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三段论
15476200000081

第81章 张悟本现象的反思

张悟本终于“出事”了。

被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捧红的“神医”张悟本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那些耀眼的光环全是假的,北京市查抄了“悟本堂”,那本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被下架。

其实,张悟本还是那个张悟本,在北京朝阳区慈云寺一带,熟悉他的人不少,他的那点老底儿早被人在网上抖落个底掉儿。他除了能忽悠没啥别的大本事,北京土话叫“白活儿蛋”。张悟本从北京第三针织厂的一名普通挡车工、下岗工人,摇身一变被忽悠成了“出生于中医世家,6岁开始随父学医,食疗临床经验二十余载”。其父张宝杨从一个工厂看仓库的,被忽悠成了“父亲张宝杨同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张悟本也就一个函授大专毕业,却被忽悠成了“1981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0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2004年获国家卫生部首批国家高级营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等等。至于称号那更是登峰造极,不怕不敢做,就怕不敢想,什么“全国营养改善行动专家组成员、中国健康教育促进委员会讲师、卫生部微量元素重点实验室顾问”等等,更有一个云山雾罩的头衔:“全国长寿工程首席中医养生专家”,真是绝了!

能忽悠、白活儿,也不算什么坏事,平民百姓之间逗逗闷子、解解闷,嘻嘻哈哈一乐,这耳朵听那耳朵冒儿,给生活增添些快乐。可这忽悠一旦有利欲熏心的小团体包装、再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就会成为助纣为虐的帮凶,那就要害一批人。得病了该上医院不上医院,都被他的绿豆水忽悠了,贻误了病情。有媒体火上浇油,想不火都不成。于是,在种种子虚乌有的耀眼光环下,张悟本和他的利益链条开始了疯狂的敛财行动,据说张悟本的挂号费2000元一个,排号排到了2011年之后。绿豆价格暴涨,昔日无人问津的长茄子成了宝贝。如日中天、风光一时的张悟本曾经在电视上口吐莲花,让我们不妨重温一下:

“我要么不做,要做我就做老大;经过权威部门调查,1400多个病例,总治愈率为68%;糖尿病治愈率为94%。我一个人可以顶一个三甲医院。15年后我准拿下诺贝尔医学奖。”“红斑狼疮100万好得了吗?世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吃饭给吃好了,2000块钱挂号费贵吗?”“我有个病人,膀胱癌,两年做了7次手术,后来喝生冬瓜汁两个月,就喝好了。前列腺癌我喝好了几十例。”“好多夫妇给我们打电话表示感谢,说喝了一个月绿豆汤以后,脾气都没了,吵架也没了,夫妻生活都和谐了。”“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那个民族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代人喝奶,那叫火上浇油!”“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饮食”……

在张悟本的号召下,绿豆、长茄子、苦瓜成了“养生三宝”,在大众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后,无数人趋之若鹜地相信他、跟从他、迷恋他。张悟本被捧成“神医”,电视和图书出版两大传媒功不可没。媒体能把一个人捧到天上,也能把一个人打入地狱。先捧起来,再吹出去,然后再掀下马,不管是什么结果,媒体都是最大的赢家,倒霉的老百姓只能怨自己眼光短浅啦。张悟本出事后,媒体又立即转向,近日连篇累牍地不断报道因听信张悟本,整天喝绿豆汤、吃生茄子窜稀而到医院就诊的人剧增。据报道,湖南医院还接诊了一百多位听了张悟本提倡的“生吃泥鳅可去虚火“等食疗养生理念后,勇敢地吞食生泥鳅,轻则致病,重则差点丢命的病例。前些日子还春风得意、风光无限的张悟本,转眼就成了万人唾弃的臭狗屎,媒体这种溜须拍马、落井下石捧杀人的本领被演绎得炉火纯青。传媒的炒作造星运动、主管部门后知后觉的放任自流以及大众的盲目跟风,是张悟本被神化背后的真正推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张悟本神话的诞生和破灭,乃是当今这个浮躁社会扭曲发展所展现的诡异笑容。

