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拥有赤道带至(北)极地带的世界上所有气候带,及除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气候类型,其高山气候的垂直带和气候类型也相当齐全,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与之相比。
3.2.1冬季严寒的北亚气候
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两大部分,东西长约7000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地理大区。北亚地形多为高原台地和山地,西有乌拉尔山,东为远东山地,南缘为南西伯利亚山地,整个地势由南向北降低,有利于北冰洋气团的南侵和停滞。
北亚大部位于50°N以北,有2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带伸入北极圈内,北冰洋和太平洋分别从北面和东面围绕着北亚,海岸线全长近3万千米。几乎终年被冰层覆盖的寒冷的北冰洋,对北亚气候乃至自然景观起着“冰箱”作用,即使在夏季,北风袭来后气温也会骤降。西北太平洋的温热状况虽对这里气候有所改善,但因受远东边缘山地的阻挡,来自太平洋一侧较为暖湿的气流也只能影响沿海一带。东岸的千岛寒流和鄂霍次克海“冰窖”均有致冷作用。北亚西距大西洋遥远,仅西西伯利亚和南西伯利亚山地的西部才能受到大西洋暖湿气流及伴之而来的气旋的较多影响,叶尼塞河谷以东的东西伯利亚更为干冷。
高纬的地理位置、冰洋冷海、完整的陆地轮廓,以及多山地高原且向北畅开的地形,使北亚气候具有明显极端寒冷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北亚地域位置偏北,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少,热量条件差,终年气候寒冷,主要属于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主要受冰洋气团的控制,漫长寒冷,冬长一般在7~8个月,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几乎全在-20℃以下。
3.2.2冬干夏湿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亚洲气候的一个特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著名的季风区。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的东亚季风,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形成的南亚季风,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控制着两个地区的气候。而东南亚正位于这二者之间,两种季风对它都有影响。
东亚季风气候: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控制,冷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即东亚冬季风。夏季大陆为热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即东亚夏季风。除华南以外的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属东亚季风区。该区冬季受大陆冷高压影响,干冷少雨;夏季受太平洋高压带高压影响,炎热多雨。位于该区的北京市74%的降水集中在6~8月,气温年较差可达30.8℃。
日本虽同处东亚季风区,但因受到四周海洋和黑潮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普遍在1000毫米以上。北海道北部最冷月气温-8℃,九州南部为7℃。最热月南部为27℃,北海道为20℃,对农业相当有利。
朝鲜半岛处在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南部0℃以上,最北部为-20℃;最热月各地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因此北部夏季高温多雨,南部冬温夏热、湿润多雨。
南亚季风气候:根据季风的进退,南亚地区一年分凉、热、雨三季。11~2月,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带来晴朗、凉爽的天气,为凉季。3~5月,冬季风消退,夏季风未至,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气候炎热干燥,称热季。位于印度中部和南部的德干高原中部,热季气温达35℃,塔尔沙漠曾出现50℃以上的最高气温。6~10月,由于南亚持续升温,在印度西北部产生热低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被热低压强烈吸引,从而使西南季风势力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经过热带海洋后,饱含水汽,给南亚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南亚地区90%的年降水量集中在雨季。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面的卡西山地,首先迎到海洋季风,降雨特别多,其山麓的乞拉朋齐降水量平均值高达11000多毫米,1861年曾降水23000毫米,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
3.2.3湿热的东南亚气候
东南亚地区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赤道附近,纬度较低,四季如夏,常年气温在25~30℃之间。大部地区一年中只分为旱季和雨季。一般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6~10月为雨季。气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中南半岛北部和菲律宾北部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赤道附近、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有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中南半岛绝大部分位于10°~20°N之间,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5月为热季,气候炎热,月均温达25~30℃;6-10月为雨季,降水充沛;11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响,迎风坡达5000毫米,而背风坡则不足2000毫米。个别迎风坡和马来半岛地区可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少数内部平原和河谷则形成热带草原。该区水热资源丰沛,干湿季分明,特别有利于稻谷的生长。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里全年气温高,各月平均气温25~28℃,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热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终年茂盛,许多地方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可以收获,盛产椰干、蕉麻、胡椒、金鸡纳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3.2.4干旱少雨的西亚和中亚气候
西亚位于亚洲西部,是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西南濒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干旱气候。蒸发强烈,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但也不超过500毫米。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本区气候夏季炎热,冬季较冷,温度变化剧烈,日较差大,最热月平均气温为30~39℃,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0~25℃,最高气温可达55℃以上,夜间有时则会降低到0℃,气温年较差一般在18℃以下,日较差有时达到35~40℃。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西亚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半荒漠或者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有显著耐干旱特征。
