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5189400000067

第67章 十六 论我国目前农民消费偏低的原因及对策

-龚志民 毛中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和理论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问题是区域问题,农业问题是部门问题,而农民问题是主体问题,三者是区域、部门、主体的关系。农业产业化问题,其实质是农民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农民如何适应并融入市场的问题,即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农民。因此,“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农民问题。

(一)我国农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最终消费额和居民消费额占 GDP的比重分别称为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我国最终消费率长期以来偏低,而且不断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率低,必然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旺,消费倾向低。就国际比较而言,1980年,低收入国家的居民消费率为66%,高收入国家为60%,东亚国家为58%,中国为50.9%,1990年各组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1%、61%、55%和49.7%,到1994年低收入国家的居民消费率为 62%,东亚国家为 54%,中国为 45.1%,而美国为69%,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偏低非常明显。

(二)我国农民消费偏低的原因分析

1.收入增长缓慢。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西方经济理论中无论是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持久收入理论,还是生命周期理论,其共同核心为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农村尤其如此。尽管农民消费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和决定,但目前阶段决定我国农民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无疑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很小。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一直比较低,国家每年对农村的救济费用也很低。此外,我国农村居民的财富构成中,主要是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比重较小。人们获得收入的能力是与他受教育的程度是呈正相关的,而我国农民的现状是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也导致了农民的低收入。

2.消费倾向太低。我们分析 1979~1998 年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发现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利用统计软件 Spss可以得到:

回归方程1:C=28.609+0.74X

由以上观察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太低。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对自己收入的预期太低。

3.农民税负负担过重。从80年代后期开始,农民收入增长就陷入了停滞徘徊状态,与此同时农民的税收和非税收性质的各种摊派、提留、集资尤其是后者却呈上升趋势。根据农业部 1997年对10个省份的调查,乡级平均负债约达 400 万元,再加90 年代中期以来,有60%的县级财政亏损,县至乡村的负债、亏损最终有相当部分将转嫁到农民头上。

4.农村消费环境不完善。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交通、通信、自来水普及率相当低,电视信号少且接收差,电力供应质次价高。此外,我国农村真正意义上的消费信贷市场基本未建立起来,流动性约束非常大,农民很难能按市场利率借到所急需的钱。另一方面,农民具有既要投资又要消费的双重身份特征,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使农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农民想消费也不敢消费。

5.传统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文化反映了人们求稳和厌恶风险的心理,农民基本上不愿意负债消费,不愿做“穷快活"。总是想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 等。

我国农民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结婚、盖房子、子女抚养和养老。这决定了他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有一个定期的消费高峰和相应的储蓄行动。我国农村家庭观念非常强,一方面房子是经济政治地位的象征,一方面他们对晚辈的婚事特别是儿子娶媳妇看得特别重。盖房子和儿子娶媳妇需要支付一笔数额巨大的费用,为此,农民平时一般较少消费,倾向于储蓄。

(三)提高农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1.从多方面入手,增加农民的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

(1)增加农民的名义收入。

① 真正科学种田,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不尊重科学和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不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盲目进行生产,是造成农业生产率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兼业经营。

②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业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为此我们要加强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面向农村市场,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推进农村工业化就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为农村富裕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③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一是农业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二是人口在地理上向城镇和城市集中。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小城镇无疑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引导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劳动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

④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以及对农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可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政策没有产生预期的作用。但我们有一个广阔的农村市场,有限的投资会产生巨大的回报,是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对农业实行保护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做得远远不够。从国外看,农民收入的相当部分来自政府的补贴,如美国农民收入的 30%,日本农民的收入的60%,都得益于政府的保护政策。

(2)在撤并乡镇级政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全取消乡镇一级政府,加快加紧实施农业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目前,全国共有4.5 万个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有 1 280 万人。这样庞大的机构,带来了许多弊端,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我国已初步具备取消它们的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加快,许多事已不再需要政府来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往往是对立的,取消乡镇级政府可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消费倾向和自主消费。

(1)全面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目前不少农民对家电仍是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用不好”的境况,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收等基本问题仍然未解决。开拓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强的乘数效应,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运用农民的消费惯性定理,创造积极理性的消费示范。一般地说,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的惯性影响和作用。同时,人们的消费行为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和“棘轮作用"。即人们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当期自身收入影响,而且受周围人们消费行为影响,不仅受目前收入影响,而且也受过去收入影响。

实际经验表明,我国农民的消费有着很强的“攀比”行为,因此要加强消费的“示范效应" 和“棘轮效应" 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积极地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消费。

总之,农民消费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立足长远,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中长期任务来抓紧抓好。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更多投入,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多方增加农民收入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要生产和供应适合农民胃口的商品,以刺激并扩大我国农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对国民经济应起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