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打破婆罗门种姓血统论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乔答摩·悉达多创立。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释迦牟尼得道后,广收门徒,被门人奉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最初是作为一个反对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出现的,它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不凭种姓出身,不依靠婆罗门,不求神,只要通过正确的修行,任何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从而打击了婆罗门维护的种姓血统论。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苦谛指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主要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别离、身心等8种苦。
佛教主要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派别。大乘,意为大道,其主要特点是崇拜偶像,主张自度和兼度他人,认为只要信仰虔诚,坚持苦修,人人皆可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法我皆空”,即主观的真实性与客观的真实性都不存在。小乘佛教是大乘教派信徒对原先的佛教的贬称。其特征是基本保持释迦牟尼的遗训,主张着重进行伦理的教诲,不崇拜偶像,认为普通人通过修行也可以“涅”,但不能人人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我空法有”,否认事物的主观真实性。其教义的要点是精神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因而主张广为布施,救济众生,不重今生重来世。
6.3.2强调人人平等、爱人如己的基督教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它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地区,是由犹太人创立的。它是一种崇拜、信仰上帝和上帝之子“救世主”的宗教。“救世主”在古希腊文中称为“基督”,基督教之名由此而来。135年,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1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合法宗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工具和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16世纪中叶,欧洲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陆续分裂出一些新的教派,统称“新教”,在中国称为“耶稣教”。因此,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耶稣被传说为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耶稣30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扬福音。早期的基督教徒大多是城市中的下层平民、奴隶、手工业者和小店主。耶稣向人们宣传天国思想,反对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痛恨富人,认为穷人在精神上是幸福的,卑微者终将成为大地的主人。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基督教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早期基督教强调人人平等,财富共享,这就使富人入教成为可能,有钱人大都拥有文化知识,教会的领导职务逐渐被他们所控制。基督教的性质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宗教。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313年正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会成为国家统治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欧洲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支柱。基督教的教义比较复杂,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信仰还是得到各教派公认的。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基督教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对西方人的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人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衰落后,基督教神学统治欧洲达1000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督教的权威才开始动摇。现在,基督教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15亿,遍布世界各地。
6.3.3信奉“前定”的******教
7世纪初,麦加人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的冥想中创立******教,随即以蓬勃的活力蔓延于阿拉伯半岛,遍及半个世界。******教信奉安拉为唯一之神,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是******教徒的通称。在中国,******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教的。
《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教的教义,教法的源泉,是******精神的灵感、慰藉的源泉。******教认为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安拉的意志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只能听天由命,这就是“前定”。
传入西域的******教派主要是逊尼派、苏菲派、什叶派。逊尼派是西域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信仰《古兰经》和《圣训》。苏菲派是******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宣传神秘的爱、泛神论和神智论思想,提倡内心的修炼。苏菲派无视礼拜,认为只有经过苦苦修行,经历多种阶段,才能达到人神合一的最高境界。什叶派是******教的一个主要派别,什叶一词原意为“派别”,什叶派不承认奥斯曼等人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崇拜伊玛木的陵墓。
6.4劳动与生活——人类语言、文字、艺术的起源随着远古人的进化,狩猎、原始农耕以及物质分配、祭祀等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腊玛古猿式的简单的嚎叫已难以达成彼此的默契,尤其到南方古猿的人造工具时期,人类的思维意识得到提升,开始出现不同口型的元音,可以在最初连缀的语音中分化出来只言片语来表达眼前发生的实物,并通过约定俗成的记忆而固定下来。劳动工具的改进、特别是“火”的利用使猿人迅速向智人转化,熟食、温暖、光明与语言萌芽不断地刺激大脑,语言中枢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分节语汇开始出现,人类可以借助肢体和符号进行简单的交流。到了旧石器中期,进入成熟阶段的语言条件基本具备,发音器官基本完善,人类可以按照语法关系随口呼出不同的音节进行交流,进行复杂的物质生活和最初的文化生活。
6.4.1语言与文字的发展脉络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同一种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徙融合、图腾崇拜的变化、时间地理的变迁而产生变种,从而产生了方言。人类语言的发展在刻画文字阶段基本呈单一的形式发展,这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语言文字有一个根本的文明源头——中华南方首创水稻农耕文明。这也就不难解释古人类虽或在东亚、南亚,或在西亚、北非,或在美洲、澳大利亚四处游动,但他们刻画的象形文字却大同小异、基本相同。人类最早的文字——中华刻画文字虽然后来在西亚、北非派生出巴比伦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和美洲象形文字,但最后真正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唯一象形文字还是中华本土的汉字。它的基本发展轨迹是:刻画文、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隶书、楷书、宋体等,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它又是字母文字的鼻祖,中华闪(陕)族到地中海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形象字在古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母文字,成为字母文字的源头。如果不是这一字母文字的产生,使人类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式趋于纷乱复杂,今天人类的文字应当是由汉字统一的。
上面已经提到的闪(陕)族,是我国西北萨满崇拜的一支,原分布在中华伊犁河流域一带。中华古族大月氏受另一古族匈奴的进逼不得不从昆仑山一带西退,大月氏的西退又迫使伊犁河流域一带的闪族西迁到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5世纪,闪族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象形文字在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滋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语言文字的共同来源。一般地,西欧国家是以拉丁字母创造其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拉丁语国家;东欧国家则多以斯拉夫字母创造自己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斯拉夫语国家。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再派生出阿拉伯、犹太字母等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一般地,西亚以阿拉伯字母为主,南亚受印度梵文字母影响较大,中亚兼收并用斯拉夫、阿拉米、阿拉伯等字母,东亚广大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汉语为其书面语。美洲印第安人虽带去了中华古老的象形文字,但语言文字没有多少发展;东非、北非的一部分地区受到阿拉伯字母的影响;非洲的大部、澳洲的广大地区由于生长在这里的民族还相对处于落后状况之下,大多还只是一些没有文字表述的土著语言。我国历史上一些创造了文字的民族如藏、蒙、满、维的文字均是由阿拉米字母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
近代历史后,由于整个历史格局的变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领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拉丁字母语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等。南亚、东南亚一带原有本国文字语言或使用汉语的国家也纷纷引进了西方拉丁语系的殖民语言——英语。拉丁字母语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广之众,并不是它有多少优越之处,相反,是近代这场血与火的罪恶殖民史的历史见证。
6.4.2情感纪实之需——文字与艺术的雏形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交流的视觉符号系统。相对于语言这个交流工具而言,它可以和语言相互转换,但不仅是语言的记录而且是可以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要素。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上古时期的中国及秘鲁印第安人皆有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的习惯。奇普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是具有客观基础的。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而“结发夫妻”一词也源于古人取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写。
契刻记事,也是先民用来帮助记忆的一种实物记事法。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就是契刻文的一种,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甲骨文中大约有4500个单字,内容涉及商代盘庚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舞县北贾湖村东侧一处距今8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中发掘出甲骨契刻符号,记录内容是为了记事或抒发情怀,称其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它比以往发现的仰韶文化或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或图形要早一二千年,个别符号形体已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字字形相似。甲骨文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
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图画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艺术再现,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境,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认为只有人才能制造符号和使用符号,从原始民族的礼仪到文明社会的艺术,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