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往往将古代文明称为“大河文明”,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寄居地都与河流紧紧相连。即便是相对固定的农耕文明,也会随河道的变迁而转移,而游牧文明则从远古开始就逐水草而居并一直延续至今。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现代的繁华都市绝大多数依然在河流、海洋的附近。人类文明的诞生、繁衍和传承从来就没有脱离过自然,没有超越生态环境的限制。
研究远古文明的消亡,绝不是灯前月下的闲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争夺生存空间的杀戮与血腥,对大自然的贪婪掠夺和大自然惨遭破坏的教训。那些最早定居的农耕文明就如同沙漠中的几片绿洲,被漫无边际的游牧民族包裹着。长期以来,农耕文明地区就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对象。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在地球诺大的空间里,往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的农耕文明。这种对峙,从公元前3000年人类文明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公元后的15世纪。可以说,人类4000多年的历史,都是在这种严酷的对峙中度过的。在公元十五六世纪这个世界历史的重要分水岭到来之前,人类文明主要就是在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冲突、融合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和丰裕起来的。
5.2.1古埃及文明的消亡
位于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5000年,消亡于公元641年。也有学者认为,古埃及文明存续于公元前4245年至公元332年。古埃及南北濒临地中海和尼罗河的几处大瀑布,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畔,是尼罗河的赐予,归根结底是古气候的赐予。丰沛的雨水,适宜的冷暖,使得古埃及文明得以发展。埃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巨大的金字塔、神秘的木乃伊、生动的象形文字都给人们留下了回忆,但4500年前,古埃及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神秘地消失了。
曾几何时,每到夏季,雨水汇入尼罗河中,上游地区的富含无机物矿物质和有机质淤泥随着河水漫溢到古埃及,给古埃及土地留下一层薄薄的沉积层,以补充从田地中收获作物所吸收的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田对于有机质的需要,从而使这块土地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古埃及的人口。正是这样无比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古埃及漫长而辉煌的文明。然而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地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加之雨水逐渐减少,干旱频繁发生,昔日的地中海粮仓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沙漠干旱葬送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创造者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除了古老的文明外,还有90%完全沙漠化的土地。
5.2.2巴比伦文明的消亡
巴比伦文明距今6000~2500年,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附近一系列城市文明的总称,后人称为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是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但直到近代,辉煌的巴比伦城才由考古学家发掘出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两河流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创造了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学校﹑最早的图书馆,出现了最早的寓言﹑格言﹑谚语和爱情诗,甚至还流传下来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第一部《农人历书》等。古巴比伦盛行星宿崇拜,观测天象、预测吉凶的习俗促进了占星术的发展。巴比伦文明时期的数学和天文最为发达,那时间已经知道如何区别恒星与行星,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有了太阴历,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生活在那个时期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凭借着智慧和劳动,将这个地区灿烂的文明一步步推向顶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代的两河流域并不是一片安宁的土地,这块沙漠中的新月形绿洲是各个游牧民族部落觊觎的对象,因此战争此起彼伏,朝代不断更迭,历史便在这刀光剑影中演绎。连年征战,加上巴比伦人在创造灿烂文化、发展农业的同时无休止地垦耕、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随着气候变化,雨水减少,干旱加剧,使这片沃土最终沦为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漫漫黄沙使巴比伦王国在地球上销声匿迹,巴比伦文明消亡于生态恶化。
5.2.3古印度河文明的消亡
大约距今5000年,也就是在华夏的五帝时期,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真正的城市,农业后来逐渐扩张到印度河边低地,从而使古印度河流域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河文明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此前却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知。
印度河有充沛的雪水,夏季有季风带来的雨水,多条支流从喜马拉雅山区流出,流过旁遮普和干燥的拉贾斯坦低地,进入信德的沙漠后在卡拉奇附近入海。印度河流域的下游是沙漠,低地少雨,因而农业必须依靠灌溉。一年一度的洪水既提供了水,又带来了极肥沃且容易耕种的冲积土壤,再加上长而温暖的生长期,终年不断的日照,构成了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是名符其实的粮仓。印度河流域曾是气候宜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的肥沃良田,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和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谷,此外还有果树和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遗址中还发现了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物品,说明当时的商业也很活跃。
距今4000年前后,灌溉的土地和城市占地面积在逐渐缩小,印度河文明开始衰落。距今3900年前,洛塔尔港口被放弃,其他较大居住中心维持的人口也比原先大为减少,且拥挤在衰败城市的某个小区域中。在逐步走向没落的日子里,居民们又遭到了异族入侵或匪帮残忍的烧杀抢掠。任何文明存在很多世纪后,都有可能出现衰退迹象,但古印度河文明却是由沙漠或半干燥环境引起的短期快速衰败。
