多是宽敞的林荫大道,广场宽阔,建筑错落有致。相比之下,义乌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快速的经济发展,例如街道不够宽,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斯坦博恩建议,义乌政府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的发展规划并使其与经济发展同步。

随后,斯坦博恩关于义乌外国人在义乌的工作、生活等状况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她特别谈到了义乌的交通,对公共交通系统评价很高,认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相当便利,公交路线和班次安排都非常合理,这方面比美国做得要好。但是除了公共交通之外,其他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街道交通阻塞,单行车道的实施,私家车不断增加等,加上交通法规的不完善和市民交通法规意识的淡薄,导致总体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靠义乌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法规外,义乌市民也要认真遵守交通规则。斯坦博恩还发现,随着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商人来到义乌经商,义乌已成为混合世界各国商人的国际性城市,义乌也正在试图满足来自世界各地商人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这点从餐饮业上就可以体现出来,饭店的种类越来越多,街头出现了******餐馆和欧洲餐馆。她认为,如果义乌能适应国际化趋势,满足外国商人的多种需求,使他们宾至如归,会有更多的外国商人愿意来到义乌经商。后来,斯坦博恩还谈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就医问题,她虽然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医疗制度和医疗服务等情况,但结合朋友的经历得出上海的医疗服务是令人满意的,认为外国人在中国还是能得到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但同时,斯坦博恩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其中语言交流是主要问题,因为并非所有来义乌的外国商人都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而且汉语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是一门难学的语言。如果一个外国人克服不了语言障碍,那么在义乌的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不便。另外,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斯坦博恩又谈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冲击的问题。以义乌为例,它是汇集各国商人的国际小商品之都,势必有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各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势必受到各种文化的碰撞和相互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开始受到美国物质主义浪潮的侵蚀,她对这种情况深表抱歉。斯坦博恩的这点担忧,提醒我们再次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传承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化的问题,并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敲响了警钟,在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国政府应该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