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全传
15491700000033

第33章 临时大总统,镇压革命党(1)

太后交国家大权给宫权保

胡惟德接了隆裕太后的《清帝退位诏书》,便带领着内阁成员一干人等,默默地走出宫门,上了马车,直奔石大人胡同外交大楼而去。

车辚辚、马萧萧,胡惟德等人的马车来到外交大楼的时候,袁世凯早已做好了接受诏书的准备。

在外交大楼附近,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尤其是外交大楼的门口,更是戒备森严,从大门口一直排到正厅,一色护卫的队伍。正厅里,两边站立着各级武官,再往里走,就是一些重要的大员了。

正厅中央,静摆着一条大条案,条案中间,放着一个紫檀镂花的大帖架。

胡惟德等人捧着诏书走进大厅里的时候,大厅里百十多人都哑口无声,甚为静穆。

袁世凯并没有等有人请,便自己从内室里走了出来。

这时,胡惟德已在上手里站好,同去朝见的各内阁大臣们都站在胡惟德的后边。

袁世凯一脸虔诚,轻整衣冠,在下手里站好后,恭恭敬敬地向诏书鞠过躬,然后,双手接过胡惟德手里的诏书。他接过诏书后,并未展读,而是把诏书放在大条案上的大帖架上陈列起来。

袁世凯做完这一切之后,又重新在下手站好。

这时,胡惟德朗声道:“太后把国家大权交给了宫保,请宫保早日组织共和政府,以不辜负太后的愿望!”

袁世凯恭恭敬敬地说了声:“是!”

接受诏书仪式完毕,袁世凯转过身来,对胡惟德等人说:“你们辛苦了,到后厅里休息去吧!”

于是,人们便开始向后厅里走,袁世凯与胡惟德走在一起。直到这时,胡惟德才向袁世凯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进宫接诏书的情况。

胡惟德说:“隆裕太后哀情凄惨,实在可怜,我以婉语安慰,事情才进行得顺利。”

袁世凯听了,频频点头。

是日晚上,袁世凯在外交大楼的住所里剪了发辫。

袁世凯居住的外交大楼在石大人胡同里。石大人胡同是因为有明朝尚书石亭的府第而得名,后来改称外交部街。

外交大楼是外务部在宝源局旧址建造的,建筑颇为壮丽,建这座大楼,是为了招待德国皇太子的。后来,成了外务部的迎宾馆了。

那天晚上,袁世凯在剪发辫时异常兴奋,不断地哈哈大笑。

袁世凯的高兴,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一些人,这些人也纷纷效仿袁世凯,把发辫剪了。

“袁宫保剪辫子”这件事,很快轰动了整个北京的军政上层。

第二天,北京城的各家报纸,争先恐后地把《清帝退位诏书》全文发表了出来,于是,北京城的街头巷尾,人们拱手相告:“改了朝代了!”

“共和了!”

“再也不会打仗了!”

人们只知道“共和”二字,但不知道到底怎么“共和”法。

龙旗虽然收了起来,但是,新的旗帜还没有挂出来。

话说孙中山主持着南京政府,虽然使袁世凯通往总统宝座的道路上增添了障碍,但仍然承受着国内外、党内外的层层压力。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曾经在这些压力下发表过这样的一个声明:

袁若能实行断绝清政府的关系,为民国国民之条件,则文当仍践前言者也。……今确定办法如下: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电知民国政府……或转饬驻沪各国领事转达亦可;二、同时袁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主义;三、文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四、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

清帝宣布退位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13日,袁世凯就按照孙中山提出的办法,迫不及待地将退位诏书送各国公使及南京政府,并且发表了政见: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袁世凯所发表的政见可谓情真意切,信誓旦旦。这些极其动人的言辞不仅迷惑了革命党人,就连南京临时政府的一些首脑人物,也被他这一番花言巧语弄昏了头脑。

孙中山接到袁世凯宣布政见的电文当天,便向参议院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并推荐袁世凯为下届临时总统候选人。

孙中山在致参议院的咨文中说道:

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发表政见,更为绝对赞同,举为公仆。必能尽忠民国。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

孙中山辞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总统候选人的消息传出,革命党人、海外华侨及各界人士纷纷致电孙中山,反对推袁世凯为大总统候选人。

为了平息众人的反对之声,孙中山在回电革命党人时说:“文等所求者,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创立中华民国……项城以和平手段达到目的,功绩如是,何不可推诚。……吾党不必自揽政权,亦自有天职。更不以名位而为本党进退之微。”

接着,他在覆电海外华侨时说:“今日目的已达。我辈之义务告尽,而权利则享自由人权而已,其他非所问。”

就这样,孙中山把用无数烈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民政权,以“成功而不私其权利”的磊落风格,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虽然如此,孙中山在辞职的同时,又在咨文上附了三项条件:

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二、辞职后,待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就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乃行解职;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参议院所定,新总统必须遵守。

