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5124300000026

第26章 正确看待中西医病名对照(2)

胸片: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肺野透亮度增高;左下肺野可见片状模糊影,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双肺门不大,心影稍大,左心缘向左下扩大,双侧肋膈角变浅变钝,以右侧明显。双膈面低平、显示欠规整。心脏彩超:RV22mm,LV53mm,LA35mm,PA23mm,RA31mm,AO31mm,EF39.3%,FS:19.4%。入院西医诊断:

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Ⅲ级;②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慢性支气管炎;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医诊断:胸痹。

这患者是在晚上那位学生值班时住进病房的,当时啊,他就按照常规的西医处理,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欣康)、肠溶阿司匹林、尼群地平、维生素B1等口服,静脉予以硝酸甘油5mg静脉滴注,未作其他治疗。

第二天上班,他请我查看患者,查完房接下来我们共同讨论治疗方案,他以开玩笑的口气对我说:“教授,你说心衰中药治疗效果好,这位患者你能单用中药治疗吗?”我没直接回答,反问他,你说患者是什么证型?如何辨证用药?他说当属心气虚衰,治当补益心气,用全真一气汤吧?大概是他读过我以前在网上发表的文章,说全真一气汤治疗心衰的作用好,所以,说到心衰,就想到我说的什么方治疗心衰效果好的话了。由于目前西医的病名易于为读者接受,所以写书写文章的人在讨论中医的时候,常常把西医的明确诊断写出来放在讨论的前面,很多人读完了,就只记得什么方治疗西医的什么病好,却忽视了文中中医辨证施治的讨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这中西医病名对照误导了青中年中医师,在他们对中西医诊治疾病的特点缺乏了解的时候,容易认为某一病中医某方治疗效果好,再来了相同的患者,就依葫芦画瓢,全然不明了中医“因人、因地、因时”辨证用药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另一种原因是青中年中医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中医辨证的精髓,总希望走捷径,按照中西医病名对照的原则,寻找所谓的奇方、妙方。其结果是什么?就是临床数载看不到真正的中医疗效,慢慢地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兴趣。

我起手开了个升陷汤,然后告诉他,除了口服的西药外,停用静滴硝酸甘油,只予黄芪注射液静滴,暂时不要用速尿、西地兰之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这个83岁的Ⅲ级心衰老年患者来说,停用了强心、利尿、扩血管三大类抗心衰的药物,在目前这种医疗环境下,是有相当风险的。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过,学好中医的关键,就是要对中医有信心,我不能让这千里求学的学生走来就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那样就会动摇他的学习信念!处方如下:

白参10g,黄芪30g,升麻3g,柴胡5g,知母10g,桔梗10g,山茱萸30g,紫菀10g,款冬花10g,丹参20g,怀牛膝20g。4剂。

服方的第二天,病人胸闷气促就有明显的好转,大便通。第四剂服完,胸闷气促就基本缓解,已能平卧休息,但在活动后仍会出气不赢(动则短气不足以息),咳嗽较前减轻,痰白少黏,纳增,寐安,小便有尿意后,能有一定的控制,但未走及厕所就尿在裤中,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转方如下:

生黄芪30g,参须10g,升麻3g,柴胡5g,山茱萸20g,覆盆子10g,紫菀10g,款冬花10g,怀山药30g,益智仁10g,金樱子10g,乌药6g,菟丝子10g。

以此方守方治疗半个月,患者无明显胸闷气促等不适,能平卧,偶咳少痰,纳寐可,小便能自控,查体:呼吸18次/分,脉博72次/分,血压120/60mmHg。

颈静脉不充盈,双肺无明显干湿啰音,心率72次/分,偶可闻及早搏音,无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

