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把天气、气候条件等与战争胜负有关的因素,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并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19世纪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将军在他的经典著作《战争论》中写道:雾可以使敌人不能及时发现,可以使枪弹不能准确发射,可以使报告不能到达指挥官手中,而下雨使一支部队不能到达,另一支部队却可准时到达,这是因为雨使三小时就可走完的路或许要用八小时才能走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视气象情报为国家机密。地处西风带下风方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仅有过去50年间英吉利海峡的天气图,以及潜艇发回的零碎天气资料,无法预测英伦三岛的天气变化。为掌握“天时”,德军在挪威、冰岛、英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扬马延岛(北冰洋腹地)设置了秘密气象站。1940年,英国发现了这些秘密气象站后,即派皇家海军陆战队将其摧毁。无奈之下,德国又在北海建立临时拖网气象船队,还空降气象情报人员到英国本土去搜集气象情报,但这些零碎不准确的气象情报始终未能帮助希特勒实施“炸平伦敦”的罪恶计划,希特勒只好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恶劣的天气。
10.1气温对战争的影响
严寒条件下,飞机、坦克、车辆等启动困难;人员易冻伤,负重增加,消耗体力大,若是冰天雪地,还会引起雪盲。
气温过高时,机动车散热困难,耗油增加,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熄火;大炮的炮膛磨损增大,连续发射的弹数减少;士兵容易疲劳和中暑,严重影响战斗力。
10.1.1严寒对希特勒的致命打击
1941年,梦想霸占全球的希特勒,在侵占半个欧洲之后,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6月22日突然向苏联发动进攻。这一年的苏联冬季来得比较早,也比较严寒,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采用“闪击战”,梦想在冬季到来之前8个星期内吞并苏联。因此,在没有采取任何御寒措施的情况下,希特勒下令德军迅速向苏联展开全面进攻。10月初,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战役。
10月7日开始,天气阴雨连绵,泥泞的道路把德军的大炮、弹药车辆陷在烂泥之中,不得不用坦克拖拉,德军“闪击战”的步伐变缓。在烂泥的捉弄下,德军步履蹒跚,疲惫不堪。苏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出击,使德军遭受重创。
11月3日,寒潮接踵而至,气温下降到了-8℃。因天气寒冷,燃料冻结,坦克发动困难,装甲部队无能为力,大炮的瞄准镜失灵,枪炮成了严冬的俘虏。远征的德军士兵由于无御寒冬衣和厚靴袜等,冻伤严重。
12月4日,强寒潮又一次袭来,气温降到-40℃,德军冻伤、冻死不断增加,每个步兵团非战斗减员四五百人。德军的高级将领们惊呼:“我们的步兵战斗力已到了尽头”“我们的装甲兵已经无能为力了”。
德军既无防寒帐篷,又无取暖设备,风雪交加中身穿夏服,两脚冻得穿不进鞋子,两手肿得合不拢,他们只有在冰天雪地里颤抖、呻吟,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地非战斗死去,短短3个月被冻死、冻伤的德军就达11万人之多。德军坦克集团司令长官古维里安哀叹:冰雪“把我们压垮了”“我们英勇的部队一切牺牲和煎熬都已归于徒劳,我们遭到了可悲的失败”。
苏军抓住这一有利战机,组织了适应严寒深雪作战的7个军和2个骑兵团等共100个师的兵力,于12月6日对德军发动全线反击,把德军杀得丢盔弃甲,伤亡极其惨重。1942年1月中旬,苏军已歼灭莫斯科近郊的50万德军。
10.1.2“沙漠盾牌”行动中炎热对美军的折磨1990年8月,美军进驻沙特阿拉伯执行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计划,正值沙特阿拉伯炎热天气,致使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受尽折磨。
沙特阿拉伯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夜间气温也在30℃左右;晴天占90%以上,终日无云无雨,烈日当头,相对湿度在30%以下,有时相对湿度为零。当地有“8月晒10天,门钉热生烟,7月热10天,盛水瓦罐干”的说法。
