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教品德
15477100000009

第9章 卓然处世的品德(1)

处世需要大智慧,但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具有真正的大智慧。所以,要想让孩子能够自如地处世,一定要培养孩子处世的品德。试想如果孩子自私自利,一心为己,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换位思考,没有仁爱之心的话,他的人生之路能走得很顺畅吗?当然不能,因为孩子没有卓然处世的资本。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这个资本,也就是处世的道德。

尊重他人:孩子给他人尊重就是给自己尊重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国)《孟子》

仁者必敬人。

——(中国)《荀子》

9岁的胡晓所在班级刚刚转来一名叫张月的新同学,张月的家在山区,说话时口音较重。第一天报到,老师让张月上台做自我介绍,他说:“大家好,俺叫张月。俺是新来的,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以后咱们能成为好朋友。”

下课后,胡晓还发现张月的腿似乎有点残疾,走路时总是一瘸一拐。妈妈来接胡晓放学时,看见胡晓正和张月开玩笑,他模仿张月走路的样子,并学着张月的口音说:“俺是新来的,俺为什么这样走路呢?因为有人把俺忽悠瘸了。”

胡晓的行为引来周围同学的哄笑,张月的脸通红,急得说不出话来。妈妈见状立即上前去,把胡晓拉到张月面前说:“胡晓,你为什么要取笑同学?你必须要给这位同学道歉,否则我们今天就不回家!”

胡晓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无奈之下就给张月道歉,并说:“张月对不起,我不该学你。”

回到家妈妈问:“儿子,知道妈妈今天为什么会对你发火吗?”胡晓一脸不高兴地说:“妈妈脾气真大。”

妈妈说:“其实妈妈也不想对你发火,可是你不应该取笑别人的短处。你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学人家说话,还学人家走路,这样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你要懂得尊重同学,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去取笑他人,一个好孩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胡晓点点头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不再嘲笑同学了好吗?”妈妈说:“嗯,这就对了。”

孩子在玩耍时,取笑他人并以此为乐,是很常见的事情。有的父母认为这是小事,但孩子的习惯正是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出来的。常常取笑他人,就会有损于自己的恭敬心,孩子会因此意识不到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也是一个人不自重的表现。

父母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组成的,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等于教他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最初是由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所决定的。”由此可见,尊重他人,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父母要告诉孩子,对方无论是长辈还是同辈,是朋友还是对手,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同的人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层次上,但尊严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自重而尊他,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就会让别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所以,即使是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不可以口无遮拦地随意去伤害他人。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时刻记得孝亲尊师

要让孩子尊重他人,首先要让他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让孩子尊敬父母,并不是满足父母的利己主义,而是因为孩子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是他做人的基础。试想,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却会尊重老师、同学,这种尊重会是发自内心的吗?

7岁的真真很喜欢吃桃子,这天妈妈给她买了桃子回来,真真洗完桃子就要吃。妈妈说:“真真,外婆也喜欢吃桃子,可是她总想把好吃的留给你吃。你说,是不是该先拿给外婆吃呢?”真真听了,立即高兴地把洗好的桃子拿去给外婆。

后来,每遇到真真爱吃的食物时,妈妈都不忘提醒真真把食物先拿给长辈吃,让真真养成了好东西要先拿去孝敬长辈的习惯。

当然,让孩子尊重父母,可能父母会不好意思和孩子说:“你是我养育的,你必须尊重我。”但是,可以让孩子尊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懂得尊重长辈。

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尊重自己的老师。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孩子只有对自己的老师有恭敬心和信心,才会乐于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孩子对老师的尊重,就不会有理想的教育。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老师就总是对的吗?”“错了不能说吗?”其实父母要明白,让孩子尊重老师,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因为老师的对错只是一时,而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却会影响他的一生,尊重师长是每个人为人处世中最重要的一课。

父母如果帮着孩子说老师的过错,就会影响老师在他心中的威信,并增长孩子的傲慢心。一个求学时不尊重老师的人,走向社会后也往往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他会认为这个世界就他自己厉害,这样不妥协、不合作的态度必然无法与人协作,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建议三:让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常有父母抱怨说,自己好不容易收拾干净的房间,孩子一会儿就又弄乱了。这是因为他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所以才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妈妈刚打扫完卫生,7岁的冬晴就拿起一袋瓜子嗑起来,边嗑边看电视,不一会儿就把瓜子皮丢得到处都是。妈妈看了,不禁摇头叹气,又要帮冬晴打扫烂摊子。

