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美国的产业创新中,金融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燃料--钱,世界资本在美国从一个产业转向另外一个产业,而在经济分工中,美国始终掌握着产业中最核心的创新。美国手中也始终掌握着世界最强大的资金,这些资金每日梦想着寻找更高的报酬,通过金融市场,一个个泡沫被吹出来,铁路、电器、汽车、生化、互联网,在泡沫中这些技术的赚钱前景被看成七彩玄幻,但最终在金融市场的引导下变为现实。
当一个夕阳产业落后于时代,核心技术被别的国家掌握时,新的技术便会出现,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有独立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可能赚更多的钱。拆分标准石油公司又能如何,拆分微软又能如何,美国始终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创新能力,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其他国家始终被压制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包括欧洲,也包括日本和中国,只不过,我们更低。
可以复制产业模式,可以复制机械设备,甚至可以复制软件源代码,永远不可能复制的是第一次的创新!
如果复制、拷贝甚至盗窃核心技术真的可以强国,如果真的以为通过拆分别人产品领悟创新真谛,那么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弱小的国家了,再穷、再小的国家也会有天才。
引领创新的,是金融;决定创新的,是教育。
面对西方列强大清朝有人提出“富国强兵”,可从来就没人提国“富国强民”。孙中山曾向李鸿章谏言,西人之所以船坚炮利是因为“人能尽其才,货能畅其流,地能尽其用”,唯独追求船坚炮利是舍本逐末。
没有富足的人民,哪来强盛的国家;没有富足的人民,怎么会有勇猛的士兵;没有富足的人民,又凭什么称雄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甚至日本在强盛之前都是率先发展教育,日本甲午赔款相当一部分用于国民教育。昨日风流不可述,今天,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前10位,8所是美国院校,其余两所则是大学的滥觞,牛津和剑桥。
以此克敌,何功不建?
大概还不能称呼这个逻辑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政策规定这些,这些是每一个人的行为理念:一代人会比下一代人更幸福。
美国政府做的最多的事情,不是试图引导产业资本,而是放任自流,给创新以空间。但是在教育方面,从来都是毫不含糊,即使南北战争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一样要颁布《莫里尔法》,各州每入选一名联邦议员就要赠与本州学校3万英亩土地。
即使存在金融危机,1929年那样的风暴也未能击溃这位世界经济新秀。因为,这种教育体制给予人类一个公平起点,如果经济体制的遴选过程公平,优秀人才胜出就是必然,最后也必将经历持久的繁荣。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个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即使最底层的人也有机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踩七色祥云,最后成为齐天大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王侯将相有种,绝大多数人也就断绝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要说创造财富、不要说稳定、更不要说创新,全社会都会围着财富存量在争斗,所有的一切就会变得没有规则,这时候,维系整个社会的刚性链条能存在多久都成为问题。
于是,我们会看到暴戾、每一个人都不会感觉幸福,穷人不幸福、有钱人不幸福、官不幸福、民就更不幸福。
当然,也有其他途径能过上好日子,比如,抢劫。
中古时代,西班牙就抢劫美洲大陆为生。对国家战略而言,能出门抢劫别的国家也算一条路,抢劫自己人却绝对不可能造就世界强国,因为,被剥夺者不可能比剥夺者更强势,因而也就只能是恶性循环。
90年代初的东南亚,正是这样一个体制:现有制度框架本身就具备掠夺性,只有进入体制内机构才有掠夺的可能,当掠夺已经成为习惯,这种制度就很难打破自身循环。这种所谓的高端只能维持极少数人过上富足生活,因为,没有创新,国民财富总数就是一定的。
创新必然会分割利益格局,而现行制度框架的本质,就是不允许这样做。技术创新,靠的是利益激励;制度创新,同样也需要利益激励。然而,制度创新要远比技术创新艰难。在一个给定的利益格局下,需要变革利益结构的人恰恰不可能去变更现行制度。而对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人,即使有很强的能力,改变制度的成本肯定高于跻身于现行制度的成本。
创新,难以为继;危机,就成为必然。所以,金融祸水就会向东流!
所以,尽管我不能提出一个解决危机的方案,但是,我可以提出一个相信大家都不会骂我的办法:中国教育经费应该增加,尤其对北京外国语大学!
