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15580800000027

第27章 走近三台宝塔

三台塔是益阳古城资江北岸最早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过去人们认识自然还非常肤浅的年代,总感觉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灾害的发生,并因此产生许多神奇的传说。资江南岸的龟台山,就留下这样的故事。

相传,有一条巨大的黑蛟在资江河里兴风作浪,为害一方,是一条神奇的巨龟用自己的身躯化成一座山梁,将黑蛟压在身下,形成了龟台山。常年匍匐在巨龟身下的黑蛟在深潭里负重挣扎,将怨气射向资江北岸,化作一股巨大的急流。就是这股回旋的激流,日夜冲刷着孟家洲堤垸的岸线。每到夏季洪水肆虐之时,生活在垸内的百姓总是如坐针毡,担心堤垸又被摧垮,引发家毁人亡的惨剧。

自古以来,益阳城沿江而建,洪灾一直是官府的心腹之患。每次洪水过后,城池被淘洗一空,一河两岸的良田遭淹,损失惨重。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位叫王德坤的人出任益阳知县。甫一上任,他就十分重视农桑之本,特别是县邑的江防和江河的疏浚。

一日,他去清水潭边视察,亲眼目睹龟台山的洪流冲垮了孟家洲的堤垸。面对奔涌的黄涛,万民之首的他顿感痛惜与怜恤,但又无计可施。古人认为,一个地方洪水泛滥,必定有蛟龙翻江作乱。除了对河道进行必要的疏浚,还得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解决。经过细心思考,参照历史上别处的治水经验,王知县决心靠修建宝塔来镇住妖孽的淫威。于是,他与邑中名士商议,筹资修建宝塔。经过一段时间的募集,资金缺口仍很大,由于之前连年修建益阳城池,资财耗尽,因此不得不改塔为阁。动工那天,王德坤亲临主持奠基仪式,焚香祷告上苍,鸣炮奏乐,宣告修阁工程正式开始。经过数月的建设,一座雄伟的阁楼矗立在东门外的孟家洲上。

给新修的阁楼取个什么名字呢?面对众县绅的问询,王知县把早就想好的名字告诉大家——就叫三台阁吧!接着,他把命名的典故作了诠释。

“三台出自《晋书·天文志》,书曰:‘三台六星,两两而名……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此阁以三台为名,上应天象,下伏妖孽,意在其中矣!”

也许是人们的虔诚和努力感动了上天,果然,三台阁建成后,龟台山下的江水似乎得到缓冲。一连数年,孟家洲的堤垸保住了平安,人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毕竟,资江水患不是一个三台阁能够解决的,但它带给人们以安慰、信心和自豪。经过多年的冲刷,三台阁受损严重。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邑人罗喻义、郭都贤主导重建三台阁。到了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阁改建成了塔。嘉庆十八年(1813),邑人文良策、潘烺等重修三台塔。塔高七层,高33.5米,均为花岗石垒砌而成。同治八年(1869),塔基受洪水淘刷,邑人捐修石岸三十八丈,以卫其身。此后,三台宝塔任凭风摧浪打,稳如磐石,一直保持到今天。

三台塔屹立在益阳古城东门外,一边是烟波浩渺的资水,一边是繁华的东关河街,显得伟岸挺拔,庄重俏丽。拾级穿空而上,摩壁攀至塔顶,从上辟四门,可展望资江上下。下有清潭映塔,岸柳扶风,顾影自盼,楚楚动人;上有山水互答,江天一色,人烟繁阜,尘世喧嚣。举目四极,无不令人触景生情,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