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见证辉煌
15113600000038

第38章 “浙江文化很有特色”

——浙江工商大学外籍教师柯蒂斯·埃文斯先生访谈录

柯蒂斯·埃文斯简介

柯蒂斯·埃文斯(Curtis Evans),美国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他不仅拥有在两所世界顶尖名校求学的经历,还拥有多年从教经验——持有剑桥大学英语教学资格证书,曾在美国、韩国等国任教,不过任教时间最长的还要算是在中国,已在中国上海、杭州等地任教长达7年。在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学之前,埃文斯先生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担任英语外教工作。来华之前,他曾在美国经营过一家教育机构,为孩子们提供野营等户外教学服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一直以来做的都是教育方面的工作。除了教育,埃文斯先生还对骑自行车情有独钟。他有专门的长途山地车和平时使用的折叠自行车,目前已经骑着自行车游览了中国的很多地方,其中包括孔孟之乡。他对江浙文化深有体味。

访谈内容

问: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请问,您如何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工业现代化的程度大大提升,商业越来越活跃,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私家车越来越多),教育也有明显改善,高等教育逐渐普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愿意接受国际上先进的东西。总之,随处可见改革开放的成果。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但这是发展的必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的,需要一个逐渐摸索、完善的过程。

问:您为什么选择从上海到杭州来工作?

答:我喜欢杭州,喜欢浙江,喜欢她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她的人。杭州的生活更休闲,更人性化。

问:您怎样评价杭州?

答:杭州是中国最富裕、最美丽、最富文化气息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大踏步地发展。杭州也是世界上最富发展实力、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他们的到来改变了这儿的文化。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损失一些传统的东西,但是杭州还是很重视保留传统文化的,例如杭州在一条街上造起了一堵人工古墙,来纪念过去的建筑,虽然是人工的,但是仍然能起到警示和纪念的作用。

问:您觉得浙江的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吗?

答:我认为非常鲜明。我可以非常容易地感受到浙江文化与东北文化的差异,浙江属于江南,属于吴越文化,有很多有特色的文化。但是可能对其他人来说,这些特色不是很鲜明。我可以给你们举个例子,绍兴和杭州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有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出自这些地方,这就是一种文化特色。此外,浙江有很多水乡古镇,比方说有乌镇——茅盾的故乡,你们还有嘉善的西塘,在西面你们有莫干山,还有千岛湖,还有景宁畲族自治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你们还有普陀山。总之浙江拥有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地方很不相同。

问:作为一名外国朋友,您在这儿是否受欢迎,生活是否舒适?

答:是的。浙江向外国朋友颁发“西湖友谊奖”,说明对外国朋友的欢迎和重视。我跟其他朋友聊过,似乎其他地方都没有类似的奖项。而且,在浙江生活很是方便。

问:您认为浙江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

答:总起来说是中等程度。我经常骑自行车在浙江省的各个城市转悠,和很多当地人聊过天,我认为在杭州,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很高。但是就整个省份来说,还是有很多人不是太重视教育。

问:您觉得浙江高等教育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我认为学生们的水平在不断提升。教师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很负责任,很敬业。在高校建设方面,校园越来越美丽。教师的工作是很神圣的,我们帮助学生们提高和成长。我本可以在美国公司中工作,报酬要高得多,但是我喜欢做老师的感觉。

问:您认为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满足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吗?

