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期待是美丽的
15359700000010

第10章 师林闲话(1)

一辈子学做老师

记不清这个命题是谁提出来的,但这个命题却让我刻骨铭心。

司空见惯的东西常常熟视无睹,耳熟能详的事情让你真正说出所以然来,也往往会闹出尴尬。所以,黑格尔就说,人们挂在嘴边的东西往往是自己最无知的东西。

就说“教学相长”吧。都说教学相长是铁定的规律,然而有几个老师能够蹲下身子,拜学生为师呢?都说教学相长是教学的必然,又有几个教师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教书的呢?都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希望离开教学岗位,置自身的“成长”于不顾,甘心情愿做“公仆”呢?

我做过八年的高中语文教师,之后到了行政岗位工作。看到一些暮夜乞怜、白昼骄人的同僚,我从心底告诫自己,什么本事都可以丢,唯独教书的本事不敢丢——给自己留最后一条退路。在后来的工作中,终日忙碌于各种事务,三月不知“书”味的情况很是让自己惶惑,特别是在送往迎来鞍前马后的场合,总觉得自己反应迟滞进退失据以至于经常吟出“粉笔轻挥心屡颤,教鞭久置眼常花”之类的诗句来。经过对数任领导马拉松式的建议,终于有了重返学校的机会。与其说是下派任职,倒不如说是心路的回归。

到学校之后,开始并没有教书的机会。虽然我一再提倡校长做老师,但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做得好好的,你上来,谁下去?后来终于机会来了,语文教师三个同时休假,一个婚假两个产假。看着教务主任搔首皱眉的样子,我就说,别愁了,我上!教务主任眉头倒是舒展了,但眼睛却疑惑了——你,行吗?我说,试试吧!

以前八年的教书生涯,只教过高中语文,而且只教了一届高一,其余全在高二高三年级转悠。一下子教初中,且是初一,知识大抵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方法呢?

好在我一直关注着教改前沿,且曾组织过全市最大规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到学校后又积极组织全校性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实验研究。同时,在机关工作的时候,为了不丢教书的本事,一直坚持笔耕与书法的练习,自信还是底子不错的那种。从事一线教学,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想必都不会太差。

然而,就在自己颇为自信的领域,问题出来了。

按照休假语文老师的安排,我的任务是学习新课一个单元,然后领着学生复习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本。新课教学第一节有些不太适应——毕竟生疏了许久——接着便找到了感觉。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复习,我翻了一遍,觉着没有可以难倒我的东西,于是也就没有放在眼里。

在检查学生字词积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读,让他们听写。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没念多少个词,汗就出来了——我听到了学生在下边的小声议论,看来我读错了。“纳罕”读成了“纳汗”,“寒颤”读成了“寒忏”,“折磨”的“折”、“晕车”的“晕”读成了阴平,“逮捕”的“逮”读成了上声,“倔强”的“倔”、“剔透”的“剔”读成了去声,“沉甸甸”的“甸”读成了重音,看着“惊惶”却读成了“惊慌”,甚至“窸窣”的“窣”居然一时不知道该读成什么……平时以为普通话不错,教了八年的高中语文练了二三十年的字,自认为识字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结果一进入教学状态就有了如此众多的纰漏,不消说让方家笑掉大牙,自己先失笑了。“识完天下字,读尽世间书”那种狂客式的尴尬,这回轮到我头上了。若不是学生们在下边的嘤嘤鸟鸣,我还真的不知道要错到什么时候!

这令我想起了我的恩师戴直夫先生,他满腹学问年高德昭,居然一直把“愤懑”念成“愤满”,可能他教的学生一直年级较高,没人好意思给老师指出。那种看似尊重的结果,是让老师一直“保有”着自己的失误,甚至发展为“永恒”。

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式的教学,本是相互之间的,如果不进教室,不亲历教学,无论如何不可能体会得到。

学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教一遍,什么事情都是这个样子。一个月的代课很快就过去了,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除了让我了解到在办公室、进教研组无从知晓的许多东西,更使我觉得学问的浅薄,这种浅薄如果只是出在几个错字上,那倒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直觉告诉我,不那么简单。

有了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纸上得来终觉浅,一辈子学做老师吧!