很明显,孙中山所提前两条目的在于把袁世凯调离北洋军阀长期盘据、封建势力顽固的北方,使其处于革命势力的包围之下,不好再搞阴谋活动。

第三条的目的在于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其不得胡作非为。

孙中山为革命的确是苦心孤诣,辞职后还想出了这些保卫革命成果的办法,可惜他不了解袁世凯头脑里是没有法制观念的。

这袁靠玩弄实力政治起家,丝毫不讲信义,他可以以自己的嘴为法律,随时随地就能颁布。因而,孙中山所设立的如此薄弱可怜的一道防线,袁世凯轻而易举地就攻破了。

2月13日这天,孙中山还致袁世凯一电,告以“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艰,非公莫办。谨虚左位,以俟明哲。”

富于投机经验的袁世凯,对孙中山的用意一望而知,哪肯俯首就范?于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名义布告文武官衙和军警,代替了清政府,自称临时政府首领,显然要在南京临时政府之外,另外组织一个临时政府。

关于孙中山提出的建都南京问题,开始南方内部意见并不一致,争论很大。

2月14日,参议院开会讨论。谷钟秀、李肇甫等人坚主建都北京,最后竟以多数通过。孙中山闻悉非常愤怒,次日咨交复议。经过激烈辩论,大家接受了孙的意见,多数可决建都南京。

接着,参议院开总统选举会,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旋即电表,告以务请驾临南京参议院受职。

同日,孙中山也电告袁世凯,说准备派专使北上迎接。

袁世凯当选总统,如愿以偿,欢欣若狂,马上舍弃了“临时政府首领”这一不合法的名义,换上了临时大总统的头衔。可是叫他去南京就职,他说什么也不干。

15日。袁世凯就孙中山指责他另组临时政府问题,特别是南下就职问题,致电孙中山、黎元洪、南京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参议院和各省、各军说:“清帝辞位,自应速谋统一,以定危局,此时间不容发,实为惟一要图。民国存亡,胥关于是。……世凯德薄能鲜,何敢肩此重任,南行之愿,真电(11日电)业已声明。然暂时羁绊在此,实为北方危机隐伏,全国半数之生命财产,万难恝置,并非由清帝委任也。孙大总统来电所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极为正确。现在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委任一层。无足再论。然总未遽组织者,特虑南北意见因此而生,统一愈难,实非国家之福。若专为个人职任计,舍北而南,则实有无穷窒碍。北方军民,意见尚多分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弃,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送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集,大局益危。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盖就民设之政府、民举之总统而谋统一,其事较便。今日之计,惟有由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军队妥筹接收以后,世凯立即退归田里,为共和之国民。当未接收以前,仍当竭智尽愚,暂维秩序。总之,共和既定之后,当以爱国为前提,决不欲以大总统问题酿成南北分歧之局,致资渔人分裂之祸。”

他不能南下就职的理由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他离开北京,“一切变端立见”。为了“爱国”,免致“分裂”,他声言,虽北方推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但他没有组织临时政府,还打算放弃南京参议院选举的总统职务,“退归田里”,简直视大总统如敝屣,风格何等高洁!然而稍一推敲,就发现是以“退归田里”相要挟。他“退归”有一项重要条件,即只有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和军队接收以后才行。试想北方各省都为其心腹爪牙所把持,各军均系其嫡系武装,哪个不听他的话?谁允许南京政府去接收,你如不接收,他还要“暂维秩序”哩!

如此一来,岂不造成两个临时政府的局面?

尤其耐人寻味而又带有浓厚讥讽意味的是最后几句话,其用意显然是要告诉对方,他既然能够做到“以爱国为前提,决不欲以大总统问题酿成南北分歧之局”,南京政府为什么不能做到“以爱国为前提”,放弃建都南京呢!

由此可见,袁采取的是攻势,以退为进,退中有进,比老狐狸还要狡猾。

16日,袁世凯给唐绍仪、伍廷芳、张謇一电,说:“现天下糜烂,经济困难,将来抚军治民,头绪万端,而外蒙问题尤难措手,断非世凯衰病之躯所能料理。……务祈三公切商中山,仍以利国福民为念,始终其事,勿弃前功。凯俟接代有人,仍返洹上,务我农业,皆三公之大赐也,感且不朽。”

可是,他马上发觉不妙,立即又致电孙中山说:“凯之私愿,始终以利国福民为目的。当兹危急存亡之际,国民既伸公义相责难,凯敢不勉尽公仆义务。惟前陈为难各节,均系实在情形,素承厚爱,谨披沥详陈,务希鉴亮。”