答:浙江省在经贸和高教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浙江拥有宁波这个大港口,离上海很近,有很发达的航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你们有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想学习商贸的人、想学习电子技术的人、想学习传媒或者艺术的人,都可以找到有相应专业特色的高校就读。这些特色专业都有助于推动浙江经济的发展。浙江政府对外籍人才和外来投资的开放程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前不久我被邀请参加杭州市组织的“西湖友谊奖”,很显然,杭州的政府非常重视这块工作,政府能够很好地欢迎和包容来自外界的新思想,并利用各种渠道吸收这些思想。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才能引领杭州蓬勃发展。浙江高校毕业的各类优秀人才也是浙江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认为中国有很好的选拔人才的系统,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开始就一直如此。有一个20/80规则很有意思,比方说,你课上80%的问题来自于20%的学生,80%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差不多,但是20%的人会有学习障碍。中国人很好地参考了这个规则,并不是培养所有人,而是集中选拔培养其中具备基础学习能力的80%的人,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效率。不过值得小心的是,那20%的人中也有很聪明的人,他们只是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或者学习方法不同罢了。

问:您觉得浙江高校的专业化程度怎么样?

答:我觉得很高,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各种类型的学校。我们有工商、警官、计量、师范等各方面的院校,看学校名称就知道很专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也都意识到综合性的重要性,因此纷纷开拓新的综合性专业,这一点很好。因为大学应该教授范围更广的知识,而不应该局限于某个方面。美国曾经也有许多专业性很强的两年制、三年制或四年制学院(college),后都逐渐合并到大学(university)中去。比方说美国的许多师范大学都演变成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专业性和综合性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学生不可能什么领域都学,必须要有一些焦点,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不过还是要小心过度专业化有可能带来的危险。

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纷纷开设新的专业,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美国高校是如何开设新专业的呢?

答:我认为大学的确应该去适应市场需求,市场是大学发展的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就像一个大工厂,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生存下去。因此,适应市场趋势是一种很自然的趋势,在美国也是这样。30年前美国经历了一次MBA专业热潮,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但是美国大学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有一个制度很好,那就是严格的审核制度:必须先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开设新专业,招聘新教师。这些标准是由大学联合会确定的,这一组织有点像政府机构,但并不属于政府机构。该机构由各个大学构成,各大学自我治理,他们有专门的评价机构,设立各种评价体系和标准。政府不对大学设立评价指标,虽然每年政府都给学校许多资助,但是评价工作还是由这个大学联合会负责的。

问:市场是大学发展的助推力,但是这样会否引发一些问题呢?

答:是的,如果一所大学一味地迎合市场,那么就没有人去研究历史、研究地理、研究植物了。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对所有领域都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只关注那些赚钱的专业。市场是重要的,但是市场不应该是唯一的驱动力。

问:您觉得浙江省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怎么样?与发达国家相比呢?

答:我觉得这要看情况而定,有的发达国家的教育基础设施也不怎么样。比方说意大利的高校中很多教学楼都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学生的居住条件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如果你到美国或者英国去,就会发现基础设施要好得多。所以就算是所谓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对大学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浙江高校近年来非常重视更新教学硬件设施,修缮或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更新完善了不少教学设施。但是这里的图书馆开放时间相对较短,里面可供学生休闲的地方也不够多。此外,一些教室里没有空调,没有良好的隔音天花板和墙板,因此教室容易受到外面动静的影响,对于语言教学来说不太有利。如果能在这些方面稍稍改进就锦上添花了。

问:您觉得中国的高校与国际名校的短期合作项目会对高等教育有帮助吗?

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我认为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交流项目,都会很有效。如果老师们去过美国,学生们就会觉得他们的老师很了不起,知道很多。2007年夏天,华东师范大学选派了35名老师去纽约州立大学,他们在那里学习三周,再用一周游览华盛顿和纽约。去的老师们对教学质量有些抱怨,不过我想这可以在以后慢慢改进。关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都会选派三十多名老师去国外进修,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会非常有帮助,因为那会打开你的眼界。我是一个非常重视和喜爱国际交流的人,这很重要。当然,如果你只去两天,那的确不会有什么大帮助,不过只要是待到一周以上的,我想都会有用。

问:那您认为浙江的高等教育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打下扎实的基础呢?

