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1523800000028

第28章 困境中,你该怎样决策(4)

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自家的东西倍加爱护和珍惜,但对公共的物品,则任意挥霍和糟蹋,其实,人人都知道,破坏公共环境对自己没有好处,但人的利已心理还是想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占用公共的资源,那么,这是公共资源不可避免的宿命悲剧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看经济学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虽然家家窗明几净,但几家住户共有的走廊,却成了卫生的盲区;虽然自家的花圃精致美丽,而公共园地的花花草草,却容易被人采摘和践踏。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公共地悲剧”

公共地悲剧的通俗解释:

有一个关于牧民与草地的故事,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利润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地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

生态学家加勒特·哈定把这种社会困境表现出的丑恶人性比喻为公共地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当所有人都适度地对资源进行利用时,资源自行进行再生的速度可以与资源被消耗的速度相匹配。植被能够生长,鲸鱼能够繁衍生息,饼干罐也会被重新填满。而一旦对资源的利用超过限度,公共地悲剧就会发生。

公共地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形象称呼,公共资源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在法律上不属于个人或组织的全部资源,【如公路、桥梁、河流、港口、水源、航道、森林、矿藏、空气、阳光、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文化典籍、科技成果等。一种物品,如果不具有排他性,则每个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尽可能多的去利用它。如果该物品又具有竞用性的特点,则它很可能很快就会被过度的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974年,广大公众在一张地球卫星图片中看到了“公共资源的悲剧”的一个图例。北非的图片中有一块不规则的黑色区域,面积为 390平方英里。地面调查发现了一个被围起来的区域,里面有丰富的草。在它的外面,地被植物已经被毁坏。

原因很简单。围起来的地区是私有财产,被分成五个部分。财产所有者每年把他们的牛羊转移到一个新的部分。四年的休耕期使草场得以恢复。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所有者有保护其土地的动机。但是,在农场的外面,土地是无主的,草场是对所有牧民和他们的牧群敞开的。

对公共资源悲剧的防止有两种办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即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通过对草场的管理,通过对牧民放牧的管理,通过牧牛成本控制数量,最终提高草场的资源效率,最后最大化所有牧民的利益。二是建立起一套价值观来进行道德约束,将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先来看看道德约束的力量。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不需要政府。”但是,在所有资源都有限的一个世界上,一个不是天使的人就可以损坏所有人的环境。

损坏过程分两个阶段。首先,这个不是天使的人从他的“竞争优势”【损人利己】中获益。然后,一旦高尚的天使认识到他们正在走向失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放弃他们的天使行为,努力抢在竞争者之前得到他们在这个公共资源中的份额。换句话说,每一种可行的收入分配体制都必须接受人类的私利挑战。在物质财富有限和人的欲望无限的世界上,一个没有管理的公社必然逐步走向毁灭。

在经济学中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即自我的决策总是以自己和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所以依靠道德的力量这个方法解决公共地悲剧,在经济社会似乎是行不通的。

从制度上如何来解决呢?我们都知道新加坡城市环境的整洁安静世界闻名,同时维护这种整洁的方法也让人瞠目结舌,它就是对违反公共道德的人进行巨额的罚款。

新加坡的罚款力度惊人,我们来列举一下,上公共厕所不冲水--—罚500新元【1新元约合4.5元人民币】;乱扔垃圾--—罚1000新元;过街不走人行横道--—罚500新元;开车超速--—罚5000新元;在公共场合跳舞--—罚5000新元;随地吐口香糖--—罚1000新元;乱按机场滚梯上的键--罚5000新元。

当然有罚款的就要有收款的,也就是要有人监督,否则列出来的高额罚款也就只是一纸空书了。安排监督是需要管理成本的,我们来看看还有更好的,节省成本的办法吗。

有两所大学毗邻而居,它们之间有一条小巷子,小巷子的两边正好就是两所大学的围墙。平时虽然两所大学的人往来,都要从这条巷子穿行。但是这条巷子并不属于任何一所大学,它只是一个公共的道路。很多年过去了,这条巷子变得坑洼不平,每到下雨天,道路就会变得更加的难走,但是一直也没有人修过,两所大学都不愿意出面来维修这条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公共所有的道路。直到有一年,两所大学合并成了一所学校。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道路不好走的问题,变成了学校内部的事情,自己校内的路这么糟糕,当然不能再视而不见了,所以合并后的新大学很快就把这条小巷子的路给修好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私有化也许是最省事的办法。最像上例中道路归于一方后,自己就会去管理维护了。在《红楼梦》也有一幕这样的类似作法,薛宝钗和探春等对大观园的改革就是让那些老妈子分片承包,交一定的租钱。这样园子也有人看管收拾,贾府不必花钱雇人又可得到一笔收入。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办法。

6.8你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是智者胜--懦夫博弈

如果在一座狭窄的独木桥上,一位美女和对面走来的一位帅哥,在桥中间相遇了,谁会先通过呢?最好的情况是,帅哥是一个谦谦君子,有让美女之风度,直接让美女先行。不过如果帅哥说自己有急事,不肯退让的话,美女该怎么办呢?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美女向对方摆出一副决不退让,奉陪到底的架式。帅哥一看遇到个蛮人,万一真跟自己耗,那就亏大了,肯定就不跟美女斗了。