老百姓有个顺口溜:你和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治;你和他讲法治,他跟你讲政治;你和他讲政治,他跟你讲民生;你和他讲民生,他跟你讲养生;你和他讲养生,他跟你讲养心;你和他讲养心,他跟你讲孔子;你和他讲孔子,他和你讲老子;你和他讲老子,他给你装孙子。这种人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各类“大师” 。如今刘太医入狱了,林光常身陷囹圄了,张悟本也成了过街老鼠,但是倒下一个张悟本,还有王悟本、李悟本,千千万万个“悟本”还会站出来。每当一个神话破灭,人们又很快地创造出另一个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悟本们把准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病灶,就如一位名人说的:当人们停止相信上帝之时,并不是说他们便什么都不信,而是他们什么都信。因为当今社会,造就这些所谓大师的氛围和土壤没有改变。

面对张悟本之流这种类似谋财害命的做法,我们的监管部门却力不从心。不得不承认,张悟本和他的营销团队都很有打擦边球的天赋。他从来没说自己是在行医,而是把养生当作幌子。卫生局说,张悟本收取的费用标明是健康咨询费,这项收费不属于医疗收费和医政监管的范畴。工商局说,“悟本堂”经营范围里是有咨询项目,收费高低则是一种市场行为,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于是,中国执法史上最经典的一幕出现了:由于实在找不到合法依据收拾一个被人民唾弃的人,就以拆除违章建筑为名,将他的场子关了。前不久,位于奥体中心的悟本堂被定性违章建筑,深夜遭拆除,理由是悟本堂飞檐翘角的“小庙”风格与作为现代体育场馆的奥体中心体育场风格不符。

这样的结论真让人哭笑不得。

反思张悟本现象,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对死亡的恐惧。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就意味着死!无论是君主或是平民,无论巨富或是乞丐,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人生一世,短短数十年,至多百余岁,在茫茫宇宙中真如草芥一颗,其情形恰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但是,中国人似乎更怕死,或者反过来说,中国人的求生欲望更强。记得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样的怕死,尽管刻薄,倒的确是事实。纵观世界,比中国富裕的国家多了去,可谁像中国人一样,把养生当成了一项“全民运动”?六十年代流行“打鸡血”,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公鸡遭了秧;七十年代流行“红茶菌”,家家户户大瓶小罐派上了用场;后来又陆陆续续流行鹤祥庄气功、甩手疗法等全民健身运动。那时候大家都穷,也没人搞腐败,人与人几乎没什么差距。所以人穷志不穷,大家还挺快乐,就像今日的朝鲜,整个一个穷欢乐。那时细菌感染、营养不良是中国人生命的最大挑战。如今,日子越过越富裕,但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大,气儿越来越不顺,病也越来越多,心理、情志的失调成了威胁健康的最大隐患,一些稀奇古怪的病也纷至沓来。再加上看病贵、看病难,老百姓遇到小灾小病的,“土方”、“偏方”大行其道,于是,胡万林、林光常、刘太医之类的江湖大师便陆续粉墨登场。

在西方文化里,能长生不老的只有吸血鬼,根本不能算人。这种理念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对上帝的敬仰,对死亡的敬畏,对天堂的赞美。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欲望便是生存,最厌恶的事则是死亡。荀子曾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中国古代君王生活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但个个都想长寿成为神仙。无限的欲望,加上无限的权力,那就会生出无限的祸患来。秦始皇受惑于徐福,派其率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孰料一去不复返;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笃信长生术,屡屡受骗,但痴心不改,他的传记里一大半是有关求生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千古传颂的明君,但也逃不过长生的诱惑。服食国内的丹药不见效果之后,于是四处派人去异国求药,在服下了一名自称200岁的印度和尚配置的方药之后中毒而死,时年才52岁;明代有名的昏君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多年不理朝政,整天沉醉于长生不老的美梦之中,这爷孙儿俩谁也没活过60岁。人年纪越大越怕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皇帝那种寻觅天下长生不老药的权力和能力,但对于身边的所谓神医、神药,还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所谓“神医”、“神药”的传统,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花小钱办大事。古来多少装神弄鬼的神医,都是靠一些看上去极其普通的东西为人治病。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兴盛的“清水道”治病,则只用清水一碗,祝祷之后饮用即可治病救人。张悟本推荐的绿豆、茄子、苦瓜,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蔬菜,性寒凉,祛火解毒,但经他一忽悠,则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老百姓总是期望花小钱治大病,道理很简单,没钱嘛。中国老百姓从来就没有过足够的医疗资源治病,也就只好相信这些所谓的神医或者神药了。古代的老百姓是很可怜的,在太平盛世,最高的期望也不过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加上古已有之的神秘主义传统,只要是宣传到位的话,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奇迹的。从黄巾起义的张角天师开始,无数历史上的动荡都是从这种神医治病开始的。这只是事情的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凡是神医此起彼伏的时候,就是社会在财富分配上出了大毛病的时候。当今社会,无论知识还是资讯都很发达,一个明显就是骗子的人,能得到如此众多老百姓的青睐,确实发人深省。