答:我认为浙江的高校能为学生们打下很好的基础,浙江高校培养的人才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浙江高校有一点做得很好,那就是使学生们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因此中国学生很用功,很少有嗜酒或使用毒品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在美国要多一些。但高竞争也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还有一点是,中国的学生普遍不是很活跃,不过这绝对不是因为他们蠢笨,他们都非常聪明能干,不活跃可能与中国的传统中谦虚内敛的文化有关。不过过度活跃和极端的创新力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问:您认为浙江省高校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做得怎么样?

答:我和我的学生们正在协助浙江省志愿者协会翻译协会章程等内容,这个协会是一个覆盖全省的志愿者组织,旨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我想这个例子就可以体现浙江省高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对此印象深刻,很不错。还有个例子就是学生们很积极地参加了残疾人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我知道上海的很多高校也有类似浙江省的这种组织。在美国情况有些不同。美国的高校不会花很多精力在这方面,但是学生们会自发地做这些工作,例如他们会去教堂或者其他组织服务。但是在浙江,是学校牵头和推动学生们去参加这些社会活动的。

问:您认为浙江省高校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怎么样?

答:我觉得比较高,我很少碰到游手好闲的学生,或者是喝酒成性,甚至是吸毒的学生,但是在美国学校有部分学生会有这些不良习惯。不过如果他们不改正,他们可能就毕不了业,在美国,40%的学生无法毕业。但是在中国,毕业率很高,基本上人人都能毕业。

问:这么低的毕业率是否和美国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关系?

答:我想除了评价体系之外,另一点区别是美国的高校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办法。他们几乎录取任何人,给他们机会,但是如果他们表现不好,那就毕不了业。美国的高校在招生时也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的力度不像中国这么大。中国学生必须经历高考,而在美国,虽然也有全国性考试,但除了名牌学校外,普通学校的考核制度不很严格。

问:您认为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如何评价和判断一个人的创新力的呢?

答: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学生缺乏创新力,其实我不这么看。评判学生的创新力有很多途径:首先是通过和他们谈话,其次是通过看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再次是通过看他们的写作,还有就是看他们如何和别人互动交流,看他们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交流。我认为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有弊端。中国是一个非常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国家,而美国更独立,或者说更个人化。如果一个社会太过个人化,这个社会就会过于自私,同样,如果一个社会太过集体化,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僵化,人们的自由就会受到限制。中国社会并不是完全的集体化,美国社会也并非完全个人主义化,最好的办法是两种社会都能在集体和个人之间取得平衡。例如,有时候,美国人会将个人主义发挥得太过极端。你知道,当社会能创造出好点子的时候,这个社会同时也有可能创造出坏的甚至是邪恶的点子。因此,取得平衡很重要。

问:那么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答:在中国,孩子们都受到家长的百般宠爱和照顾,因为他们是“宝宝”。在美国,虽然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们往往是“孝而不顺”,他们爱父母,但并非言出必从。美国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时,首先是允许孩子们犯错,其次,父母给孩子很多自主独立行事的空间,给他们机会犯错。的确,有时候孩子们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会出错,但是,如果孩子的决策总是由别人做出的,他们就没有机会学会独立思考了。

问:刚刚您提到美国的孩子们是“孝而不顺”,但是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美国年轻人在成年或者结婚后就独立居住,而且由于工作的缘故,未必住在父母周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照顾父母,实现“孝”呢?

答:有时候他们的确无法贴身照顾父母,不过他们和中国人一样会尽力这样去做。有很多中国人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愿意或者希望这样,而是因为他们一下子买不起房子而不得不这样。我们是应该尽孝道,但是在美国,最理想的模式是父母和孩子比邻而居,这样既能方便互相照顾,又能避免互相打扰和不必要的矛盾。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和特性。此外,你不能完全依赖媒体来了解美国,就像你也不能通过看中国电影来判断中国社会一样。中国功夫片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功夫,但事实远非如此。

问:在很多发达国家,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有着紧密联系,您如何评价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是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的呢?

