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5246100000051

第51章 诊舌苔垢条目

既然已经叙述了望舌色的内容,也应当列举望舌苔的条目。

舌苔因病而生,病也因为会在舌上引起苔而变得更易于查辨。如果望舌时,只察舌色而不望舌苔,那么终究难以辨别病症的虚实;而只看舌苔而不察舌色,又怎么能够判断病势的走向呢?不仅伤寒六淫、疫疠之气、情志过极、饮食劳逸失当,还有虫兽所伤、金刃所伤、跌打损伤、医药失当所致的各种病,在舌苔上也都能反映出来。所以,望舌苔色泽的变化,就能知道病情的变化,从而作为诊病疗疾的依据,也并非只有伤寒而设。然而,从古至今的医籍中,却只有研究伤寒病的医家专门论述了患伤寒病时,舌苔色泽的变化及对诊断的意义。

得伤寒病,舌上有苔的人,舌苔由润变燥,由滑变涩,由白变黄,由黄变黑,甚至焦干,或者生芒刺,这都是邪气由表传里,由浅入深的征象。如果舌面有白沫或白涎,而且头痛,项部牵强不舒作痛,是太阳病。如果白屑布满舌面,身体发热,两眼疼痛,鼻孔干燥,而且失眠的,是阳明病。舌苔白滑,胸胁疼痛,耳聋,或者自觉阵冷阵热,口干口苦,头晕目眩,则是少阳病。舌上有白苔,胁下硬满,解不出大便而且呕吐的,是阳明病。治疗时,可用大柴胡汤。白苔干而厚,怕冷而身体疼痛的,则是表邪未解。

患湿病的人,如果误用下法治疗,病人出现呕吐、胸闷、小便不利、舌苔湿润白滑,寒热错杂,下热上寒,口干舌燥,虽口渴却喝不下水。心中烦热,闷乱不宁,且舌上有苔的,是热郁胸膈。舌苔发白,脉象实而数,烦躁不安的,如果六七天不解大便,其后大便必定带有脓血。舌苔白滑厚腻,身体微微发热,有类似结胸的症状,如果饮食与平常一样,但经常腹泻,寸部脉浮,关部脉细小而沉紧的,就是脏结。得脏结,如果舌苔白滑,是难治之症。脏结没有出现发热、头痛、身热、口渴等阳性证候,也没有感到时冷时热,并且安静而不烦躁,舌苔滑的,不能用泻下的方法治疗。

舌苔发白,而且带有黄色,说明邪气已由表传里。舌苔中间发黑,边缘白滑,怕冷,脉象微弱的,是表里虚寒。舌苔中出现两条灰黑的颜色,而且伴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病变的,说明邪气也由表传里了。阴经与阳经同时感受邪气一二天,舌苔中间发黑而边缘发白的,是不治之症。舌苔发白,但舌根却完全发黑,出汗后脉象疾数的,是死证。

舌苔开始时微微发黄,然后变为深黄甚至焦黄,身体发热、汗自出,不畏寒、反畏热的,是阳明病,即胃肠道燥热积滞成的实证。舌苔发黄,黄色现于两边,而且手足不断出汗,潮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是胃肠道燥热积滞,同时感受热邪形成的正阳阳明证。如果舌苔发黄干燥,解不出大便,潮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是伤寒之邪内传,化热入里,与燥屎相结而成的阳明腑实证。腹部胀满,按上去疼痛,而且舌苔发黄,但还没有用过下法的,如果用下法治疗,舌苔上的黄色便会自然消退。舌苔发黄而且滑,眼睛也发黄,头上有汗,但到颈部为止,小便不通畅的,一定会出现肌肤发黄。舌苔发黄,舌中有斑点,身体发疼发热,腮部发红,是肌肤已经开始发斑了。舌苔有如生姜一样的黄色,或者松花一样的黄色,舌上有津液而且发冷,或者腹痛而上吐下泻的,是肾阳已不足以温养脾土。舌苔发黄,带小黑点,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说明病邪已经传入太阴经。

舌苔出现两条黑晕,中间呈灰色,并伴有口燥舌干的,说明病邪已经传入少阴经。舌苔发黑,舌体干枯短缩,心情烦闷,****内缩的,说明病邪已经传入厥阴经。舌面中间的舌苔发黑,而且干燥的,是病邪已经传入少阴经,说明体内火气过旺,津液不足。舌苔发黑,但软润爽滑,为水克火,是寒证。舌苔呈黄黑色,表现为虚弱的,是元气大亏。

舌苔中心焦黑,舌质红润,舌体灵活,没有大便并伴有潮热谵语,手足汗出不断的,是病邪伤胃,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来治疗。舌根的舌苔呈黑色,黑色还没有蔓延到咽喉部的,还可以救治;舌根的舌苔呈黑色,但已经蔓延到咽喉部的,就是无法救治的死证。舌头根部出现黑苔,苔底也现黑色的,同样是无法救治的死证。阴经与阳经同时受病一二日的,如果舌上有黑苔,就是无法救治的死证。舌面满是黑色的舌苔,连苔底都色质灰暗,转动不灵的,是脏腑亏虚、正气衰败的征象。妊娠期妇女得热病,舌苔发黄甚至焦黄,是胃肠道燥热积滞成的实证,如果能用下法泻去实邪,反而可以起到安胎的作用。

以上收集的是《伤寒论》中有关舌苔的条目,宜将病症结合起来考察。其他的还有,舌苔干涩如雪的,是脾热;舌苔呈黄黑色,小腹胀痛,小便频繁,量多的,是体内有淤血。新生儿舌上生有像米粒样的白色碎屑,严重的连口鼻都有,这是由于在胞胎中接受的谷气过盛,心脾二脏蓄热上泛于口形成的,即一般所说的鹅口疮。

这些都是有关望舌苔的条目。

我认为,舌色深红的,是邪气实;舌色淡红的,是正气虚。舌色深红,舌苔薄而滑的,是正气胜过了邪气;舌色淡红,舌苔厚而涩的,是邪气胜过了正气。舌色深红而明润,舌苔厚而燥涩的,是形气与病气都有余;舌色淡红而枯暗,舌苔薄而冷滑的,是形气与病气都不足。

但是,前人的论述中只提到望舌苔,后学者还应该观察其色,再参照五法,结合四诊,那么,不论黄、白、灰、黑的舌苔,就都有寒、热、虚、实的是非之辨。即使是杂病,也有部分可以通过望舌苔加以诊治,并非只有伤寒才看舌苔。《金刚经》说:“如来常说,你们这些出家人,知道我说的法,就好比用过河的竹筏来做比喻。当舍的法都应当舍去,何况不是法呢!”既然这样,那么,学习这种方法的人,就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胸中有一定的法则,就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方法,这才是真正学会了诊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