患者出院了,我问那学生这患者是口服西药的效果呢?还是中药的效果,他说是中药的效果。我想大凡对这几味西药药理有了解的朋友都会得出这么个结论。

我又问他:“中医能治重病吗?”他说:“能!我没白来!”这是个小插曲。

但我要提醒大家思考的是,倘若这患者不讲辨证施治,用西医的思维,按图索骥般使用心衰效方全真一气汤能取效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全真一气汤的组成和功效,该方出自明末清初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全方由熟附子、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白术、怀牛膝组成。冯氏认为患久病重病,必脏腑牵连受累,以脾肾最为吃紧,曰:“脾肾阴阳两虚,上焦火多,下焦火少,脾阴不足,肾阴虚损。盖少阴脏中,重在真阳,阳不回则邪不去;厥阴脏中,脏司精血,血不养则脉不起。故用此方以使火降,水土健运正常,精气一复,百邪外御,俾火生土,土生金,一气化源,全此一点真阴真阳,镇纳丹田,以为保生之剂而已,取名曰全真一气汤。”由此可见该方适用于脾肾阴阳两虚之危重症,其脏腑定位在脾肾,尤以肾阴肾阳两虚为关键。

再来看看这位患者证候:胸闷气促,难以平卧,心悸心慌,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加剧,感到心气要脱,咳嗽咳白色黏稠痰,纳差,小便失禁,大便5天未解,舌质暗淡,苔白,脉细结代。参照前面我所说的大气下陷的辨证要点,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此患者脏腑定位在心肺,其病机关键在于心肺气虚,宗气司呼吸以贯心脉,心肺气虚治当大补宗气,所以选用了升陷汤。或云咳嗽咳白色黏稠痰当有痰阻,但肺气虚,气不布津,亦可聚津为痰。肾司二便,或云小便失禁,大便5天未解当责之下焦肾之亏虚,封藏失职。但大气下陷,固摄无力,小便亦可失禁。

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焦肺虚,宣畅不能,下焦亦闭,亦可有便秘,故有治便秘宣上以通下之法,前人说桔梗、紫菀可以通便即从此来。舌质暗淡系宗气亏虚,不能贯心脉以行血,血有瘀阻之象,故方中佐入丹参一味活血以通心脉。

第二首方只是在前方中合用了缩泉丸加用菟丝子以益肾固涩,勿需作更多的分析,依旧是把升补宗气放在首位,大家稍加思考就能明白。

现在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就前面我所说的治疗心衰的医案所用的方剂有几首?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真武汤、升陷汤、全真一气汤……,这些方在方剂学书中分类不同、组方不同、功效不同,但都在治疗心衰的时候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倘若按中西医病名对照的方法去开方,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心衰的患者,面对这众多的有效方剂,我想你一定会感到无所适从!

辨证施治是中医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不可动摇的基石,绝不可抛弃!

案3

接下来我们再接着说一个顽固性心绞痛的病例的治疗经过。这是个70岁的女性患者,患冠心病5年,一直以西药治疗,心绞痛时有发生,到入院的时候啊,病人的心绞痛发作频繁到什么程度,只要稍一运动,心绞痛就发作,发作的时候以左半边整个胸部、左上肢疼痛不可忍受。这位患者的爱人在我科治疗,于是他也住到了我们科。人性化管理,我们把这老两口单独安排了一个病房。

入院的时候,检查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房颤,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差异性传导,多发房早、室早。心脏彩超显示左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EF下降等。

住院医师给予规范的西医治疗,当然这大家都知道,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静脉滴注扩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降黏,β受体阻滞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并预防猝死,贝那普利口服阻止心肌重构,同时予丹参粉针注射液静滴等,很标准的西医治疗方案。实话说,当前的青中年中医的西医水平比他们的中医水平高出很多,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但确实如此,好像没有谁有能力改变。中医的前途令人担忧就在此!在中医院看病不给患者吃中药是说不过去的,在患者入院第2天是常规的教授查房,于是,便请某教授开了一个中药方。该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加上了九香虫理气止痛。

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治疗了1周时间,患者的病情无明显改善。患者睡在床上只要一翻身,心绞痛就发作,后又加上钙离子拮抗药,也没见任何好转。

住院医生请示我,我说西药不行,好好辨证,把中药加上去可能会有好效果。他就说某老教授开方了,效果也不理想啊。当然我就不好多说了,我不能否定上级医师的治疗思想吧。那就请个西医的专家会诊吧。会诊的结果当然诊断没问题,我们提出转给他们做介入。专家说,这位患者心绞痛这么重,可能是多支病变,效果可能不好,介入花费多,效果不好也难以向病人交待,还是先保守吧。于是他提出一个中心思想,想尽一切办法减轻心脏耗氧,一是静脉滴注硝普钠把收缩压降到90mmHg减轻心脏的后负荷;二是用β受体阻滞药减慢心率到55次;三是用地西泮(安定)让患者睡觉。按照这种办法患者的心绞痛就可能会解决。呵呵,西医就是直观好理解啊,线性思维!