答:我很难判断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有的时候他们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想得很深入很有见地,但是如果你不说,那就很难判断了。中国学生非常聪明,我常常使用苏格拉底的提问法,通过不断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苏格拉底总是向他的学生提出许多问题,但他并不告诉学生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总是让学生们自己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过就算是在美国,也没有教授完全依赖于这个方法,他们除了提问之外,也有讲授和解释,而且任何方法都未必百分百奏效。不过由于这种方法对中国学生来说很新颖,我认为会比在美国更有效果。另外,我认为教授语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多开口,而不是一直由我在说。

问:您刚刚提到政府会向大学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但是政府怎么知道这些资金有没有被大学合理利用呢?美国大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哪些渠道?

答:大学在向政府申请资助时必须上交详细的申请表格,其中必须写明资金用途。除了政府,还有很多私人机构也能向大学提供资金帮助,比方说,如果你想研究SARS,那么就可以向比尔·盖茨慈善基金会申请资助,当然你也可以向政府申请资助。关键在于你在申请材料中必须写明你需要什么,你将如何使用得到的资助,你如何实施自我评估,以显示你的可靠性,否则对于政府和私人捐助机构来说就会是浪费金钱了。

很多美国大学都能从联邦政府那里取得资助,州立大学从其州政府那里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得到国家政府资金支持的很多科研领域都与国防安全方面有关。此外,许多其他主要科研领域,政府的赞助也是大头。所以,总体上来说,政府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大学的自主筹款、学生的学费也是学校的资金来源。

问:您对浙江高校的收费情况有何评价?美国大学的学费情况又是如何呢?

答:我觉得政府应当承担部分学费。有的学校一年的学费竟然高达一两万(个别专业),这些钱对学校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个人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助学贷款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去西部支教然后回来享受资助的做法也很有效。此外,联合培养也是一种减负方式,比方说,如果你接受了军队的赞助,那么就必须签约为军队提供服务,或者毕业后去部队工作。美国高校也日益重视学生学费负担减免的工作,美国常春藤学校中的私立大学布朗大学最近发布了一项新政策,免去所有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费。

问:浙江高校近年来一直大力提倡和推行自主学习,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很赞同这种做法,得到导师的帮助是很重要的,但是最终学习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我想学习,我可以自己学,而不一定需要找老师。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把他们所有的课程都放到网站上了,我已经开始使用这些材料了。总之,我认为学习最主要是靠自己。

问:您认为与美国相比,浙江省的教学管理水平如何?

答:我认为杭州的高校体制要比上海的好,有的方面与美国做得差不多,甚至更好。发达国家的高校水平良莠不齐,比方说欧洲的很多高校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目前美国的高校却资金充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比较。

问:您觉得浙江省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美国的教师相比怎么样?

答:我觉得差不多,有的时候美国的老师要好一些,而有的时候这里的老师要更出色一点。我经常听这里有的学校评价说,老师们不够勤奋努力,但是我觉得这并不一定是老师的责任,而与制度有关。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上海的一所大学工作过,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相处得非常融洽,我们一起教授学生们英语。但是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却总是嫌老师们太懒,对工作不够投入,但是问题在于,老师们如果承担了基本工作量之外的工作任务,也不能得到额外的报酬,他们总是被领导使唤来使唤去,让他们做这个做那个,而从来得不到应得的额外报酬,因此,他们就会慢慢地失去做那些事情的热情和兴趣。但是国外的高校都会按照工作多少而调整报酬,多劳者自然多得,他们就更有多劳动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我觉得并非中国的老师们不够努力、偷懒,而是制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激励机制。

问:在美国,一般大学老师的年收入大约是多少?

