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你如何衰落,却不知你如何建设;我只知你如何离开,却不知你如何到来。就像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地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后突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那多么让人敬惧。
——余秋雨
冬临九寨
我们所在的地方海拔在3900米左右。
看过了青藏高原的茫茫戈壁和皑皑白雪,没有想到出来后,依然是千山万壑、白雪皑皑。从甘肃去四川的路上,满眼是雪。峰托着岭,岭推着峰,车行其间仿若航行于海。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就像巨浪腾空、海涛奔腾。
想象到这样的画面时,也许会有一种欣赏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但我们的车队在这样的山路上蜿蜒而行的时候,更多的却是行路安全方面的担惊受怕。不过,刚刚从青藏高原出来,相比之下走在这样的路上还是轻松多了。
曾瀞漪: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牦牛队伍跟马队,在我们的身边等着我们。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们沿路站在旁边撒着“龙达”,然后他们就围着我们的队伍行进。在这么冷的天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中年男子,还有很多小朋友在附近,我问他们说冷不冷,他们说不冷。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非常地热情,非常感谢他们!
四川的西北部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聚居着藏族、羌族同胞,我们进入四川的第一站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北方部的若尔盖县,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车队,当地的官员走了3天3夜,把分散在各处休牧的人马召集在一起,一共有400多匹牧马和牦牛前来欢迎。
自若尔盖向东南而行,就是着名的九寨沟。九寨沟因为里面坐落着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实际上,这里还有羌族同胞,羌族跟藏族、汉族的关系密切,羌族语言属于藏族藏缅语族,而文字又通用汉文。
盛情难却,曾瀞漪为主人清唱了一首老歌《绿岛小夜曲》,热情的主人向她献上哈达,表示赞赏。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藏族同胞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但也有五彩的。献哈达是藏族同胞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酋长,进见佛像等,都要献哈达。
献哈达的由来有许多说法,我们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部落首领献上丝帛,当时的汉族地方以丝帛象征纯洁的友谊,但并不存在献丝帛的礼仪。而藏族部落首领认为,这是一种很大的礼节,就把它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九寨沟是旅游胜地,接纳了众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经验丰富的主人特别安排了联欢晚会,来欢迎我们的车队。
主持人:开始准备进行比赛,请两位选手入场。听我的口令好不好?
裁判:预备,转身。
主持人:好,现在请两位选手稍等一会儿,看一下你们的目标,你们要发现你们的目标,这样拉起来才有劲儿,请你们抬起头朝前看,你们前面的目标就是两位新娘。你们一定要跪倒在姑娘的石榴裙下,然后要牵住她的裙边这样子才算获胜,请两位听清楚了。好,听裁判的口令。
裁判:1、2、3、加油!
原来大象拔河只是一个序幕,好戏还在后头,胜出的大象居然还赢得了一个媳妇,真有点让人喜出望外,没有上场拔河的小伙子们未免都悔不当初。
曾瀞漪:在这个花开时节,我们的司机张瑞杰最幸运了,因为他今天晚上终于完成了讨媳妇的心愿了,我们看看小张怎么跟他媳妇见面。请他揭开姑娘的红头盖。
祝福两位相亲相爱,现在就到了入洞房的时间了,朋友们,请我们的新郎背上他的新娘入洞房。
幸运的“大象”张瑞杰到了关键时刻,竟然还有点腼腆,本来只是为旅游添乐的即兴节目,因为他的害羞反而变得像真的一样。
把“新郎”和“新娘”送进了“洞房”,接下来就是大家欢庆,“跳锅庄”是最流行的一种欢庆舞蹈,这种舞蹈在西藏的昌都以及四川、云南的藏区叫“锅庄”,在拉萨、南方、日喀则一带叫“果谐”。“锅庄”是因为最早围着火塘转圈而得名的,跳锅庄的人数不限,不要伴奏,也不要化妆,大家排列成行,手拉着手,臂连着臂,围成圆圈,且歌且舞、节奏轻快,藏族同胞跳锅庄可以从日落跳到午夜再到日出,他们用这种集体欢乐的方式消除劳动的疲劳,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告别喧嚣,我们进入了一个空灵、宁静的世界。九寨沟本是岷山山脉万山丛中一条普通的山沟,纵横660余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周围群峰耸峙,雪峰数十座。
