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国的奥秘Ⅱ
1563800000009

第9章 刘备 “以仁为本”的用人之道(2)

美国人看到一座山,会开一条隧道过去,这是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日本人看到一座山,会拼命爬过去,所以很劳累。中国人看到一座山,会先观察,如果山边有缝,就从缝里钻过去。不必开隧道,也不必爬山;不破坏环境,也不使自己太劳累。这就是圆滑的处事方法,要尊重自然规律。

一个人如果不能快乐地过日子,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不辞辛苦又怎么样?做人本来就应该快快乐乐的。所以我常跟年轻人讲,如果觉得读书太累,就表示你不适合读书。

我很佩服我爸爸,我爸爸从来没有要我一定读书,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反而跟我说,得到60分的人最了不起,有本事让每科都考60分就够了,考那么多分又不能当饭吃。这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学校里把脑袋都塞满,走出学校反而什么都学不了了,只有留下空隙,才能不断成长。凡事想开一点,不要太执著,这样才容易过得快乐。

刘备把诸葛亮请出山,听到的是一个完整策略:前半段是联合东吴抵抗曹操;后半段是兵分两路,一路从西往北走,一路从东往北夹攻曹操。更了不起的是,刘备愿意把所有事情都委托给诸葛亮,自己不管。有时候我们甚至觉得好像刘备并没有在当领导,都是诸葛亮在领导。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刘备并没有马上给他安排职务。因为他没有任何功劳,没有任何贡献,当然也因为关羽和张飞的压力。所以一开始诸葛亮只是刘备的私人顾问,后来他有了好的表现,才正式成为军师。这也是我们可以学的一招,看中一个人可以先请来当私人顾问,看他有没有好的表现,有了好的表现之后,再给他一个大家都认为合适的职位就顺理成章了。

老板把人才请来以后,要先告诉人才,有哪几个人对请他来是比较有意见的。我如果是“空降兵”,也会问老板哪个人将来会跟我过不去。我会去找那个人说:“如果早知道你在这里,我根本就不会来。你这样的人才在这里,根本不需要我,都怪我事先没有打听好。”对方会说:“你既然已经来了,就安定下来吧,不要让我担这个罪过。”我顺势说:“那好,我有一个条件,以后无论大小事情我都要请教你,你来教我。”这样那个人就不会再有意见了。

关键看你怎么设计这个过程,这样的“设计”不是坏事。“设计”好了,你会得到完全没有压力、非常愉快的生活方式。

凡事问孔明:把事情留给最合适的人来做

刘备是按照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来做领导的,跟西方人不太一样。西方人的脑筋是直的,要把事情讲透,才觉得是沟通良好;中国人的脑筋转来转去,很多事情都是点到为止。为什么有些人跟老板说话,会惹老板生气?因为他把所有话都讲完了,让老板没话说了。可是说话的时候,对方有呼应,才有成就感。尽量留些话给对方,才是有效的沟通。

我在台湾交大教书很多年,学生们智商都很高,知识也都很丰富。有一次,我问学生们:“如果你周末回家,爸爸叫你一起去看电影,你会怎么回答?”他们说:“先问爸爸要看什么片。”我说:“你爸爸听了这话以后会怎么样?”他们说:“爸爸听了以后经常是很生气。”因为爸爸觉得孩子是在跟他讲条件。

这就是不懂中国式沟通。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爸爸说要一起看电影,我马上就说好。但是又怕万一是我看过的片子,怎么办?那么先问问妈妈好了。得知要看的电影我已经看过了,我跟妈妈说:“难得爸爸有兴趣去看电影,我们一定要一起去。不过我回来还有很多作业要写,可能要一两点才能睡觉,你们先睡,不用管我。”妈妈说:“你有那么多作业,干吗还看电影?我跟他说不让你去就行了。”这样事情就圆满解决了。

刘备跟诸葛亮很有默契,但也互相“设计”。有一次刘表的儿子刘琦问刘备:“我爸爸想让弟弟刘琮当继承人,继母更是可怕,我该怎么办?”刘备说:“这是你们家的事情,疏不间亲,我不能管。”然后又提醒他“你可以去问问诸葛亮”,因为他知道诸葛亮的沟通方式比自己更好。

把事情留给最合适的人去做是最聪明的做法。现在很多人太热心了,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结果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刘琦去问诸葛亮,诸葛亮也说:“这是你们家的事情,我不能管。”然后刘琦说:“那我不麻烦你,楼上有个宝贝,你要不要去看看?”其实诸葛亮知道他的意思,将计就计跟他到了楼上,刘琦叫人把楼梯撤了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有你我两个人,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吗?”于是,诸葛亮给他讲了春秋时申生、重耳的故事,提醒他逃到外面才能保存性命,留在家里就死定了。

跟老板说话,一般说到差不多就行了,让老板有兴趣去补充,表现出老板也很有智慧。如果你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了,老板心里会想:你怎么比我还厉害,什么都想到了?跟同事说话也是点到为止就好了,让同事感觉到参与感,说不定他的想法比你的想法还好。

