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以绝对服从为美德,尊卑长幼,等第极严,入伍生经常受老兵的欺侮:服从老兵的差遣,为老兵擦皮鞋、洗衣服、折被褥;稍不如意,则拳脚交加,新兵则要连声道“嘿!”连眼泪也不得掉下。蒋在家里拍桌子、打板凳;在乡里逞强好胜,惹是生非,但在日本当“二等兵”受军训时也不得不领教挨打的滋味。这倒也不是日本人有意虐待蒋某,而是先当媳妇,再做婆婆,日本军人,就是这么一代一代走过来的。冬去春来,群雁南来北往,这条路他们已走熟了。
蒋在日本留学4年(3年“振武”+1年“候补”),开拓了视野,接受了若干民主革命思潮;虽不敢说学得了多少高深的军事理论,但起码学到了一套正规军人作风。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蒋是按照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导去看待这类事情的。几十年之后,蒋在一次对“青年军”演讲中,认为他的一生——生活之能够简单、工作之能够有恒,四十年如一日,确是由于这一年士兵生活的训练所奠立的基础。
蒋说这话的目的是鼓励青年乐于从军、乐于吃苦;但他在日本留学磨炼了意志,也是实情。
蒋一生不抽烟,壮年戒酒,白开水一杯,连茶也不喝。早起床,洗冷水澡,以及昂首挺胸、正襟危坐等这类生活习惯和军人姿态的养成,都跟他在日本的几年军训有关。蒋活了89岁,也算是高寿的。
蒋对日本炮兵联队的教育是感激的:1927年蒋下野去日本访问期间,拜访了当年的师团长长冈外史,蒋在绢纸上挥毫写了“不负师教”四字送给了这位老师。蒋对日本是有很深感情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还向外籍记者称颂日本是他的“第二故乡”。
现代行为科学和心理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曾国藩曾说过,“未有钱多而子弟不娇者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了,接着湖南、陕西等省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淮南子》有言:”人众则食狼,狼众则食人。”该是趁热打铁的时候了。时在上海任中部同盟会庶务部长的陈其美,正积极策划举事,他打电报催蒋介石等人迅速回国。陈于1908年春回国,在浙、沪、京、津各地致力于革命运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后,夏天,蒋也曾由日本“托故假归”,在上海参与了陈的“密商举义计划”,但很快又返日本。
早就盼望着这一天了!蒋回忆说:这一年我正是25岁,我觉得这是我们军人效命的时候到了,于是立即从日本回国,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开始献身于革命事业。
蒋向高田野炮师团长长冈外史打了一个请假回国报告。长冈以“因受陆军省委托管理,不能许可擅自归国”为由,予以拒绝。官场中有一种所谓“官腔”,四平八稳,永远正确,是应付上下左右的几个固定公式,照着做,不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不照着做,他闭着眼睛装作没看见;出了问题,他来个“一退六二五”。但“官腔”必须经常挂在嘴上,否则就叫“失职”,这也属于《红楼梦》所说的“护官符”一类。蒋聪明,不理会长冈这一套,于是又去找联队长飞松宽吾,飞松答复直截了当:他有批准外出48小时的权限;如果超过,将视为逃兵,宪兵可是要缉查的。
蒋性格刚毅,行事果断,应变机警,他得到了这“48小时”,匆匆告别他的几个已知实情的友人,立即从高田乘火车直往东京:到了东京,立即向同盟会浙江支部领了回国路费;有了钱,立即脱掉了二等兵的制服,换上了不显眼的和服,脱下皮鞋,穿上木屐。蒋身高一米七,寡言笑,很像日本人。
然后他把自己的军服和军刀,用包裹寄回高田联队。这正是蒋的细心处:
一是表明他没有携带公物,不授人以口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二是表明他决不归队了,军衣既脱,“好马不吃回头草”,鲁智深告别五台山。与蒋一道离队回国的还有张群和陈星枢(后在山东从事革命)两人。同时还有23名学习陆军的中国留学生也不辞而别。
不久,即11月8日,日本外务省照会清政府驻日公使:这些学生违犯了军纪,日本政府已通知各陆军学校,予以“开除”。
几十年以后,张群对此有一段回忆:
由高田乘火车,首先到了东京,总统是浙江人,我是四川人,分别向本省同盟会的东京支部领取旅费,也都换了衣服。蒋介石穿和服,我穿日本学生服。
如果在48小时内不能归队,便会被当作逃兵,由宪兵开始查缉……连毒药也都买好了,这是准备在万一之际,就得自杀,的确是有舍生就死的决心。
然后,再度乘火车前往长崎,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蒋介石回国后做了些什么?我们且为他列一日程表。
10月30日:蒋到达上海,旋见陈其美。陈所策划在上海、杭州同时起义的准备工作,已大致就绪。陈命蒋去杭州了解情况。
11月1日:蒋和黄郛、陈泉卿等人赶到杭州,得知八十一标和八十二标(标相当于今天的团)的新军倾向革命,可作为起义军的主力,蒋和杭州同志顾乃斌(浙江嘉兴人,清末浙江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议会议员,浙江军政府参事)等草拟出一个起义计划。
11月2日:蒋返上海复命,陈交给蒋一笔起义军费,令其转交杭州的褚辅成(褚,浙江嘉兴人,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嘉兴府商会总理,浙江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议会议长、浙江军政府参事),并将在上海招募的一支由慓悍浙东渔民组成的小分队——“先锋敢死团”交蒋率领去杭州参加起义。他们人人都作好了不“生还”的准备。此时,蒋向溪口老家的母亲王采玉、兄锡侯和妻子毛福梅写了一封“诀别书”,说他决心“弃学业从革命”,“誓为革命牺牲”。
11月3日:兵贵神速,蒋急切返杭州,他将一百名先锋敢死团在城外埋伏起来。当天深夜,传来上海已发动起义的消息,杭州革命党人立即作好准备,子弹上膛,刀剑出鞘,枕戈待旦。
11月4日:深夜,蒋接到杭州起义军司令部发动起义的命令,敢死团立即由望江门进城,攻打浙江巡抚衙门。他们以手枪和自制炸弹作武器,率先冲进巡抚大堂,清兵毫无斗志,俯首投降,浙江巡抚增韫被活捉。
11月5日:杭州光复。
《陈英士先生年谱》中记有一段关于蒋参加辛亥革命的文字:
闻武昌起义,即毅然离日,于九月九日抵沪,衔先生(陈其美——引者)命主持浙事。遄赴杭垣,运动新军,得童保王瑄、黄元秀、朱瑞等之赞助。部署既定,回沪报告。先生先已与褚辅成、王廉等筹划布置,待时举义。即见蒋公,认时机已至,遂命其率敢死队百余赴杭。上海光复之后,第二日夜,与新军八十二标、八十一标联合举义,先后攻克巡抚署、军机局、将军署及旗营:浙省既下,公推汤寿潜为都督。
