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15364300000014

第14章 德意志帝国(2)

关于这位新任的奥地利首相,俾斯麦曾对人说:

“奥地利政治家们的言论对我来说就像马耳东风,不值一闻,但唯安德若西例外。”后来安德若西之所以能在柏林议会中立功,也是俾斯麦一手提拔的结果。

同年12月,俾斯麦建议威廉老皇遣王子访问俄国,作为俄皇访德的答礼。当时王子率毛奇等陆军将官一行人出发。俄皇热烈欢迎,举行国宴,声明两国的友好是欧洲和平的最大保障。俄皇的这项声明,对法国和奥地利影响很大。因为该声明表示了两国军事同盟。而他们的敌人不就是指奥地利吗?奥地利国内大为惶恐,想:“倒不如趁此机会与他们缔结同盟才是上策。”

结果,德、奥、俄三国在柏林订立三国同盟。

普奥战争时,意大利曾是普鲁士的同盟国,但是在普法战争时两国感情冷淡。后来意大利逐渐发现德、意两国利害一致。其一是关于天主教的问题。意大利王国内,罗马教皇享有治外法权,这让意大利政府很为困扰。因此意大利政府与梵蒂冈不断发生冲突纠纷。而俾斯麦也体会到罗马教皇和德国间的利害冲突,所以也实施排除天主教的政策,拉近了德、意两国的关系。

另一共通的利害关系是法国,意大利一向害怕法国的强大,尤其担心波旁王朝复活。

1873年9月,意大利国王伊曼钮率首相和外相访问柏林,受到热烈欢迎,而1875年秋,威廉皇帝也亲自前往米兰会见了意大利国王。

1873年秋天,法国偿清赔款后德国必须全数撤离,而在此之前的5月,齐耶内阁垮台,由麦克马亨元帅继任为法国总统。

麦克马亨元帅是色当战役中的败将,但他在法国国内名声显赫,他在克里米亚一战中骁勇善战,在北部意大利与奥地利作战时屡建奇功,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公爵。

他就任法国总统后,向议会提出将总统任期由3年延长为7年的议案,然后又提出陆军改革案,二者均顺利通过。这些事令德国大感不安,德国人害怕麦克马亨元帅准备复仇战事。

此时火上浇油的是宗教问题。欧洲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天主教徒必须绝对服从罗马教廷,这与各国的内政相抵触,所以,时常引起政治、外交上的大纠纷。现在法国也正在煽动天主教徒事件。

法国属于旧教,即天主教国,德国人民大多信仰新教,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人民大多数信仰天主教,所以法国旧教徒的偏激分子便以教会的名义攻击德国,而各地的天主教也激烈排斥德国。这使俾斯麦很愤怒。再加上奥地利与意大利两国有意脱离德国转而与法国同盟,这让法国天主教徒大为兴奋,四处宣传天主教国家将联合势力击败德国。

俾斯麦的政策是尽力谋取和平,但是如果不能和平就随时攻打法国。现在他眼看着法国蓄意挑拨,心中的怒意几乎按捺不住,德国精兵准备随时渡过莱茵河攻打巴黎。

为此英国深感震惊,想尽办法加以阻止,法国也感到惶恐,因为他们还没有作战的准备。在这种情势下,俄国宰相高柴可夫有意出面调停。高柴可夫对俾斯麦在欧洲的声望有所嫉妒,而现在正是一个大好机会。所以他答应法国大使的要求说:“最近我要随皇帝到德国温泉度假,途经柏林时会把你的意见转达给俾斯麦的。”

1873年5月10日,高柴可夫与俄皇一起抵达柏林,在问明已无开战的危险后,便以俄帝的名义发表和平声明,同时高柴可夫也电告各国大使:

“皇帝在确定柏林有维持和平的诚意,并获得保证后,将要离开此地。”

柏林会议与欧洲和平

1878年6月13,在柏林召开的柏林会议与德意志帝国的诞生,都是俾斯麦一生中的外交盛举。这是拿破仑战败,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当年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小小德国,如今已成为一方之雄,而且该次会议的地点还在德国首都柏林,议长是德国首相俾斯麦,难怪德国上下都会为之欣喜若狂。

会议起因于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作为北方大国的俄国一直都希望在南方能拥有一不冻港。俄国在南方有4条出路。

