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5189400000048

第48章 二十一 怎样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问题

-卢现祥-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配领域收入差距变化的现状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区域之间,包括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各省之间;第二,农村与城市之间;第三,不同人群之间,尤其是在暴发者与落后者之间。1978年改革以后,省际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减少,至少到1985年时是如此,研究表明,区域间差距直到1991年才开始恶化。关于人际收入差距,从 80 年代中期以来有较明显的扩大,到1996年城乡总的基尼系数已达 0.39(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1997),但还比香港的0.5强小许多。我国基尼系数的提高本身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原始基数很小,一定程度的扩大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的(赵人伟、李实,1997)。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如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当前社会分配领域的收入分配差距都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的范围内。但是为什么又有不少人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甚至达到贫富分化的程度呢?一是统计上的问题,当前我国基尼系数的计算主要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收入统计数据来计算的,还有不少收入(如各种隐形收入等)并未纳入计算的范围,这就有可能使现行的基尼系数与人们“感觉”到的收入差距不一致。二是非正常收入问题,现在人们认为不公平的并不是正常收入(如按劳分配收入和按要素分配的收入)而是各种非正常收入(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以权谋私的收入及各种灰色收入等)。三是显示性消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如个体户、私营业主、三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一些特殊行业的高收入人,如歌星、影星等)由于体制上、投资环境上等方面的原因,并未将他们的大部分收入用于继续投资,而是用于高消费甚至是变态的消费,这就向人们显示了一些“误导”的信息,使人们难以对社会分配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

(二)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分配领域收入差距的扩大既有积极的层面,也有消极的层面,不能一概而论

当前在我国一部分人中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大讲要反对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但是另一方面又对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大加指责。对于我国当前社会分配领域收入差距的扩大应该辩证的看,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层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层面。从总的方面来看,积极的层面要大于消极的层面。

1.从积极的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分配领域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相结合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诸多原则的实施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为:

(1)按要素分配作用的加强是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土地、资金、技术及管理等)被排除在社会分配领域之外,这是我国生产要素低效使用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按要素分配作为一个分配原则逐步被社会所承认。在改革初期,按要素分配的出现及合法化是我国近些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各种要素收入将呈现出稳定的态势。排除要素分配在社会分配领域的作用固然有利于社会公平,但是它是以牺牲社会效率为代价的。目前我国个人财产收入的形式主要有利息、红利、租金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仅以个人储蓄的利息收入而言,1978年只有6亿元,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仅为0.3%,但到1995年,利息收入已达 3000 亿元,占个人收入的比重达到 7.9%。从长远来看,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蛋糕”(财富)做大。“蛋糕”做大了,社会财富增长了,国家再分配的能力也将相应的提高,从而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企图以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分配方式而排除其他分配方式,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2)近些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与我国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联系在一起的。有激励机制就有差距。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是实际上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分配是不可能有社会经济进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收入倒挂的现象也基本消除了。所有这些收入差距的扩大既有利于我国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打破我国的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其积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

(3)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是我国近些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说法,市场经济是一种损益经济。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有发达的,也有破产的。市场分配的结果不可能做到均等。但是,市场也提供了很多的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有可能致富。近些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因为抓住了机遇而发财的人,这也应该看成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对这些人的致富应该看成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中的积极层面。这些人是市场经济中的“创新者”、“开拓者”,这些人富起来社会应该举双手赞成。

2.从消极层面看,近些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一部分是因为行业、部门垄断导致的高收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及寻租导致的高收入以及以非法手段、巧立名目获取的收入等。这一部分收入的扩大是不合理的,也是社会应该禁止的。具体表现为:

(1)行业、部门垄断导致的高收入。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能够获得较多工资外收入的职工大多就业于一些具有垄断性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人利用1995 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货币收入万元以上的职工的行业分布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这部分职工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与公共事业部门、交通运输业。其货币收入万元以上的职工的比例在所有行业中是最高的,分别为23.2%,20.2%和18.7%。带垄断性质的行业,其职工工资水平比全国企业职工平均水平高出 50%。解决这些行业、部门的高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改革这些行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加入 WTO的进程,这些行业、部门的收入与其他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

(2)新旧体制摩擦和矛盾引起的高收入。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原有的分配关系和格局将被逐步打破,与此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分配关系和格局将逐步形成。在我国新旧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收入分配中的无序和混乱。但有一部分人是靠转型的“空子”富起来的,有人认为我国转型中较大的“空子”有三次:一次是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的双轨制(有人估计我国 1988 年经济租金就占当年国民收入的 40%);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和金融无序;三是近些年的企业转制。这三次为一些人暴富起来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确实是一个讲效率、讲能力的经济,但是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中的市场发育不完善、制度的不完善、机会均等的不充分以及权力对市场的渗透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旋律中确实有一些不协调的音符。

(三)处理我国社会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问题,既要考虑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也要考虑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

国内外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只能带来效率,只能解决初次分配问题,而不能解决公平,不能解决再分配问题。在我们走向21世纪的时候,中国能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能不能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除了我们能不能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外,还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真正兼顾公平,即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首先,正确处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打富济贫。在一个贫富悬殊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也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同样的,任何旨在抽肥补瘦、打富济贫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贫富差距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计划、就业计划等措施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实现结果均等,而是要实现机会均等。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问题,不在结果不均等,而在于机会不均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使一些人得到了他不应该得到的,而一些人努力又得不到。一些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高收入;一些人凭权力、凭特权获得高收入等。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强化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而是要更好地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里,将是中国民间资本大发展的时期,民间资本将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公有制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其次,正确处理市场的初次分配与社会再分配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公平问题只能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来解决。在我国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人和企业支配的财富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央的财力相对下降,与此相关,政府的再分配能力也显得不足。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规范的税收体制、财政支出体制以及转移支付体制及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来解决市场的初次分配与社会再分配的失衡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在个人所得税的开征、利息税及遗产税的开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而为政府实施再分配的职能奠定了基础。

再次,正确认识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的问题。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均等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机会均等带来的是效率的提高,而结果均等带来的则是平均主义。实质上平均主义是最大的不均等。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在我国一部分人心目中还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不利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的。我们要反对那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也要反对那些强调结果均等的做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对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一个重要突破。共同富裕不是结果均等,而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