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期待是美丽的
15359700000021

第21章 师林闲话(12)

照实说,此前对冯先生没有多少印象。尽管因为职业原因,我也很关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潮,13年前,我就阅读过关于上海建平中学教育改革的长篇报道,而且感触很深。但鬼使神差,那时候记住的是建平中学,却不是冯恩洪。正像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魏书生”这个名字充满了大脑,但却并没有记住他到底在哪所学校一样。因此,市教科所慕小永所长告诉我明天请冯恩洪给我们做报告,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心想,一定也是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这样的报告听得再多,每一次也总会有收获的,去听就是了。在车上,当慕小永所长问起我知不知道冯恩洪的时候,我支吾了半天,也没有搪塞过去,只好承认不清楚。

那场报告是在市体育馆的五千人大厅进行的,由市教育局副局长乔希庆主持。因为音响调适不当,开头并不十分顺利。但从主持人断断续续的介绍之中,我还是听到了“冯恩洪先生是上海建平中学前任校长”的字眼儿,当时我一激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建平中学的校长!颀长而略显驼背的身材,清癯的面容,灯光从顶上打下来,在他那高耸的鼻梁下边留下了一个浓浓的阴影,让人很容易联想起希特勒的小胡子,庄严而又滑稽。但是,当他那虽略显沙哑但仍不失激越的声音在大厅响起的时候,当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娓娓讲述他的教育故事的时候,全场数千人长时间鸦雀无声,人们都被他天才的演讲和动人的故事折服了。

下午演讲会结束,主持人通知,让我们几个校长和科研型教师到休息厅与冯先生见个面。近距离接触冯恩洪,虽然我们对他那种大师的神秘感仍未解除,但他却温文尔雅,谈笑风生。主持人一个个介绍,我们一个个上前和冯先生握手致意。介绍到我的时候,冯先生说:这是个儒雅的校长,是个儒家,不是法家,我看得出来。

晚餐在香格里拉生态园,乔局长示意我同去作陪,我也乐得能有一个和大师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欣然前往,同去的还有许衡中学的校长张璧宏先生。在这个晚宴上,我看到了大师不同凡响的另一面。

一般来讲,到餐厅点菜都是主人的事情,尽管需要征求客人的意见,但客人一般不直接点菜。但冯先生不,他亲自点菜,冷热全拿。酒是白酒,且来者不拒,谁敬都喝,斟多少都不加阻拦。率意到这样的程度,也当算是人生一大境界。席间冯先生谈吐诙谐,字字珠玑。他讲到他十分愿意别人不把他当上海男人看待,他说他其实是生在天津,长在天津,工作在上海。上海男人一般不大喝酒的,即便喝,也多喜欢黄酒,譬如绍兴老酒、上海老酒、花雕之类。他却不,他说不吃醋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不喝酒的男人也不是好男人——当然,只会喝酒的男人也不是好男人!大寰犹酩酊,微醉合沉沦。我们按照河南接待的惯例依次敬酒,冯先生边谈笑边和我们推杯换盏,纵横捭阖,处乱不惊,俨然大将风度。

第二天,我,许衡中学张璧宏校长,市教科所慕小永所长,还有张硕果老师,陪同冯恩洪先生一行前往云台山观光——这也是外地专家、领导同志来焦作接待的惯例。云台山水“养在深山人未识”多年,一朝开发出来,顿使“六宫粉黛无颜色”了。目前已是国家五A级景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进得山来,无论你心中搁着多少恼人的尘俗世务,都会让那汩汩清泉荡涤得一干二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说的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富春江,放在这里也当不悖。前几年舒婷从这里走出,便有一篇散文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题目就是“我想回到那里去”,而且她在文章中盛赞,说这里“山可比张家界,水可比九寨沟”。

我们和冯恩洪先生穿行于溪流瀑布乱石林莽之间,谈天谈地谈山谈水谈人生谈学问,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特别是冯先生讲他激流勇退之后,还按照惯例不自觉地晨起步入校园,被门卫问“冯校长起这么早干嘛呀”的时候,我们心中也不自觉地随着主人生出一丝凄凉的感觉。然而,冯先生在那一丝凄凉之后,并没有长期凄惶下去。他抖落了一身的星辉,近60岁又报考了E-MBA,将自己的人生境界又拓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自己开辟出了一块新的天地。如今,他仍孜孜不倦地在他的校长培训工作室忙碌着,充实并完善着自己的光彩人生。每年都有一批批校长从他那里走出,带着理想与信念,带着理念与思考,带着被冯先生开启的智慧和关于教育管理问题的求索精神,走向四面八方。