上海、杭州的同时起义,意义巨大。此时距武昌起义之后不足3个星期,全国已经光复的只有鄂、湘、陕、晋数省。清廷正组织全力反扑,北方的北洋军已沿京汉线南下。10月31日,袁世凯以“钦差大臣”身份掌握了清朝兵权;11月1日黄兴指挥的革命军抵挡不住,已失汉口。沪杭起义成功,为革命势力增添了一个巨大砝码,于是革命阵营形成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个中心。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许多革命家为它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蒋介石是一个地区直属武装指挥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风驰电掣,往返于沪杭道上,有勇有谋,也是这场革命的有功之臣。行刺光复会领袖,浪迹洋场
因为革命党内部的争权夺利,陈其美指使蒋介石、刺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暗杀就成为蒋日后政治生涯中屡见不鲜的手法,此后陈其美被人暗杀,蒋介石转而混迹于十里洋场,这也对他后来的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1912年定为民国元年。
但北京的清政府仍存在,其军政大权把握在内阁总理袁世凯手里。袁混迹官场有年,老谋深算,精通权术。当时,他凭借一手在握的北洋兵权,挥师南下,意在逼迫革命党人将总统职位让给他;另一手又遥指南方革命力量,用以摆布隆裕太后孤儿寡母,逼迫她们把金銮宝殿腾出来,此人说的是冠冕堂皇,无懈可击;做的亦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革命党人没有一个能洞察其中奥妙,真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又造时势。
此期间,革命党人最要紧的乃是团结一致,可是却发生陶成章被暗杀的事件。
上海光复后,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兼都督府司令部长。蒋介石从杭州回来,协助陈整编军队,训练新兵,维持上海治安,随即被陈派任沪军第五团团长,编在黄郛当师长的第二师(后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这时,蒋介石提出:要当陈其美、黄郛的弟弟,与他们结拜为金兰兄弟。陈其美素来喜欢这个小弟弟,黄郛也不好推托;好在三个人都是浙江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情趣相投,便在打铁浜45号拜了天地,陈居长,黄次,蒋三,共誓“生死与共,安危同仗”。蒋介石还表示今后一切惟兄长马首是瞻,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决无二言。
这年12月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从欧美回国到达上海,陈其美派建威舰前往吴淞口迎接。陈其美与黄兴等人协同孙中山一起筹建民国。他与黄兴、宋教仁等商议,力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分头向各方活动,并在《民立报》上宣传。29日,各省代表会议选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陈其美派出卫队护送孙中山赴南京就职。他还筹措1000元作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开办经费。
中华民国的建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但是各种政治势力互相角逐十分激烈。陈其美虽然位居沪军都督,但内外矛盾重重,充满了剧烈的斗争。尤其是他对光复会原来就有很深的成见,在光复上海后便竭力排挤上海光复会支部长李燮和,还指挥演出了一出杀害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的凶案。
34岁的陶成章与陈其美同岁,是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他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就想刺杀慈禧太后,曾两次去了北京。1902年赴日本留学,即在留学生中倡言反清革命,被开除学籍。1904年初回国后,在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的活动,在光复会创立时应蔡元培之邀入会,负责联络苏浙皖赣闽五省会党。他积极奔走于浙江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地,常常腰索麻绳,脚穿芒鞋,日行八九十里,四出联络会党组织起义。他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对各地会党首领进行军事训练,灌输革命思想。秋瑾组建光复军,他被推为五省大都督,计划在杭州起义,因被清政府侦知而未成。1907年1月,他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旋任留日会员浙江省分会长。这年7月,徐锡麟在安徽举义失败,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陶成章也遭通缉。他便出走南洋,先后在新加坡、仰光、爪哇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08年秋,他想在南洋华侨中募集5万元于江浙两省组织武装起义,因为没有得到孙中山的热情支持,相互产生了隔阂与意见。他便负气不再用同盟会而改用光复会的名义进行活动,还同李燮和等人联名发了一份《七省同盟会员意见书》,攻击孙中山侵吞华侨巨款,后来还到东京去要求罢免孙中山的同盟会总理职务。恰在这时,章太炎也发了一篇《伪<民报>检举状》攻击孙中山。他们互相呼应,在日本和南洋各地连篇累犊地发表文章,散发印刷品诋毁孙中山。他在南洋各地以光复会名义别树一帜,又于1910年2月与章太炎在东京重建光复会总会,章任会长,陶副,大力发展党务,与同盟会争雄长,“隐然有取同盟会而代之之势”。陶成章的这些狭隘的门户之争的言行举措,使陈其美等忠于孙中山的同盟会员无比恼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