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15320500000031

第31章 保卫美丽家园(4)

由于生物圈2号位于海拔1200米的沙漠上,其外围大气压不是标准压力1013百帕,而仅约为882百帕,因此,其内压只能略高,即为882.4百帕。利用机械系统模拟地球自然环境,例如,制造海洋波浪、潮汐、溪流、瀑布以及按照季节要求控制风、雨、湿度等,并控制盐分梯度及营养循环速度和进行海水淡化。

最初,生物圈2号实验目的是研究人类及多种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养物的循环与重复使用下而能够健康、快乐地生存下来。

在1991~1993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得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

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

多年来,人类梦寐以求地憧憬着冲出地球,向宇宙进军。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这种愿望里似乎又加进了逃离的色彩,人们上下求索,加快了寻找“诺亚方舟”的步伐。地球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对这种异常可靠的结构,人们渴望窥其脉络,望其项背,但却决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能够完成的。

“生物圈2号”的失败告诫我们,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逃离和束手待毙都是于事无补的。地球不是实验室,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6.3.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是要回复到过去人们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在这个领域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要科学改造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但是这种改造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以科学为指导,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就能科学地改造自然,在一定范围内使自然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相反,不注重科学,违反客观规律,盲目地改造自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难免存在一些未知领域,既需要大胆探索,又需要谨慎行事,力求减少盲目性。

再次是合理利用自然。应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减少破坏和污染;不合理利用自然则往往违反客观规律,消耗高、效率低、破坏大。在现实中不合理利用自然的现象并不鲜见。如一些矿山乱采滥挖,不注意安全生产;一些林区乱砍滥伐,不注意培育和养护森林;一些地方随意圈占土地,造成大量闲置和浪费,等等。在传统经济中,对资源的单一利用和一次性消耗,都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安全清洁生产。

最后是有效保护自然。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难免造成一些破坏,即使是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无法做到零破坏。如果只是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便会不断受到破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甚至走向崩溃。所以就需要有效地保护自然,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帮助自然尽快修复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最终保护人类自身。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并认真付诸行动。

6.3.3坚持可持续发展

地球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在未来建立一种新经济方式。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两种经济模式,即“牧童经济”和“宇宙飞船经济”。并认为“牧童经济”将会被“宇宙飞船经济”所代替。

所谓“牧童经济”,是对牧童在草原上放牧时对牧草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这一形象的借喻,意指传统经济模式轻视自然及其资源,无计划、无节制地任意开发,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这种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地、迅速地消耗自然资源,把地球看成取之不尽的资源库进行无限度的索取,造成废物大量累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表现为追求高生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高消费量(商品转化为污染物)。这种经济模式不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否则会给人类长远利益带来灾难,它所造成的人类和环境的矛盾,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

所谓“宇宙飞船经济”,是科学家在设计宇宙飞船时,非常珍惜飞船的空间和它所携带的装备及生活必需品,在飞船中,几乎没有废物,即使乘客的排泄物也经过处理、净化,变成乘客必需的氧气、水和盐回收,再给乘客使用。如此循环不已,构成一个宇宙飞船中的良性生态系统。

“宇宙飞船经济”也是根据这一生态系统的思想而提出的。它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事实上,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奥秘,就在于地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它在太阳能的推动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物质的周期循环,不需要补给什么东西,也没有多余的废物,其中的一切各有用途。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

“宇宙飞船经济”就是把这一生态学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模式,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废物的因而也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改变将自己看成自然界的征服者和占有者的态度,把人和自然环境视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即人-自然系统,也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宇宙飞船经济”的推行,人们将逐步走出“牧童经济”的误区,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协调的美好图景一定会出现。人类作为“宇宙飞船”的驾驶员,只有珍惜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才能把地球驶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其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务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指导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重要指南,也是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也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摆上了议事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的。中国是一个环境大国,解决好自己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将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6.4世界气候计划与国际气候公约〖1〗6.4.1世界气候计划世界气候计划是世界气象组织发起和组织的一项全球性气候研究国际合作计划。为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世界气象组织在1979年第八次世界气象大会上,通过一项关于“世界气候计划”的决议,在1980~1983年实施。旨在研究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预测气候变化和预防气候灾害,以保护气候环境和气候资源,并要求世界各国政府予以配合和支持。

世界气候计划包括4项子计划。

世界气候资料计划:统一对现有长年代器测资料的检验标准、收集和处理规格,对气象、海洋、水文、地球物理、生物、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来源进行调查和建立参考系统,以向世界气候计划各项活动提供所需资料;推动气候监测工作,建立和改善观测站网,扩大和完善已有的世界气候站网,发展一个国际上公认的、协调的观测系统,使各成员都可获得表征当代世界气候状况和气候变化的各种资料,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世界气候知识应用计划:向从事拟订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从事社会和经济事务管理及制定政策的单位和人员,宣传正确应用气候知识的意义,以便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气候资料和情报。

世界气候影响研究计划:研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体系条件下,气候变化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

世界气候变化和变革的研究计划:简称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由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共同组成的联合科学委员会(JSC),制定和实施这项计划。此计划是4项子计划中最主要的一项,其总目标是研究气候能够预测到什么程度和人类活动对气候能影响到什么程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气候模式、气候的可预报性、气候的敏感性、气候诊断、对气候资料的要求等。

6.4.2国际气候公约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变暖对人类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面对全球变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凭借一己之力予以应对。唯有国际合作、携手应对,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唯一可行选择。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会议制定的世界气候计划(WCP),揭开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