这个时候,我和张璧宏校长相视默默,彼此已心照不宣,共同向冯先生提出给他当学生的要求。冯先生爽快答应,并说在新的学年开始之后,安排我们到他那里学习。

那次报告会日程完全结束后,我们将冯先生一行一直送到中原空港,看着他们消失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之中。之后虽然在郑州“首届中国卓越校长峰会”上还有匆匆一晤,但人太多,也没有说话的机会,不过,冯先生那沙哑却不失激越的声音和顿挫抑扬富于节奏的演讲却时常在耳边回响。

期待着,2007年10月的上海之旅。

感受李镇西

网上接触李镇西,是四年前的事情。

当时我已在信息中心工作,中文专业到信息中心做主管,无法关心技术问题,只好在技术应用上做些文章。那时市教育网络中心已经建立起来,BBS虽然有了一系列的栏目,可内容却相当贫乏。很多老师不知道上网学习,更不习惯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于是我就在网上搜寻一些好的篇什,转载到上面。名义上是提供示范样板、学习材料,实际上也是在装潢门面——自己办的网站整日门可罗雀,总不是个办法。

那个时候,我还不大知道“教育在线论坛”。

有一次,我们接受中国政协报记者贺春兰的采访,交谈之中,双方印象都比较深刻。她向我推荐,说苏州朱永新副市长组织了一个教育网站,她的一些东西,包括这一次的采访札记,也会放到那个网站上,建议我留心看一看。朱永新副市长曾来焦作讲学,他是焦作市教育现代化工程聘请的八位顾问之一,当时我做市教育现代化管理办公室的副主任,虽与朱市长没有实质上的接触,但对他所做的事情,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贺春兰她们走后,我果然在“教育在线论坛”中看到了她的文章,谈到我们的相见与交流,俨然是老朋友的口吻。从此以后,我便开始出入这个论坛,并经常从中选择一些好文章,推荐给“焦作教育论坛”的朋友们。但那个时候,我一般不在这里发表文章。

之后不久,我写了一篇文化散文《诗酒大侠辛弃疾》,在往“榕树下”发的时候始终发不上去。此前我的文章,发往“榕树下”,多是十投九中的。此次是何原因不甚了了,但发不上去却是事实。此处不行我改换门庭,于是就把那篇文章分三次发到“教育在线论坛”的“书香世界”里。

人们写东西都是要让别人看的,而且见到有人评价自己的帖子,无论说表扬还是批评,都会十分在意。我的那篇散文发出来后,跟帖的还是褒扬的多一些,这便越发激起了我上“教育在线论坛”的兴趣。

尽管敝帚自珍人之常情,但一直沉浸到自己的那点小东西里边做孤芳自赏,时间长了也索然无味。于是开始浏览别人的帖子,特别是书香世界里被“加精”的文章,间或也到一些人气旺的帖子里边插科打诨一番。记得那个时候,在一个网名叫“烨华”的帖子后边,我还和铁皮鼓斗过几句嘴,好像是关于“知识分子的意淫情结”问题,因为许多人在作社会批判时,常常把自己放在被批判的对象范围之外,在这一点上我们认识不尽一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李镇西,实名入网注册,且图标是一个光着屁股跳迪斯科的婴儿,因此印象特别深。后来在翻拣论坛栏目的时候,发现“教育在线论坛”里居然还有一个“李镇西之家”——在全国有影响的网站里摆摊儿设场子,没有些真本事怕是做不下来的。当时虽然李镇西何许人我并不知晓,但看到他的“李镇西之家”,景仰之心便油然而生。

这以后,我便经常在“书香世界”里发些文章,也留意多向中间的一些“腕儿”们学习,虽然也时常到“李镇西之家”遛遛弯儿,但工作庶务繁杂也使得自己心气浮躁,极少坐下来细品,回帖的事情更是几近于无。

世事浮沉,白云苍狗。这期间我离开市教育局机关,来到学校任职。角色转换之后,便特别喜欢与优秀校长们在一起,许衡中学校长张璧宏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日子久了便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或者推杯换盏。忽一日,我接到张校长的电话:李镇西明天来我们学校做报告,你也来听听吧!

