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547600000012

第12章 3—6岁,妈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2)

3—6岁孩子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刚开始萌芽。那么,珠心算是建立在珠算基础上的一种心算方法,它把传统的珠算和形象记忆结合起来,通过“在脑子里打算盘”得出运算结果。这种形象记忆适合孩子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小学阶段学习的方法是心算,一些学过珠心算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会迷惑、糊涂,事例1中的文文就是这样的情况,她一时间很难转换过来,最后使得学习非常吃力。因此,妈妈要具备辨别能力,尽量不要让孩子学习奥数和珠心算。

妈妈妙招

1.不要用珠心算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珠心算虽然可以帮学龄前的孩子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学习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被动,缺少主动探索的客观环境,顶多是一种技巧的训练。因此,要发展孩子的智力,妈妈可以采用其他数学方法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虽然那些方法不像珠心算,使孩子在短时间内进行多笔加减运算,但数学学习强调的是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妈妈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从而培养他的学习能力。

2.参加奥数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事实上,奥数作为竞赛数学,其思维方式和普通数学有很大差别,很多习题难度非常大,一般都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一项研究表明,只有5%智力超常的孩子适合学习奥数,一般的孩子学习了如果不能理解,只能机械地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解题,结果既不明白那一步为什么要那么做,也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做对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在给孩子报班之前,妈妈一定要遵从他的意见,不能强迫孩子去学。而且孩子在3—6岁阶段不适宜学习奥数,妈妈还是要以培养他的数学兴趣为主。

3.从日常生活中启蒙孩子的数学潜能。

在生活中,只要妈妈做一个有心人,不论是和孩子一起吃饭、游戏,还是和他外出旅游,妈妈都能抓住机会,随时随地对他进行数学智能的训练。比如,孩子爬楼梯时很单调,妈妈可以鼓励他数一数有多少层台阶;和他用脚步、手臂量一量房间的长、宽;让孩子摆放碗筷、切蛋糕,提起他对数字的敏感度,等等。只要妈妈善于抓住这些生活细节,一定可以让孩子拥有优秀的数学智能。

误区五:益智游戏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负担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一些妈妈已经认识到了玩儿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早教应该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在游戏中学,才能更好的开发出他的潜能。但是,一些妈妈强迫孩子参加益智游戏的训练,甚至参加益智游戏比赛,这种做法难免使本来有意思的事儿上了功利性的色彩,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最近买了一套幼儿益智游戏的图书,打算以此开发4岁的女儿的智力。书里面有数字游戏、学汉字游戏、涂颜色的游戏、找不同等等游戏,最初,女儿被里面各种颜色的图画和卡通人物深深吸引,总拿着它爱不释手。妈妈也很得意,计划让她每天多做几种类型的游戏,这样可以全面开发她的智力。

可是,女儿偏偏只喜欢一种涂颜色的游戏,恨不得把每一页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可是她的这种做法完全不按照书上的要求来,也违背了妈妈的心愿。于是,妈妈强制她按照书上的要求来,还让她坚持每天多做几种类型的训练。结果,没过几天,女儿对这些书失去了兴趣,也不愿意再涂颜色了。

事例2:

最近,妈妈经常和4岁的儿子一起玩儿一个游戏,妈妈给这个游戏起名叫“谁来做小侦探”。每次妈妈都会准备10种糖果、水果、玩具等小东西,然后让儿子在1分钟之内记住桌子上的所有东西,然后再蒙上他的眼睛,悄悄地拿走一件。最后,妈妈再让看少了哪样东西。

每次儿子猜对时,妈妈都会把全部礼物送给他。当然,妈妈的游戏道具也是品种多样,经常更换。有时,妈妈还会和他互换角色,每次能都调动起儿子的参加游戏的积极性。

教育感悟

如今的妈妈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一些妈妈曲解了早教的含义,总是占用孩子玩耍的时间进行“教育”和“智能开发”。

于是,像积木、拼图、迷宫、七巧板、魔方等益智类的游戏玩具成为妈妈开发孩子智力的首选。不可否认,这类益智游戏不仅能推动孩子进行推理和思考,还能让孩子的手、大脑、眼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开发。但是不管是益智游戏还是其他游戏都应该在没有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孩子才能感到满足和快乐。因此,妈妈千万不要让游戏成为孩子的负担。因为,对3—6岁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游戏,最好的智能开发方法就是玩儿。

