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很清楚自己在带兵打仗方面缺乏识见,他组建湘军,一方面是作为朝廷命官被委以重任难以推辞,另一方面是自己内心中有“成不朽功勋”的圣贤情结。曾国藩初建湘军,显然一开始并未想要名扬天下,只是迫于朝廷的压力,为了完成任务。然而,当时的清王朝贪贿成风,腐化堕落,导致国无良将,将无良兵,清军在气势如虹的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甚至望风而逃。这让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曾国藩大失所望,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不是太平军不可战胜,就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而言,太平军只能算是乌合之众,清军溃败的原因在于将领平日骄奢淫逸,兵士缺乏斗志、贪生怕死。所以曾国藩就把赏罚分明、严肃军纪放在第一位,要求各部精诚团结、形如一体。
曾国藩对部属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立下的军令,更要求必须做到。他认为“视委员之尤不职者,撤参一二员,将司役之尤不良将,痛惩一辈”,那么,“自然人知做慎,可望振兴”。他经常引用孙武演兵杀宠姬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孙武演兵杀宠姬之事,载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吴王阖闾操演兵法,三令五申,杀一儆百,训练女兵的故事。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辛苦久从之将”,曾国藩自称与李“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在靖港、九江、樟树镇屡战屡败的艰难岁月中,他一再得到过李元度的有力支持,但李元度丢失徽州以后,曾国藩仍将其弹劾去职。
1860年,太平军攻打徽州。徽州得失关系重大,李元度领兵前去救援。因为李元度并不精于用兵,曾国藩怕他有闪失,就一再告诫要守住徽州,不得轻易接仗,并特地与他约法五章。
然而,当太平军李世贤部来攻时,李元度却违反曾国藩“坚壁固守”的指令,出城接仗,结果一败涂地,丢失了徽州,犯了和当年马谡一样的错误。
曾国藩也就做了和当年诸葛亮差不多的事情,他倒是没有挥泪斩李元度,而是在悔恨交加之余,为严肃军纪,决定上疏弹劾李元度。没想到很多人都反对曾国藩这么做,有的人甚至指责他背离恩义,有失恢弘之气。李鸿章也表示要“率一幕人往争”,但曾国藩仍不为所动。最后,曾国藩顶住压力弹劾成功。
像李元度这样与曾国藩交情深厚,且有过大功的将领一旦违反军令,曾国藩也丝毫不予姑息,这一轰动事件传出后,众将都很害怕,才知道军法无情,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曾国藩真正挥泪杀的是金松龄。
曾国藩把罗泽南的泽字营和金松龄的龄字营派往江西前线和太平军作战。几天后,江西前线即传来捷报,使曾国藩大为高兴。但不久,前线传来凶讯:泽字营在南昌附近中太平军埋伏,大败。损失了好几员大将。
原来,罗泽南和金松龄在离永和门十里外扎下营盘,在永和门周围则是驻扎的太平军。罗泽南求胜心切,邀来金松龄商议,他提出了当夜劫营的计策。金松龄跟随江忠源打过两年多的仗,知道太平军的厉害,他并不赞成罗泽南去劫营。但是罗泽南提议自己率泽字营去偷袭太平军大营,让金松龄的龄字营跟在后面,万一有危险可以及时相救。金松龄最后还是答应了。
当天夜里,罗泽南率兵偷袭,结果中了对方的陷阱,最后被杀得惨败。结果龄字营见势不妙,后哨变前哨,撤离了战场。最后还是永和门内江忠源的部队闻讯来救,罗泽南才带着败兵狼狈冲出包围圈。
曾国藩得知这场战斗的经过后,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他认为罗泽南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金松龄的败不相救。绿营在广西战场上与太平军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倘若不对此事严加处罚,今后湘勇就会步绿营的后尘,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尽管金松龄不赞同罗泽南的轻率冒进,但他终究答应了共同行事,即使不答应,也不能见死不救。金松龄罪不可赦。
于是,他先重重奖赏了泽字、龄字二营。营官罗泽南、金松龄各赏银五十两,各营的官兵也都拿到了数额不一的赏钱。但是最后金松龄因为见死不救还是被曾国藩处斩了。这是湘军建立以来,第一次斩自家兄弟,而且这首次开刀的竟是一个营官!台下的勇丁和各级将官们一时全都吓懵了。虽然罗泽南上前说明情况并替金松龄求情,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和罗泽南的深厚交情而给他面子。