无名的小城中一个区属学校能把李镇西请过来,实在大出我的意表。第二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带着几个老师来到许衡中学。许衡中学迎面的欢迎标语直接打着“热烈欢迎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先生到我校讲学”,我想,能当得起“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个称号的,在当今中国能有几人呢?因此,我先到会议厅把老师们安顿下来,便来到张璧宏校长办公室,想提前先认识一下李镇西先生。

进到办公室,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在沙发上端坐,我猜想,那应该就是李镇西。张校长介绍的时候,李镇西很矜持地向我们点头示意。我注意到,李镇西面容白晰,头上略微有些谢顶,鼻梁上架着一副深色边框的近视眼镜,眼神在矜持中稍稍流露出一丝只有惜时如金的人才有的那种焦虑与不安。张校长介绍说,李镇西老师的日程打得很满,昨天刚在济源做过报告,明天还要赶到郑州。

报告会一开始,刚刚还矜持得似乎有些拘谨的李镇西仿佛游鱼入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与刚才看到的李镇西简直判若两人。汩汩滔滔,口若悬河,嗓音清脆明亮,发音字正腔圆。从屏幕上投出的青年时期的照片讲起,一直讲到他的“未来班”,讲到他带着学生上峨眉山被学生用雪“活埋”的故事,讲到他在苏州大学跟朱永新先生读博士的经历,讲到他错怪一个女生而导致的终生遗憾,讲到读书与写作对青年教师的关键作用,还讲到他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的“每天五个一”:读一万字的书,讲一节课或听一节课,找一个教师或者学生谈话,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写一篇教育随笔……讲到情动处,他情绪激昂,慷慨陈辞;讲到情真时,他和风细雨,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之间,已然一个上午,报告不得不结束,我们却仍然余兴未尽。

由于第二天早上就要离开,晚餐陪同张校长通知我也参加。李镇西不喝酒,席间大家谈得最多的便是李镇西传奇般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那“五个一”。我当时就问,您每天一篇的教育随笔大致要有多少字呢?他说,一两千的有,两三千的也有,多的还有五千字的。接着他解释说,我打字速度很快,不累人的。当听说我从2003年起就已经醉心于“教育在线论坛”,他亲切地冲我说:我们还是网友呢!得知我也在写教育随笔,并且也积有十几万字的时候,他建议,“新教育”实验出版下一批教师教育随笔,不妨也把书出版出来,便于和大家交流嘛。席间,我把我的杂文随笔集送他一本。看着扉页上我的赠言,他诙谐地说:你把我的名字写错了,我没有那么大力气,举不起来的,能够“镇”住就不错了!原来,我把李镇西的“镇”错写成了“振”。

此次焦作之行,李镇西接受了许衡中学名誉校长的邀请,从此以后,焦作的教育发展又多了一个能思想又能实践的出色导师。尽管他接受的是一个中学的邀请,但他在这里的影响却已经遍布山阳大地。

情动李元昌

我知道所有德高望重的大家都谦逊,但没想到李元昌先生谦逊到如此程度!

上午在多媒体教室听课,突然感到手机震动。打开一看,号码挺陌生,但也不能不接,万一人家有急事儿呢?我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上课绝对不能开手机,更不能接听手机。但对自己,我倒是网开了一面。这倒不是为了显示特权,而是市教育局领导有要求,领导们的时间向来没点儿,什么时候叫你,不开手机找不到,那叫“事故”!

按下接听键,那边传来一句浑厚的声音:“焦作才子李志强,我是李元昌。”前天刚送走李元昌先生,今天就接到他的电话,而且给我这样的称谓,让我感到好生的不自在。要知道,李元昌先生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大师,去年中央电视台在教师节前夕用了大量的时间在介绍他的事迹,在所有教育人的心目中,李元昌先生是当代真正实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想、最有影响的大家之一。前几日,许衡中学张璧宏校长请李元昌先生到校与师生交流,我听了先生的一场报告,第二天又陪同上了趟云台山,期间谈得很是投缘。第三天在送别的时候,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就抄了一首旧作连同我的杂感集一并送给了李元昌先生。真没想到李先生回去以后,立即就会有电话过来。

我赶紧走出教室。寒暄之后,电话那边,李元昌先生依然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说:“你的杂感集我已经看了,中间有些篇子写得不错。我正编着我们这圪塔给教师们看的一个阅读材料,想把你的几篇东西放进去,完了以后我再把书寄给你看,你看行不?”自己随意写的那些东西,能被李元昌先生看得过眼,自是受宠若惊,哪有不行之理。只是心下担忧,总害怕才疏学浅,倘有疏漏,会丢了李先生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