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5189400000073

第73章 二十二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简新华 许启政-

“三农”问题即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收入低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深层次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是扩大和培育内需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中央政府更是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农民增收减负的过程也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工业化,即用工业生产经营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具体说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加工销售企业为依托,以科技、教育培训、经贸等方面的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实现农业的经营市场化、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从农业生产方面来看,在农产品过剩并且难以涨价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特种、绿色、低成本、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可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正是农业产业化所要做到的。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业落后状况、克服农业弱质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富民之路。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农业产业化:(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2)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3)向纵深方向发展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多转化,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4)发展订单农业,以多功能、开放型的龙头企业为中心,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并把这种利益关联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加以明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5)重视科技,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继续实施“星火计划”。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从技术进步中要效益,改良传统产品,培育新品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6)科学经营,严格管理,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7)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提供各种服务,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开展“下乡”运动,把技术、服务送到农户手中,使千家万户农民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协调。(8)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增加对农业的投入。(9)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治理农村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农村城市化

我国滞后的城市化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落后的二元经济向先进的一元现代化经济转变的必由之路。非农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民的非农化又需要农民的市民化,这样非农化才能更稳定、更持久、更多、更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1)改变“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城市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的方针,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适度同步发展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远迁异地转移为主的方针,加快城市化步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持久的转移。(2)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合理发展大城市,注意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适当发展小城镇。现在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要有产业和市场支撑,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避免唱“空城计”,防止城镇“空壳化”。加快城市化步伐,必须由政府导向,主要依靠市场推动;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制度障碍。(3)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鼓励农民集资建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可以采取批租土地、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合资开发、发行债券、投资入股、贷款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筹集包括公有、民有、外资和农民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4)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免税费,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提供土地使用的便利,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降低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的搬迁成本,减少搬迁的阻力,在城镇新建乡镇企业给予优惠。(5)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其限制人口流动、妨碍城市化发展的不利作用。给在城市有较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以长期居住权,享受市民待遇。可以采取先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制度限制,再放开大城市的户籍限制的方法,逐步实行身份证管理和居住自由。

城市化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内需,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服务业等许多方面形成巨大而持久的需求,极大地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非农化

要解决“三农”问题,仅仅局限于农业这个小圈子是不够的,仅仅依靠农业本身来挖掘增收潜力也是有限的,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即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我们必须通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除了实行农业产业化,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之外,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主要靠非农化,即让农民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为了促进农民非农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界定土地的各项权能,赋予农民土地转让权,使农民能彻底摆脱土地的依附,更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农业的规模经营。(2)提供信贷支持、信息技术咨询,鼓励乡镇企业进城,促使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更快发展,从而吸收更多农民进厂当工人。(3)取消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规定,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5)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其非农化创造有利条件。(6)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体系,拓宽农民融资渠道,为农民创业、从事非农生产提供信贷支持,给予利率优惠和优先安排,同时,运用财政手段,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

总之,扩大内需是实现国民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并非一日之功,实现农民增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努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