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做法:为了避免发生食物中毒,无论是生食品还是熟食品,最好当天购买新鲜的,食品要烧熟煮透,防止外熟里生,禽蛋类食品必需彻底煮沸8分钟以上;食用熟肉制品之前最好再高温处理一次,杀死可能污染的细菌;对于水果和凉拌菜,要用清洗剂清洗干净;生熟炊具要分开,注意洗刷、消毒,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炸食物的油不可反复用
日前,台湾抽样检查发现,许多快餐店同一批油会反复使用,4~7天不会更换新油,甚至一锅油连续用上14天。
不仅快餐店、小食店,因油炸食品耗油多,而炸食物的油反复使用。很多家庭也因怕浪费,便把炸给食物的油保留下来,下次再用于油炸食物或者炒菜。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油反复加热后会产生有害物质,损害人的胃肠道,阻碍营养物质吸收。所以,饮食专家建议大家使用新鲜油制作的油炸食物。同时,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规定某些快餐企业,炸薯条的油不要反复用。
研究表明,当食油温度达到25~30℃时,就会产生多种形式的有毒聚合体。做动物实验发现其中的单、二聚体易被肌体吸收,使大鼠出现肝肿大损害以及中毒死亡。一般含亚麻酸多的豆油、芝麻油特别容易形成有毒的环状聚体。同时油脂在高温下氧化过程加快,营养价值降低,气味刺鼻,还会形成热氧化聚合物,阻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甚至破坏蛋白质中的营养成分氨基酸。
所以,为了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反复使用和长期存放炸过食物的油,应将它尽快用完。另外,从外面买的油炸食品自己可以通过色泽辨别油是否新鲜。新鲜食油炸出的食物呈金黄色,如果你买到的麻花、炸鱿鱼整体黑乎乎的,且附着黑色“锅烟”,可能为经过多次加热的“回锅油”。
炖骨头汤时不加食醋
在以往的一些科普书上,总是介绍在炖排骨汤时加点醋,以有利于动物骨头中矿物质的逸出,尤其是骨头中的钙离子的逸出相对更多,使人们在吃骨头汤时摄入更多的钙。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烹调做法并不科学合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在炖骨头汤时不加食醋,逸出的各种矿物质元素是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而如果加入食醋,尽管可以使矿物质元素和钙元素的逸出量略有增加,但所逸出的在部分元素在酸性环境中,被转变为无机离子的形式存在。机体对无机离子形式的矿物质元素,对这些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将大大降低。
据有关科学实验证明,矿物质元素的有机络合物被吸收的数值,比无机离子大3~4倍。所以,在炖骨头汤时还是以不加醋为好。而正确炖骨头汤的方法,是采用文火慢炖的方法,以使骨头中的矿物质逸出量大为增加,有助于机体对这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不要烹调活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认为活鱼的营养价值高,把“活鱼活吃”奉为上等菜肴。其实,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无论是从营养价值上看还是从食用味道上看,活鱼或刚死的鱼,都不是食用的最佳时间。
鱼死后,体内组织仍继续进行着一系列的变化,其变化大致分为僵硬、自容、腐败等几个阶段。
鱼一旦死去,鱼体便渐渐僵硬,在僵硬前和处在僵硬阶段的鱼,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吃起来肉质较硬,不利于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当鱼体进入高度僵硬以后,即开始软化,进入自容阶段,鱼体内的蛋白酶使蛋白质渐渐分解为人体容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此时鱼质松软。易于消化,味道也相当鲜美。
经过合理冷冻的鲜鱼,一般都处在自容的阶段,食用价值并不比未经冷冻的鲜鱼低。
清洗储藏
冻肉科学解冻