干燥炎热气候,加快了人体中水分的蒸发,在灼热的沙面烘烤下,即使静静地待着,多国部队士兵每天也要喝23升水,更何况士兵们还要穿防化服装,身背睡袋和食品行军。炎炎的烈日把士兵的钢盔晒得像个烤箱,士兵中暑和脱水时有发生。在“沙漠盾牌”行动开始的一个多月里,仅美军第一救护队就接收了400多名中暑、脱水的官兵。
高温也迫使美军战车频繁加油加水,后勤部门不得不亦步亦趋,形影不离地跟在进攻部队屁股之后,随时准备为战车供水和供油。武器装备被太阳烤得发烫,士兵使用时不得不戴上手套,因而大大限制了精确制导武器效能的正常发挥。沙漠地区地面热得快、冷得急,使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变化迅速,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光疏和光密媒质,形成蜃景,致使望远镜和坦克瞄准器看到的景物失真,射击的准确度下降。
10.1.3陆逊火烧连营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和荆州被夺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使刘备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落空。
刘备率军出蜀远征,后勤补给困难,因不能速战速决,将士斗志逐渐涣散。六月的江南暑气逼人,将士不胜其苦,战斗力锐减。为避酷热难耐,刘备令将军营设于深山密林之处,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刘备为避暑选择的安营之地为吴军火攻提供了有利条件,陆逊看准时机,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顺风放火突袭刘备军营。陆逊突袭放火连破刘备四十余营,刘备军营火势猛烈,军中大乱。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吴胜蜀的结局。
10.1.4拿破仑兵败俄国
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80万法军浩浩荡荡开赴俄国境内。6月23日,法军越过涅曼河,开始进入俄罗斯控制的立陶宛。法军一路过关斩将,于9月14日占领莫斯科。
由于俄国将领库图佐夫已下令全城撤退,留给拿破仑的只是一座空城。恼羞成怒的法军一把火点着了整个城市,大火在莫斯科燃烧了三天三夜。
法军出征时正值夏天,占领莫斯科时已近冬天,法军本来就已十分短缺的军需物资,此时更是紧张。由于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之中,法军军心开始动摇。
10月18日,俄军袭击法军,打死打伤法军3000余人。饥饿和严寒,使拿破仑感到已无力回天,若再滞留俄国,即便不战死,也会被饿死、冻死。10月19日,拿破仑被迫率11.5万残兵从原路返回。回国途中,不断遭到俄军伏击,加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士兵大批大批死去。11月29日,在过桥时,士兵与随军家属互相争抢过桥,有1.2万人掉入河中淹死。12月中旬,拿破仑终于灰溜溜地离开俄国,身后只剩下2万瘦骨嶙峋的士卒。
拿破仑的法军在俄国的严寒天气里走上了覆灭之路。兵家评论:“1812年早到的严寒天气,也对加剧法军的失败起了巨大的作用。”
10.1.5蜘蛛助拿破仑破敌
1794年深秋,拿破仑进攻荷兰的一支军队所向披靡,直逼荷兰要塞乌得勒支城。为阻止强敌进攻,荷兰虽下令将通往城区的交通要道和桥梁全部炸毁,但却仍然无法阻止法军强烈的炮火轰击,乌得勒支城危在旦夕!紧要关头,荷兰驻军指挥官想出了一个阻强敌进攻的高招,就是打开各条运河的水闸,用河水挡住法军的进攻。当闸门一开,一条条水龙就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瓦尔河水急骤上涨,果然迫使法军不得已只好撤退。
正当法军开始撤退时,拿破仑的老师、法军统帅夏尔·皮格柳发现参谋部的屋檐下,有几只蜘蛛正在忙碌地抽丝结网。夏尔·皮格知识渊博,阅历丰富,他从这些“蛛丝马迹”中看到了蜘蛛传递的天气变化信息,知道干冷的天气即将来临。获胜的机会来了,他命令部队继续撤退,中途突然传令部队立即原地待命,让部队悄悄潜伏下来,准备着一场新的进攻。
第二天,果然有一股罕见的强冷空气横扫欧洲,滚滚洪水在一夜之间就结冰封冻。拿破仑的军队抓住“天时”提供的有利战机,踏着由冰筑成的“桥梁”,冲过河流,向荷兰境内长驱直入。荷兰开闸放水拒敌的初衷,一夜之间竟成了泡影。
10.1.6曹操浇水结冰筑城
汉代屯垦西凉,西凉地处汉、羌边界,为国家唯一的边塞野战部队驻扎地,民风剽悍,军不畏死。这支部队在剿灭黄巾起义中屡建战功,董卓、吕布带兵勤王之后更是“凉州大马,横行天下”,马超就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员猛将。
