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A、B二人进行博弈,A、B均采取合作态度,双方的收益均为50元;A合作B对抗,则A的收益为0元,B的收益为100元;B合作A对抗,则A的收益为100元,B的收益为0元;A、B二人均对抗,则双方收益均为1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双方都合作,每个人都将得到50元,而如果双方都对抗,则各自只能得到10元。那么人们为什么还会选择对抗而不是合作呢?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一次性博弈的囚徒困境既然无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对抗总是我的最优策略,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我自然就会选择对抗了。
但是,如果A、B具有长期关系【比如他们是生意上的长期合作者】,那么情况则有所改观。因为我们可以作如下推理:如果双方一直对抗,那么大家每次都只能获得10元的收益;而如果合作,则每次都可得到50元。最重要的是,假定A选择而B选择对抗,那么B虽然在这一次可以多得到50元 【10050=50】,但从此A不再与他合作,B就将损失以后所有的得到50元机会。
因此从长远利益来看,选择对抗对双方而言并不聪明,合作反而是二人最好的选择。这更真实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合作与对抗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商业行为。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两个陌生人会为一个座位争吵,因为彼此知道,这是一次性博弈,吵过了谁也不会再见到谁,因此谁也不肯在嘴上吃亏;可如果他们相互认识,就会相互谦让,因为他们知道,二者以后还会有碰面甚至交往的可能。两个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吵,如果不想彻底决裂,通常都会在争吵中留有余地,因为二人日后还要"重复博弈"。
比如你到菜场去买菜,当你担心上当受骗而犹豫不决时,卖菜的摊主便会对你说:"你放心好了,我天天在这里卖菜,不会骗你的,如果菜不好你回来找我!"他强调自己"天天"在这里卖菜,你通常便会放下心来,与之成交。因为他的这句话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就是"我跟你是'重复博弈'"。而一次性的买卖往往发生在双方以后不再有买卖机会的时候,特点是尽量谋取暴利并且带欺骗性,比如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的东西往往质次价高,其原因就在于买卖双方很少有"重复博弈"的机会。
经济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洛德设计了一个重复博弈的计算机程序,探索重复博弈产生的合作机制,共几十名测试者参加。最终结果是:“一报还一报”的战略原则,获得了最终胜利。所谓“一报还一报”,是指第一回合进行合作,以后不管对方怎么走,均采取对方上一个回合中的策略。这一结果又为多次实验共同证实。
深入分析这个颇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一报还一报”原则,其中包含四个特点:【1】善意的,即不首先背叛对方;【2】宽容的,对方背叛一次只惩罚一次;只要对方合作,即予以接纳,并不计前嫌;【3】强硬的,只要对方本次背叛,下次必定给予背叛的报复。【4】简单明了的,即自己的意图清晰简洁,能很直接的为对方识别。
而输掉这个竞赛的策略,总是在上述四个方面做得不够好。比如竞赛者的脾气过于好,总是"以德报怨",结果就被狡猾之徒反复地占便宜;有些竞赛者不够宽容,别人背叛一次他就不与对方再次合作,从而使合作关系永久性断绝;还有一些竞赛者太"精于算计",总是试图通过取巧来占别人的便宜,这种人在与"好脾气者"的博弈中虽然大占便宜,但与"不宽容者"的博弈中往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从最后的总分来看,他的"小聪明"总是得不偿失。
"针锋相对策略"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被广泛地应用:
比如,美芝是一个特别善良的女孩,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伤害别人,即使在受到别人的欺骗甚至伤害时,也只是默默的忍受,不表示反抗。她认为即便报复了他们也并不能消除已经造成的伤害,而且她的心也非常软,不忍心报复别人。所以每次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她总是习惯沉默。对待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她也总是一视同仁。
后来美芝结婚了,而他的丈夫也正是看上了她的好脾气,他知道即便伤害了美芝也会获得宽恕,所以他就一直有意无意地不停伤害美芝。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只要一些花言巧语、再摆出一副要痛改前非的可怜相,就会轻易地获得宽恕。
婚姻是一种长久的关系,当然不是一种单次博弈,而是一种重复博弈。所以对于美芝来说,越是想维持两个人之间良好的关系,越是应该对丈夫的每一次无礼行为有所反应,这样才能建立一种互敬互爱的良好的婚姻氛围,当然反应也要适度,对方背叛一次只惩罚一次,只要对方合作,即予以接纳,并不计前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一次性博弈中,"对抗"对双方而言是最优策略,在重复博弈中,"合作"对双方而言是最优策略。而在有限重复博弈中,由于最后一次博弈是确定会出现的,这个"最后一次博弈"可以被视为一个"一次性博弈",也就是说,在双方的最后一次博弈中,"对抗"是最优策略,因为人们在重复博弈中之所以选择合作,主要是考虑日后还要进行博弈,而在最后一次博弈中则没有以后,因此显然不必考虑后面的行动。
因"有最后一次的重复博弈"而发生的对抗性情形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比如章飞、程冲两个同事素有矛盾,但因为在一家单位工作,二人面临的是长期共事,且谁也不知道会共事到什么时候,虽然对对方有意见,表面上相处得倒还看得过去,虽然有些暗斗,但不会明争,更不会大打出手。但有一天,章飞决定离开公司,临走的那一天,因为一点小事,和程冲又有些不和。这次双方都没有任何那么顾忌,双方积蓄已久的矛盾也由此点燃,集中爆发,两人大打了一架。
这就是因为当"无限重复博弈"转成"有限重复博弈"时,双方所能选择的最佳策略是对抗。
6.4为什么人们都有投机心理--博傻理论
年轻人总是年轻气盛,往往不能容许自己,比别人落后,或是吃亏。比如要是我们被别人耍了,心里就会想着恶作剧,把别人也耍耍,从别人身上找回这个平衡来。要是自已吃了亏,我们也会想办法,从别的什么地方占点便宜,弥补一下自己的损失,或是想办法把自己的损失转架到别人的头上去。这虽然听起来不太好,那也是理性人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
所以,有的人如果收到假币,就不会上缴银行,或是让它尘封起来,而是会想办法把它用出去。他相信虽然自己一时大意收到了假币,但一定有一个同样大意,或更大意的人会接手这张假币的,自己决不是最傻的那一个。这种因为相信自己不是最傻的,而愿意在一些冒险的活动的想法,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博傻理论。
“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博傻是指在高价位买进股票,等行情上涨到有利可图时迅速卖出,这种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场称之为傻瓜赢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处于上升行情中适用。从理论上讲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后一棒都有利可图,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者倒霉。