跋
并非结局
昨天被倒掉的牛奶,就如同今天倒下的雷曼兄弟,两者并无二致,都是因为创新的潜力耗尽,只不过一个是工业革命,一个是信息化。
换了一个马甲,就认不出来了?
既然认出来了,那么,人类如何才能避免经济危机?我用了一本书的内容废话,其实,就为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金融将引领世界走向何方呢?等下本书,再跟您细聊。
全球金融海啸源于次贷危机,全世界人民都跟着美国倒了大霉……,所以,有人说次贷危机是一场阴谋。
这事,没有。
搞垮自己,就为拖累别人?闹这么大动静,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终于过上穷人的日子?破产,顺带剥夺别人?大概只有为吸引眼球才提出这种思维,这是古龙《绝代双骄》里一个典型的恶人“损人不利己”--白开心。
就算美国统治者有这个贼心,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全世界广大人民也不会答应!
说次贷危机不是阴谋,是因为金融根本没有这么大的魔力。次贷仅仅只是一种融资模式,一个融资模式就能搞垮全球经济,留你何用?
万事万物,有因,才有果。全球金融海啸,也如此。全球金融海啸只是一个马甲,如同一个幽灵,它早就游荡于世界了。
在国家战略中,只有白痴才这么干。
说次贷危机是场阴谋,太高抬阴谋者了,也太高看金融了。
说危机不是阴谋,是因为金融根本没有这么大的魔力,次贷只是一种融资模式,也只是诱因,如果金融的破坏力真的这么巨大,要它何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莫非,金融就为制造危机?
现在,分析这场危机的文章铺天盖地:有人把格林斯潘拉下神坛,非难20世纪末期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为本次危机埋下祸根;有人痛斥美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信用消费透支了美国的未来;有人将祸端寄存到华尔街,指责无良的投资银行家,唾弃毫无用处的金融工程模型……
这些,都对;这些,又都不对。
说对,是因为这些都是诱发危机的原因之一;说不对,是因为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引爆危机,更不可能诱发全球金融海啸。与其他金融海啸职业写手相比,我并不深邃。在这里,我也只能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给出一个更宽泛的视角。
去掉细枝末节,勾勒出一个危机的骨架,或许我们能有新的认识:
……→经济繁荣→流动性宽松→房价上涨→发放次贷→对冲风险(CDO等衍生债券)→房价下跌→次贷损失→对冲衍生金融工具损失→市场信心下降→金融机构倒闭→流动性紧缩→实体经济下滑→大型企业崩溃→全球经济危机→……
这个流程在现有作品(文章)并不少见,大家都知道。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在我们勾勒的骨架之前之后都有“……”这个符号。加入“……”,是因为这段时间大家感觉正好,因此更少有人注意到。
万事万物,有因,才有果。金融海啸,也如此。
现在,让我们顺着这个逻辑回到工业革命之前,在第8章我们曾提到过一个名词“生存经济”,现在,让我们温习一下。
生存经济中不存在金融或者经济危机,这个时候人们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市场的激励作用可以完全忽略,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激励。倒是组成集体抵抗自然(异族)的激励非常强,于是我们有了氏族,有了部落,最后有了领主乃至国家。
如果用当代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可以说这个时代人类的需求具有无限弹性,因此,无论生产什么,人类都能消费掉。
于是,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历史中有了集权式的秦汉和罗马帝国,蒙昧时代,集权是抗衡自然的最佳途径。
东亚始终在一个“集权-崩溃-集权”的圈子中循环,国家政权始终是最有力的主体,于是东亚人更相信力量(权力)是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确实,东亚自古不存在经济危机,那是因为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我们始终没有跳出生存经济的限制,没有市场,何来危机?因为没有创新引导投资,获得财富的唯一渠道就是诈骗或者掠夺,所以我们有了“无商不奸”, 所以我们说“窃国者为诸侯”。当被掠夺者进入绝境,那就是农民的反叛与战争,这种经济循环的表现形式更为残酷,残酷到是战争,要死人,甚至灭族。
西欧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孕育了城堡封建模式,由于没有任何一方具有压倒性优势,所以,必须在规则之内武力竞争,于是,西欧有了骑士一对一决斗;再往后,有了交易中的公平契约,西欧人希望在竞争中获得收益。
市场竞争需要超越对手的实力,最大的长期获利方式就是创新!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政治体制,西欧都沿着这个轨迹前进,所以在西欧率先出现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完整的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因为无论技术还是融资方式创新都能取得竞争优势。终于,在中世纪结束的时候,这种竞争体制率先突破了生存经济藩篱,创造了辉煌的工业革命。