答:如果他们是全职教授,那么年收入在9万到15万美元之间,也有的只能拿到5万到6万美元。有的学科的教授,比方说药学教授、法学教授,他们的报酬通常能够达到12万到15万美元左右,甚至更高。而地理学或者文科的教授基本上是6万美元左右的年薪。但是现在很多美国高校为了节约开支,都使用一些不具备教师资格的研究生或者一些经验不足的老师授课,学校给这些老师的报酬很低,可能一年才1.5万到2万,这个收入在美国算是非常低的了,根本无法负担一些基本的娱乐休闲开支。这些老师都是在某个学校工作几年后,就跳槽到别的学校去。美国的高校就是由这些收入非常高的教授和收入非常低的老师支撑起来的,这对于那些报酬低的老师来说并不公平,但这就是美国学校节省开支的措施,显然,这种体制不太合理。

问:您认为浙江高校在管理外籍教师方面做得好吗?

答:我觉得挺好。我们在学校和两个部门有关,一个是英语学院,一个是外办。每天我们都可以与中国老师交流。不过对新来中国的老师来说,可能还是会有障碍,但是这并非由于缺乏沟通,而是因为新到一地的文化冲击和不适应。不过我们学校并不太组织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会、研讨会之类的活动,上个学期学校曾经组织过喝茶的活动,学校也花了很多钱在这上面,但是由于通知太晚,很多外教都没能来参加。还有一个值得改进的方面是,学校应该提前告诉我们基本信息,例如新学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考试如何进行、谁负责考试、如何评价学生。可能中国老师认为我们一定知道这些,但事实是很多外籍教师对此一无所知。学校应该有个联络员帮助一些新来的外籍教师,这就好比你如果刚到美国的话,也需要当地人帮助一样。

问:您对浙江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有何看法?美国的大学是如何评价老师的?

答:中国高校的评价指标与美国使用的差不多,基本上是通过同事互评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书籍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反馈、投诉等。美国有一说法叫“不出版就完蛋”。可是要知道,你不可能每个学期都能出高质量的论文,这需要时间。如果你写得太快,那很有可能写出来的是垃圾。

问:您觉得中国的大学生用功吗?

答:中国学生在高中时期很用功,但是到了大学容易一下子放松下来,反倒不如以前用功了。我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在公司里做人力资源工作的人聊过,我问他们招到的英语最好的学生是从哪些学校毕业的。我猜想他们会回答说是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或者同济大学。但是他们的回答是,英语最好的学生来自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有道理,因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专长于这方面。但是他们还说,有很多英语好的学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中国高校排名中大概排在第27或者30名,不太高,而前面的这些大学的排名则要远远领先,但是从那里毕业的学生的英语反而比排名靠后的大学好。这些人力资源经理还告诉我,英语最差的学生常常毕业于复旦大学,因为这些学生会认为他们已经进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所以不用再努力了,而进入不怎么知名的学校的学生则很有危机意识,会更努力。我觉得这有些道理,名牌大学的学生指望着他们学校的牌子为他们赚钱。但是,在美国不一样,你毕业于哈佛大学还是别的普通学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而且努力、肯干。我觉得中国学生过于依赖学校的名气了,他们一旦进了名校就觉得踏实了,有点被宠坏了的感觉。美国大学生中很多都打工,比方说在麦当劳、肯德基或者商店、建筑工地等地方工作。如果你打工的话,难免会影响学习,但是你也可以变得更成熟,因为你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反之,总是待在学校里会使学生像婴儿一样,不成熟,学生们要直到他们进入残酷的现实中,才会通过不断挣扎而慢慢地成熟起来。这一点对于美国和中国,包括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大学来说都是适用的。

问:中国的大学生都要学习英语,很多外籍教师对此不太理解,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很能理解。如果他们不理解的话,那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国际市场。无论在哪个国家,如果你不懂英语,那会是很大的障碍。国际上有这么多英语的科研论文,有那么多国际会议,有那么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社交场合,如果你只懂中文,世界就会变得很小。还有一个问题是,有很多语言都面临消亡,因此学英语还是比较明智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也在学英语。英语属于印度-欧洲大陆语系,跟汉语不属同一语系,你们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训练,不是学不好,而是学起来会比较费劲。

另外,我觉得中国学生不是人人都需要精通英语。很多人只需要基本掌握英语,能读懂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能在因特网搜索阅读相关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和新闻就可以了。一个生物学的学生不需要能读懂英文历史资料,只要能读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就行。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许多学校都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你们可以向他们取取经。

问:浙江高校每周给学生们6个课时的英语课程,您觉得课程量会不会过多?