这类故事在《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刘备与诸葛亮一方面是老板与部属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们也互相学习,我想这一点很重要。刘备在很多事情上都要问诸葛亮的意见,而诸葛亮每次都是把话说到差不多。

不把话讲透有几个好处:第一,让每个人都参与谈话,大家都有参与感。第二,可以让其他人得到成长。把话讲得很清楚也会让跟你的人不动脑筋,这是在害他,这样他不会成长。人最大的成就是让跟你的人有成就感,而不是自己有成就感。第三,这样说话会留下弹性。因为未来是会变化的,把话讲死了,就没办法适应未来的变化。

刘备的领导特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宽容仁德很好,但是最要紧的还是权宜应变。随机应变不是投机取巧,投机取巧的人不会有好结果,当然不会随机应变也没有好结果。那么,投机取巧和随机应变有什么区别?是投机取巧还是随机应变只有当事人清楚,外人很难断定。外人只能看变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公而变,多半是随机应变;为私利而变,多半是投机取巧。在中国社会里,公与私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刘备自己才能不足,但是他很尊重别人,才能不足又要表现自己是最麻烦的。才能不足不是缺点,有时候反而是优点,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

我常常劝一些总经理不要认为自己有能力就是最好的,可以把各部门经理找来说:“各位都是专业人士,张经理是财务专业,李经理是生产专业,我因为没有什么专长,所以才当了总经理。”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做得更好。当总经理的时候要把自己的专长忘记,这样部门才会产生效能。

请了诸葛亮以后,如果刘备事事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总是想要表现得比诸葛亮强,那么诸葛亮也无能为力。事无大小都问诸葛亮的意见,尊重诸葛亮的意见,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能够把人才请来已经不容易了,能让人才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则更难。大部分老板把人请来以后,都不能让其发挥作用。总经理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各部门经理才会放心地把意见说出来。总经理不能干,反而各部门经理的能力会发挥得更好。

我有一个年轻的朋友当了家具厂厂长,他告诉我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当卡车开进来工人们要把家具搬上车的时候,干部就请示我朋友说:“厂长,同样一部卡车,怎么装才能又多又稳,不出意外?”我朋友很厉害,马上就对这名干部说:“这方面你是专家,还是你来指导。”

常听很多人讲有才能就要表现出来,其实这不一定对。我当预备军官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放假也没钱出去玩,就拿旧报纸练习写大字,后来被人看到了,军中要出板报都要我来写,弄得我非常辛苦。后来我读了《易经》才知道,应该站在不会的立场来会。如果你一开始就说,这件事情我三天两夜就能做完,计划是这样的……所有人都会笑你不自量力。有时候,不说真话的出发点是尊重别人,不是一定欺骗别人。

中国人喜欢自作主张,不太愿意听话,领导要想办法让员工觉得你的决定就是他的决定,这样他才会全力以赴。如果只是领导的决定,他会马虎应付。一个懂得领导的人通常会想办法把自己的决定隐藏起来。这一点刘备做得非常好,看上去他几乎没有什么主意,都是让诸葛亮提意见。

员工问领导任何问题,领导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先反问他的看法是什么,不允许员工空着脑袋来问问题,因为太轻易给员工答案,员工也不会成长。

我的孩子小时候经常问我功课,我都是不给他答案,只是夸他很会问问题,问出来的问题连我都不知道,让他去问老师吧,然后记得把老师的答案也告诉我,让我也学习一下。孩子没办法就只能去问老师了。现在很多家长是孩子一问什么问题,马上努力去找答案,最后搞得自己很累,孩子也不能成长。

尽量把作决定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才是最愉快、最会带人的人。刘备把机会让给关羽,让给诸葛亮,结果自己的成就最大。一个当领导的人,不要处处想着自己表现,要尽量制造机会、提供平台,让员工去表现。

携民渡江:人和是刘备成功的关键

刘备从新野撤退的时候带了一大群老百姓,根本走不快,后面还有曹操的追兵,很多人都劝刘备赶快逃跑,把老百姓丢掉。其实刘备也知道,即使他自己逃也逃不了,还不如带着老百姓一起逃,这样至少表现出了诚意。他看到老百姓死的死、伤的伤,急得要跳水。刘备越是艰难危险的时候,越是不忘记老百姓,所以部属都很用心地辅佐他。

刘备一生以人为本,对每个人都很重视。评价一个领导不要说他“很会用人、很会看人”,哪个领导不会这一套?当你有权有势的时候,自然有人才来找你,自然也就会用人了。关键要看用的是什么人,如果用的都是正人君子,那么这个领导就很了不起;如果用的都是小人,那么领导也就是个小人。