也是在这一刻,种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
要想领先于竞争对手就必须不停创新。但是,创新是艰难的,无论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一个循序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重大的创新才显得有意义,重大创新才有可能改变世界。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自己恐怕会疯掉,早晨起来昨天的知识、生活习惯就已经全部过时。
因为创新艰难,每次创新成功能带来的都是巨大利益。其后,模仿者会蜂拥而至,投资新产业、投资新产品……创新会由此改变人类生活,比如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技术,但任何一次创新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创新开始时候生产奢侈品,进而成本会降低,等到创新普及到草根大众的时候,创新的使命就基本结束了。
理由很简单,已经没有市场再创造利润了。
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有了产能过剩,于是我们看到了西方初期经济危急中被倒掉的牛奶,被砸掉的机器和产品。用马克思的语言来解释,经济危机的成因就是人民购买力极度萎缩,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有效需求不足。确实,相对于过剩的生产能力,无论是购买力还是有效需求都已经无法满足。
这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这被称为“延续型毁灭”,直白的语言就是“气数已尽”,于是只能毁灭。即使创新毁灭了,投资还要继续,前期的利润还要寻求更多的收益,流动性过剩便会出现。没有产业投资渠道,钱会去哪里?
答案是:泡沫。
当然,泡沫还会继续创新神话,虽然事后看简直是痴人说梦,比如制造永动机,比如制造聪明基因,比如制造变形金刚……
泡沫很漂亮,也有很多种,但结局无一例外只有一个:破灭。
泡沫破灭了,人还得生存,还要继续创造财富,如果不能创造,那就必然转向掠夺。这才是人类最悲哀的事情,毕竟我们是人,是人就要寻求更好的生存,得不到增量,就要瓜分存量。
这种抢夺发展到极致,就是战争,目的和手段只有一个:以钱换钱。
于是,我们有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了两次伊拉克战争,……战争会毁灭既有的财富,也会改变财富分配,当然也能为过剩的产能创造需求,于是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能大发其财。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灵长,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制造工具,也就是说人类具备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而改变世界的动机在于获得更多财富,也就是经济学中的理性。当被掠夺者已经一无所有,创新的收益便会超越掠夺,人类终究会明白靠瓜分存量是不能发家致富,也不能在战争中延续生存。
此时,创新会再度来临,人们会再度抛弃原有生活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在经济理论中被称为“创造型毁灭”,直白的语言就是“以旧换新”,于是经济会再度繁荣。
脱离生存经济一百多年来,东西方这种金融危机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
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东南亚始终依靠出口导向型战略、依靠模仿型创新、依靠劳动力优势。说难听点,这种方式是捡破烂,然后通过掠夺本国劳动力红利(廉价)进行出口加工,说到底还是原有的掠夺模式,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一旦模仿型创新优势耗尽,那无疑同样会产生流动性过剩……,剩下的就是危机了。
而次贷危机,内核与1929年危机并无二致,都是因为创新的潜力耗尽,只不过一个是工业革命(催生了电气技术)潜力耗尽,一个是信息化创新能量耗尽。必须依靠人类理性形成新的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结束本次危机。
昨天被倒掉的牛奶,就如同今天倒下的雷曼兄弟,两者并无二致,都是因为创新的潜力耗尽,只不过一个是工业革命,一个是信息化。
换了一个马甲,就认不出来了?
既然认出来了,那么,人类如何才能避免经济危机?我用了一本书的内容废话,其实,就为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就一句话。估计看完全书,您已经能接受了:危机永远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还会有;没有危机的地方是天堂,是共产主义社会。
全书史料内容源自正统学术资料,解析评论全部本人杜撰,您要是看懂了,就当看懂了,您要是看不懂,就当我胡说吧。
那么,金融将引领世界走向何方呢?等下本书,再跟您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