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1563900000031

第31章 三国归一统(1)

水镜集团无形无迹,却能够无始无终,永久存在。如果把历朝历代的“水镜集团”连串起来,不难发现各个时代的名称不同,合起来却只有一个,我们把它称为道。

道永远存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不停地发挥作用。初看起来,似乎道来的时候,就会兴旺、茂盛、顺利、发达。道离去的时候,便会衰败、凋零、坎坷、萎缩。实际上,道无来无往,并不会来,也不会离去,而是人自己有来也有往,近道或远道,都应该自己负责。

关羽近道时,万夫莫敌。庞德要和他决战,不过是各为其主。关羽大怒说:“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邪!”便要亲自斩此匹夫,以雪心中恨意。这种骄傲的心态,已经远道。隐秩序自然安排吕蒙专以关羽为目标,斩杀之后,吕蒙也就不久病故离去,并且借重关羽的逝世,来考验曹操和刘备。

曹操果然经不起考验,看见木匣中关羽的首级,面如平日,还不知警惕,开玩笑说:“云长公别来无恙?”结果被关羽活活吓死。

刘备同样经不起考验,因私废公,坚持东征,以致延误了北伐的最佳时机。孔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刘备死后,他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煞是奇怪!

同样一个诸葛亮,刘备活着的时候,神气活现,表现得有如神助。因为这个时期的刘备集团,全力支持他,刘备对他言听计从,加以人才济济,自然能够充分发挥。刘备死后,阿斗刚开始还相当安守本分,不久便宠信宦官,几次刁难孔明,人才又快速凋零,能用的将领愈来愈少。廖化当做先锋,可见补充相当困难。孔明再坚韧不拔,也难有成就。街亭之役,孔明不听众议,也不顾刘备生前的告诫,犯了最大的用人错误,让从来没有领军作战的马谡去担任主将。于是,隐秩序将世界的重心,转移到了曹魏的司马懿父子身上。孔明辛苦栽培的姜维,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蜀汉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

孙权活得很长,由于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始终没有一统天下的宏大计划,一直扮演着重要配角的角色,有时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有时配合曹魏夹攻刘备。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忍不住称帝,国号为吴,三国才正式形成。到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天下,不过短短五十八个年头,还不到一个甲子。但是,《三国演义》从公元184年,中原和边境地区黄巾之乱说起,描述三国的形成过程。隐秩序和显秩序互动变化,算起来将近一百年。这百年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集团势力,相互拼杀。有如各式各样的气球,在空中互相碰撞。为了抢夺市场,谋士们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谋略。战将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把独门的武艺施展出来。最不幸的,是老百姓,生灵涂炭,呼救无门,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每家公司都喊出顾客至上的口号,却毫无忌惮地做出令人不安的广告。货不真价不实,把顾客当做白老鼠,害死人也不偿命。三国既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统一天下,上天只好另辟途径,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由司马炎有样学样,从曹家后代的手中,篡下大位。刘禅首先配合,孙皓也来投降。看起来遥遥无期的一统天下,于焉完成。

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选中司马懿父子呢?这一家人,不都是阴险凶狠、权谋欺诈吗?这样的家风,算近道吗?

道有阴阳的变化:当阳气出尽的时候,阴气便布满了;而阴气布满时,阳气一来后,很快就把阴气逼走。好比社会上好人死得差不多了,坏人便趾高气扬。这和坏人横行霸道一阵子,新生代的好人才会联合起来反抗,是一样的道理。黄巾之乱,逼使东汉王朝改州刺史为州牧,助长了各地方的割据势力。有如总经理为了加强各部门经理的职责,却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于是军阀混乱,皇室有名无实。

曹操依天时据有北方的区域,孙权占地利雄踞江东地区,刘备则因人和而拥有汉中、荆州和益州。三大集团一大二小,加上水镜集团的天下布局,数十年来,把好的人才,全都用光了,也大多报废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坏人出头,使其坏到极点,后代的好人才有翻转的机会。要找坏人,最好的目标是曹魏阵营。

当然,这种转折,人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篡位的次数,堪称史上第一。当时动乱不安,百姓的痛苦指数,也屡创新高。关羽轻视敌人,刘备以私害公,孔明误用人才,都需要受到处罚。何况司马懿父子?司马懿、司马师病死,司马昭被刘禅弄得笑死。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仅三十余年,先后有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的纷扰。一直到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才缔造出盛世近三百年。好人出头或坏人肆虐,实际上都是当代人自作自受所造成的结果。谁叫三国时代,人们不辨是非,盲目地各为其主,把好人全杀光了呢?

因为不能忍一时的气愤,终将造成莫大的失败。

司马懿和周瑜一样,在数度较量之下,孔明好像都计高一筹。但是,他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远比周瑜高明。我们可以说周瑜逆着走,而司马懿则顺着来。同样一位孔明,周瑜把他当做敌人,结果被活活气死;司马懿把他看做高人,从他身上学得很多东西,使自己更安全,更持久!