周末,妈妈打扫卫生时,就叫冬晴来帮忙。

“冬晴,擦一下桌子。”“冬晴,把地扫了。”“把抹布洗一下吧。”……在妈妈的指挥下,冬晴做了这件做那件,忙得不亦乐乎。打扫完卫生后,妈妈拿起一袋花生正要吃,冬晴立即说:“妈妈,小心花生皮不要掉地上,打扫卫生好累啊!”

妈妈笑笑说:“这下知道打扫卫生辛苦了吧,你以后也要好好保持卫生啊!”冬晴连连点头说:“当然了。”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总是添乱,可以适当地让他帮自己做一些家务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而不要一边抱怨孩子,一边再去打扫干净。只有让他亲身体验,他才会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再随意破坏家庭环境卫生。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恭敬心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都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被家人众星捧月般地疼爱着。古人教育孩子要“父母呼,应勿缓”,现在几乎颠倒为“子女呼,应勿缓”。

爸爸妈妈对7岁的西美宠爱有加,但西美却从不知关心父母。

每天,爸爸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西美还要嚷着让爸爸陪她玩“骑大马”,边玩还边催促妈妈做晚饭。

这样的溺爱,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长辈,不知道长幼有别,并逐渐养成自私傲慢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教孩子尊重他人,并不是让他在形式上会礼让与人,而是要让他从内心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呢?儒家经典《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就是从生活中的一行一动培养孩子的恭敬心,让孩子对长者心存敬畏。《弟子规》中还说“兄道友,弟道恭”,也就是说还要教孩子与同学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尊敬、和睦相处,因为这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是恭敬孝顺父母的延伸。

建议五:告诉孩子做人要“和而不同”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却都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不人云亦云。

父母在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并不等于盲目符合;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为了与别人一致而不讲求原则,是十分不理智的,这是“谄媚”,并不是真正的尊重。

金玉良言

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一定也非常尊重他人,因为尊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一定要让他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进而尊敬师长、同学,直至尊敬每一个人、每一种动物、每一件物品,也就是说,要扩展到对万事万物的尊重。

忍耐心强:孩子忍得了,才不会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中国)《论语》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中国)《增广贤文》

10岁的东东去学游泳,由于他是游泳班的插班生,所以在基础和技术上都要比其他孩子差一些。

周末,妈妈又陪东东来到游泳馆,教练要求孩子们抻筋、压腿,其他孩子的动作都很到位,只有东东因为学得晚,需要教练帮他纠正。为了让东东将动作做标准,教练用手抓住东东的脚,从背后压他的身体,东东的身体几乎要贴在了地面上,他哭喊着:“教练,别压我了,我自己做好吗?”

游泳馆里充斥着东东的哭喊声,好像他在受酷刑,妈妈的心也跟着揪起来。做完基础动作,东东又在教练的指挥下跳进水里游了起来,看着他瘦小的肩膀妈妈感到很心疼。

训练结束后,东东见到妈妈就委屈地哭起来,妈妈紧紧地抱着他,并在他耳边说:“儿子,你要学会忍耐!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有些事情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因为这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面对经受磨练的东东,妈妈也像其他父母一样为之心疼,但理智的她却没有让儿子就此放弃学习游泳,而是鼓励他要学会忍耐,并坚持下去。妈妈清楚地知道,父母不能呵护孩子一生,但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让必须让他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并能忍受痛苦和挫折。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皆能忍耐。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忍小而成大事,最终灭吴;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堪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饱受宫刑后仍忍辱负重,最终写成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凡是有所建树者,都拥有超强的忍耐力,要能够忍的住痛苦、磨难,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虽说现在物质生活丰富,让孩子吃苦的机会并不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却更容易心理脆弱,所以父母有必要为他创造一些经受磨练的机会,锻炼他的耐力,让他能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失败,或是体验一下沮丧的情绪对他也是有益的。