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其实,食疗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方法,它运用中医理论,有意识地选择相关饮食,或者饮食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治疗。食疗的运用很早,早在《周礼》中,医师的分类中就已经出现负责食疗的“食医”,负责调配君主的饮食。《内经》中也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谷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对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给予了充分肯定。每当一种养生谬论被掀开遮羞布,中医总是不免被误伤,因为各种养生谬论,都要把中医大旗抗在肩上,为的是博取信任。中医有几千年历史,诞生于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所以,中医发展过程中有着鱼龙混杂的漫长阶段,这给种种奇谈怪论提供了广阔天地。张悟本也不例外,无非自称中医,独创偏方。张悟本的成名作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书里他引用了《黄帝内经》等诸多中医典籍中的语句,但是断章取义,为己所用,造成了很大的迷惑性。绿豆、茄子、苦瓜这些东西能治病,本身并没错,毛病出在他们的滥用,因为饮食对于身体其实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有益养生;运用不当,则会损害身心,甚至导致死亡。《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五脏病的饮食禁忌:心病忌咸、肝病忌辛、脾病忌酸、肺病忌枯、肾病忌甘。然而许多号称神医的人恰恰在运用食疗的时候违背了基本的原则,比如绿豆,《本草纲目》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济世之良谷”,有清热解毒之效,并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但是,李时珍同时指出绿豆也要注意服食方法,“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同时,对于老年人、病重者、体虚的人,“绿豆虽补,将有不胜其任之患。”可见,绿豆虽好,但并不适用任何人,至于每天喝若干斤绿豆汤,可以治百病,那就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如何能够养生?一是养生先养心。对于社会大环境,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选择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精神、情志方面的和谐与平衡,在养生中要特别注意养生先养心,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常的情绪、情感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身心健康是无害的。特别是乐观、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是有益的,正如俗语所云“笑一笑,十年少”。但是负面的情绪,如沮丧、悲伤,或者剧烈的情绪波动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如《内经》所述:“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思虑伤脾。”著名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就极为推崇“养生先养心”的原则,他曾经为世人开出了养生妙方“一花四叶汤”: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这剂妙方既是裘老从传统养生理论中得到的启示,同时也是他自己养生实践的总结。他在晚年之所以转而研究儒学,就是希望能够寻找治疗人心疾病的良方。

二是养生不要急功近利。养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生活中细心呵护身心,一点点改变不良的嗜好,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其功效则要长期坚持才能显现。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要抱有太多的功利心。魏晋时嵇康的《养生论》是养生学的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一再强调养生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每一次生气、每一次悲哀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对于身心已经造成损害。同理,每一点呵护看上去没什么效果,但是这样的事情积累多了,就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果急于求成的话,后果或许是欲速则不达,甚至上当受骗。各类骗术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功利心理,以“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立竿见影”等来进行诱惑,损失钱财事小,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身体造成伤害,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三是要“三因制宜”,即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纵观长寿之人,有的吃素,有的爱吃红烧肉,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有的则烟酒不离手。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禀赋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饮食结构不同,体质也有平和、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瘀血、湿热、阳热等多种类型,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在饮食、生活起居、四季养生、锻炼方式、药食进补等方面都要区别对待,如果选择不当,不止是起不到养生的疗效,还会损害身体,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上这些,恐怕就是张悟本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2010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