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15580800000013

第13章 话说宋元

960年,赵匡胤称帝,建号宋,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太祖建隆元年(960),益阳属湖南路潭州长沙郡。《元丰九域志》称,宋时益阳县内辖有8乡。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以益阳梅山等地分置新化、安化两县。《宋史·神宗本纪》载:“五年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益阳地区志》称其时,“粮食生产发展,蚕桑业较为发达,全县每年以488斤蚕丝代税,县城成为著名竹木商埠和竹器市场”。

北宋时,由于北方社会动荡,战乱不休,加之黄河泛滥形成洪泛区,导致大批灾民南迁。《宋史·食货志》记载,荆南一带“户口稀少,且皆江南狭乡,百姓扶老携幼,远来请佃”。北宋中后期,始建于东晋年间的荆江大堤逐渐向沙市下游发展,大致在元代初期形成规模。荆江大堤以长江为界划成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历史上第一次将古楚地一分为二,史称“两湖分家”。江汉平原围垦出的数百万亩良田,以及洞庭湖平原新开辟的土地,吸引了长江沿岸和北方南下大量人口的迁居。

从北宋开始,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萌芽,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洞庭以南的益阳,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市井繁荣,工商末业逐渐兴盛。宋代的益阳县邑,继续呈点状向西延伸。商埠已从东门外与岐头市相连,但多集中在志溪河红船埠(亦名红砖埠)对岸。城区与商埠之间有部分寺庙和零星分布的店铺,一直到了窑湾。唐代岐头市一带兴起了以烧制砖瓦坛罐为主的窑货业,并以窑湾命名,其在宋代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益阳城池在哪里?建于宋,初为学宫,后改为圣庙的文昌阁能够提供比较可靠的线索。这所元末毁于兵祸,明洪武十三年(1380)于原址重修的文昌阁,分前、中、后三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今仅存中殿,自然已不是宋时旧貌了。“如果当年宋时学宫至清时文昌阁几经毁坏又重建都不曾改址,那么这里就是益阳宋元时的城池范围,而益阳明清城就是建在宋元故城的废墟之上。”这个推断当是合乎情理的,亦是可靠的。

随着市井繁荣和城邑扩容,城防设施规模始备。当时,张咏作为益阳县令,曾亲率军民在城堤上抗洪救灾,并收到较好效果。为了表达对张咏的感戴,益阳人特地在贺家桥兴建了压波亭以作纪念。另外,北宋文人苏轼、黄庭坚以及南宋名臣李纲都曾到过益阳,并留下诗作传世。

宋初清明的政治,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中国瓷器制造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作为宋代走向世界的代名词,China,这种浴沐水火的艺术品所表现出的精致和雅静,以及细腻的世俗情怀,不由不让人赞叹和折服。益阳宋元以前的史料,县志已无留存,人们只能把目光投向考古发掘来得到求证。

益阳宋墓的出土器物,比例最高的自然是瓷器,涵盖不同的窑口和不同的品系。1985年,赫山区大海塘出土了青白瓷碟、碗、高足杯等器物。经鉴定,均为影青瓷,以转枝花叶和缠枝花叶刻饰,产地为江西景德镇。其中一件酱釉唾盂为四大官窑之一的定窑所出,堪称珍品。而让益阳人引以为豪的,当是一款1975年桃花仑清理出的青白瓷碟和盅的组合,专家们断定它们都是益阳窑所烧制。

益阳窑是指益阳市东南15公里外的羊舞岭窑系。“这里树木茂密,盛产瓷土和釉料。窑址附近有一条古河道与洞庭湖水系的烂泥湖相连。”与长沙铜官窑相距仅60公里,生产与外运结合完美,这些因素催生了益阳窑几个世纪的繁荣与兴盛。置身于羊舞岭与石笋交界的高处,方圆二十里的丘陵浅冈上,分布着几十处古窑址。其数米厚的瓷片和窑具的堆积物,可以构想当年窑厂规模是多么惊人。

早期益阳窑,走的是平民路线,器形为实用的生活器具,如碗、碟、盘、杯、壶、盏等。元代末期,开始烧制青花瓷。这些厚重、古拙而略显暗淡的各类青花瓷,以简洁、自然的纹饰记录了一个个时代的沉浮变迁。益阳窑一直延续到明末,才停止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生产。

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以益阳县有民万户升为益阳州,属潭州路。天历二年(1329),随潭州路改为天临路。新编《益阳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县境湖区始修河皮、油麻等12垸,全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宋元时期,益阳城区屡遭兵灾。南宋建炎三年(1129),洞庭湖一带爆发钟相、杨幺起义。钟相部将杨钦攻入益阳,杀县令袁显。1130年,益阳县治迁往沧水铺,翌年回迁。同治《益阳县志·武备志》载:“高宗建炎三年,湖贼寇益阳。”“高宗建炎三年,湖贼杨幺大寇益阳,杀袁显。”同治《益阳县志·营建志》载:“唐移今治,宋建炎四年,移治沧水铺,五年旋复。”绍兴元年(1131),张浚驻潭州,遣岳飞到益阳镇压起义军。岳飞施美人计,派牛皋攻城,杨钦轻敌自傲,恋色贪财,被官兵战败投降。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安化人周龙、张虎起兵反叛,一度占领并掳掠了益阳。上述南宋时期在益阳发生的一系列战事,不仅进一步加速了益阳城邑的毁损,也使刚有起色的窑湾窑货业毁于一旦。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蒙古军队南侵,阿里海牙兵围潭州,游击益阳,使益阳城惨遭铁蹄蹂躏。元朝占据益阳时,虽人口大增,甚至将县衙升格为州建制,但益阳城池未得以全面恢复。

最不幸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江南淘金农民参加红巾军进攻益阳城,遭到元军抵抗,一场大火将益阳城大部分化为乌有,废墟遍地,满目悲凉。相传鲁肃城延续千余年的根脉全断,鲁肃城完全变成鲁肃堤了,由三国时期演变来的益阳故城,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加以复活。

宋代是崇文重儒的时代,也是理学滥觞的时代。以岳麓书院为阵地,孕育和引领了以“经世致用”和“义利并行”为内核的湖湘文化。在益阳,随着洞庭湖洪涝灾损引发的湖南与湖北之间地方矛盾的加深,以及梅山蛮归顺中央朝廷后提振风俗、修明教化等社会需求的扩大,朝廷修建了文庙,不仅使儒家道义在百姓中得以巩固,也为湖湘地域文化在益阳兴盛获得了平台。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进士黄照创办的松风书院开启了益阳书院的先河,尔后,书院的修建渐成风气。宋元以后,益阳大小书院最多达近二十家。书院文化的勃兴,为近现代湖湘文化的繁荣,益阳人才的“井喷”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