1张飞死于手下:包容的修养很重要

张飞字翼德,是刘备同乡,和关羽三人,都具有义侠的个性,所以结成密友。但是三人的对人态度,则有很大的差异。刘备年纪稍长,修养的功夫比较深厚,平日少说话,多关怀下人,加上喜怒不形于色,颇得人缘。关羽傲上不傲下,干部以上与知识分子,大多敬而远之,畏惧而不友善,所以他得不到他们的真诚合作。张飞敬爱君子,却不懂得体恤下人,动辄对部属施以鞭刑,并且缺乏防备的警觉性。三人各有长处,当然也各有所短。

关羽阵亡,使刘备大为忧伤,一方面是誓必报仇,一方面则是荆州十分重要,不赶紧夺回来不行。于是就帝位之后,立即不顾一切劝阻,下令起兵伐吴。张飞听说有人主张先灭魏再伐吴,马上奔回成都,要求伐吴以雪大恨。刘备怕他出事,一再叮咛他情绪要稳定,不能鞭打部下,并严厉警告张飞:此取祸之道也。足见兄弟情深,刘备对张飞的了解,令人佩服。张飞回营后,下令军中,限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戴孝伐吴。范疆和张达以限期将届而准备不及,唯恐被责罚,趁机以短刀刺杀张飞,当夜割了首级,向东吴投降。

张飞的个性,害死了自己。这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提示刘备不能为了私仇而坏了公事,更不能性急而乱了大局,可是他还不觉悟。可惜刘备不能会意,只是放声大哭,昏厥于地。醒后仍然执迷不悟,公私不分,不接受孔明再三劝阻和赵云好意规劝,坚持要先伐东吴。

一般人想起张飞,对于他那豹头环眼、黑脸络腮、暴躁无常的鲁莽样子,相信印象都十分深刻。尤其是酒醉之后,喜欢毒打士兵,更令大家常为他捏一把冷汗。

实际上,我们从他入川途中,一路军纪严明,体恤士兵,无犯于百姓,可以看出他智勇双全的一面。到了巴郡,遇见守城老将军严颜,誓死不降,愤怒地表示“西川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时,张飞真的“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立即改变严厉的态度,走到严颜身后,帮他松绑,二话不说便向严颜躬身下拜,诚恳地要求老将军一同辅佐刘皇叔,共立伟大事业。

张飞如果听刘备的警告,不搞什么素服,很可能在东征时助刘备一臂之力,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说不定还有完成的一天。可惜他缺乏包容的修养,部属有错,不能够宽谅,往往在盛怒之下,对部属毫不客气。就算张飞处罚得有理,部属大多也不能服气。恐惧大于尊敬,难免怀恨在心,而想要伺机报复。张飞这种习惯,已经闯祸多次,每次都幸运过关,这次才难逃重要的这一关。上级和下属的关系,最好像刘备那样,做到面面俱到,自然容易产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关羽敬重贤能,但傲气太重,以致看得上的不多,因而得罪许多人。一个人可以有傲骨,不吃嗟来食,称为有骨气,够气魄,但是不要有傲气,因为骄者必败,几乎没有例外。张飞不把部属放在眼里,心中存有谅你不敢对我怎样的不屑,这是部属最难以忍受的。他最后栽在自己部属手中,实在不值得。

2刘备不顾一切伐吴:感情淹没理智者必败

如果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则在人和方面占优。他人缘好,到处受人欢迎,应该当之无愧。他从基层做起,一路向上晋升,对人情世故,非常熟练。他能够赤手空拳,建立蜀汉,完全得力于他的仁义宽厚。

正因为如此,关羽、张飞当年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予了最大的鼓舞和支持,并且历尽艰辛,始终不变。他们这知心之交,不是一般君臣、同人、朋友所能相比。所以听到关羽阵亡,刘备立刻把矛头指向东吴。他明知诸葛瑾是孙权特使,也是孔明的兄长,带着两面不讨好的无奈,前来致意,却当面加以怒斥:“杀弟的大仇,不共戴天!”可见刘备的内心,真的什么都不要紧,只有为关羽报仇,才是第一。

刘备的最大号召力,是以汉室正统自居。一心一意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现在曹丕篡位,传闻汉献帝已经亡故。刘备只知道传承皇帝大位,却不以替献帝复仇为前提,反而急于私务,为关羽报仇,岂不是因私废公,把私人恩仇,看得比公务更重要?孔明所说“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和张飞所说“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两相比较,竟然弃大义而先小义!