答:英语课程量不多,但是学生的总体课程量太大。在美国,大学生的周课时量是15~17,但是我的很多学生说他们有30~32个课时。如果有这么多课程要上,学生们怎么有时间预习和复习,老师都不太能布置作业。

问:您会通过电影帮助学生们学习英语吗?

答:我曾经在选修课上放过电影,但是没多少学生来看。我在课堂上不太使用电影教学,就算用,一般也只节选5分钟,然后让学生们讨论。电影中的对白通常不多,没有对白的大场景却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我更喜欢让学生们通过听磁带和MP3提高英语,这更有效。

问:您在课堂上教授语法吗?

答:教一点,不过不太多。比方说,有很多学生认为,如果我要表达将来发生的事,我就必须使用将来时,但是美国人、英国人或者澳大利亚人经常用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学生们知道语法,但是有时不怎么了解该如何使用一些语法知识。

问:有些高校都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修第三外语,你觉得这一点有必要吗?

答:这要看个人的兴趣和专业。我自己学的外语不止三门,因为我喜欢学,而且对于历史专业来说,多学点外语总有帮助。不过如果你的专业是计算机,你未必需要学这么多门外语,英语就够了,所以这要看专业。我自己是觉得有用的,比方说我还在学蒙古语,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每个人。

问:我曾经看到过关于瑞士大学培养口译人员的报道,在瑞士的大学中,要想从口译专业毕业非常困难,学生们通常要接受来自欧洲、联合国的专家长达一整天的考核,这些专家对学生实行全方位考核。而中国学校在考查学生时,往往就是通过一份考试卷。

答:是的,我自己在考核学生时也是通过考卷。在欧洲大陆,他们通常给全方位考核,而且很多课程不是单独考试,而是综合在一起进行,这是一个不同的系统。美国大学的做法和中国的差不多。我想这种全方位考核的方法可能是挺有效的,不过学生需要承受的压力也会比较大。我的个人看法是,最好的考核学生的办法并不是通过学校,而是通过用工单位,比方说,如果你要去中国电信,那么最好的考核是中国电信给出的,如果你要去铁路局工作,那么最好的考核是铁路局提供的。

另外,死记硬背地参加考试是没有用的。学校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是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中国的老师常常直接告诉学生们问题的答案,但是两三个月后,学生们就会忘掉。

在美国上学的时候,一些基础课程的教授方法也和中国差不多,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班级规模逐渐减少到四五个学生,老师会给学生们布置研究课题,然后大家分头研究,回来做陈述,这种课程被叫做研讨会式的课程。每个学生得到的课题都不一样,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老师会提醒学生哪些资料是相关的,是应该去参考的。学生陈述后要回答班上其他同学的提问。这种课程很有效,也很有意思。而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都是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的。老师在讲完基本理论后,就会给出五六个相关课题供学生研究。

问:您觉得高校是否应该致力于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答:当然,我非常同意这一点。浙江高校一般都允许学生转专业,但是必须在成绩达到全班前几名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在美国,转专业很普遍也很方便,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完全可以去读药学或者生物学的专业,也可以读法律;如果你读的是生物,那么去修新闻专业也是完全可能的。转专业在美国就像是换鞋子,人们只有试了才知道鞋子合不合脚,直到找到一双合适的。我曾经有个男学生在课上哭了起来,我问他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讨厌现在的专业。他所学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他能看到的未来就是自己要一辈子在幼儿园和小孩子打交道,他觉得这是女孩子的工作,而且他无法换专业,所以很沮丧。我认为中国高校应该在转换专业的条件上更放宽一下,帮助学生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问:您对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看法如何?

