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5246100000093

第93章 形体周身部位

人从生下来,就凭借五行变化而发育,依仗皮肉筋骨以成形。所以《灵枢》和《素问》观察形貌和体态,在内以五脏分五行,在外以形体合五脏。如肺合于皮,脾合于肉,心合于脉,肝合于筋,肾合于骨;肺与皮毛相关,脾与肉相关,心与脉相关,肝与筋相关,肾与骨相关。这都是以形体分属脏腑的内容。

各脏腑所属的经络循行于体表。因此,体表各部位都分属不同脏腑的经络。

《灵枢·经脉》说:“肺的经脉,是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再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经过横膈膜,入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接着从气管横走出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内侧,在手少阴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入寸口,前行至手大拇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际部,并沿着其边缘,出于拇指尖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动脉侧直行到达指端,最后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大肠的经脉,是手阳明经。起于食指尖端,沿食指桡动脉侧的上缘,经过拇指、食指间的合谷穴,至腕上拇指后两筋中间的凹陷处,接着向上沿前臂的上缘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经过肩及肩峰前缘,出于肩胛,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上。然后向下注入缺盆,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它的另一条支脉,由缺盆经过颊部后,分成两脉进入下齿龈,再回转过来绕至上唇,交会于人中,然后左脉向右行,右脉向左行,上挟于鼻孔两侧,最后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胃的经脉,是足阳明经。起于鼻孔两旁,上行相交于鼻的凹陷处,再向旁注入足太阳经,接着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环绕口唇后,向下交于承浆穴,然后退出向后沿腮的下方,出于大迎穴,又沿颊车穴,上行至耳前,通过上关穴,沿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有一条支脉,由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至人迎穴,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又继续向下贯穿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并最后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相连;其直行的经脉,由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最后进入****两侧的气街部位;另一条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处,再沿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部位,与前面所讲的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至伏兔穴,再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直至足背部,进入足的中趾内侧;另有一条支脉,由膝下三寸处分出后下行到足的中趾外侧;还有一条支脉,起于背的冲阳穴,斜出于足厥阴经的外侧,再进入足的大趾,然后直出于大趾的尖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脾的经脉,是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沿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经过大趾根节后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内侧,沿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前方,此后再上行过膝部、大腿直达腹内,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联络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与舌根相连,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在胃腑分出,上行穿过胸膈,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心的经脉,是手少阴经,起于心脏,由心的脉络而出,并向下通过横膈膜,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小肠脏腑;它的一条支脉,从心系的脉络向上,挟行于咽喉两旁,此后再向上行而与眼珠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连;另有一条直行的经脉,从心脏的脉络上行入肺,再由肺横出于腋下,此后沿上臂内侧的后缘,至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并下行到肘内,再循前臂内侧的后缘,直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并进入手掌内侧的后缘,再沿小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小肠的经脉,是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的末端,沿手外侧的后缘循行向上到达腕部,并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再直上沿前臂骨下缘,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又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后骨缝,绕行肩胛后,交于肩上,注入缺盆,深入体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脏,然后沿食管向下穿过横膈膜,至胃,最后由胃下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它的一条支脉,由缺盆沿头颈上抵面颊,至眼外角,再回入耳内;另有一条支脉,由颊部别行而出,并从眼眶下方到达鼻部,再抵达内眼角,然后斜行并络于颧骨部,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膀胱的经脉,是足太阳经,起于眼的内角,向上经过额部,交会于头部的最高处——巅顶;它的一条支脉,由巅顶走行至耳上角;它的直行经脉,由巅顶深入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复出,另向下行过颈项的后部,此后沿肩胛内侧,挟行于脊柱两旁,直达腰部,再沿脊柱旁的肌肉深入腹内,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肾脏相联络,最后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另有一条支脉,由腰部分出,挟脊柱两侧下行,贯穿臀部,直入膝部的腘窝中;又有一条支脉,从左右的肩胛骨分出,向下贯穿肩胛骨,再挟脊柱的两侧,下行经过髀枢部,沿大腿外侧的后缘,继续向下行并合于膝弯内,然后通过小腿肚,出于外踝骨后方,沿着胫骨,至小趾外侧的尖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肾的经脉,是足少阴经,起于足的第五趾下,斜行走向足心部,出于内踝前大骨的然谷穴,沿足内踝骨的后方,另向下行,进入足跟,再上至小腿肚内侧,并出于腘窝内侧,然后继续上行,经过股部内侧的后缘,贯穿脊柱,而后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膀胱腑;其直行的经脉,由肾脏上行,经过肝和横膈膜,进入肺脏,再从肺脏沿喉咙上行归结于舌的根部;它的支脉,由肺脏出发,联络于心脏,贯注于胸内,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

