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1523500000006

第6章 第一讲:拉帮结派抢地盘(5)   

05.巴尔干火药桶

找土耳其算总账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4世纪以来,土耳其人逐渐吞并巴尔干地区,殖民统治达500年之久,是典型的落后文明凭借武力统治先进文明。这种压迫是让被征服者最难受的,巴尔干各民族忍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因而,巴尔干各族强烈希望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到19世纪,巴尔干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摆脱土耳其统治,赢得了独立或自治。但是,直到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还有一部分土地和人口仍在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下。

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列强觊觎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矛盾不断。除了巴尔干各族同土耳其的矛盾之外,还有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巴尔干各族与企图插手该地区的列强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特别是列强在巴尔干彼此角力,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没事儿给你找点事儿,有事儿更得出大事儿的地方。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走向衰落,尤其是在意土战争中,土耳其人落败,巴尔干各族一看,你连战无不败的意大利人都打不过,凭什么还占着巴尔干?于是联合起来反抗土耳其。

1912年5月,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后来的黑山)四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虽然这个同盟订立之初,各国就打着各自的算盘,但共同的目的是找土耳其算总账!

奴隶打倒老主子

欧洲列强一看这儿有乱子,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机会了,赶紧插了进来。

俄国本就与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有血缘关系,便想借机控制巴尔干。英法不希望奥匈帝国填补土耳其的空缺,更想抑制奥匈背后的德国。于是,英、法、俄三个协约国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不让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兴起,以免威胁自己的扩张。

这样,巴尔干的斗争一上来就复杂化了。10月,巴尔干同盟各国相继对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巴尔干四国同盟的军队准备充分,目的明确,就是用武力寻求解放,多年的积怨使部队斗志旺盛,求战欲强。再看土耳其这边,根本没料到过去的奴隶竟敢联合起来造反,缺乏准备,手忙脚乱地临时调兵,许多士兵甚至都不会开枪。

战争开始后,土军节节败退,巴尔干地区几乎全部丢光,四国联军兵锋直指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只好自投罗网,照会各列强,请求调解。

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英、法、俄、德、奥、意同时在伦敦召开大使会议。这会开起来就热闹了,俄法支持巴尔干同盟,德奥给土耳其撑腰,由于两大列强集团的插手,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才签订了《伦敦和约》。条约宣布巴尔干各国获得独立,从而结束了土耳其对这个地区500年的统治。条约规定:土耳其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在欧洲的领土及爱琴海上的大部分岛屿都交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马其顿由保、塞、希三国分割。

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大家一起抢地盘

伦敦和会解决了巴尔干各国与土耳其的问题,但巴尔干各国之间的问题反而更加尖锐了。

这里有列强挑拨的因素,但巴尔干各国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在分“桃子”的时候,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塞尔维亚要求取得土地最多的保加利亚让出马其顿的一部分;希腊则要求得到马其顿南部和色雷斯;四国同盟之外的邻居罗马尼亚也向保加利亚提出了领土要求;门的内哥罗也想从保加利亚夺得部分领土。到手的果实,凭什么给你?上述要求都被保加利亚拒绝。

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结成反保加利亚同盟,随后罗马尼亚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则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的怂恿下,先发制人,向塞尔维亚、希腊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战斗打响后,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加入塞、希一方作战,保加利亚军队遭到多方夹击。更要命的是,刚刚被打败的土耳其,见鹬蚌相争,也加入了反保加利亚阵营一方,企图捞回些老本。这简直太逗了,一年前,大家还联合起来打土耳其呢,这会儿土耳其跟大家合起来揍保加利亚。

这么多人一起群殴,你想保加利亚还能顶得住吗?7月29日,保加利亚战败求和。8月10日,交战各方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手中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这些地盘被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重新瓜分,巴尔干昔日的主人土耳其则捞回了色雷斯东部地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毫无理性,毫无正义,说白了就是分赃不均抢地盘,甚至不惜引狼入室。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欧洲列强支持。因此,巴尔干战争也反映了两大列强集团的争斗。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土耳其和伺机“复仇”的保加利亚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昔日并肩战斗的巴尔干各国陷入分裂。两大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巴尔干战争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摩擦,加深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敌视和对立,刺激了普遍的扩军备战。特别是协约国支持的塞尔维亚,它是两次巴尔干战争中的最大赢家,领土扩大了一倍,人口由300万增加到近450万,这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扩张计划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虎视眈眈。好斗的塞尔维亚也不甘示弱,巴尔干地区火药味渐趋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