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会使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这些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如果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美元不断贬值、我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游资和热钱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的进入,造成中心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货币供给量在持续增长,流动性过剩;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涌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其产生的“财富效应”将引起国内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样使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另外,对于外债,作为债权人的国家和企业,随着本币的不断升值,其损失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世界上持有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是美国的债权人,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过程中,损失很大。
由于这些原因,人民币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就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中国大陆的进出口额高速稳步增长,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对于目前人民币面临的又一轮新的升值压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1月6日表示:“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并不大。”从中国官员近期的频频表态来看,目前还没迹象显示中国会放松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
7.5谁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次贷危机
如果给你几个关键词“世界”、“经济”、“影响最大”,让你联想,你肯定马上就会想到“次贷危机”或是“金融危机”吧。确实,在这两年,再没有什么经济事件象金融危机一样给我们留下最深的记忆了。而且就在大家觉得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远,经济复苏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近日发生的迪拜危机又给了我们一记爆喝,提醒善于忘记的人类:危机的阴霾还没有散去呢。
前事不忘,才能做后事之师,亲历过这场经济大灾难的年轻人,如果还不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那就太遗憾,也太可怕了。了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掌国家和自己的经济命脉。
从2007年初起,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经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甚至有人说:次贷的灾难可能不亚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1929年大萧条。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
2007年3月13日
美股大跌,道指跌2%、标普跌2.04%、纳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减半数员工后,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级债危机蔓延,欧洲央行出手干预
2007年10月23日
美国破产协会公布9月申请破产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万人
2008年9月15日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来临。
欧洲央行当天宣布向商业银行系统共注资300亿欧元,期限为一天,平均利率为4.39%,高于欧洲央行主导利率4.25%的水平。这是欧洲央行自去年夏季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以来首次采取这种干预方式。
2009年11月26日
在金融海啸爆发一年后,人们以为危机已经结束。然而,迪拜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并将把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消息令全球金融市场气氛逆转,引发风险资产市场资金快速出逃。受此影响,日股跌0.6%,A股跌3.6%,港股跌1.78%,欧洲股市开盘至少下跌2%。
可能在一般的眼里的这次金融危机等于失业、没有订单、股市下挫、银行倒闭、公司破产,等等,但这些都只是表象,是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更多的问题都隐藏在水下。也许你也很想知道更多一些,比如次贷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从美国袭卷到全球,危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我们才算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学到了代价沉重的一课。下面让我们一起分析从“次贷危机”到“次债危机”产生和蔓延的过程,探索危机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成因,了解到“次贷危机”背后的秘密。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是后来,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后,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经营次贷业务的公司和银行。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次贷公司和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看起来,银行家们似乎做了一笔赔本的买卖,为什么明知道贷款的人信用不高,可能无力还贷,却还是把钱贷给这些人,让他们买房呢?银行家们的银行家在那段时间里集体变傻了?不是的,其实他们正是美国次贷的始作俑者,是他们发明了次贷--对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权的贷款。他们为什么发明这种贷款?因为这种贷款的利率比普通贷款利率要高,当然风险也大。
次贷的名声本来不是这样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工具,贷款对象主要是企业家,次贷坏账率在过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可是当银行家们把这个工具用在美国穷人的住房上时,就引出这场麻烦了。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闻风而动者,跟风而来者,都看不见风险般,趋之若鹜的赶来瓜分这块大蛋糕了,大家只顾忙着让自己在这场瓜分中多得到一些利益,却想不到这块蛋糕其实只是一个虚假的泡泡,所有的利益分红都是建立在借贷上的,看似越吹越大,其实离爆炸也越来越近,终于当美国的穷人还不起房屋贷款后,所以想来分这一环羹的人都被爆炸的大泡泡或多或少地伤到了。
但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更多的问题。国际观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风暴时普遍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衍生产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太远、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动荡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条为甚。 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结束后,网络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其最初两年降息力度过大,真实利率有时甚至为负;此后虽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美元仍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美联储在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更形成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
衍生产品市场链条过长,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风险不断放大。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在房屋市场火爆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鹜。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大范围的危机爆发。
看来,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盲目跟风只能带来投资者的悲剧,因为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而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这条最古老的信条忘了。背后的原因不应该仅仅是利令智昏使贪婪的银行家们忘记了常识那样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再次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7.6世界各国的经济大战--国际贸易
当你穿着Armani的套装,喝着blue mountain咖啡,听着Apple ipod随身听,你就已经与国际贸易有了亲密接触了。如果不是越来越交融的世界经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泊来品”离我们就不会这么近了。贸易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国际贸易就更是如此了,世界各国的商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喜好。
但是任何做任何生意都有赔有赚,国家和国家做生意一样,买进和卖出,看着很热闹,其实里面的门道多得很呢。现在中国在世界市场上是卖东西得的钱比买东西花的钱要少,这在国际贸易中叫做顺差,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一起来解读一下国际贸易吧。
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已从单纯的进出口买卖关系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从商品的进出口演变到了劳务的输出入,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多头并进,由满足物质享受的商品到满足精神享受的旅游,商品结构、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闭关自守的,他们都在经济与其他国家相互依靠,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欧洲国家是这样,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在影响别国和受别国影响,而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相互依靠现象则正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传递”渠道得以实现的。
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相互作用,促进相互的经济合作,改善国际环境,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有: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等等。
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互通有无始终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国由于受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各国国内既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产品过剩状况。而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为各国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的矛盾,从而调节了各国的市场供求关系。
在当今世界上,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劳动力富余而资本短缺,有的国家资本丰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国家土地广阔而耕作技术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制约,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通过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就可以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得以缓解或消除,富余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发展。
利用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扩大优势商品生产,缩小劣势商品生产,并出口优势产品从国外换回本国居于劣势的商品,从而可在社会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和完善,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从对过往关境的货物征收关税、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国内税、为过境货物提供各种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初期,关税收入曾占联邦财政收入的90%。至今,关税和涉外税收仍然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过进口国内短缺而又是国内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进口比国内商品价格更低廉、质量更好、式样更新颖、特色更突出的商品,来使国内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福利。此外,国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将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
在现代,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这不仅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也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卷入国际经济生活之中。国际市场的竞争活动,也促使世界总体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快。这不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海关总署2006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顺差2005年翻了三番,再创新高。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1019亿美元,而2004年中国顺差为320亿美元。
2006年1—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4 249.5亿美元,其中:出口7 792.9亿美元,进口6 456.7亿美元,顺差1 336.25亿美元,远远超过2005年全年水平。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占到53%左右,加工贸易顺差1 288.3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为504.2亿美元,逆差全部来自其他贸易栏目,所以,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几乎全部来自于加工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