想到了泰坦尼克号上的乐师

课间,两个同样个头儿的男生女生在嬉戏。在我走到他们跟前时,女生说,他踢我。男生也说,她踢我。我便走近那个男生,轻声告诉他:如果是这样,我只能批评你。那男生一愣。我接着问他:知道绅士风度吗?

的确,在我见到的大小男人中间,能够主动显示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大度谦让而积极呵护女士的真是太少了。这也许就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政治口号的负面产品吧!

因为生理方面的特质,男人和女人在力量方面确乎没法等同。男人因坚强而“阳刚”,女人以纤弱故“阴柔”。因为“实力悬殊”,所以不能“一视同仁”,因此,在任何一个讲究礼仪的社会,都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准则,让男人对女人谦让几许,呵护三分。西方把男人对女士的谦躬有礼誉为“绅士风度”,中国民间倒更直接,干脆来了个“好男不跟女斗”。由于有了这种“制度”的约束或“法律”的调节,也便维持了男女社会的和谐而不至于发生攲斜。

凡事都是这样,物必至其极而后反。以中国而言,男人呵护女人本是自然的事情,但发展到后来,男人便把女人“呵护”到了深院之中,让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后来为了更好地“呵护”,干脆把她们的脚用“美”的准则缠成“金莲”,好看是好看了,但“呵护”到了这种地步,女人真的就“跑”不起来了。上个世纪初年,辛亥领袖要革命,便先“解放”了女人的脚,一下子“解放”了一半人的“生产力”,善莫大焉,功也莫大焉。到了上世纪中叶,一个伟大的人物为了进一步发挥女人的潜能,提出了一个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口号,“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既然如此,男女也便不存在谁让乎谁的问题了。

革除男尊女卑的恶习,实现男女人格、地位上的平等,本质上是极正确的。然而这样做并不是不要男女的区别,更不是要把社会弄得雌雄莫辨阴阳易位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记得有一次,全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过后,我组织了数百名男女教师在一所学校集中阅卷,用餐就在学校餐厅。数百人到餐厅用餐,毕竟有个先后,餐厅的大门有时开得稍晚一点,门口就拥聚了成群的阅卷教师。在中国,人多的地方一定拥挤,即便是教师的队伍也概莫能外。见服务人员来开门,便都一拥而上,几个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男教师,不管身边是多么娇弱的女士,总是虎背一晃,熊腰一抖,便“杀”出一条路来,率先冲到售饭台前。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打心眼儿里涌出一个疑问——如今的男人到底怎么了?

之后的许多天,我一想到这个镜头,脑海里便不由自主闪现出另一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绝大多数男人挺身而出,让女人和孩子先上救生船,尤其是那几位乐师,相顾无言,沉着而镇静地操起了琴弓,一丝绝妙的乐音响彻天际,划破嘈杂的呼喊——如果以前在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文章中感受到的“视死如归”还是抽象而模糊的话,这一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不是政治口号,更不是做秀,这是男人人性辉光的迸射,是健全的灵魂对生命意义的极致性诠释。如果说绅士风度,我还没有见过任何其他一个表现绅士风度的场面那么令我震撼!

然而,那是美国的一部影片。我们身边类似男教师抢占卖饭窗口的事情还在不断地发生。一个文明古国“文明”到了这种程度,实在令人难堪;一群教师——而且还是各个学校推举出来的“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为人“师表”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汗颜。我真的无法想象,这样的教师在学校如何为学生树“典型”,怎样给学生做“表率”。这中间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整个社会信仰的沦丧,崇高感的缺失,“教养”二字的模糊,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此类现象的“源头活水”。

人其实并不是生而高尚的物类,如果没有崇高的目标可以追求,必然“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因此,道德重建的过程,首先是要让人们明是非知高下的过程。如果听任“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的思潮潜滋暗长随意蔓延,甚至以为那是“个性解放人格张扬”,这个社会将会发展到什么地步谁也无法想象。