曾瀞漪: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沟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也是这里最重要的观光资源。来到这里,不管是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这里的湖泊,也就是所谓的“海子”,它有不同的色彩,这里的动物、植物也都是靠这么纯净的水而成长的,当然居住在沟区的人们也就是靠这么纯净的水而长久地延绵下去。
九寨之水将100多个高山湖泊像珍珠般地串联起九寨沟,九寨沟的沟势逐渐下降,形成台阶式河谷,飞瀑倾泻、滩流纵横,绝世无双的景色成为全世界同类景观中最美丽的一处仙境,也因此,九寨沟有了“童话世界”这样名副其实的美誉。
泽仁珠(九寨沟管理局局长):主要是里面这条沟比较深,有50公里,通过高山的水和泉水连在一起,又通过100多个“海子”把它沉积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植被覆盖率很高,像我们初步统计有85%的覆盖率,加上其他的,都达到了90%以上了,所以这个地方的水保持了它的纯净。
这个享誉中外的人间仙境曾经有过生死劫难,近千伐木工人在这里挥动利斧,把森林变成原木运往沟外,造成了山洪和泥石流倾泻。湖面也越来越小,湖水越来越浅,当地的百姓奋笔疾书、呼吁抢救,而千里之外北京的官员也是心急如焚、卧不安席,经过志士仁人多年的奔走呼号,人们终于开始认识到了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性。
泽仁珠:没有治理以前危害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危害湖泊,使湖泊慢慢地填充,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这里以前有一些填了下去了,这一部分就属于冲积的。
曾瀞漪:所以,原本这些湖面应该是更宽的。结果经过泥石流冲刷以后湖泊面积缩小了。
泽仁珠:对。所以现在治住了以后,地面都已经看得到了。再一个,以前游客来到这个地方都怕下雨,下雨了以后我们走的这条道路就不通车,我们的游客也没有安全感,所以后来我们开了一个700平方公里的范围,这15条沟有泥石流的迹象,我们进行了治理。
20多年来,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治理始终未曾松懈,共有50项8种不同的治理工程,特别是九寨沟独创的缝隙坝、栅栏坝、拦沙滤水坝,不但消除了泥石流对九寨沟的威胁,同时还增加了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人文景观。
泽仁珠:泥石流治理工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工程治理,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坝,另外一个就是恢复植被,这个地方做了坝以后,树很快地长起来了,假设以后少量地来一点水,水土保持也比较好。所以从两方面来保护九寨沟的景观、道路,还有游客的安全。
九寨沟里生存着国宝大熊猫和金丝猴,有人说,这正是九寨沟如今得以全力保护治理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说并非如此,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保护和治理九寨沟都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今天的中国人对后代的无量功德。
曾瀞漪:像离我们很近的这个树林,高度差不多几米呢?
泽仁珠:长得比较快一点的都是3米了。
曾瀞漪:3米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长起来?
泽仁珠:现在都有10年了。
曾瀞漪:10年才能长3米。现在我们看到远方的那一片比较稀疏的一块也都是属于栽种了差不多10多年的树林了。
泽仁珠:远看好像矮小一点,如果走拢还是有1米多高,现在长得还是可以。我想再过两年,所有的九寨沟的空地,包括以前的农耕地都会栽上树,所以我们现在的覆盖率每年都会提高。最初采伐的植被没有达到一半,现在覆盖率已经达到85%了,我们自己感觉,在这几年第一是把护林防火放在第一位,我们已经21年没有森林火灾了。第二是我们大大地提高了它景区的覆盖率。第三是我们现在还得继续做的就是保护九寨沟比较稀有的濒危的植物,准备建立植物园。
九寨沟山势峥嵘,层层叠叠的树林在阳光里,在白雪的映衬下,刻写出黑褐色的泼墨画。正是冬天,九寨沟森林里万籁俱寂,在一片静谧之中,路边和树上的积雪均匀清白,令人感到宇宙的清寒、壮阔与纯洁。
曾瀞漪:目前在九寨沟这个地方驻有1000多个原住居民,他们原先是藏族,还有些羌族,在1000多个居民当中有一半的劳动力是做保护森林的工作,而一半是做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我们的车队正在跟当地的居民联欢,我们再一起跳跳舞。
其实历史上1000多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九寨沟就犹如养在深山人不识的美人,不被外界人士所发现,自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这里就成了世界瞩目的旅游热点。
