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5189400000075

第75章 二十四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经济增长

-沈坤荣-

(一)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

我国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从近期来看,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城镇化滞后、农民负担过重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反映。

首先,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制约了农民收入增加。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约有 60%的收入来自农业生产。因此,农产品收入构成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产品价格变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通过农产品来增加收入的传统做法有提高价格和增加产量这两种方法,但现在这两种做法或者没有实施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由于主要农产品属于低需求弹性的商品,随着居民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农业增长日益受到需求的制约。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产品基本上已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大部分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价格持续走低,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农产品供求矛盾,已由总量矛盾为主转向结构矛盾为主。由于受到日益强化的市场约束,总量扩张已经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

同时,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国际价格,并在国内已经形成买方市场以及收财政支付能力限制的情况下,通过提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能性和潜力已基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市场价格低迷,国家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也一再调低保护价和定购价,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仅为 1996 年的77.14%,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仅为 1996 年的 75.97%。在双重压力下,农民种植粮食的收入出现了负增长。

其次,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趋缓,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体制及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加上国内需求不足和对外出口不振,使得乡镇企业出现了国内、国际市场都在缩小的情况。由此造成库存增加、开工不足。加上融资困难,资金问题突出,产权和管理制度亦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出现下滑,从1996年的21%下降到1999年的14%,经济效益下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减弱。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就减少900多万人,1999年和2000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增幅亦趋缓。这必然引起两个后果: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而不得不继续滞留在农业领域,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下降,并给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来障碍;二是农民收入构成改变的过程被延长,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现在农民主要依靠农业获得收入的收入结构,既不利于提高收入总水平,也不利于农民收入更快的增长。

另外,近几年我国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由于生产过剩和结构调整,许多企业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加上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城市下岗职工逐年增加。1999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650万人,比1998年增加40万人。城市登记失业率连续 3年都在3.1%以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加,许多原为农村劳动力占据的就业岗位逐渐为下岗职工所代替。一些城市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采取限制措施,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自 1992 年起连续 5年农业劳动力净减少之后,1997年以来农业劳动力又净增加174.5万人。非农劳动力回流农业无疑使农民的收入下降。

第三,城镇化进程滞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1999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30.89%,比1998年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46.1%低近15个百分点。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至少落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6~8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1999 年末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 50.1%,而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降到17.7%,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次,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又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削弱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其转换过程中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进而制约了在农村形成适度经营规模和快速地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同农民不合理负担也有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在我国农业中实行的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的分配原则。我国现在农民负担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这种分配原则界定的模糊性,使得农民实际负担越来越大,农户收入中以“提留”形式上缴社队和国家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民负担仍然在高位运行,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进一步减缓了收入的增长速度,影响农村乃至社会的稳定。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发展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对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由于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的供需结构已由供给不足转向供过于求,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低、优质产品产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要面向市场,加快农产品优良品种的研究、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调整好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的关系。要把粮食生产始终放在首位,保证播种面积,提高产量和质量。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价经济作物。第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处理好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促进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多余的资金、物资、特别是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2.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问题,推进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整个城乡一体化,就必须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现在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竞争压力和市场环境约束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重视和帮助乡镇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乡镇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首先,要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劳动力容量。农村和乡镇企业应该互为依托,因地制宜,采取亦工亦农等多种形式。在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发展利用当地原材料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材料等工业,并发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工艺的优势。其次,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现阶段乡镇企业效益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障碍和产业结构落后,所以要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产权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要求对乡镇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改造,并加强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以此来增强企业活力,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再次,金融部门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从资金上给予扶持。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再担保和抵押基金制度,探索乡镇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有效形式。同时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在资金上的扶持。最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同城市化进程统一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这样可以改变目前分散化布局、低水平重复和结构趋同的不合理状况,发挥乡镇企业的积聚效应。

3.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民收入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农村的问题,也是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之所以缓慢,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取的政策有关。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限制农民“进城”,将城乡割裂开来,从而导致大量劳动力挤在狭窄的土地上谋生,地少人多的现象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要消除经济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首先,要彻底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能够自由平等地依照经济比较利益合理地向城镇有序流动。改革就业制度,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建立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城乡就业条件差别的壁垒。其次,要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再次,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要注意以区域大城市为核心,通过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一个前提是大多数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产业中去,从而使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城市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精简乡镇机构,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当前农民负担过重,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是地方政府机构膨胀造成的巨大支出压力和向农民收费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双重作用的结果。应当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首先,应大力精简基层行政机构。乡镇机构不精简,减轻农民负担就很难实现。应该以职能归位为出发点,转变政府职能,压缩撤并机构,减少基层行政机构编内人员,取消地方编外人员制度,严格控制干部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其次,必须进行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规范化、法制化,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

5.扩大农村教育投入规模,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低,这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也有关系。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技术背景,我国大多数农民缺乏经济意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同时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要增强地方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二要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防止学龄儿童失学;三要做好职业教育工作,培养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技术人才;四要建立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和运用科技知识和技术,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