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之下,让国人中的男人懂些个文化,培养一些“绅士风度”,知道怎样才算是“大男人”,怎样才能当得起“男子汉”这个称号,特别是从中小学就对男生进行一些“绅士”教育,让大小男人们知道谦让,懂得承担,想来不仅可能找到道德重建的突破口,说不定还真的能够克服低龄学段女教师过多而“阴气过盛”的负面影响,张扬起整个社会的阳刚精神。

有感于老师下水做题

以前,语文老师下水与学生们一起做作文,是很有益处的作文教学方式。因为老师与学生同在一条河里趟,首先是落实了民主,大家平等做事情,老师与学生容易“打成一片”;没有了身份与地位的隔膜,便不会生分。这样师生同体,其乐也融融。再者,老师与学生虽然有生活阅历、学识素养等种种的差异,但毕竟师生经常在一起,相濡以沫,老师所起的榜样作用特别容易被学生记取和效法。倘若你硬要学生们都去模仿鲁迅与冰心,距离太远了不说,时移事易,当时流行的语言方式有当时的审美要求,当今的语言方式有当今的审美要求,硬是拿顶旧毡帽扣在现代人的头上,他会很不习惯的。相反,老师在他们身边,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语言,学起来亲切,做起来自然。还有,教学相长。老师们经常写些下水作文,自然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果老师们再有点儿“虚荣心”,想比学生写得好一点,那就不能长期吃老本儿了,非学习无以增其智,非练习无以长其才。如此一来,教学相长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近段看到一篇网络文字,说一些学校考试时也让老师下水做题,顿时感到,这又是一种新的境界。

老师做时间长了,往往会产生两种消极因素:一是职业倦怠,一是好为人师。职业倦怠这个东西暂时搁置不说,单说这好为人师,就是一种职业病。好为人师就要教训人,教训人总得找些个理由,老师找学生毛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考试。考试时老师把题目出得难一些,自然就能把学生考“糊”。考试成绩上不去,当然是你学习没有搞好,这时候批评你,无怨无德吧?

随着学生的成长,通过正常的方式难倒学生已是不容易了。但是,难不住学生那怎么能叫水平?老师们为了维持尊严,就不得不想些个“高招儿”,那就是把题目出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反正“标准答案”在我手中,自然“解释权”也在我。这样的做法,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精细化思维”、“准确性判断”,以图将来让学生“无障碍应试”,其实,在这样的考试之下,学生能力提高的状况往往不得而知,把学生整得越来越糊涂倒是事实。

老师的尊严有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没了,或被削弱了,这不是健康教育的应有之意。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颓局,有些地方别出心裁,让老师也下水做题。

让老师下水做题,至少有这样几种好处。

一、让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由于长期的职业习惯,不少老师们往讲台上一站,马上“进入角色”,师道尊严立马就来。总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们是喜欢不起来的。学生们不喜欢你,想让他们听你的,恐怕很难做得到。久而久之,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也“亟亟乎殆哉”。让老师和学生一道做题,一道参与考试,老师和学生一律平等了,平等了就能亲近,亲近了就容易沟通,师生能够沟通的教学,自然会步步走向成功。

二、亮出老师的真本事,树立真正的师道尊严。老师的天下应该是自己打出来的,不能是继承来的,也不应是封出来的。不是你有了“老师”这顶帽子,学生们就服气你。打铁先须自身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我们现在有些老师,水平真的不敢让人恭维,但就是因为他是老师,他手中拿着答案,即使这些答案的“所以然”他根本就讲不清楚,学生们也得听他的。这不公平,也不科学。让老师也下水做题,有没有真本事一下子就亮出来了。在高质量的试题面前,有真本事的老师是考不倒的。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王蒙做不及格的高考试卷一定不好。许多一线的好教师,虽然不一定写得出王蒙那样的作品,但高考题一定比王蒙做得好。当然,弟子不必不如师,有些时候做得不如学生,也是正常现象。如果老师们能不耻下问,和学生共同研讨考试的得失,困知勉行,非但不会失去应有的尊严,反而会赢得学生们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