接下来就按这办法给这位患者治疗,1周过去了,病情仍然没有任何改变,整天躺在床上动也动不得,还是一动就胸痛臂痛不可忍受,需要持续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患者住院都半个多月了,再没效就真说不过去了。

患者的一朋友在周末找到我,说,教授,西医该用的都用了,就是没好效果,你给想想办法吧。要想办法就只能从中药入手了,我说,你让病人停服原来的中药,我给开药试试。仔细地看过这病人,通过四诊,得出这么一组证候:心胸疼痛,连及左臂,动则即发,持续很久,气短乏力,食少倦怠,下肢不温,夜尿频频,舌质淡红,质偏暗,脉结代无力。于是我开出这么个方来,弃前面未服完的中药。停丹参粉注射液,改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

生黄芪50g,白参10g,葛根30g,丹参20g,仙茅6g,淫羊藿10g,旋覆花10g,茜草10g,当归20g。患者服方3剂,胸痛大减,6剂胸臂痛就完全缓解。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目前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西医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治疗方案,如果说用药效果不好,可能也就只能像象这个病案中的教授使用的方法了。但有一点,既使有效,也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你不能整天就用安定让病人睡啊,不睡了,活动了,心肌耗氧量增加了,又痛起来怎么办呢?所以对于这类的病人,不能在西药一棵树上吊死。

然而很多时候,用方取不了很好的效果,为什么?这我有过论述。中西医病理对照研究、病名对照的临床使用,使得当今很多中医的观点不再是正宗的中医理论了,总是或多或少地参有西医的成分在内,心血管科中医看冠心病总是跳不出冠心病等于胸痹,而治疗必须活血通络的圈子,问题就在这儿!

中医治病讲究治有病的人,其要点在于把握“生病的人”内环境失衡的关键,你把握住了,你就可能技高一筹。想想,为什么现在都说胸痹心痛血瘀证最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胸痹心痛其部位固定不移,这是血瘀证的一个诊断要点。但要是仅凭这点就说有血瘀则是不对的,试想一下,胸痹心痛的病人是不是绝大部分都具有这点?因此在临床上,我们不能仅凭这个疼痛的特点加以定论,必须找到其他佐证,比如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增粗扭曲,脉涩等。

有人会问书上说的啊,胸痹心痛的病机在于心脉痹阻啊,但心脉痹阻不能等同于瘀血,前者说的是病机,后者说的是病理产物。心脉痹阻说的是脉流不畅,但不一定就有瘀血产生。脉流不畅或因寒,或因虚(气虚),或因痰不同,祛其因,其脉自畅,并非一定要用活血通络的药物为主组方。

这个病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稍劳就发,气短乏力,食少倦怠,典型的气虚,气有推动血行的作用,这气虚了,你不补气,只是活血是没用的,为什么,活血药物多辛香,辛香多耗气,所以首次用方就没什么效果了。后面的方子以参、芪补气,佐以肝着汤辛润通络,因有阳虚证候,再加仙茅、淫羊藿温元阳,丹参活血止痛,寥寥数味,病证很快缓解。古人说“大病求阴阳”,“小病求气血”,何谓求气血,即“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至平和”,但疏其气血绝非就是理气活血,而是要治病求本!

中医“因人”而治其实是临床个体化治疗西医应该学习的地方。中西医病名对照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中医自身理论的发展规律,至少,可以说只是一个探索,需要不断完善的研究,因此,对于“中西医病名规范”这个成果来说,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正确地对待,千万别忘了辨证施治才是中医选方用药和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我想,读者们通过这几例病案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