刘备带的人跟曹操带的人气质完全不一样。刘备重视仁义,所以凡是仁义之士自然都会跑到他那里。他很会结善缘,很宽厚,不耍诈,所以人和是他成功的根本。

有的人第一次就职,职位就很高,有的人却要从基层做起。每个人刚进入社会的时候,舞台是不一样的。希望各位安于自己的舞台,好好耕耘,最终会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阶层提不提高其实无所谓,理想、抱负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比较重要。

刘备以感情来领导所有人,知心交心,比一般领导人性化,所以他手下的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人是心理动物,可以问问自己,你是行动追随理性,还是理性追随行动。做出任何行动前,都要动脑筋想一想这样做是否恰当。太多人是用行动来引导理性,这是行动派,做到哪里算哪里;谋定而后动,讲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要先动脑筋,这是用理性引导行动。刘备所有的言行都有理念,虽然他也说错话,也做错事,但是比例很小。

刘备说话永远是先关怀对方,不会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现在很多人都是工作导向,一开口就谈工作,这很不得人心。中国人见面经常不说正经事,而是先问:“你吃了吗?”这不是废话,问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是想试探一下对方现在的心情好不好。通过对方回答这个问题的态度、语气来判断是否适宜与之进行更深入的话题。这是一种谈话技巧,比开门见山要更婉转。

很多人完全受西方的思维方式影响,以为什么话都是表面的意思,其实中国人嘴上说的不一定就代表是心里想的,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方便说出来,所以说话喜欢拐弯抹角。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是有深度的,不需要把什么都说清楚。

长坂坡摔阿斗:危难之中得人心

刘备在待人处事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在长坂坡,赵云从废墟里把阿斗救了回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刘备。刘备把阿斗抱过来,摔在地上,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最高明的领导艺术。他说:“为了这个小孩子,差点害我损失一员大将。”这话内容很丰富,赵云一听,整颗心都沸腾起来。

如果赵云把阿斗给刘备的时候,刘备马上抱得紧紧的,只顾着给儿子压惊就完了。赵云心里肯定想:我为了救你的孩子差点没命,你却只关心你的孩子,以后你们家的事我不管了。其他人也会心寒,他们家的事情怎能再插手?会说话的人,一定要把话说到对方心里。

刘备的手很长,据相书上说,凡是手长超过膝盖的人,都有帝王之相。所以其实他也不会把阿斗摔死。他很会笼络人,处处替别人着想,说话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说:跟诸葛亮说话,站在诸葛亮的立场;跟关羽说话,站在关羽的立场。很多人都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说话,这样没人能听得进去。刘备想要得到四川,跟张松来往,结果把张松的整个心都挖了过去。但他不用甜言蜜语,不是盲目讨好,他的话非常得体,使人听了心里很受感动。

信任赵云:对待下属的正确方式

赵云要去救阿斗的时候,有人向刘备打小报告说赵云去投降曹操了。刘备却坚定地说赵云不是那样的人,不要怀疑他。刘备这样做的结果是,就算赵云真的叛变了,大家也会很感动,觉得刘备实在是心胸宽广。

当初,关羽在曹操阵营的时候,把袁绍的大将文丑杀了,袁绍很生气,说“关羽杀了我的大将,表明他已经归顺了曹操,在替曹操卖命”。对此,刘备完全不相信,他始终有一个信念:凡是跟着我的人,绝不会有二心。这是很难得的,这要靠平日养成的默契,不能靠签合同或者宣誓效忠。让中国人跟你同心协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他认同你,其他任何方法都不管用。美国人只要一本《圣经》,一宣誓,就可以同心协力了;或者签个合同,白纸黑字,大家签字就算数了。对中国人来讲,拿几本《圣经》都没有用,中国人不相信这些,我们只相信志同道合。

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刘备言听计从、礼贤下士。因为他相信诸葛亮的理念跟他相同,也不去防备诸葛亮。记住:我们一生只需要领导少数人,不用去领导多数人,没那个机会,也没那个必要。企业是少数人的结合,不是多数人的集合。选人的时候主要是选理念,理念相同的人就不用怀疑,一定能够志同道合。

借荆州:拖拉的艺术

借荆州、还荆州是《三国演义》里一个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荆州最初是刘表的,“借荆州”是鲁肃促成的。鲁肃的穿针引线功夫一流,如果没有鲁肃,东吴跟刘备不会相处得那么融洽,孙刘联盟也很难形成。

赤壁大战之后,孙权很生气,主要是东吴在打仗,土地却被刘备占领了,所以孙权几次叫鲁肃去把荆州要回来。但是刘备一时又不能归还荆州,那是他唯一的根据地。如果还给了孙权,也就不存在孙刘联盟了。于是鲁肃和诸葛亮就促成了借荆州。既然是借的,那就要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一直纠缠不清。

东吴要讨荆州时,刘备大哭,哭得鲁肃头都晕了,刘备说是因为还不能还荆州,觉得对不起鲁肃,所以才哭的。鲁肃就劝他先不要哭,答应再想想办法。就这样,事情又拖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