第一条是巴尔干半岛,先占领君士坦丁,然后进入地中海。如果俄国占领巴尔干半岛就会严重威胁到奥地利的安全,如果俄国进入地中海,就会妨碍英国本土和印度间的交通,所以英奥两国便从中全力阻碍。

第二条是从中亚经波斯湾进出印度洋。这等于横夺了英国的宝库——印度,英国一定会誓死保卫。

第三条是从中国北部或朝鲜南下,为此,日本后来就与俄发起了大战。

第四条是从中亚穿过新疆、四川,自广东出海。俄国的间谍曾在华南地区活动。

1877年4月,俄国以虐杀保加利亚人为口实,对土耳其宣战。第二年3月,土耳其战败投降,双方订立条约。

当时,英国内阁为狄斯累利领导的保守党,外交政策较强硬。因此狄斯累利将英国舰队集中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同时把印度兵团调到了马耳他岛,并在议会通过两千万英镑的军事用款,英国国民也在街道上示威游行。

全世界都屏气凝神,静观是否会发生一次欧洲大战。大家注目的焦点是俾斯麦。因为欧洲强国中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利害关系最少,而且德国的首相是欧洲第一位大英雄。要和要战,都要看俾斯麦的举手投足而决定。

2月19日,俾斯麦在德国议会发表演说,为了欧洲和平,他挺身而出,想要担任英俄两国纠纷的调解人。一开始,俾斯麦就认为英俄间根本不到发生冲突的地步,他曾对身边的人说:“鲸鱼和大象是不会打起来的。”

英国是世界第一海上强国,俄国为世界第一陆上强国,两者都很强大,但一海一陆,根本无法一决高下。俾斯麦愿意出面调停,对英俄而言是求之不得的事。

6月3日,邀请函正式发出,13日,各国代表聚在柏林。当时的俾斯麦73岁。

俾斯麦的官邸大厅里聚集了七大国的20位代表。他首先用法语宣布开会,他魁伟的身躯和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全场人士。俾斯麦致辞后,在他右方第六位的瘦小老人站了起来,脸色略显苍白,相貌略似东方人,黑眸、黑发、多须,这一切都和俾斯麦不同。这位老人开始低声说话。

听众们都探出上身,专注倾听,不过即使听到了声音,也听不懂内容。失望之余,众人开始窃窃私语,只有俾斯麦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在用哪国语言发言?大家都猜不出来。这位老人就是顶顶大名的英国宰相狄斯累利,他在用英语演说。当时的国际会议规定使用法语,狄斯累利竟敢漠视规定用英语演说,而且声音微小,这真的是英国第一雄辩家的演说吗?

各国代表交头接耳,他们都不认识狄斯累利。其实这是狄斯累利的一种战术,他有意在俾斯麦演说后用小声而无表情的态度演讲,当他发现众人皆不知他所云时,不禁暗自窃笑。没有人知道他是故意装出来的,当然俾斯麦早已看穿。

接着发表演说的是比英国首相狄斯累利和德国首相都年长、瘦骨嶙峋的俄国首相高柴可夫。他脸色光润,拄着拐杖,以流畅的法语演说。

坐在议长席上的俾斯麦低着头,似乎在专心听这位老者的演说。他手里拿一支铅笔,不停地在纸上画着,原来他正用德文写了一大堆“过分,过分,过分……”。

第一天的议程结束后,第二天进行讨论。俾斯麦担任议事的裁决工作,他的确有一套。会议进行得很顺利,过去的维也纳会议花了半年时间,而这次的柏林会议只用时一个月,这全归功于俾斯麦。会议自6月13日起召开,到7月13日结束。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俄国和土耳其所缔结的条约该如何处理,关键在保加利亚等地的归属问题。保加利亚问题,英、俄两国都坚持己见,互不相让。英国首相甚至在参加会议前就完成了一切的战事准备,还命令他的秘书准备好专用火车,以便随时离开柏林。俾斯麦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到旅馆拜访了狄斯累利,提出各种妥协方案。但狄斯累利表示在伦敦与俄使已详细谈过,所以决不让步。

俾斯麦问他:“这算是你的最后通牒吗?”

狄斯累利明白答道:“是的!”最后俾斯麦说:“我现在要去王子那里,今晚你能否到舍下用晚餐?”