马超闻知其父、其弟皆死于曹操之手后,遂率20万西凉兵马讨伐曹操,并先后攻破长安和潼关。曹操闻讯,进兵直叩潼关。
首战,曹操被杀得割须弃袍,仓皇逃窜,成就了“三国名将数马超”的佳话: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皇脱棉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次战,曹操发兵北渡渭河,欲夺马超老巢。操按剑坐于南岸,看军渡河。忽见马超带兵追至,岸上曹兵争相上船逃命。若非许褚及时赶到拖操上船,恐操将被马超活捉。
再战,操兵抵挡不住,弃寨而走,车乘、浮桥,尽被烧毁,西凉兵大胜。
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操虽依荀攸之计取渭河沙土筑起土城,但沙土不实,筑起便倒。也许真的是天不灭操。正当曹操危难之际,娄子伯出现了。此人鹤骨松姿,形貌苍古,隐居终南山,道号“梦梅居士”。他问操:“丞相欲跨渭安营久矣,今何不乘时筑之?”操答:“沙土之地,筑垒不成。”子伯曰:“丞相用兵如神,岂不知天时乎?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风起之后,驱兵士运土泼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曹兵依计筑城,在风起之后随筑随冻,至天明,土城已筑成。马超见状,大惊,疑有神助。曹操利用天时不仅获得喘息之机,而且这个被马超“疑有神助”的奇迹,也动摇了崇尚迷信的西凉军心。
10.2风对战争的影响
风与军事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风使各种炮弹弹丸的飞行路径发生偏离,弹着点远离目标区。强逆风还会降低徒步行军和车辆行使的速度,延长行军时间。大风容易使舰船偏离和迷失方向。在海战中,逆风容易使人眼睛疲劳、观察能力下降,降低舰上武器的威力。海上的狂风通常还和巨浪联系在一起,能掀翻舰船,摧毁港口及军用设施。航空母舰则相反,因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通常选择逆风,以便缩短滑跑距离。风还可以影响生化毒剂的浓度、染毒持续时间及传播范围,最佳时机是顺风且比较稳定、风速不大。
10.2.1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利用风施放毒气
1938年8月22日6时30分,赤湖东北城子镇朱庄东南风,风速2.5米/秒,无上升气流。日军波田支队第2联队和第3大队在朱庄向中国军队第81师两个营阵地施放毒剂筒420个,日军步兵带防毒面具紧随毒烟突入阵地,守军全部中毒,除3人轻伤撤离外,其余均被日军刺杀。事后日军报告中称,“对中毒严重不能行动者剌死300余人”。
1939年9月23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以150毫米榴弹炮和野炮、山炮各一个联队以及速射炮对国民党军队第2、第175师新墙河、三街坊一线阵地进行火炮急袭,其中发射了大量的毒剂炮弹。8时整,日军野战毒气队在8千米正面战场施放毒剂筒10000个。毒剂筒放出的毒剂烟云在的东北风吹动下,越过新墙河滚滚扑向对面南岸的国民党守军,覆盖纵深达2千米。8时30分,日军第6师各步兵联队6000余人跟随在毒剂烟波之后,戴着防毒面具渡过新墙河,突入守军阵地。国民党守军第2师缺乏防毒面具,中毒者甚多,仅第12团就有400余人中毒,当即失去战斗力。日军乘势攻占了新墙河、三街坊、荣家湾等阵地。之后,日军只要前进受阻,便施放毒气筒,最后全面占领了这一方向的所有阵地。
1984年10月31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1939年9月14日侵华战争的“长沙会战”中以化学武器支援进攻的罪行。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把化学武器作为一种普种装备的特种武器和辅助作战手段,连续使用达8年之久,共施用毒剂2000余次,犯下了滔天罪行。
10.2.2日军利用风向美国输送炸弹
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3月,日军利用高空风,将1万多个气球携带的4.5万个炸弹和燃烧弹飘送到美国,引起森林大火,造成人员伤亡。
1942年,一个名叫荒川秀俊的日本气象专家向日本军部呈上一份建议书和一张气球炸弹的设计图。他在建议书中称,长期研究中发现,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1万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强大而恒定的大气环流层,风速约为300千米/秒。日本和美国处在相同的纬度上,如果从处于上风位置的日本释放悬挂炸弹的气球,不出意外的话,气球炸弹便可以顺风飘到美国,实现轰炸美国本土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