事实上,孩子的益智游戏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而且妈妈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方法,把孩子的思维局限住了。像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就太教条了,4岁的孩子怎么会懂得题目要求呢?而且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兴趣,妈妈应该鼓励他,加强对他这方面的培养。可见,益智游戏一样需要妈妈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妈妈妙招

1.正确理解益智游戏的含义。

提到益智游戏,很多妈妈想到的就是积木、拼图、迷宫、七巧板、魔方、九连环等等益智玩具。其实不然,像事例2中妈妈和小玉玩的“谁来做小侦探”, 孩子一样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来训练记忆力,这何尝不是一种益智游戏呢?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是游戏,和孩子一起观察花草、小猫、小狗,听一听风声,感受自然的力量都是做游戏的机会。而且孩子能不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的引导。因此,妈妈要把这些游戏深入到生活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2.不限制孩子玩儿的自由。

妈妈要尊重孩子每一成长阶段应该有的权利,尤其是玩儿和玩什么的权利,妈妈不能随意剥夺。比如,孩子玩益智游戏的时候,妈妈提前就规定好了今天要玩什么,到时间了就提醒孩子说:“来,到玩七巧板的时间了。”

其实,孩子可能上一个游戏还没玩尽兴,又或者他这个游戏早就玩够了,妈妈却为了巩固他的能力,让他不停地重复,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玩儿的兴趣。因此,在孩子玩儿过程中,妈妈不要限制他玩儿哪一类益智玩具,也不要让他完全照着书本上做,而是让他自由发挥,自己选择。

3.鼓励孩子拆卸玩具。

拆卸玩具的现象在五六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这也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妈妈应该鼓励他的这种行为。同时,妈妈也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帮他理解玩具的构造,并和他一起拆卸,一起组装,使他从一个“破坏者”变成一个创造者。妈妈甚至可以为他提供小钳子,小螺丝刀等工具,教他拆卸。

9.怎样培养孩子的特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妈妈希望尽早让孩子拥有立足社会的资本,于是就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妈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高压之下,孩子的兴趣多半在半路就“夭折”了,这与妈妈错误的态度和不恰当的培养方式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妈妈应该怎么培养他的特长呢?

原则一:不奢望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

近些年,对孩子进行艺术培养已经成为自觉性行为。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是好事,但是一些妈妈却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为舞蹈家”、“我要让儿子成为歌唱家”……不可否认,妈妈的这种愿望是好的,但也要认清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家”。如果妈妈对孩子期望过高,势必会导致他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妈妈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出发点。

经典事例

事例1:

妞妞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被妈妈强迫着练习,本来挺活泼的小女孩,坐到钢琴上就打哈欠、犯困。但是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练习才能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如今,妞妞已经学习钢琴快两年了,和她一同学习的小孩都已经过了四级了,可是妞妞一级也没有考过。最后,妈妈不得不让她放弃了钢琴。

事例2:

安安6岁了,妈妈平时喜欢写书法。每当妈妈写书法时,安安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后来,妈妈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套练习书法的用品。最初安安写的时候,能坚持半个小时,有时,练习时间能坚持到1个甚至两个小时。每当这个时候,妈妈便会对他说:“儿子,走,下楼玩一下,玩够了再回来写。”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安安的书法突飞猛进,还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育感悟

事例1和事例2中的妈妈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态度,当然结果也不同。事实上,孩子从小树立志向是一件好事,但是,妈妈总是用培养艺术家的心态培养他,过高的期望势必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一项研究表明,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即使这件事很简单,人们也会厌恶、排斥它;相反,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不管一件事多么困难,人们也很容易喜欢上这件事。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这条理论一样适用。如果妈妈不催促孩子练琴、不计较孩子过了多少级。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孩子往往更能给妈妈创造一个惊喜。可见,对待孩子特长的培养,妈妈一定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才能发挥出这方面的潜能,也才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总之,在培养孩子特长的时候,妈妈要摆正心态,不要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这个特长,并把他这方面的潜质和热情激发出来。

