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神堂记忆
15377900000019

第19章 大川与曲阜的联系

就是在特权遭到四面八方攻击之际,曲阜孔氏决定在新修族谱中收入全国各个支派。1930年,曲阜孔氏族长通过报纸要求分散在全国的支系将各自的族谱寄到曲阜。孔德懋,1984年。

永靖孔氏对此做出积极回应,随即被曲阜认可为孔氏家族的寓居户分支。以衍圣公孔德成名义重修的族谱于1937年刊印。我们可以从这部族谱列出的地名发现,孔氏支系确实遍布全国各地,包括东北的中苏边境、南部的珠江流域、东部沿海城市及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

作为孔德成的姐姐,孔德懋在回忆录中承认,曲阜决定合族修谱的原因是为了顺应时事。早在1928年,上一代衍圣公孔玲怡的大老婆“陶老太太”已与族老们讨论成立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公室。

由于孔德成年纪尚幼,族谱编纂由族长孔传堉主持。

孔传堉为了公布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报纸上发出通知。随即,各地孔氏谱馆纷纷成立。合族修谱办公室通过各地谱馆向散居的孔氏发信。其中一封信寄到兰州后被转到永靖。在永靖的孔家人立即推选出四个人——其中两人出自大川——整理族谱文件。在这一过程中,一位名叫孔庆惠的富商找到兰州学者帮助修改本地谱牒,因为部分行文没有按照曲阜修谱办公室的要求完成。永靖孔氏谱牒寄到曲阜后,孔庆惠很快收到了一封表示认可的来信,其中提到永靖孔氏编纂的谱牒将被纳入总谱。在三十年代,族谱编纂之举在很多地方发生,具体原因见Eberhard,1962年。

我注意到,孔庆惠是小川人。位于大川附近的这个村庄也是一个孔姓村,由孔家第三门始建于1585年。孔庆惠之所以参与到回应曲阜的族谱记录编纂工作,与他希望提高家乡知名度的愿望有关。但在一本有关领取总谱自述中,他特别强调永靖孔氏谱牒编纂工作由小川独自出资完成。

在我1992年的访谈中,大川很多老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1937年春天,孔庆惠因生意关系顺道赶赴曲阜,想看看能否得到一部族谱带回甘肃,但族谱还在印刷中。由于中日战争爆发,他不能再回到曲阜,只好空手回家。

1948年5月26日,孔庆惠又出现在曲阜。第二天,曲阜孔氏族老专门设宴款待。但衍圣公并没有到场。因为解放军即将来到,孔德成早已逃离。宴会结束时,有消息传来,解放军已占领临近泗水县的县城。

匆忙之间,孔庆惠瞻仰了孔庙,第二天离开曲阜。就在孔庆惠离开曲阜几个小时后,城中一个旅的国民党兵力被解放军紧紧包围。

为了保护这座历史名城,解放军将领命令部下不准使用重武器。十二天后,被围的国民党军从曲阜南门逃窜,被全歼在城外开阔地。

曲阜解放后,共产党干部组成的一个工作队立即进驻衍圣公府统计孔府的财产及文物清单。

由此可见,招待孔庆惠的宴会一定是孔氏族老们的最后一次晚餐。孔庆惠无疑也是最后一个领到新修《孔子世家谱》的外地人。

新修族谱共108卷,9000多页,耗时七年始竟其功。曲阜的族谱办公室共雇64人抄写各地谱牒、计算人数、整理文献、检查入谱证据,整个工程的资金来自各地孔氏捐助。最终,共有1704份单本谱牒发往各地,大多通过邮局发出。邮寄发出的单卷谱牒涉及孔氏的分支。没有分发整个总谱的原因是因每部总谱近50斤重,邮局为此拒绝办理邮寄手续。孔庆惠,1948年,第23页。所以,近300部总谱还是由外地派人从曲阜扛回各地。孔庆惠带走的那部族谱由两辆黄包车拉出曲阜,再由搬运工扛上火车,而后搬上一架客运飞机才运回兰州。

文革之初,如此艰难运到了兰州的族谱被红卫兵一把火焚毁。但幸亏一部原汁原味的总谱虽经流离辗转,但被完好地保存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我在查阅这本族谱时发现,散居各地的孔家人被称为“流寓户”,共十个大分支,每个大分支冠以地名。迁移当然是孔家人散居各地的主要原因,而具体原因往往是官职任命、军事行动、经济拮据或自然灾害。这十支流寓户依各自迁移初到的地名为分支名称。例如,大川孔家祖先首先移居到广东,然后才到西北。这一派就被称为“岭南派”,虽然属于该派的大川孔氏已在甘肃生活了几百年之久。

孔氏家族的十大支派在各地包括更多的细小分支。例如,岭南派起源于广东省宝昌县的平林村,为孔家第四十一代孔昌弼所建。据查,孔昌弼于公元900年到广州任军职,其子孙后代继而移居广东省三个不同地方。其中之一是广州以东120公里的惠州。

在蒙古人统治期间,作为惠州孔氏后人的孔嘉兴来到兰州。七代之后,其后人孔公佑迁往兰州之外的一个小山村。而后,孔公佑的四个儿子又迁到永靖县黄河峡谷中的大川村。孔家迁往大川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但永靖孔家1905年编写的族谱包括的地契表明,在1501年两位孔姓人在大川东面十公里左右的地方购买了一大块土地。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来,至少在十六世纪之初,已经有一些孔家人在大川居住。上述族谱还提到,从1501年到1731年,永靖孔氏共有过十二次土地交易,所买卖的土地涵盖河谷中一大块连绵相接的土地。

二十世纪之初,大川村上游刘家峡一带的狭长山谷变得重要起来。由于内陆地区对青藏高原兽皮、羊毛、木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刘家峡顿然成为黄河货运的咽喉要道。驶向兰州所有的皮筏子——由牛羊皮充气,然后填塞羊毛制成——必须由熟悉峡谷暗礁的本地人导航。木筏,即由几十或上百根木头捆在一起制成的水运工具,在经过刘家峡时会撞得散架,到峡口下方时需要重新捆好,继续向下游行驶。附近的孔家人见机行事,在黄河航运业大显身手,不但组织了皮毛木材商会,而且成立了一个主要由孔家人组成的“捞木工会”。

孔家人的威望不仅仅来自一部分成员的财富积累,更与地方官员的支持有关。孔家人在1905年撰写的族谱收集了一系列他人赞美孔氏家族的文本,其中六名作者的头衔是县令。

我们还应意识到,孔氏宗族集团在永靖三个最大的宗教社团中的根基较深。这三个宗教社团到1949年共有10,289个在册成员。其中两个社团将总部设在大川地界,由孔姓人掌握。我们在下一章会看到,宗教组织在解放后给孔家人带来多么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