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曾国藩一生信奉低调处世、正确认识自己。他出生于封建社会末期,那时的清王朝已经快走到了末路,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忍受着欺凌和残酷的剥削。在这样一个乱世的环境里,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还是只能走科举考试的老路,这也是那个年代读书人实现人生飞跃的唯一途径--学而优则仕。每次考试发榜,总有一些落榜的考生愤愤难平,破口大骂,不是骂考官,就是骂考题,反正总有得骂。无非是自己如此优秀,竟然不入那些考官的法眼,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空有一脑袋的学问却是怀才不遇。这件事给曾国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曾国藩还常常想起这件事情,有一次在给他四弟的信中,他写到:“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能,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持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已,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不是曾国藩每次考试都能高中,他虽然满腹经纶,也一样有落榜的时候,但不同的是他很少心生怨言,更不会感叹怀才不遇。他知道,考试失败的原因在自己,是自己学识不足,还没有掌握应有的知识,并且深深地自责。为此,他一直鞭策自己不断地丰富学识,完善自己,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由此我们也看到,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高,都会遇到无法施展的时候,如果你因此心生抱怨,那就既浪费了你的才华,也会让别人看到你修养的缺乏而由此看轻你,那你无形中就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如果你选择积极改变,那么你会发现你很快就会抛弃怀才不遇的想法。
所以,当你也产生怀才不遇的想法的时候,学学曾国藩,学着从自身入手去改变让你憋闷的现状。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先客观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高估了。同时,最好听听身边朋友、同事等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尽可能客观一些,也更有助于做出准确的判断。听完,无论朋友、同事对你的评价是高还是低,你都要虚心地接受。
2. 从自身入手,寻找不能施展能力的原因,是一时没有恰当的机会?是大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的问题,那在继续等待的同时,应该做好积极的准备;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只好积极去适应,如果实在适应不了,可以考虑换个环境;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就要诚恳地沟通,看有没有得罪人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想办法疏通。
3. 展示你的特长,有时候是你没有展示出来,而不是不让你展示。另外,还可以考虑拿出其他专长。有时“怀才不遇”是因为错了专长,如果你有第二专长,那么可以抓住机会展现出来,说不定会就此打开一条生路。
4. 营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要成为别人躲避的对象,用你的才干协助其他的同事;但要记住,帮助别人切不可居功,否则会起到反作用。此外,谦虚客气,广结善缘,这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助力!
5. 继续强化自己的才干,当时机成熟时,你的才干就会为你带来耀眼的光芒!
一日一心得
导致“怀才不遇”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而自身以外的因素只占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原因,比如:能力不够、没有抓住机会、抓住机会了但是没有好好努力、粗心大意、自视甚高等等。所以,千万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否则你就会忽略自身的不足,堵死了自我提升的机会。
耐其心才能解其烦
曾国藩语录: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一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烦心事,也需要解决很多的烦心事,如果不能耐烦,那这些事情就会解决不好。尤其是在官场中,很多的事情简直是千头万绪,有的甚至是你非常反感的,但是却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的人解决掉一件烦心事还可以,两件也还凑合,到了第三件准暴躁不已。有的人对付小麻烦可以,遇到大麻烦就束手无策了;有的人替别人解决麻烦事很应手,但是一旦遇到自己头上就傻眼。这样就有可能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身在官场,这样对自己是很不利的。
曾国藩以忍见长,隐忍成就了他的辉煌。他认为,为官之道,首在耐烦,也就是要忍别人所不能忍。有人曾经告诫曾国藩:“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觉得这句话非常正确。他说的耐烦,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遇事冷静,不可急躁行事。
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能耐烦的好处就是从容平静,从容平静方能产生智慧,方可处变不惊,才能安稳如山。
在曾国藩看来,古往今来的失败者,当然包括那些英雄们,大多数都是败在气度不够开阔、不能耐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曾国藩认为,处事能够做到耐烦,这主要来源于平时对心性的修养。曾国藩还引用庄子的话“美成在久”,意思是“美名成功在于时间的积累”来教导身边的人。
他对大家说:骤然为人信服的人,他所得到的信任是不牢固不可靠的,因为一个人如果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品德高尚,修养很深的人虽然没有赫赫之名声,也无突然而得的美名,就像一年四季的更替,是逐渐有序地完成一年的运转,让人们不知不觉,但他诚实而具美质,就像桃李,虽不说话,却由于花果的美好,自然会吸引人们慕名前来。
靠时间积累出来的美名是最结实的,是最吸引人的,但是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耐烦的人是做不到的。
曾国藩的仕途正体现了这一点。他一生经历了官场内部的无数排挤、诽谤和攻击,顺利的时候少,不顺利的时候多。道光三十年、咸丰元年,他被京师的高官责骂;咸丰三年、四年,他在长沙挨骂;咸丰五年、六年他在江西被人责骂;加上来自清廷的种种猜疑和顾忌,来自官场同僚的攻击,再加上岳州之败、湖口之败、靖江之败……他的一生可谓坎坷。但就在这样的人生境遇里,他还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忍”功。
湘军和太平军作战初期总是败多胜少,而且还要面对地方官员的不支持、同行的讥讽、粮饷自筹等问题,但是这还不算最坏的,曾国藩率兵从衡阳出发打到武汉,由于指挥不当导致湘军损失惨重,他也有过投水自杀,这更引得湖南军政各方的讥讽,甚至在长沙城被闭门不纳羞辱。后来打下武汉,算是喘口气,结果江西的战事很快又处于胶着状态,近五六年的时间里,他在江西、安徽一带发起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氏遭遇到了地方政府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等种种磨难,走投无路之下,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这一切的一切,曾国藩都忍过来了,他知道只有忍过这些,他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有政治资本。