除了股票市场,在期货和艺术品市场中人们所遵循的也是这个策略。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艺术品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会花高价钱买下来呢?因为你预期当你抛出时会有人花更高的价钱来买它。
有一天,有一个人去文物市场,有商人向他推销一个钱币,金黄色的,商人说这是金币,要卖100块钱。这个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黄铜,最多只值1块钱。于是这个人对商人说:1块钱的东西,100块钱我肯定不会买,但是我愿意以5块钱买下来。商人看他是识货的,不敢再捉弄人,最后以5块钱成交。这个人的朋友知道了,对他说:你真傻,明知道是1块钱的东西,你花5块钱买下来,那不是傻瓜吗?这个人说: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块钱买来的东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块钱买走。这个傻瓜听了别人的宣传,认定是黄金,市场价值100块,他买的还便宜呢。
这个人的理论是:自己买贵了无所谓,只要找到一个比你更傻的人就成功了。
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而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博傻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他是怎么想到这个理论的呢?
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曾出外讲课以赚取课时费,但课时费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去做远期外汇这种投机生意。
仅仅4个月的时间,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但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7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又大获成功。
凯恩斯把期货品种几乎做了个遍,而且还涉足于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
与一般赌徒不同,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在这场投机的生意中,除了赚取可观的利润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获是发现了“笨蛋理论”,也有人将其称为“博傻理论”。 什么是“博傻理论”呢?凯恩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确定哪一张脸是最漂亮的脸是要由大家投票来决定的。
如果你来选,会怎样投票呢?这种情况下,因为有大家的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谁一票,哪怕你并不认为她是真的最美。在这里,你并不能确切的知道别人的想法,各个选民之间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读者的工作,是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确定人们究竟将会达成怎样的共识。“选出最美丽的姑娘”可能是书面规则,但这可比选出最苗条、头发最红或两颗门牙之间有一条有趣的缝隙的姑娘困难得多。任何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一个焦点,是大家的意见得以汇聚一处。由于这个理由,当我们发现当今世界最美丽的模特其实并不具备完美状态,我们就不会感到惊讶:实际上,她们只是近乎完美而已,却都有一些有趣的瑕疵,这些瑕疵使他们各具特色,成为一个焦点。
这和专业投资类似,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要买中的股票会上涨。而且哪个股票购买的人数多,股价就会上涨,如果投资者选择的股票正好又有很多人都购买,他就能获利。因此,每个投资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优的股票,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投资者购买的股票,这些其他投资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最优的股票,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见认为的真正最优的股票。我们必须作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这与谁是最优股票无关,你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哪个股票最优,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哪个股票最优。
可见,支持博傻的基础是投资大众对未来判断的不一致和判断的不同步。对于任何部分或总体消息,总有人过于乐观估计、也总有人趋向悲观,有人过早采取行动,而也有人行动迟缓,这些判断的差异导致整体行为出现差异,并激发市场自身的激励系统,导致博傻现象的出现。
“投资要用大脑而不用腺体”是巴菲特的名言。 “要博傻,不要最傻”,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到底还有没有更多更傻的人是并不容易判断的。如果再也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从你手中买走你高价买进的股票的话,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最终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所以,要参与博傻,必须对市场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心理状态。否则,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为最傻者,谁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选队伍呢?
6.5黄金有价,信息无价--博弈中的信息论
如果一个中学生,无意中得知了下一次考试的内容,他一定会告诉他最好的朋友,一起来分享这个秘密;如果一个女孩子第一时间,知道某个商场最近在搞活动促销,她会一定会马上告诉她最好的闺蜜,让对方也能捡到便宜。这些都是我们在给对方传递有效信息。不过有时候,我们也会放在一些烟雾弹,比如,今天不想去上学了,就跟妈妈说,今天头好痛,可能发烧了。这是虚假信息。而妈妈觉得你可能在耍鬼把戏,于是说,那去医院看看吧。这是信息甄别。第一次和一个不太了解的人打乒乓球,这是不完全信息下的比赛。从商贩手中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从上面的例子,你是不是也看出了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了。生活离不开信息,而经济生活就更离开不信息了。
在股市上,人们在选择哪一支股票前,一定会先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业绩情况。购买了一支股票后,我们又会根据市场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持股量。我们买东西之前的货比三家,也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收集商品的信息,使自己在与商家的博弈中不至于吃亏。可以说在经济生活中,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