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5189400000046

第46章 十九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及其对策

-颜鹏飞 唐轶昂-

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后果之一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攀升,以及分配差距的扩大。这是对患不均而不患寡的传统分配观的否定。但是,又要谨防收入分配差距走向悬殊化、普遍化乃至两极分化。本文重点探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差距成因和治理对策,并对国内外流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倒 U假设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不同看法。

(一)居民收入分配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我国居民(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 1978 年的 133.6 元递增为 2210.3 元(1999年)。从收入来源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增大,1980年以前,来自集体分配部分占一半以上,而1990年和1997年分别为 75.45%和 70.5%,从收入构成看,来自第一产业收入的比重已显著下降,已从占农民总生产性收入的 91.4%(1978年)下降到 1995 年的 67.4%,二、三产业收入比重已近1/3.第三,从收入形态看,相对实物收入的货币化收入自1990年以来保持68.3%,人均现金收入平均年增长 18.84%,从 1980 年的113.1元增加到1997年的2131.21元,提高17.8倍,从而表明农产品商品率、农村经济现代化和商业化水平以及农民生活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城镇居民分配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78 年的 343.4 元递增为5854元(1999年)。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是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香港《财富》论坛(2001年 5 月)得出下述结论:美国60年时间(1870~1930 年)人均收入增长 3.5 倍,日本25年时间(1951~1975年)人均收入增长6 倍,而中国花20年时间(1977~1997年)使13亿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

居民收入分配变化的主流呈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趋势,同时伴随着分配差距的扩大化趋势。国际上流行的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有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泰尔指数、五等分指标、阿提金森指标,中国经济学界一般采用国际最流行的基尼系数作为分析工具,近几年测定的基尼系数值大致在 0.35~0.45 这一范围内波动。

衡量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1978~1988 年在0.21~0.30之间波动,1989~1995年为 0.31~0.33,1996年以后继续增大。储蓄存款余额由 1978年的55.7 亿元上升到1995 年的6195.6亿元。测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变化可划分为三大阶段。1978~1984 年,收入差距很小,基尼系数处在 0.2以下状态。1985~1994 年为迅速扩大阶段,有些年份超过 0.4.1995~1999年收入差距有所减缓,最低时在0.29 上下徘徊。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从总量上看,1985年全国平均为3.7元,基尼系数为 0.19.1990 年为 19.7 元,基尼系数为0.23.1995 年为90.4元,基尼系数为0.28,1998年为0.30.分阶层看,1995年城镇居民中 10%的最高收入阶层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 353.6 元,10%的最低收入阶层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 23.2 元,最高与最低相差倍数是15.3倍。依此推算,1995年10%的最高收入阶层所占有的财产约占全体城镇居民财产的 35%以上;10%的最低收入阶层所占有的财产约占全体城镇居民财产的2.4%左右。至于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的居民收入分配的比较更能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三)“倒U理论”不能科学解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杜尔阁、李嘉图以及马尔萨斯等人最早研究过收入差距问题,但主要局限于要素收入分配间的差距且又是一种短期的静态的分析。20世纪50 年代,库兹涅茨提出了收入差别“倒 U型假说”弥补这一缺陷。他根据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普鲁士(1854~1875 年),处于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德国萨克森地区(1880~1950年)收入差距的统计资料,力图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的轨迹呈先恶化,继而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的 U形曲线。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收入分配,比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的不均等程度。库兹涅茨把导致不平等分配的主要因素归结为经济发展的水平,而储蓄集中于高收入者手中、产业结构变动等列为次要因素。同时也阐释了抵消因储蓄的累积分配效应和经济结构变化而加剧的收入不平等作用的三种主要力量,即立法干预和政治决策、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及新兴行业,使收入不平等的变动方向发生逆转。

库兹涅茨倒 U假设得到世界各地一些经济学家的有力验证和补充,其中包括 B·克拉维斯、I·阿德尔曼、C·莫里斯、F·鲍克特、M·阿鲁瓦利亚、贝里、乌鲁吉亚、莱达尔。与库兹涅茨有所不同,他们强调经济结构而不是收入水平或经济增长率是决定收入分配变动的基本因素,并从31个社会经济变量中筛选出了四个影响收入差距变动的最重要的变量:(1)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指标;(2)自然资源丰裕度;(3)投资中的政府份额;(4)二元经济反差度。他们还对收入变动(基尼系数)与人均GNP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人均收入未达到 300~500 美元时,基尼系数呈上升态势;人均收入达到500~1000美元时,基尼系数会下降,收入不平等的差距会出现实质性下降。

G·菲尔兹对倒 U型假设提出挑战。他根据亚洲“四小龙”(2000年50~80年代)的收入分配资料,对库兹涅茨理论的普遍性表示怀疑。例如台湾省从 1952~1982 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8.7%,人均 GNP从100 美元上升到 3669 美元,但收入分配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从 50 年代的 0.5 下降到 70 年代的0.27.因而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公平增长的典型。

应该强调指出:库兹涅兹的倒 U理论对我们分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规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实证分析工具。但是,其一,这一理论停留在对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研究的表面层次,对其内在机理和不平等的本质未作深入的剖析。其二,这一理论尚需作进一步验证和证明,例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并未显著缩小反而拉大。其三,倒 U曲线及有关论证较多关注的是“收入”,对财富积累方面的问题较少涉及,它们对收入分配差距制约因素的分析也稍显单薄。造成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因素是很多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应当对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制约因素做更为系统的研究。其四,这一理论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差距变动应有它自己特殊的规律。

据有关部门研究,在我国,则正常收入,即工资性收入,合法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所形成的收入差距并不大,其基尼系数仅为0.23左右,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也低于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 0.27~0.45的水平。但由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形成的非正常性收入差距却大得惊人,如果能仅以非正常收入为统计对象,画出洛伦兹曲线的话,那么,其基尼系数大概不会低于0.9,可见,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正常性收入分配和非正常性收入分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库兹涅茨倒U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我们可以看到,决定收入分配变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除了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些基本因素外,一个国家的体制、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初始条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差别,都会对收入分配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存在一条同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倒 U曲线。在研究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趋势时,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避免认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变化存在一种不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制约的永恒的规律;二是避免认为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因素,在某一种生产方式下,个人收入分配只会以这样一种特定的趋势变化。

(四)治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型时期,应从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措施与对策。主要包括:

1.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缩小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差距的硬道理。

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解决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基础,扭曲、失衡的市场机制,是不可能形成规范的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应把重点放在加速市场培养,深化微观市场主体的改革,规范与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加快发展社会化、企业化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上。

3.进一步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以及“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

4.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实现市场意义上的分配公平,而且要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分配公平。

5.大力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要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状况,提高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和收入竞争力。

6.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我国贫困人口从 1978年的 2.5 亿下降到0.3亿就是一个例证),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依法遏制非法收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