答:我觉得这些都有用,但是我不怎么使用它们。我觉得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就好比是饭菜中的调味品,你不可能光吃调味品,你还需要主食。而且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老师在用PPT时,课件上显示的内容与他们嘴巴上讲的完全一致,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不听你所讲的,而自管自看课件了。如果老师们只是照读课件上的内容,那会非常无聊。而且所有的内容都只是一闪而过,并不会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我认为听是最重要的。

问:双语教学目前很受重视,您觉得在浙江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条件成熟吗?

答:我觉得双语教学会有帮助,但是推行起来会比较困难。有的科目,比方说国际贸易或者国际法适用于双语教学。不过不一定所有的老师都能承担双语教学,还有很多学生也还没有做好接受双语教学的准备。

问:在美国,大学生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职业训练?

答:这要看个人了。美国的很多社区大学会提供职业训练,两年制或者三年制的大学也会提供。一般这些大学由国家和社区资助,但是个人仍然需要支付学费。如果你想学开卡车或者摄影,那么你不需要上大学,只需要去这些学院。

问:您认为类似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的优势在什么方面?

答:非常棒的24小时图书馆,小规模课程,很好的资金支持,你不用担心学费,还有,大多数的老师都很棒。24小时图书馆中有开架书库,你可以进去找,这比在电脑上查询或者在索引盒中查找要方便多了。晚上学生不太多,但是仍然有学生在那里学习。虽然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不是全天候的,但是也开放很长的时间,可能有18个小时。而在这里,图书馆的一个问题是开放时间太短,而且图书管理员的态度总是“走开!走开!这是我们的宝贝书籍,别弄坏了他们”,而在美国,图书管理员的态度是“来吧来吧,书是我们的朋友”。

问:您觉得浙江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怎么样?

答:我觉得这方面做得不够。整个下沙高教园区没有博物馆、图书馆,没有音乐会,没有漂亮的公园,没有雕塑,学校的图书馆也不怎么样。整个下沙的文化氛围非常不够,高校只是搬迁到了那个区域,但是那里的文化还没营造出来。不过可能10年后或者15年之后,情况会有转变。

问:您觉得浙江高校是否有鲜明浓厚的学校精神?

答:如果你指的是像拉拉队那样的,那好像没有。但是浙江总体来说有着很浓厚的教育氛围,绍兴和杭州都有很多教育大家,这里有很好的教学传统。不过,如果要说学校精神,我觉得大多数学校还太年轻,可以有自己的文化氛围,但是还不足以形成自己的精神。

采访手记

柯蒂斯·埃文斯先生说得一口流利而地道的汉语,精通中国文化,对吴越文化侃侃而谈,对他认为颇具“江南特色”的江浙古镇、名胜、名人,甚至不怎么出名的地方如数家珍。他酷爱骑着单车游历,已去过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就连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是骑着自己的红色折叠自行车过来的。

这个“单车游侠”在中国游历了四五年之后,最终选择为杭州停留片刻。他仍然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的行业,而且丝毫没有转行的念头。他对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为积极的评价,认为浙江高校制度在某些方面比上海的都要好。他认为浙江的开放和包容是浙江高等教育,乃至浙江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的高考制度,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会有所指责或保留,相反,他认为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方法,他甚至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找到了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不过,教育体制也应当对那些有学习障碍的人士给予一定关怀。

对于中国的学生,埃文斯先生认为来自一些非名牌大学,或者非顶尖名牌大学的学生,反而比顶尖名牌大学的学生更用功、更努力,在工作岗位上也更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与美国学生“孝而不顺”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往往更容易受传统“孝顺”和“内敛”观念的约束,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行为的能力。如果学生们能得到更多独立行事的机会,他们会变得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