不过如果当时帅哥正好喝醉了想找人拼命,又应另当别论了,此时美女最好快逃。这应了那句俗语: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过,其实输了独木桥之战的一方,也并不算是“失败者”,只是选择了理智地避免吃更大的亏。

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秀才擅长讲道理,而士兵擅长武力,在秀才和士兵的博弈中,秀才和士兵都想以自己的长处来制服对方,秀才想和士兵说理,但士兵不会选择说理的方式来博弈,而愿意选择武力解决。于是,士兵会嘲笑秀才是懦夫,而秀才则嘲笑士兵是莽夫。懦夫和莽夫如果相遇,到底谁更胜一筹呢?我们先来看看博弈论中的经典的懦夫博弈案例。

懦夫博弈是指两辆汽车从一定的距离相向而开,两个司机可以在相撞前转向一边而避免相撞,但这将使他们被视为“懦夫”;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向前--如果两个都向前,那么就会出现车毁人伤的局面;但若一个转向而另一个向前,那么向前的司机将成为“勇士”,避让的司机将成为“懦夫”。我们把他们在各种情况下所得到的收益赋予一定效用值,如下表:

效用值 司机乙

转向 向前

司机甲 转向 1【甲】、1【乙】 2【甲】、2【乙】

向前 2【甲】、2【乙】 4【甲】、4【乙】

懦夫博弈虽然是我们构造出的例子,但是跟我们现实中有些问题是类似的。

比如,两辆相向行使的车狭路相逢,互相都不让道的情况。从博弈的赢利结构来看,应该说双方采取一种合作态度--至少是部分地合作态度选择转向可能是有利的。但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转向,转向】并不是个人最优级的策略。每个人都希望出现这样的结局:对方转向,自己前进。所以,纳什均衡结果将是【向前,转向】和【转向,向前】。即是说,均衡结果将是一个司机向前,另一个司机转向避让。

懦夫博弈中,如果一方坚持要进行博弈,那么另一方难以退出博弈【退出博弈也会被视为“懦夫”】。局面就变成了骑虎难下。而此时,冒险选择向前而获胜的一方,总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了对方的痛苦之上。假定博弈参与的一方是卤莽、不顾后果名声的人,另一方是足够理性的人,那么卤莽者极可能是博弈的胜出者。如果这种懦夫博弈进行多次,则冒险选择向前而成功的参与人就更有信心在将来采取这种策略,他很可能会树立起一种粗暴的形象使得对手在未来的对局中害怕而获得好处。

所以,为了达到让对方退让,自己获胜的结果,博弈中的双方,往往会在博弈前放出信号,显示自己卤莽的一面,以令对方相信,自己绝不会退让。比如A在上车前就要向B表明自己的非理性,他因此恐吓、吹嘘,装着喝醉,从车里扔出酒瓶,甚至如果博弈在晚上他还要带上墨镜,最后,上车前,把方向盘扔出车外,表明自己的决心。这样就只给了B两种选择:丢脸或死。那么B会理性的选择避让。

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及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做不到,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这种骑虎难下的博弈经常出现在国家之间,也出现在企业或组织之间,当然个人之间也经常会碰到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介入越南就是一个骑虎难下的博弈。赌红了眼的赌徒输了钱还要继续赌下去以希望返本,也是骑虎难下的博弈,其实,赌徒进入赌场开始赌博时,他已经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赌场从概率上讲是肯定赢的。

股票市场也经常出现“骑虎难下”的情况:你买进一只股票,股价下跌;于是你又在这个价位买进【股民称 此为“摊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减少损失,可是却越陷越深。

例如:妈妈花2000元给亚莉买了一架电子琴,可亚莉生性好动,对音乐没有什么兴趣,电子琴渐渐落了灰。不久,亚莉妈妈的同事介绍说有一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老师可以给亚莉做家教。这个时候你觉得亚莉妈妈会做何决定呢?亚莉妈妈决定请家教,理由是:“电子琴都买了,当然要好好学,请一个老师教教,要不这个琴就浪费了!”于是,每月500元的付出又坚持了半年, 最终不得不放弃了。为了不浪费2000元的电子琴,亚莉妈妈继续浪费了3000元的家教费。

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行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

这就是亚莉妈妈的教训,博弈论专家经常将这种“骑虎难下”的博弈称之为协和谬误。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

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想开发更新更好的飞机,实际上等于把公司作为赌注押上去。难怪政府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

该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而停止研制将使以前的投资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作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等】,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会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

不久前,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协和谬误,倒是给了人们半途而废的理由,会不会有人担心它的滥觞会左右一些本该坚持的目标?的确有这个可能,但是应该相信人们足够理智,完全可以比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与未来收益的关系。看清了的,必定会坦然地走出协和谬误。

其实,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放弃不是失败,退出也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人生智慧。如果能够明白什么时候放弃,舍弃那些减损美好记忆的获得,还会滋生出那么多痛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