当然,刘备的真正想法,是曹丕刚就帝位,一定忙于内政,在形势不稳的时候,不可能采取军事行动。孙权不论是真降假降,曹丕都不会出兵支援。如果以孙权偷袭关羽这一事件,来激发大家的愤怒情绪,全力东征,一举攻下东吴,然后北伐曹魏,公私兼顾,岂不是更加圆满?如果是这样,刘备的假仁假义,就有了明显的佐证。因为,以关羽的感情,来骗取大家的感情,实在不应该。他的情绪管理,一向比张飞良好,现在竟然和张飞一样,被怒气冲昏了头。学士秦宓,对天文地理十分熟悉,向刘备提出时机不合适,恐将失利的看法,惹得刘备大怒要杀他的头。众官求情,刘备才把他关进牢狱。

曹操多方设法笼络刘备,始终没有成功。刘备对曹操,并没有感情,因此表现得十分理智。孙权接受孔明的建议,与刘备联盟,等于助刘备一臂之力,使得刘备结束多年的流浪生活,找到荆州这一块根据地。他对孙权有相当的感情,以致愿意做他的妹婿。甚至于一度差点久居江东,不想回荆州,都是重感情的表现。有这样的感情基础,居然被欺骗、偷袭,对刘备来说,对他的伤害,比曹丕篡位对他的伤害要大。刘备的感情用事,造成他一生当中最大的失败。自作自受,果然谁也挽救不了。

人必须有感情,但是感情不能淹没理智。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理智指导感情,使感情发泄得合理,才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中道”。(中是合理,道即途径。中道,便是合理的方式。)刘备重感情,原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人而无情,人缘不可能好,人气不一定通达。但是张飞守下邳时,为吕布所袭,以致城池失陷。刘备当时并未加以处罚,已经看出他不够合理的一面。当然,关羽投降曹操,彼此离开了一段时间,情况不明,刘备还是毫不怀疑。虽然同样不合理,却由于那时的刘备和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大家不可能加以指责。

3刘备东征惨败:凡事当适可而止

化悲愤为力量的意思,是把悲愤的情绪,转化成为正义的力量。荆州原本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举南下,造成赤壁之战,刘备才有机会占据荆州的一部分。如果早在刘表去世,刘备便以堂叔的身份,辅助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仍然表奏刘琦为荆州牧,就不会产生“借”荆州这种悬案,就会少了许多无谓的争执。后来刘备自领益州牧,也应该居于孙、刘联盟的君子协定,把荆州的一部分归还给孙权。孙、刘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也不致产生偷袭关羽的悲剧。东西两路北伐的计划,说不定会顺利完成。刘备那时候再和孙权好好商量,也说不定形势比人强,整合孙权的力量,共同匡复汉室,达成原先的理想。

现在时过境迁,既然最不想看见的事情,已经发生,再来想这些事情,也没有实质意义。刘备身负重大使命,在这种关键时刻,理应保持高度的冷静,聆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以寻求当前最为合理的决策。即使张飞咆哮公堂,相当情绪化,也应该以领导者和大哥双重身份,晓以大义,要张飞冷静下来,这说不定可以救张飞一命。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先北伐或先东征,由于具有充分的共识,大家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必然有更大的把握,争取到最后的胜利。可惜刘备凭一时的意气,连孔明、赵云的真心话都听不进去。刚开始可能凭着人多势大,把孙桓困在彝陵,大败朱然于江中,使孙权大受威胁。接着老将黄忠中箭受伤,以75岁高龄,战死沙场。五虎大将已去三人,刘备痛不欲生。孙权趁机把刺杀张飞的范强、张达,以囚车遣回蜀营,向刘备求和说:“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等人,是刘备痛恨的对象,现在都已经亡故。只有范、张二人,尚在孙营,特别把他们囚禁遣返。”刘备如果适可而止,双方尚有回旋余地。偏偏他誓必先灭吴,次灭魏,弄得孙吴同仇敌忾,推出陆逊这位年轻的奇才。刘备听说偷袭荆州,出于此人的诡计,更是愤怒,并且和关羽一样,轻视陆逊。于是陆逊故伎再来,先求和,后派遣刺客,然后纵火烧蜀营,和对付关羽的那一套,几乎相同。

刘备识才、育才、用才,都十分高明,但是临阵决敌,就不很擅长。得荆州,是孔明的策略;入川成功,由于庞统的规划。现在自己在战场上,必须随机应变,使得刘备虽然以老兵自居,却不如陆逊这位“黄口孺子”。又因为自己认为颇知兵法,以致移营就凉,而惨遭火攻。孔明听到刘备的决定,也觉得“汉朝气数休矣”而无可奈何。这一次重大的失误,使刘备毕生的理想,毁于一旦。但是刘备并没有悔意,这足以证明他的坚决--先东征再北伐,并非起于意气用事,而是意志坚定。

当时三国的人才,似乎快要用尽。刘备也许觉得,这样下去,就算汉室中兴,大概也难以恢复元气,不如在教化方面,立下模范。至于政治方面,留待后人去努力和解决。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也十分佩服,能够在继承帝位,权力欲望高涨的时刻,做出这样的决定,无论如何,就教化的立场,以义为先,应该是做人的不二法则。关羽、张飞如此,刘备当然不应该例外。

4陆逊忍辱获胜:沉住气才能抓住战机

彝陵之战,双方相持了半年之久。刘备为求速胜,使尽了各种手段。可是,陆逊这位年仅39岁的吴军主帅,始终沉得住气。尽管蜀军一再挑衅,对吴将口出秽言,导致许多将领按捺不住,纷纷要求出击,陆逊还是毫不动摇,不受敌方的侮辱和僚属的激情所影响,展现了高度的忍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