高低水影无尘,上下天光有色,九寨沟之美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她兼有雪山之美、森林之美和湖泊之美,真是天生丽质、水秀山明。面对如斯美景,我们作为中国人也深切感到保护九寨沟我们责无旁贷。
泽仁珠:当然我们搞旅游还有很多的规定,比如说在黑星区不能投资建饭店,再一个,不能把易燃易爆物品带到保护区来。当然,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开展旅游的时候我们早就知道会有一定的污染,所以我们发动了以当地的居民为主的环卫队伍,这样可以保证它一些动态保洁,能够使游客也感到比较干净。
曾瀞漪:来到九寨沟,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非常地清新,很舒服。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说,由于这里的含氧量比较高,可以到这里来洗肺。可以看出,广大的森林植被对人体健康有多么大的帮助。从前有人说自然生态保护区不能够让游人进入,但是九寨沟用它的实践证明了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到访的季节虽不是春天而是深冬,但这里的湖水却像江南春季的江水那样绿莹莹。1978年国务院发出文件,把九寨沟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九寨沟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九寨沟又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九寨沟同时获得这两项世界级殊荣。
千秋天府
夜幕低垂,车队进入了都江堰市,这里的城市夜景,不像别处那样五彩缤纷、耀眼喧闹,而是一片静谧的绿色,散发出世界水利名都独特的幽光。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曾瀞漪:现在我就在都江堰市里面,在都江堰大街上的都江桥附近,这条大街是都江堰主要的大街,号称有10华里,而宽度有80米,对于都江堰来说,这条街道的布置非常非常地美丽,当车队进到都江堰的时候,我们马上感觉到焕然一新,觉得好像进入一个文明城市的感觉。
2000多年前的战国末年,在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的组织指挥之下,当地人在距离成都约60公里的地方,开山凿石,将闽江分成内外两江,外江是闽江主流,顺原路经灌县、乐山,到宜宾,进入长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都江堰既保证灌溉,又避免水患,造福农桑。
曾瀞漪:我们的车队到了四川之后阵容就变得非常庞大,而我个人的报道工作到四川这个地方也暂时告一段落,所以我现在就要把主持棒子交给下一位主持人吴小莉。
吴小莉:我很想念大家,一路走过那么多冰天雪地的地方,你们辛苦了。我很高兴接下来带大家去四川之外的地方,比如陕西、山西,最后到达万里长城,我们就要回家了。
吴小莉: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都江堰。都江堰所分的水是闽江水,我们这儿可以远远看到一个雪山的山头。闽江水从那个山头上流下来,流到前面分水的鸟嘴形状的地方就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就成为闽江的主流,内江就是我身后看到的这条滚滚的河流。
2200多年以来,内江的水一直灌溉着成都平原,一个非常富饶的天府之国得以形成。事实上在闽江都江堰建成以前,成都有很多水患,有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干旱,直到都江堰建成,才得以把这些水患变成水利。
吴小莉:这个小小的、窄窄的入水口叫做“宝瓶口”。李冰父子在凿建都江堰的时候,因为这里有一座山,为了要让闽江的内江流向成都平原,所以特别在这里凿了一个宝瓶口。施工的时候非常辛苦,因为那个时候既没有炸药也没有火药,就只能用火烧山的方式。热火烧了山之后浇了醋或者冷水,使得山加以松动之后,再慢慢地凿穿,而且经过好几次这样反复的过程才将山凿穿,才有了现在我们看见的都江堰。
站立在此,我们明白了,都江堰不仅仅是富饶了这个天府之国的水利设施,还是2000多年来活的古迹,它从过去只能灌溉100万亩,到现在可以灌溉到1000万亩,并且工程还在继续展开当中,很多的现代李冰也在为成都平原而奋斗着。
都江堰治理者:现在这个地方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部位,在这里,它人为地就把这个江分成了内外两江,内江我们看到它的河床比闽江外江的河床要低一些,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那么在水量小的时候内江进水就要多一些,占6成。而在夏天,闽江外江的河床比闽江内江的河床要宽一些,这个时候进水受河床宽窄的影响要比受河床深浅的影响大,于是外江在水流量大的时候,为了避免过多的水进入内江,对灌溉区造成水灾,所以外江进水6成,而闽江内江的进水只占4成。
吴小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你跟我提到都江堰有很好的疏浚功能,也就是排沙的功能,一般情况下有80%的沙已经是往外江走了,使得内江非常地干净,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们它是怎么排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