培养建议

建议一: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耐力

面前的食物还没吃完,孩子便嚷着要吃另外的食物;在游乐场玩滑梯时,无视前面正在排队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就爬上去;刚刚说饿了,饭还没有熟,就已经等不急,要吃零食来充饥……如此种种,都是孩子缺乏耐性的表现。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10岁时的一天,爸爸从冰箱取出一块比一号电池还大的冰块,说:“婷婷,你若是能把这块冰握15分钟,我就送你一本书。”

刘亦婷说:“没问题,爸爸可要说话算数哦。”爸爸说:“当然!”爸爸拿起秒表,喊了一声“开始!”她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握冰了。

开始,她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随着时间变长,她的手心开始感觉到刺骨的疼痛,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转移注意力,尽量不去想。

坚持了好久,终于爸爸说:“15分钟了。”刘亦婷高兴地欢呼起来:“我赢了!我赢了!爸爸你一定要给我买书。”爸爸也很高兴地说:“没问题,一定买!”

培养孩子的耐力,需要父母有意识地为他创造时机,进行考验和锻炼。据儿童教育专家提示,孩子的耐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幼儿至小学阶段,是培养耐力的关键阶段,在此时期内如果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长大后可能会比较浮躁,很难耐心做事。

建议二:父母做事一定要有耐心

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要想培养出有忍耐力的孩子,父母自己做事首先要有耐心。如果父母做事情常常浮躁、不耐烦,孩子也会因此而变得焦躁,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每个人都会容易发火。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

10岁的楚楚每当在学习中遇到难题都会跑去问爸爸,但遇到爸爸心烦的时候,他就会说:“自己想想,没见我忙着吗?”有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楚楚就会问:“爸爸,这是什么字?”爸爸说:“自己不会查字典吗?”久而久之,楚楚和爸爸就渐渐疏远了。

而且爸爸还发现,楚楚的耐性越来越差,常常会因为某件事做的不及时或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急躁、发脾气。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情绪和习惯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包括做洗衣、扫地、和孩子交往,并且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的耐心就是为培养孩子的忍耐打基础。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退一步”

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失败,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这时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他,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而过度认可孩子的痛苦,则会让他更加觉得自己很不幸。这时,需要父母教孩子退一步来考虑问题。

因为让孩子学会忍耐,并不是要他强忍,而是要学会转变思想、换种角度去思考,退一步,孩子也许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时他就会发现本来很难忍耐的事情随着观念的转变而豁然开朗了。

建议四:增加孩子的自控能力

所谓自控能力,就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比如妈妈会告诉他不让饭前吃巧克力,虽然他知道,但当看到香浓的巧克力时,还是会禁不住美味的诱惑,偷偷去吃。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消极地等待它“树大自然直”,而需要父母悉心培养,增加他的自我约束力。

12岁的米超因病要做一次手术,术前他非常紧张,一度落泪问妈妈:“妈妈,我可不可以不做手术?”

妈妈平静地告诉米超说:“手术是必须做的,而且手术后有几天你会比较痛苦。妈妈如果能代替你受苦,一定会这样做,但是谁也不能代替你,所以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哭泣和喊叫并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因情绪激动引起头痛,所以你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去面对。”

听了妈妈的话,米超点点头。他明白没有其他选择,然后就勇敢地进了手术室。手术后,他并没有哭,而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切,这让医生感到十分惊奇,并夸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当孩子受到磨难时,父母不要过分强调他的痛苦,而是应该让他平静地接受,避免引起他过大的情绪波动。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冲动或绝望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下来,不要被情绪左右,要忍得住冲动,征服自己才能战胜任何困难。

建议五:让孩子学会等待

《易经》中说:“君子藏器与身,待时而动。”意思是一个人即使有超人的才智,也不要到处炫耀,而要等待适当的时机把才能施展出来。父母要告诉孩子,即使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在机遇尚未成熟时,也要学会停下来等一等,这样既能平复一下自己焦躁的心情,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理清思路。

要知道,人生从来都不是径直到达成功,而是曲线进步,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等待,等在恰当的时机、等待转折的路口。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成功不是只需要冲锋陷阵的勇气,还需要进退有方的冷静和智谋。

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