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1年6月的一天,英格兰正要爆发一场大厮杀。当时形势剑拔弩张,双方人马势力悬殊,在伦敦城的城墙外对峙。一方是一群骑马的贵族及其随从,围在一起保卫14岁的小国王;另一方是平民百姓,共有将近两万名工人和农民。老百姓已在伦敦发动一连串进攻,主要目的是惩罚英法战争中导致英格兰失败的罪魁祸首和反抗征重税来支付军饷。满腔愤怒的群众举行示威,还希望迫使政府进行政治改革。虽然群众愿意让理查二世统治,但要求国王以下所有人,不问出身背景都获得平等对待,并要求拿出教会的土地来重新分配。群众提出这些要求,显示他们对采邑制久已极度不满。在那种制度下,他们的生活极难改善。由于发生叛乱前,农民生活状况逐渐改善,贫穷阶层的人意识到本身也应该获得平等待遇。他们虽然身为农奴,人微言轻,但是黑死病在1347至1351年蔓延全欧洲,使劳动人数大减后,劳工已获得较高工资。当局的对付手法是在1351年通过劳工法,控制工资和物价。事实证明控制工资易如反掌,但是物价仍在继续上涨,控制不来。
老百姓日益渴望争取更多自由和平等。当时有一句押韵的口号流传甚广,意思近似中国宋朝诗人张俞的名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只是背后的情绪激烈得多。当时摄政团以少年国王理查二世的名义管理土地,1377年、1379年和1380年,摄政团着手征收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人头税,以支付战费,老百姓更为不满。这样不论贫富划一征收税款,显然极不公平。
1381年,反抗运动爆发,起义地区大致限于英格兰南部。农民拒绝缴税,并且成群结队,携备剑、斧、弓、箭等不同利器,踏步拥进城镇。他们焚烧税官的房屋,找出未缴税者名单及有关法律文件统统烧掉,又放出狱中囚犯。自教会狱中释放出来的鲍尔,是个性情激烈的巡回传教士,因在讲道中充满煽动的言辞而被监禁。他从监狱脱身后,立刻策动释放他的人继续进行反抗。于此同时,勇悍的军事冒险家泰勒也成为了另一名农民起义中的领导者,他精力充沛,野心勃勃,天赋一股特别力量,似乎无处宣泄,在反抗运动中为农民找到了合适的出路。
摄政团最初只视作癣疥之疾,不久后目睹局势不可收拾,顿感惊恐莫名。反抗的群众拥向伦敦,势如破竹,甚至能闯进守卫森严的堡垒伦敦塔,掳去摄政团两名要员:坎特伯雷大主教萨德伯里和财政大臣黑尔斯。群众认定这两个人是征收人头税的始作俑者,立即将两人当众斩首。跟着,群众跑到多个地方进行破坏,只要他们憎恨哪一个人,这人的宅邸就是攻击目标,如少年国王的叔父兼首席顾问约翰所居住的萨夫瓦宫。泰勒下令不得将任何财物盗走,必须全部捣毁。他们扯下墙上名贵华丽的织物,撕成碎片,然后焚毁或抛入泰晤士河中;珍贵的珠宝被捣碎成碎屑粉末;数百套的华丽衣服被扔进火堆中;全部家具被捣烂和纵火焚烧。当时似乎只有一个人不服从泰勒禁止偷盗的命令,试图暗中将一枚银币放入口袋中据为己有,结果他也被抛入熊熊烈火中,迅即和萨夫瓦宫一同化作灰烬。群众宁愿自我抑制,唾弃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合力将之摧毁。
当时没有什么力量足以阻止这种破坏行动,保卫国王的只有约500名士兵。伦敦大部分较贫穷阶层的人,都同情反抗分子的处境,不加阻拦,所以国王和他那些惊恐万状的顾问人员正面对肆意破坏的叛乱群众,眼看社会秩序快要被毁也无力挽救。最终,农民同意与国王谈判以求解决。但1381年6月那一天,双方在伦敦城墙外碰头时,那些满腔怨恨的人民已不能冷静下来。
年轻的国王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头戴王冠,手握宝杖,虽然一派威严,但看来并未能吓倒对手。国王开口说话时,战战兢兢答应群众所有要求。这次传统上称为“农民叛乱”的反抗事件,最后看来可以和平解决,而泰勒和他的部下亦已胜利在望。但跟着突然发生了一件骇人的事件,导致一场惨烈的大厮杀。没有人知道事件的详细经过,只知是泰勒和理查的一个武士发生争执,还做动武之势,世事难料,泰勒就在混乱中被伦敦市长一剑杀死。
叛乱人群中一片怒吼,随即呈扇形展开,大有发动攻击之势。国王的弓箭手迅速盘马惊弓,严阵以待,大战一触即发。千钧一发之际,一件人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国王不顾一切,突然从贵族群中纵马跑出来。随从、侍卫及左右的贵族都措手不及,未能阻止。国王跑到群众跟前高声说道:“各位先生,你们要的是什么?我是你们的领袖,是国王,大家安静点儿!”在这剑拔弩张的一瞬间,国王单人匹马来到愤怒的群众之前,实在惊险万分,且可能触发屠杀和混乱。但叛乱分子眼见领袖泰勒已死,又见到一国之君的慑人威仪,不由得一惊。国王举起手示意他们安静,群众的情绪也就平定下来了。理查答允听取投诉,消除种种不公平待遇,群众随即散去,凭着国王的果断,得以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的结局很凄惨。各贵族争取到时间整编军队,然后集中武力镇压残余反抗运动。国王纵使同情人民,想帮助他们解除困苦,但无能为力,他所做的保证并没有实现。挂在伦敦桥柱子顶上的,不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首级,而是泰勒的首级,象征“农民叛乱”结束,群众终于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