他致参议院的电文也与此相同。

袁世凯到底舍不得丢掉到手的大总统,所以不再提“退归”的问题,而是请求体谅其苦衷了。

当日,他又会见各国驻京公使,争取支持他。

各国公使表示:临时政府一定要设在北京,否则不予承认。

有洋人在背后撑腰,袁世凯的架子立刻摆得十足。

为了促袁南下,孙中山电表,请举人维持秩序,界以镇守北方全权,即速赴南京。

18日,孙中山致函袁世凯,说明首都暂时设在南京,具有“系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怀宫庙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的重要意义,要袁世凯一定同意。

同时,孙中山委派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为专使,外交次长魏宸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和汪精卫等人为欢迎员,偕同唐绍仪前往北京,迎袁世凯南下,迫其离开北京。

曹锟兵变

在革命阵营内部,某些立宪派、旧官僚和革命党人非常害怕南北战争再起,外国人出来干涉,因而主张建都北京。有的人竟充当袁世凯的谋士,帮助策划拒绝南下。

张謇写信给袁世凯说:“目前第一难题,即要公南来。解此题者只有二法。一从北京外交团着手,一从北数省人民着手。飞箝捭阖,在少川心知其意而妙用之,若不著一毫痕迹,使不欲南下之意不出于公,当可有效。”

所谓从外交团着手,无非是乞求洋人支持、干涉;所谓从北数省人民着手,无非是唆使走卒起来反对。关于前者,袁世凯已联系好了;关于后者,袁极其巧妙地采纳了,不过利用的不是唐绍仪,而是第三镇统制曹锟。

接到专使北来的电报以后,袁世凯立即指示直隶省和天津地方当局予以特别照料,还派其子袁克定为代表至津迎接。

25日,蔡元培一行到达北京,袁世凯命打开正阳门予以隆重欢迎。

下午,蔡元培等人会见了袁世凯,递交了孙中山请南下就职的手书及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的选举状,敦请南下。

晚上,袁世凯委派外务部首领胡惟德举行盛大宴会热情招待。

次日,袁世凯邀请蔡元培等人举行谈话会。

在同专使的接触中,袁世凯突然一反常态,绝口不谈南下的困难,始终无不能南行之语,满口答应南下就职毫无问题,只是还有些事情需要妥为布置,一待安排好留守坐镇的适宜人选,立刻就走,表现出空前的积极和热心,仿佛马上动身的样子。

袁世凯考虑到:如果再冷冰冰地拒绝南下,舆论将对自己不利。

而更主要的是,他怕明确表示拒绝南下后,孙中山真的不解职,南京参议院若因此挽留孙或另有推戴,事情愈益糟糕。决不能让到手的全国政权轻易丢掉,冒无谓的危险。

因此,一出戏上演了。

29日晚8时,袁世凯正陪着蔡元培等人共进晚餐,外交部大楼觥筹交错,气氛十分热烈。

突然,枪声四起,火光冲天,人声喧噪,袁世凯当着蔡元培的面,立即打电话询问情况,才知道曹锟所部第三镇整队兵变,在东安门及前门一带放火行劫。

不到半个小时,电话再也打不出去了。

顿时,外交部大楼里大乱,人心惶惶,仿佛大难临头一般。

江朝宗、姜桂题请示袁世凯,要带所部去弹压兵变,但是,袁世凯对他们命令道:

“你们要调度好自己的军队,必须守卫好自己的防卫地带,切不可擅离防地去打变兵。只要你们守好自己的驻防地区,不叫变兵进来,北京城就乱不了。对付变兵,我自有办法。”

同时,袁世凯命令江朝宗要随时报告外面的情况。

江朝宗于是马不停蹄,东奔西走,不断进出外交大楼,向袁世凯报告外面闹到什么地方了,死了多少人了,什么地方又放火了。

袁世凯虽然遇事不慌,对于外面的曹锟兵变心中暗自有数,但他为了防备万一,也忙着做着应变的准备。他换上短装,穿上马裤,登上一双青布便鞋,并收拾好了几箱细软,打点了随身穿用的杂物,让蔡元培留在他身边,选好了几个护从,不离左右。

看来,袁世凯对外面的兵变是真是假,他自己也没有多大把握了,如果真的闹大了,他也有动身逃避的准备。

曹锟的假兵变,一夜未停,商民有数千家遭受损害,形成了著名的“北京正月十二兵变”。

这一夜,外交大楼里的人一夜未睡,种种猜测、谣传四起,越说越使人感到恐怖。

有人说:“听说亲贵中有人主张杀尽北京城内的汉人。据说,民政部早就把巡警里的汉人,一律换由旗人充当了。”

也有人说:“禁卫军要进城了!”

更有人说:“宗社党早就买通了曹锟!”

当时专使团的其他几个人正在下榻的馆所里准备吃晚饭。饭菜刚摆好,就听到外面枪声大作,人声嘈杂,继尔,又看到四处火光冲天。不久,那枪声越来越近了。

接着,就有人慌忙进来报告:“北京驻军因为反对袁宫保离开北京,闹兵变了。”

专使们看看那人,并不认识,但听到枪声逼近,就都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