同时,曾国藩对有功将士有才良士倍加爱护,有功即赏。雷嘉澍是已被革职了的一个知县,因为失守德兴县,被江西抚臣毓科弹劾罢免了官职,他其实是一个品行正直端正的人,在清朝宦海中,是难得的清廉刚正的父母官,做事勤奋而又严谨,奉公守法,爱护百姓,深得民心。
雷嘉澍离职后,恰逢太平军的一支赖文鸿等人逃往德兴。左宗棠知道他平日颇得民心,就委令他招集兵勇,训练兵丁,阻挡围剿匪军,断其退路。雷嘉澍就在五村地区与左宗棠的官兵齐心协力,会战太平军,大获全胜。
曾国藩知道后就上奏咸丰皇帝,陈述其事为雷嘉澍邀功,同时请求圣上取消对他的处分,并让雷嘉澍到自己的军营内听差,以观后效,再加提拔。
曾国藩很懂得用自建功勋,来激励士气,“曾国藩赠腰刀”也被传为美谈。
湘军在连续攻克湖南岳州、湖北武汉与汉阳之后,曾国藩心想,打胜仗的湘军将领,可以按朝廷的规定升官晋级,但是他要如何感谢这一群陪他出生入死的湘军弟兄呢?
曾国藩苦思了一天后,决定命令属下打造100把精美腰刀,在刀面上刻着“涤生(曾国藩的号)曾国藩赠”,每一把腰刀都有专属的编号。
在颁发腰刀的前一天晚上,曾国藩考虑了好久之后,决定只颁发50把腰刀,以彰显建首功军官的身价。
第二天下午,曾国藩安排了一个隆重的授刀典礼,在操场集合了将近400位的湘军军官,所有与会的军官都穿着正式的朝服,大家都翘首企盼曾国藩即将颁发的奖赏。
曾国藩在台上命令兵勇抬出一个沉甸甸的木箱,现场所有人都睁大眼睛注视着曾国藩手中的腰刀,心想到底这一把编号第一号的腰刀是要颁给谁?曾国藩用低沉的嗓音高喊:“湖南水路提督塔齐布!”随后又陆续颁发了49把腰刀。
从此,曾国藩所赠的腰刀,成为湘军重要的奖励象征,每个人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争取这样稀有的殊荣。
一个好的统帅想要让手下为自己“卖命”,就得知道怎样调动手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历来纪律都是效率的保证,有铁的纪律才能打造铁一样的军队。但是,光约束不激励是不行的。缺少激励就缺少动力,缺少动力自然就不会去“卖命”。另外,有了铁的纪律,还要切实贯彻执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两点:一、要讲清楚怎么做,要让手下人知道、明白;二、严格照章办事,如有违犯的,严惩不贷,以收惩一儆百之效;如有执行得好的,有立功表现的,则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奖励。
一日一心得
赏与罚,曾被古人称为管人的两把利剑,是领导者统御部属,使用人才的重要手段。孙武把“法令孰行”、“赏罚分明”,作为判明胜负的两个重要条件。曹操也说:“明君不赏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赏罚分明得当,是古今中外一切用人者的根本原则。领导者一定要正确使用赏罚,切莫随心所欲,毫无原则。
打造自己的“和”谐团队
曾国藩语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铁腕、高压手段能治人一时,却不能治人长久,想要让手下的人真心听命于你,就要让他们从心里对你服帖。而要做到这一点,“和”字是很重要的。只有将帅之间、将士之间,每个人之间都和睦相处,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战斗力。一个互相猜忌的团队是不能劲儿往一处使的。曾国藩打造自己的“和”谐团队,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首先,湘军的核心层是由很多老乡中的杰出人物组成的。比如刘蓉、郭嵩焘、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等人,不仅和曾国藩是同乡,而且都是有志之士。他们经常在一起砥砺志向、钻研学问,彼此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教益和鼓励。后来,刘蓉和郭嵩焘成为曾国藩政治、军事生涯中的重要助手。而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等人都成了湘军的主要将领。
其次,湘军的中层和基层据史料证明,在组建时,在组织上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也就是说,在打造团队时,中层和基层也和高层一样,大多数来自两湖地区。
在具体做法上,曾国藩变世兵制为招募制。曾国藩规定,湘军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曾国藩认为这种层层挑选的办法很有优势,他说:“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于是,各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与上司紧密相连在一起,如果上司落职或死了,所部也全体解散,再由新统领自己挑募,成立新军。这就形成了军队私属的性质,出现乐“其将死,其军散;其将有,其军完”的局面。