中亚即亚洲中部内陆地区,东南部为山地,其余为平原和丘陵。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为典型的温带沙漠、草原大陆性气候,突出特征是雨水稀少,极其干燥,日光充足,蒸发量大,温度变化剧烈。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如帕米尔高原的年降水量仅60毫米。中亚40°N的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蒸发,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
3.2.5冰天雪地的高山气候
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要素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形成了高山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最热月气温也不超过10℃,大体上高原北部海拔4000米以上、南部4300米以上就全年皆冬了。不过这里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冬季并不算太冷,最冷月气温一般只有-16~-18℃,极端最低气温很少降到-40℃。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白雪皑皑,即使在夏天,阳光也无法将冰雪融化。
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以其高峻的地势,形成了从山麓亚热带至高山冰雪带的典型亚热带高山垂直气候带结构,高山景色也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寒漠以及高山积雪冰川等。例如墨脱,海拔800米,最冷月气温不低于10℃,年雨量多达2000毫米以上,呈现出一派热带风光;察隅,海拔2050米,最冷月气温为3.6℃,最热月气温18.8℃,年降水量达760毫米,被人们誉为“西藏江南”;拉萨,海拔3658米,长冬无夏,春去秋来,为温带气候;而那曲高原和北羌塘高原,则是典型的高原寒带。
3.3海洋性显著的欧洲气候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的格陵兰岛相对,东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与亚洲为界。面积为101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
欧洲平均海拔高度只有300米,平原占全州面积的60%。横贯欧洲的大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至乌拉尔山麓,绵延达数千千米。欧洲南部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系,是欧洲气候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界线。
欧洲大体位于35°~80°N之间,受西风气流以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洋气候特征显著。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寒带气候极为有限,没有热带气候。欧洲各地的气候随距海远近和纬度高低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西部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那里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四季降水比较均匀。往东离大西洋渐远,海洋影响逐渐减弱,气候的大陆性逐渐增强。到东欧平原,已属显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那里冬冷夏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在里海沿岸,则出现沙漠和半干旱气候。北临北冰洋一带是苔原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暂。南部地中海沿岸,则呈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式气候。
3.3.1冬季漫长的北欧气候
由于北欧地处亚寒带,大部分地方终年气温较低。
广大内陆地区主要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只有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区,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冬季常有北极气团侵入,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由于蒸发弱,相对湿度较高。因为本区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且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又有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故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暂,气温年较差特别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分布在本区40°~60°N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带,例如丹麦、挪威等地。其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适中,云雾多,日照少,雨日多。冬季气温一般在0℃以上,夏季最热月气温一般在10~20℃间,年降水量在600~1000毫米之间。
3.3.2常年湿润的西欧气候
西欧气候的重要特征是:湿度大,云雾多,雨天多,日照少。
这里全年盛行西风,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西风容易把温暖湿润的空气送进欧洲大平原内部,使得西欧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零上好几摄氏度,经常出现阴云密布和细雨连绵的天气,难得下雪。晴朗天气很少碰到,往往在一个月中也难得碰到一两个晴天。不过一旦极地大陆气团侵入,也会出现相当低的温度,如黎巴嫩就曾经记录过-23.8℃的低温。
尽管西欧冬天温和,但由于阴雨天气多,潮湿而又相对较冷的大西洋气团在春季经常侵入,因此春季升温缓慢,春天比冬冷的中欧还要来得晚。夏季气候温和适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在不列颠群岛为12~17℃,大陆部分也才15~22℃。
湿度大,云雾多,雨天多,日照少,是西欧气候的重要特征。这里全年雨量只有600~1000毫米,但位于迎风坡的沿海高地却可以达到1500~2000毫米以上。背风的平原低地雨量较少,为500~600毫米。全年雨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因而雨天特别多,一般全年有180~200个雨日。由于雨多,温度不高,湿度大,各月相对湿度大都在80%~90%之间,对农作物成熟极为不利。但气候常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爱尔兰国土80%是草地,遍地碧草如茵,有“绿岛”之称。荷兰的草场面积也占国土总面积的2/3。正因如此,西欧国家谷类作物不多,而畜牧业却十分发达。
3.3.3海陆过渡性的中欧气候
中欧位于中纬度的东欧和西欧之间,是自然条件的过渡地带。
在地形上,从东部的山地过渡到北部的平原;在气候上,从西部的海洋性过渡到东部的大陆性。冬季气温由西向东降低,西部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东部则降到-4℃。像罗马尼亚11-3月的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夏季气温的分布与冬季正好相反,由西向东逐渐增加。7月气温介于16~22℃之间。冬季气温这种相反的分布,使得气温年较差自西向东增大,而不是通常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受波罗的海的影响,中欧北部的冬天反而比南部稍稍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