妈妈妙招

1.明确孩子学习特长的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妈妈表示并不奢望孩子成为艺术家,只是让他拥有一技之长而已。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妈妈却不自觉地加入了追逐特长生的行列,演变成为了“特长”学“艺术”,为了“加分”学乐器,只把学艺术当成是孩子升大学的桥梁,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全面发展。其实,这是孩子学习特长的误区。妈妈不要用这种方式给孩子压力,而是要摆正孩子学习的目的,以陶冶他的情操为出发点,让他学习特长。

2.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三四岁的孩子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因为发育还没有完全,所以很多乐器应该在年龄稍大一些再进行基本的训练。就拿小提琴来说,三四岁的孩子手指和手比较小,力量和灵活性都比较差,学习效果相对也比较差,五六岁才最为适宜;学习钢琴也是这样,四五岁才可以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指法训练。

当然,在孩子学习乐器之前,最好让他先欣赏好的乐音,培养他对这门乐器的感觉。像书法、围棋、游泳、体操等等其他方面的特长也有最适宜的年龄,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因为操之过急影响了孩子的兴趣。

3.把握孩子学习特长的关键时期。

一些特长越早让孩子接触越好,但是还有一些特长,妈妈要把握住适宜他学习的年龄。比如,体操不论几岁开始,都是越早开始越有助于他完成高难度的动作,但一般来讲,3岁比较合适;象棋、围棋适龄期是在3—4岁,那个时候孩子已经能区分黑和白,以及棋子上的字,但是要真正明白专业术语要等到小学3年级以后了;绘画,孩子从1岁多已经会“涂鸦”,两三岁开始对形状和颜色产生兴趣,四五岁开始对实际事物感兴趣,直到五六岁,孩子的想象力、表现欲、观察能力都有所提高。最适宜学习绘画的年龄是在3岁左右。

原则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他的特长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小艺术家。有的孩子喜欢唱歌,小小年纪,就能准确地唱出每一个音符;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纸张、墙壁、地面都是他的画布……这些都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也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他们的兴趣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妈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这样不用强迫,就很容易引导他学习某项特长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高兴地和别人说:“我们家的青青刚3岁,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的,晃动着身体,还很有节奏感呢!将来肯定是个舞蹈家。”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妈妈给她报了一个舞蹈班,学习基本步法和动作。没过几天,这个孩子不喜欢舞蹈了,不愿意再去舞蹈班,而是喜欢上了画画,每天拿着蜡笔到处“涂鸦”。

事例2:

一次偶然的机会,6岁的倩倩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的时候,妈妈觉得书法不适合她,因为她比较好动,怕她坚持不下来,于是让她学习钢琴。可是没过多久,她因为学不会五线谱而放弃了。后来,妈妈决定给她报一个书法班,让她试一试。结果出人意料,她不仅学得很快,字也写得比想象中的好,连老师都夸她在这方面很有悟性。

教育感悟

孩子学习特长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妈妈强迫,只要凭借他的兴趣,就能把它学好。当然,这一个过程需要妈妈发现、指导。

3—6岁的孩子喜欢扭扭唱唱、喜欢“涂鸦”,妈妈不能简单地推断他的兴趣点就在画画、唱歌、跳舞上面。因为孩子在早期发展中,兴趣点可能是多方面的,他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行为可能是他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

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妈妈往往容易陷入以下3个误区:第一,盲目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什么;第二,把自己的喜好当成孩子的兴趣,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第三,抱着“学一点,是一点”的态度,有班必报,把孩子的课程排得满满的。

其实,这些妈妈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的事实,也忽略了孩子的感觉。孩子的兴趣广泛是好事,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班必报”表面上能让孩子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但是大多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没有一个真正能掌握,起不到让孩子发挥特长的作用,反而会让他变得浮躁。因此,妈妈一定要走出误区,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兴趣点。

妈妈妙招

1.不要过早地把孩子的特长简单定位。

一些妈妈抱怨孩子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弹琴,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兴趣。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早期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在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而且过早地、简单地把孩子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一个方面,很可能造成孩子片面发展。

这就需要妈妈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试着创设相应的环境,为他的潜能转化提供相应的条件。对于妈妈来说,这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要简单地把孩子艺术潜能定位在某一个方面。

2.让孩子产生特长方面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