招募的勇丁大多为同乡同里之人。例如:王鑫“专招一县之勇”;李元度“但取平江主人”;刘长佑“非臣亲党,即臣邻里”;曾国荃“不独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人”。曾国藩对此说明:“盖同县之人易于合心。”基于这一理由,曾国藩又规定所招勇丁,必须“取具保结”,造具籍贯里居亲属,存档各查。
曾国藩的这一做法是在感情上笼络人,在组织上控制人,使全军“诸将一气,为众一心”,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营官以上的各将领,实行“呼朋引类”。一营之内多是本家、亲戚、师友。如曾国藩兄弟四人,王鑫一族、江忠源一族,均在军中。罗泽南“纯用其弟子为营哨”,“所部将弁皆其乡党信从者,半属弟子”,其中有王鑫、李续宾、李续宜、李元度等干将。曾国藩与罗泽南、郭嵩焘、李续宾、李元度,王鑫与左宗棠、杨昌浚,江忠源与刘长佑还存在姻亲关系。这些家族、姻亲、师生及邻里关系,血缘与地缘结合,盘根错节的封建宗法关系,下属视上司“皆如子弟之事父兄”,使军队具备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节节维系,无涣散之虞”。
如此一来,勇丁和各级将领只听命于上司。曾国藩认为八旗、绿营溃败的原因就在于“现在大营所调之兵,东抽一百,西拨五十;卒与卒不和,将与将不和……离心离德,断不足以灭剧贼而成大功。”而他组建湘军时针对这一关键做了充分准备。
众所周知,曾国藩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重视礼法,而湘军将领中的儒生很多,曾国藩想以此来训练军队。他对将领要求一要有治军之才,二要不怕死,三要不汲汲名利,四要耐受辛苦,必忠必信,保乡卫国,从而“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
曾国藩还制定了营规,来加强士兵的思想教育。每逢操练日,曾国藩亲临校场讲话,“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训禁扰民、禁嫖赌、禁鸦片,又向士兵发放“四书”等,把兵营当作学校,加强封建伦常教育。曾国藩还编《保守平安歌》、《爱民歌》等宣传鼓动性强的歌谣,让湘军兵勇传唱。
这样,天长日久,儒家伦理思想潜移默化地融进将士的灵魂里,使全军在思想上达到统一。曾国藩认为,将士在一起出生入死,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就应该同呼吸共命运,生死与共,而不应该各自为政、见死不救,为此他制定的湘军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利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在《要齐心》歌谣中,曾国藩又再三重申:“只要齐心不可当……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做手一双。”又写《忮求诗》教育将士消除彼此间的嫉妒之心。
由于曾国藩的种种努力,湘军终于成为“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的战斗群体。
还有一点不可不说,那就是平定太平天国前后的4年多时间里,共有21个湘军集团首领先后出任督抚,成为封疆大吏,这些人和曾国藩之间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他们祸福相依,为曾国藩的辉煌死力相助。比如胡林翼作为湘军集团第一位出任督抚的人,一直处处支援曾国藩成就大业。他所辖的湖北实际上就是曾国藩的粮草库。曾胡的“和衷共济”是湘军崛起的关键和基础。另外像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也都是曾国藩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对曾国藩事业上的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日一心得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就在于其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样才会互相为依存,才能产生1+1>2的合力效果。而曾国藩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建立团队的做法虽然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也不无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