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家人耳濡目染,对京剧逐渐产生了兴趣。原来从不光顾的央视戏曲频道,现在几乎每天都要看看,还撺掇喜爱京剧的夫人拍了套京剧艺术照,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这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恰逢乾隆帝八十大寿。为了庆祝寿辰,他召集了江西、安徽、陕西、湖北等省戏班进京演出,加上北方原有的戏班,在京城形成了“花、雅”众戏争奇斗艳的局面。其中安徽来的“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远得了广大京城观众的喜爱。寿辰结束后,他们仍然留在北京演出,并在与来京的汉班及西秦腔的结合中,相互融合,相互吸引,逐渐创立了个以唱西皮和二黄为主的新剧种——京戏,并很快风靡全国,取代了昆曲的霸主地位,成为了中国的新国戏。台湾至今仍将京剧称为国剧。由此戏曲界把1790年,即“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这一年定为京剧的诞生年。
一个优秀的艺术种类必须依赖于广大欣赏者的喜爱,换言之,听众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京剧形成后,不仅受到了清朝宫廷王公帝后们的喜爱,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很快便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京戏在社会上越演越红,在宫廷里也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宫中几乎无戏不欢。京城中曾有诗曰:“歌舞编成内教坊,颐和日日奏图霓裳。新来学得谭家调,小部声音独擅场”。甚至连朝中官员都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之说,可见当年的盛况。咸丰皇帝和他老婆、后来的慈禧太后都是戏迷。一个时期内,京城中戏楼层出不穷,湖广会馆戏楼,正乙祠、恭王府大戏房、重华宫戏台,更不用说众多的小戏园子了。在很少有其他娱乐活动的年代里,戏剧艺术独霸了用形象表演故事的领域,听戏成了人们最佳的消遣方式。也就在那个年代中,京剧有了极大的发展。无论从唱、念、坐、打,以及外在表现形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因为通俗热闹的缘故,京剧观众从一开始就好“捧角儿”,什么人唱比唱什么戏更显得重要。好戏全在红伶身上带着,所以上戏园子的人多是奔着当天挂头牌的演员去的。戏迷谈戏,实际上却是在谈“角儿”。“角儿们”演的戏,不光在规定情境里把戏做得很足,而且还会旁逸斜出地饶些彩头。上戏园子既是去玩的,有谁不愿意多乐几回呢?京剧本来就是从“百戏”中脱胎而来的,融百家之长,自成一体,也为演者提供了极大发挥的空间。大凡真正优秀的演员,总要有自己的过人本领,即看家本事,大至流派特色,小至个人风格,必要有所标志,让听众一闻便知内里功夫及其长项,久而久之, 听众才会承认这是“角儿”。“是有名士自风流”,但凡名角儿必有可听精彩之处,千锤百炼,而后乃成。其中甘苦也如寒冬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从京剧诞生的那一天起,“角儿”一直是支撑舞台的主宰,可以说京剧的历史就是“角儿”们所创造的历史。
我初对京剧有兴趣,还要归功于京剧中特有的男旦坤生现象。前不久,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了《盛世中华?乾坤华章》,其中汇集了当今京剧舞台上的男旦坤生的佼佼者,这样一场男演女、女演男专场演出在北京的京剧演出中实不多见,主办方立意新颖,奉献给观众一个别样精彩的京剧名家大聚会。在我国京剧发展历史上,凡是成绩卓著的旦角艺术家大都是男旦演员。最早进京的徽班领袖魏长生、高朗亭等都是赫赫有名的男旦。与男旦命运同样坎坷的就是女老生,从孟小冬到杨菊芬、张文娟,在京剧史上留下了一笔。