当晚狄斯累利辞去英国大使的款宴,来到俾斯麦官邸。他们两人边吃边喝,相谈甚欢。最后,俾斯麦终于认定,英国首相的最后通牒绝非虚张声势。第三天,英国首相电告维多利亚女王:“俄国终于屈服,承认英国对土耳其帝国的欧洲国境有军事、政治的支配权。”

英国女王立即回电嘉勉狄斯累利。狄斯累利回国后受到热烈欢迎。柏林会议的成功是有代价的。俄相高柴可夫悻悻地返回俄国,俄皇也认为德国背叛了俄国,竟然不顾及普奥、普法战争时俄国曾给予的支持,反而处处与俄为难。于是俄国国内的反德分子趁机煽动,欧洲外交界也谣传德、俄即将开战,若真是这样,法国也一定对德宣战,德国将前后受敌。

就在此时,俾斯麦又展露了他一流的外交手腕。

1879年9月底,俾斯麦突然出现在维也纳,但是仅仅停留了4天,就是这4天,他口袋中有了一份德奥军事同盟条约。条约中约定,如果德奥两国有任一国遭到俄国攻击,另一国必得全力以助。这并非攻守同盟,而是单纯的防御同盟。但有了这个条约,德国安心不少。

这是俾斯麦外交策略上的一大成功,因为这个条约的签订,不仅仅奥地利答应了军事援助,也说明奥地利已不再记恨萨多瓦战败之耻,而且为了征求亲俄主义的威廉一世的同意与奥结盟,俾斯麦费尽口舌,最后不得不提出辞呈才勉强获得了皇帝的许可。

俄国曾建议法国订立两国攻守同盟条约,但遭到拒绝,所以在欧洲一直孤立无援。1881年3月,俄皇亚历山大二世遭人暗杀,俾斯麦立即提议各国订立政治犯引渡协议,此举使俄国政府深受感动,因而改变了与德对峙之态。同年秋天,两国皇帝和宰相在但泽会见。虽然政治犯引渡协议没有获得各国的支持,只有德俄两国签署成立,不过却对德俄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很大帮助。

另外,俾斯麦暗中扶植土耳其的新势力。在柏林会议中,他极力保全土耳其的欧洲领土,让土耳其国王很感激,尤其欧洲列强中,唯有德国对土耳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土耳其国王便聘请德国的文武官员负责该国军事、行政、财务等各方面的内政改革之事。同时到德国留学的土耳其青年也逐年增加。可惜俾斯麦死后,德国政治家没有善用他所扶植的土耳其势力,反而加以破坏,造成德国的孤立。

俾斯麦很有先见之明,他不满足于孤立法国,而且想到要让法国有所发泄,所以建议法国向外获取殖民地。柏林会议时,法国全权大使曾对俾斯麦开玩笑说,其他各国都获得土地,唯独法国未得任何好处。俾斯麦当场答道:“那你认为突尼西亚一地如何呢?那块土地谁也不会去干扰。”

后来,当法国侵占土耳其领地突尼西亚时俾斯麦毫不拦阻。因为他想让法国人的注意力转向非洲大陆,这有利于分散阿尔萨斯及洛林的胶着情势。果然法国的全副精力都放在了海外拓展上,国内的反德思想也逐渐缓和。

俾斯麦的外交手法不仅是一石二鸟,有时甚至一石三鸟。他把突尼西亚默许给法国,博得了他们的欢心,同时使一向垂涎突尼西亚的意大利掀起了反法运动。过去意大利的第一敌人是奥地利,第二敌人是法国,后来因为拿破仑三世的援助,法意两国关系改善了。如今,俾斯麦又使意大利和法国反目。

1881年,意大利国王伊曼钮访问维也纳,这表示奥地利与意大利两国间多年的仇视已消,也是意大利亲德的表现。果然,在1882年,意大利便加入了德奥同盟,成立了三国同盟。

这个三国同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0年间,一直是欧洲外交的中心,维持了欧洲和平。此外,俾斯麦还注意到了西班牙。

当时的西班牙正陷于内乱,一次小型战斗中,叛乱者俘虏了西班牙国军的一支分队,其中有一位德国人,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作战,而叛军误认他是密探将其枪毙。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十数年前,德国也只好认了,但现在不同了,俾斯麦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他马上派军舰封锁了叛军占领的港口,使其无法从国外获得粮食,并且警告法国不能再帮助西班牙叛乱分子,进而通知欧洲各国承认马德里的西班牙政府。除俄国外,其他各国都赞成俾斯麦的主张,所以西班牙内乱很快就被平定了。西班牙政府因感谢俾斯麦而实行了亲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