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全集)
15131500000119

第119章 天朝崩溃(6)

武昌起义后,其他省份和重要城市纷纷响应。从1911年10月10日到11月27日的1个多月里,先后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山东14个省和上海、重庆两市宣布独立,当时三分之二的中国省份均已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武昌起义和14省独立后,设置中央政府就成为了革命的首要任务。

1911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会议,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将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并确定临时政府为总统制共和政府,各省代表到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12月17日,各省代表赴南京,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负责在南京组织中央临时政府。但是“黎虽承认,黄终不受。代表左右为难,中央临时政府一时无从组织”。

此时,孙中山尚在国外,他从一篇地方报纸的报道上得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他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尽快回国,从而实现自己指导革命的夙愿。但是,理智告诉他,应该“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他知道英国的态度对革命事业的关系重大,于是便经纽约来到伦敦。他成功地使英国政府保证,停止与清政府的所有贷款谈判、防止日本援助北京政府,并取消对他进入英国领土以及殖民地的禁令,以便能自由回国。同时他还得到四国银行团主席的许诺:只要列强承认革命政府,银行团便与之进行贷款谈判。

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全国各界一致要求选举孙中山为总统。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每省一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经过多年的奋斗,孙中山一生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根据孙中山的提议,新政府以阳历代替阴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乘专列到南京赴任,下午抵达南京,一时欢呼声震天,军乐齐奏,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傍晚,孙中山到达总统府(设在过去的两江总督衙门,即太平天国时的天王府)。晚上11时,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誓词中说:“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他同时还发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规定对内方针是实现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政统一、财政统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奠定中华民国的牢固基础;对外方针是洗清政府“辱国之举措”。

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又选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各部总长、次长名单,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海军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外交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司法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内务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交通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以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1月28日,改各省代表会议为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代表会议的代表充任参议员,推林森为议长。具有历史意义的南京临时政府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诞生了。

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时代。从此,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是归属于全体民众,民主共和流传广远,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注释:

[1][法]施阿兰:《使日记》,引自[美]李约翰著、孙瑞芹译:《清帝逊位与列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3]《科伦日报》,1908年11月28日。

[4]皮许柏:《罗斯福和他自己的信件中所显示的时代》第二卷,引自[美]李约翰著、孙瑞芹译:《清帝逊位与列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British Documents on the Origins of the War,1898—1914,Harold William Vazeille Temperley,Great Britain.Foreign Office H.M.Stationery Office,1932.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中华书局1979年版。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中华书局1979年版。

[8]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British Documents on the Origins of the War,1898-1914,Harold William Vazeille Temperley,Great Britain.Foreign Office H.M.Stationery Office,1932.

[11]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2]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3]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4]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15]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16]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17]白脱:《塔夫脱与罗斯福》第一卷,引自[美]李约翰著、孙瑞芹译:《清帝逊位与列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19]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

[20](清)盛宣怀:《愚斋存稿》卷67,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21]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二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22]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

[23](清)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24](清)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25]刘厚生:《张謇传记》,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26]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卷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7]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卷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8]《大公报》,1910年6月4日。

[29]《申报》,1910年6月22日。

[30]《盛京时报》,1910年7月19日。

[31](清)盛宣怀:《愚斋存稿》卷14,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清)盛宣怀:《愚斋存稿》卷75,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34]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35]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36]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7][美]罗伯特·大来:《大来回忆录》,引自《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8]《时报》,1910年9月27日。

[39]《时报》,1910年9月27日。

[40]《时报》,1910年9月30日。

[41]加梅仑:《中国的改革运动》,引自[美]李约翰著、孙瑞芹译:《清帝逊位与列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2]岳西:《孙中山谋略大全》,远方出版社1997年版。

[43]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44]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1—1960年》,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馆藏。

[45]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46]许毅:《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47]《论近来经济恐慌宜筹调护之长策》,《东方杂志》1910年7月刊。

[48][日]菊池贵晴:《清末经济恐慌与辛亥革命之联系》,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9]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撰:《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0]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撰:《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1]《江苏苏松太道台蔡乃煌革职余闻》,《东方杂志》1910年10月刊。

[52]邮传部编:《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53]《东方杂志》,1911年出版。

[5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撰:《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5][美]布雷斯特德:《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71年出版。

[56][美]布雷斯特德:《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71年出版。

[57]宓汝成编:《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8]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三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59]《申报》,1911年5月16日。

[60]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61]《申报》,1911年5月16日。

[62]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63]《蜀报》,1911年6月14日。

[64]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

[65]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66]《盛京时报》,1911年10月25日。

[67]《盛京时报》,1911年10月25日。

[68]《盛京时报》,1911年10月25日。

[69]《纽约时报》,1911年10月27日。

[70]《华盛顿邮报》,1911年10月29日。

[7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