男旦是怎样兴起的,众说纷纭。我想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在大庭广众下演戏,伦理道德不容。戏里又有妇女的戏,无奈只能由男人代替。从历史上来看,男旦第一次走红,应是在乾隆年间,由魏长生掀起了这次高潮,造成了以秦腔为代表的俗文化取代了如日中天的以昆腔为代表的雅文化。民国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整个戏剧界也发生了急遽变化,通过梅兰芳、程砚秋等一批杰出的男旦艺人不懈的努力,逐渐废除了旧戏班许多淫邪、恶劣的旧规矩,男旦艺人得到了应有的尊敬。同时,由于梅兰芳等男旦在艺术上的不断钻研,使得男旦与老生一起,并列为京剧舞台最重要的行当。在此之前,旦角是老生的配角。加之女性观众的不断扩大,更使得男旦进入历史上最鼎盛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也就是梅兰芳最美好的青年时代。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当时四大名旦的师傅,被称为“通天教主”的一代名角儿王瑶卿对他们的点评是:“梅兰芳的相、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在封建王朝女子不得参与演出禁令解除后,男旦仍然能够在女旦兴起之时屹立剧坛主流不倒,甚至为大量女性观众所倾倒,可见男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颇为高明的。可以说,梅兰芳,程砚秋等四大名旦的艺术成就并不是来自他们对女人的外形模仿,男旦的嗓音条件明显优于女旦,男性由于生理原因,其假声结实,音色脆亮,中气足,有厚度,因而耐听。而女性的假嗓,往往尖细纤弱,缺乏厚重之感。同时,男旦在讲究唱念做打的艺术表演中追求的并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塑造更为完美的角色。
梅兰芳去世后,男旦出现危机,以后逐渐退出舞台。相对于中国男旦的危机,日本歌舞伎男旦却相当红火。梅葆玖的好朋友,终身仰慕梅兰芳大师的日本歌舞伎名家坂东玉三郎,不仅身体力行学习中国的京昆男旦艺术,同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不断在为中国的男旦艺术宣传、呐喊。在他看来,男旦刻画女性角色有两点是女旦无法企及的,第一是刻度深,即在艺术性上更强;第二是延年,即男旦的艺术寿命远远长于女旦。为此,他不仅表示愿意以个人的力量资助具有良好条件的年轻人学习男旦艺术,同时也身体力行,带着如今活跃于舞台上的年轻男旦刘铮、董飞等一起演出昆曲《牡丹亭》。
京剧中,我喜欢程派,程派名剧《锁麟囊》脍炙人口,百看不厌。这出戏是翁偶虹在1940年应程砚秋之邀,根据《剧说》中的一个小故事编写而成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也非常传统。清代时,富家女薛湘灵与贫家女赵守贞同日出嫁,因天降大雨,两座花轿同时进入春秋亭避雨,贫富之别顿显。赵守贞感世态炎凉而恸,薛湘灵仗义怜贫,以“锁麟囊”相赠。锁麟囊原是薛湘灵陪嫁之物,内有诸多宝物。后来,登州发大水,薛湘灵与家人失散,落魄于莱州在卢家做佣,无意间窥见锁麟囊。原来赵守贞嫁给卢秀才,卢秀才后来中举做官,将锁麟囊供在阁楼之上。薛赵两人说明缘由,最后一家团聚,皆大欢喜。
这是中国传统故事的特点,善有善报。这样“俗”的故事竟然能够成为程派的代表剧目,翁偶虹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可以说,《锁麟囊》是京剧中文学品味非常浓厚的一出戏,无论是念白还是唱词乃至剧情安排,处处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好词佳句层出不穷,令人“耳花缭乱”。剧情结构也是非常合理,虽然此剧较长,但一点都不显拖沓。《锁麟囊》围绕着薛女的先富后贫,和赵女的先贫后富故事,以《春秋亭》为人、事之转折点,清晰地向世人宣扬一个道理:世事无定,祸福难料,此一时或有彼一时;为人要有德有善,为贫要有志有气,为富要有仁有义;授人之义不图报,受人之恩不可忘。好人终将是有好报。《锁麟囊》宣扬了互助友爱、仗义怜贫的品德。人富足的时候要想到天下还有很多穷人,有付出才有更大的收获;同时还宣扬了感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品德。人不能忘恩负义,对于有恩于己的人,一定要报答。《锁麟囊》唱词写得好,唱腔更是千回百转,悠扬动听。
当今,千奇百怪的艺术形式争芳斗艳,令人眼花缭乱。喜欢追赶时髦的年轻人,对京剧这个“老古董”自然不感冒。唱戏的人还要耐得住寂寞,功夫没少费,唱念做打一通练,到头来观众没多少。不像这个“星”、那个“星”,万人的体育馆里,嘴巴一动、脑袋一晃、屁股一摇就来钱、就出名。所以,我很敬佩那些演员,在当今这浮躁的社会里,仍然默默地、执着地为京剧奉献。
京剧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后愈发显示出她的风采与魅力,作为国粹,向世人展示着它丰富的内涵,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存在,因为它代表着精华。优美的唱腔,迷人的神态,厚重的根基都使它成为了一段历史的拥有者。最传统的东西,其实是最民族的。
2009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