曾国藩认为,历来古之英雄豪杰最忌“难禁风浪”,因此他在官宦生涯中,随时提醒自己要有耐烦的功夫,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我一天天老了,也还经常有控制不了自己肝火的时候。但是我总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怒气,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降龙伏虎。龙就是火,虎就是肝气。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没有过去这两关啊,也不仅是你我兄弟这样。关键要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他随便发作。儒家、佛家理论不同,然而在节制血气方面,没有什么不同,总而言之,不能情绪化,这样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苏轼在他的著名文章《留侯传》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之不足为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曾国藩晚年的时候在总结自己走过的路时曾感慨地说:“天下绝对没有一帆风顺的境遇。大致上,出来为官办事的人,绝不可能只受到人们的称赞,而没有被某些人所诋毁的,或者只有人感恩,而没有人抱怨的。遇到棘手的事情,必须从‘耐烦’两个字上痛下工夫。”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你才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才不会逞匹夫之勇,使局面不可收拾。曾国藩修身养性主张一个静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耐下心来,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头脑清醒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有助于很好地解决掉烦事。
一日一心得
耐烦其实是讲求细节的功夫,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是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个人做事,都不只要抓对方向、抓对大原则,更是要讲求细节;对于做事的细节不可轻视,才能维持水平与竞争力,注重细节,从细节入手都是需要耐烦功夫的。
敬畏之心,惜福之道
曾国藩语录: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当一个人忘乎所以,或者得意忘形的时候,就该是倒霉的时候了。一个人在身处逆境时,存有敬畏之心,那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有利于抓住机会脱离逆境;当一个人身处顺境时,而且还不断攀升的时候,存有敬畏之心,一方面可以让这种“得意”更持久一些,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一种处世的大智慧。
敬畏不是胆小,不是畏畏缩缩,也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缺乏自信、奴颜婢膝,而是踏踏实实,是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是对世人的尊敬,是对人生的明智体悟,是一种更接近客观世界的本性,也是对天命抱有的一种态度。
曾国藩就在浩渺的宇宙万物之间,觉察到了人类的渺小。他曾说过:“细想古往今来,亿万年无有终期,人们生活在其间,数十年只是须臾瞬息。大地数万里,不能穷极,人在其中休息游玩,白天犹如一间房子,夜晚好比一张卧榻。古人的书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的一生所能读的不过九牛一毛。事情复杂多样,可以获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人们一生中力所能及之事,不过如沧海一粟。知道上天悠悠无穷,人的生命无比短暂,那么遇到忧患和非常不顺心的事。应当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广阔,而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却非常之小,那么遇到名利的事情,就会主动避让三分,恬淡处之。知道古往今来的著述无穷无尽,而自己的见识非常浅薄,那么就不会再以一己之见而自喜,应当择善而从,并以谦虚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复杂多样,而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夸,应思考推举贤才而一起去完成大的功业。”
这段话体现了曾国藩的敬畏之心。曾国藩一生都在谨慎、如履薄冰地为官、做人。曾国藩详细总结历代为官为宦成败之关键,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他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并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其实,我们能从他的总结中看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有个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很钟爱他,把他像儿子一样看待。曾国藩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好来了客人,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自己在室中。李鸿裔闲来无事,便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一篇《不动心说》,是所谓“三圣七贤”中的一个写的。这“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因为仰慕他们的名声,把他们都召进来。但是只是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并不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李鸿裔看到诗文中有一段说:“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
李鸿裔年轻好盛,看到这里,觉得十分可笑,就拿起笔在上面题了一首打油诗讽刺道:“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掷笔而去。曾国藩送走了客人,回到书房,见到所题的文字,说了一声“这小子”,便让左右叫来李鸿裔,对他说:“这些人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我也是知道。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正是靠的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要公开揭破它,使这些人失去衣食的来源,那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都隐伏在里边了!”李鸿裔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很敬畏地接受了教诲,从此以后便深深地收敛锋芒,不敢再出言无状、行为放荡不羁了。
身处官场,一定要知道有所畏惧。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尤其是在顺利的时候,更不能忘乎所以。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说:“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这样才可以持盈保泰,不会马上颠覆。你们如果能常常指出我的缺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了。弟弟们也应当长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长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在封建官场中,权力是最敏感的,权力太大的人总是很难有好的下场。所以,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六月,已经升任两江总督时又写信给曾国荃,表达了自己升官之后的惶惶之情:“我侥幸居于高位,又有一点虚名,时时刻刻都有摔下来的忧虑。我观察古今人物,像有我这种名位权势的,能善终的很少,我很担心在全盛的时候,无法使弟弟等们有所长进,我摔下来的时候,却要连累弟弟们。只有趁还没有事情时经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才差不多免于大祸吧。”
他还劝勉弟弟曾国荃也要有敬畏之心,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捐务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绝不要多说一句话。人在官运极旺的时候,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唱百和,一呼百应。但这也是最容易生出闲言碎语的时候,怨恨和诽谤也会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在极盛的时候要预先想到衰落之时,在百事平顺之际想到百事拂逆之时。老弟你以后如果回湘乡,切记要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则。这是为兄发自肺腑的劝告,你一定要铭记在心。”他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与兄弟共勉:
为平世之官,则兄弟同省,必须回避;
为勤王之兵,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