古印度河流域干旱地区长期依靠灌溉,经蒸发后因无雨水有效冲刷而留下了大量的盐碱。灌溉使地下水位提高,甚至作物根部被淹,当积累的盐碱达到对作物有害的水平,农业也就宣告完结。印度河流域古代耕种过的地区中,有大片地块看来就是由于这些原因而被放弃的。
由于人类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顾忌地开垦,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一再发生的洪水和江河改道,直接威胁城市,温德亚山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所携带的淤泥淤塞了河道,堵塞了农田供水的灌溉渠道,灌溉区失去水源,使肥沃的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印度河文明的瓦解,没有气候变化的证据。印度河文明瓦解后,成就了今天的塔尔沙漠,居民区开始移向孔雀王朝崛起的恒河流域。
5.2.4玛雅文明的消亡
玛雅文明约形成于距今4500年,属于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人最早分布于南墨西哥、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洪都拉斯及萨尔瓦多等地。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当时的玛雅人兴建了规模巨大、功能完备的城市,并有着复杂的宗教体系,有极为先进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金字塔修建得日益增高,对木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森林受到无节制破坏,当地的环境也逐渐恶化。国王和贵族所关注的是征战扩充地盘和掠夺,向农民勒索足够的食物,使自己更加富裕,以维持自己为所欲为的活动和糜烂的生活,并且还要建立彰显自己功勋的纪念碑。城市人口超过了可支配资源,森林的砍伐增加了环境破坏的程度,水土流失更减少了可用耕地面积。更多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被过度利用的土地上种植更多的庄稼。
750~850年,正是玛雅文明消失的年代,由于连年发生旱灾,摧毁了玛雅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干旱成为玛雅文明崩溃的重要原因。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玛雅地区发生的旱灾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大旱灾每隔208年就发生一次,与太阳的周期性活动增强有关。大的旱涝灾害,全球几乎会同时发生。785年,中国关中大旱,春耕无法进行,至八月,河流枯竭,井皆无水;790年,中国大旱,关中无法进行春耕,江南、福建井水和泉水枯竭,疾病横行,死者众多。
800年,大洋彼岸的玛雅干旱达到了顶峰。锁链就怕打开缺口,一旦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修复却不是容易的事情,造成了恶性循环。连年发生旱灾,河流湖泊干涸断流之后,玛雅人又没有打井筑渠的水利知识,农业的歉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巨大的都市文明最终分崩离析,文明高度发达的古玛雅人解体成中美洲丛林中若干支印第安部落,最终导致玛雅文明的消亡。气候、环境、生态直接关系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存亡,地球人类应当以史为鉴,引以为戒。
5.2.5楼兰古国的消亡
说到古文明的消亡,需要提到楼兰古国,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与汉朝关系密切,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为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曾经是西域一个强悍部族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的楼兰古国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古城周围建有雄伟城墙,是边境重镇,丝绸之路的南北两条路从楼兰分道,中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马、葡萄、珠宝,最早都通过楼兰交易,许多商队经过时,都要停下休息。
楼兰古国遗址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古国。《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人口四万四千一百。”玄奘在其旅行末尾做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古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古国毗邻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当年城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此后尽管楼兰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630年,楼兰古国延续了800多年最终消亡。
楼兰的消亡与人为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密切关系。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挑起战争,为了本国的利益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物受到严重破坏。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在曾经的岁月里,从恐龙称霸到猛犸消失,直到人类古文明的消亡,历史长河无数次湮没了星河灿烂的文明。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山河,又是什么悄悄地改变着地球的容颜?这里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有一个重要原因不能忽视,这就是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如果说类人古文明的消亡距离我们太遥远,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发生在眼前惊心动魄的现实吧!
5.3惊心动魄的现实〖1〗5.3.1亚马孙雨林燃烧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其干支流蜿蜒流经南美洲7个国家。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沿亚马孙河两岸,形成了一道不宜穿越的林墙。
亚马孙河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生命王国。热带雨林的生存条件很苛刻,它要求一年四季12个月几乎不间断地是雨季,如果中间有一个旱季的话,就不叫热带雨林了。
亚马孙雨林燃烧2005年夏天,南美洲传来惊人消息:亚马孙河不是仅仅水位降低,而是它的支流干涸了,亚马孙的热带雨林也奄奄一息。空前的干旱,巴西不得不用直升机向灾区送水,以避免在那里以河水为生村民因干旱而死亡。这场干旱对于亚马孙雨林来说更是致命。
高温干旱,森林下面的枯枝落叶水分就会减少。水分减少,无疑就容易引起火灾。极端的高温加上干旱,引发了2005年夏天的亚马孙雨林大火,超过2500平方千米的亚马孙雨林被烧毁。如此大范围的燃烧,让储存在森林中数亿吨的碳排放到空气中,其影响波及到了整个南半球,甚至对全球气候变暖都会有正能量的贡献。大火之后,森林中许多植物的叶子停止了光合作用,纷纷枯萎凋零。
正常情况下,森林是抵御温室气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特别是位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它们一年四季都在生长,而且温度高,水分多,光合作用能力强。但在那个极端酷热的夏天,一些植物停止释放氧气,而向空中释放二氧化碳,这将给生物圈带来什么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