心包的经脉,是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胸中,向外走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包络,再下行穿过膈膜,由此依次经过并联络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三焦;它的支脉,循行胸中,横出于胁下,再从腋缝下三寸处上行到腋窝,又沿着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的中间,进入肘中,然后沿前臂两筋之间下行,直入掌中,经过中指到达指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内分出,沿无名指直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三焦的经脉,是手少阳经,起于无名指的指端,上行并沿无名指的外侧,经过手背到手腕,并出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再向上穿过肘,沿上臂外侧至肩部,相交而出于足少阳胆经后,并出于该经的后方,注入缺盆,然后向下分布在两乳之间的膻中处,并散布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包络,又向下经过横膈膜,依次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膻中上行而出于缺盆,过颈项,连耳后,直出于耳上角,然后屈而下行,绕颊部,至眼眶下;它的另一条支脉,由耳后进入耳中,再行出耳前,经过上关穴的前方,与前一条支脉于面颊相会合,再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胆的经脉,是足少阳经,起于眼下角,上至额角,再向下绕到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行至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而进入缺盆;它的支脉,由耳后进入耳内,再回出行向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由眼外角分出,向下行至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部,再由颊车下颈与前一支脉于缺盆相会合,然后下行至胸中,通过横膈膜,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肝脏相联络,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腑,此后再沿着胁部的里面,向下出于小腹两侧的气街,绕过****边缘,横行入环跳部;它的直行经脉,由缺盆下行向腋部,再沿胸部经过季肋,与前一条支脉会合于环跳部,再向下沿髀关节的外侧,至膝外侧后,下行于腓骨之前,然后直至外踝上骨的凹陷处,出于外踝之前,又沿着足背,进入足第五趾与第四趾的中间;它的另一条支脉,由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之大趾与次趾的中间,并沿足大趾外侧行至其末端,再回转过来,穿过足大趾的爪甲部分,出于趾甲后方的三毛部位,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肝的经脉,是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趾甲后方的丛毛的边缘,然后向上沿着足背,到达内踝前一寸处,再至踝骨上八寸处,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交叉并出行到其后方,再上行至膝弯内缘,又沿大腿的内侧,进入****中,然后再环绕阴器后上至小腹,挟行于胃的两旁,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肝脏,再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胆腑,然后向上穿过横膈膜,散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侧,向上进入鼻腔后部的鼻后孔,再向上,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与督脉会合于头顶百会穴之所在;它的一条支脉,从眼球联络于脑的脉络处别出,向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于口唇内侧;它的另一条支脉,由肝脏别出,通过横膈膜,再向上走行注入肺脏,而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其流行外溢的经气,入到奇经中,再转相灌溉,在内温养五脏六腑,在外濡养腠理。

奇经八脉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冲脉、任脉、督脉、带脉的总称。阳维脉起始于各阳经交会的地方,从外踝上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部位;阴维脉起始于各条阴经交会的地方,从内踝上行于上肢内侧、腹和颈部,所以它们是一身的纲维。阳脉从足跟外侧出发,沿着内踝行于一身的左右;阴脉从足跟内侧出发,沿着内踝行于一身的左右,所以它们能使骨节矫捷。督脉起于会阴,运行在身后背部正中,总督阳脉,所以说它是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运行在身前胸腹正中,滋养全身的阴脉,所以说它是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直行而上,是阴阳诸脉的要冲,所以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腰一周,总约束所有的经脉。

于是按照经络来区分病位,或者以病变的部位来辨识经络,或者以经络的循行规律来辨识脏腑,或者以形体部位来了解分属脏腑,那么不论何种病症,尽管症状各异,比如痘疹、痈疽等,都能够据此进行诊察。因此黄帝说:“经脉的重要,在于可以通过它来诊断人的死生,处理百病,调养身体的虚实。如果对经络的循行状况不甚通晓,是不行的。”谚语也有“不熟悉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由此可见经络是多么的重要!医家是病人生死寄托的所在,能不万分注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