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三段论
15476200000020

第20章 忍让是一种胸怀

也许是源于约定俗成的判断定位,抑或是多年沿袭的思维方式,人们对忍让的理解常常是贬义大于褒扬,讥讽多过推崇,总觉得这是在人际交往中被迫采取的下策或无奈之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助和无能。实际上,这是一种人生认知的误区。

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书里对“忍让”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容忍、退让。基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把忍让与软弱和窝囊划上了等号,认定忍让带来的只有痛苦与烦恼。于是,有的人不分对象、场合和地点,不管事情的前提与缘由,不论是否值得动怒发火,一律采取针锋相对、凡事必争、斤斤计较、绝不退让的做法,后果常常是因小失大,损害感情,留下创伤,酿成祸端。类似的事例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大家对此似乎已是见怪不怪了,但事后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倘若当时双方都能忍让和克制一下,又会出现怎样的结局呢?

日前阅报得知,曾成功地创作出《一条大河波浪宽》、《思念》等脍炙人口歌曲,被人亲切地称为“乔老爷”的著名词作家乔羽,在谈及数十年来如何与夫人情深意笃、相濡以沫的生活体会时,生动又风趣地讲了一个“忍”字,而他的夫人则让人忍俊不禁地用“一忍再忍”对此作了更精彩的解释。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忍”字的背后包含着这对伉俪丰富的情感和感人的故事,也从另一个层面让人领悟到忍让确实是一种胸怀,体现了人的品位和底蕴。

其实,从古至今就不乏对忍让的诠释。比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再如,“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有“忍辱负重”、“能忍自安”、“卧薪尝胆”等。假若由此再提升一步,那么,时常被列为警句的“制怒”、“慎独”等无不渗透了忍让的深刻内涵。被世界公认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周恩来总理就堪称是为国为民、忍辱负重、力挽狂澜的杰出典范。周恩来职务原在毛泽东之上,以后无论是在红军的长征路上、西安事变的重大关头,还是在国共两党的谈判桌前与文革浩劫的艰难时刻,他拖着重病的身躯,日以继夜的工作,无怨无悔地奔走,将巨大的委屈与痛苦深深埋在心底,一个字:忍。

与此同时,忽然想起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喜剧小品《让一让,生活会更美好》。诸如小品里那种因两车交会时发生摩擦,双方互不相让,加上周围人推波助澜,火上浇油,险些耽搁了婚礼举行的事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由于处理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不妨举例说明,每天大街上的汽车与骑车人、骑车人与骑车人、骑车人与行人之间,几乎随时会出现挤擦磕碰的情况。如果双方均表现出高姿态,主要责任一方诚恳致歉,次要责任一方豁达大度,会使一触即发的事态冰消雪融,化干戈为玉帛,毕竟没造成什么后果吗。与之相反,一边得理不让人,一边无理搅三分,暴躁失态,激火叫板,尽管事情本来不大,却很可能酿成大祸。媒介上不时有此类事件的报道,大多因当事人一时头脑不冷静,做出种种越轨举动,瞬间铸成大错,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不尽的麻烦,事后,再追悔万分恐怕为时已晚了。

一个人在大千世界中生存,当然要工作和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和羁绊。事事计较,寸土不让,寸利必争,针尖对麦芒,必然导致矛盾激化,给社会和家庭埋下隐患。反过来,遇事都能用博大的胸怀让一让,宽容理解,换位思考,发扬风格,许多看似复杂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生活也将变得更和谐,更温馨。

2000年3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