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的冷冻鱼、畜肉、禽肉等肉类,在用的时候,有的人常常用热水冲泡解冻后立即烹调,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这是因为肉类食物在速冻的过程中,其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迅速冻成了冰,形成了肉纤维与细胞中间的结晶体。这种汁液的结晶体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蛋白质和美味物质。如果用热水解冻,不但会失去一部分蛋白质和其香味物质,更主要的是会生成一种称为丙醛的一种强致癌物。所以,冻肉一定要用冷水解冻或使其缓慢地自然化解。方法有3种:
(1)自然解冻。把冷冻的肉类,先放在室内几小时,然后再使用。
(2)放在冷水中解冻。把冻肉放在冰箱冷藏室内数小时,而后再取出使用或是将冷冻的鱼、畜肉、禽肉类等食物放在冷水中浸泡或放在4℃~8℃的地方,使其自然解冻。
(3)用微波炉。解冻时,一定要逐步加热。一开始要先加热两分钟左右,然后根据肉解冻的程度再确定加热时间,直到完全解冻。切忌一开始就加热10分钟,这样容易破坏肉类营养成分。冷冻前,应先将肉切成小块或将其压成“饼状”,将肉类切成小而薄的小块,够一餐的分量即可单独装一袋;或者将排骨等带骨的肉类平铺为“饼状”,再放入冰箱。这样解冻时就可增加冻肉的受热面积,能避免受热不均的现象,以此加快解冻速度。
(4)用盐水或醋解冻。方法是把冻肉先放在冰箱冷藏室1~2个小时,冷藏室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可以先软化冻肉。然后可将肉放在盐水里,过一段时间后冻肉将彻底解冻。这是因为盐水可以加速冰的融化,而且不会滋生细菌。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自来水不适宜解冻冻肉。此外,还可以将肉蘸少许醋,以加快解冻速度。
在水里切洋葱不会流泪
常下厨房的人都知道,切洋葱的时,一股浓烈的气味总是刺激着眼睛,让人“泪流满面”,很不舒服,也不雅观。但是如果把洋葱放在水里切,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洋葱内含有一种叫做“丙硫醛氧化硫”的物质。当洋葱切开后,这种物质迅速挥发出来,在人的眼睛里生成低浓度的亚硫酸,刺激人的眼球而摧人泪下。但丙硫醛氧化硫极易溶解于水,切洋葱时,在身边放一盆水,使丙硫醛氧化硫刚一挥发出来便被水溶解,进入眼内的丙硫醛氧化硫数量则相对减少,就会减轻流泪的程度。若将洋葱放到水里用刀切,则完全可避免眼睛流泪。
另外,把洋葱用薄一点的塑料袋装好,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待洋葱凉透但尚未结冻时,取出洋葱,或者把洋葱放微波炉稍微加热几秒钟,经过这两种方法处理的洋葱皮好去,切起来也不刺眼;或是在通风口、水流下或在密闭容器内切洋葱。实在不行还可以戴泳镜。
科学健康的洗菜方法
蔬菜表面上的尘土用清水即能洗掉,但部分残留在蔬菜里的农药却不能轻易除去。在饮食中而它又常常是残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如何才能清除掉它呢?方法有以下几种:
(1)淡盐水浸泡:一般蔬菜先用清水至少冲洗3至6遍,然后泡入淡盐水中浸泡1小时,再用清水冲洗1遍。对包心类蔬菜,可先切开,放在入清水中浸泡2小时,再用清水冲洗,以清除残留农药。
(2)碱洗:先在水中放上一小撮碱粉、碳酸钠,搅匀后再放入蔬菜,浸泡5至6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干净。也可用小苏打代替,但要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到15分钟左右。
(3)用日照消毒:阳光照射蔬菜会使蔬菜中部分残留农药被分解、破坏。据测定,蔬菜、水果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有机氯、有机汞农药的残留量会减少60%。
(4)用开水泡烫:在做青椒、菜花、豆角、芹菜等时,下锅前最好先用开水烫一下,可清除90%的残留农药。
(5)用淘米水洗:淘米水属于酸性,有机磷农药遇酸性物质就会失去毒性。在淘米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用清水洗干净,就能使蔬菜残留的农药成分减少。
淡盐水、碱、开水、日照、淘米水等都有较好的消毒与去污的作用,有效去除残留的在蔬菜中的农药。
吃土豆要先削皮
土豆,又称马铃薯,是人们常吃的食物。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有关专家提醒,吃土豆之前一定要削皮,否则可能引起中毒。
土豆里含有一种有毒的配糖生物碱——龙葵素,而且这些有毒化合物几乎全部集中在土豆皮里。烹调带皮的土豆会使这些有毒的纯合物从土豆皮移向土豆果肉,即使把土豆带皮煮熟后再剥皮,也可能把皮里约10%的配糖生物碱传给贴近的果肉。
食用大剂量的配糖生物碱就会引起中毒,轻则口干、发麻、恶心、呕吐、腹泻,重则发生麻痹、抽筋、发烧、昏迷等症状,孕妇吃了有毒的土豆还可引起流产。
削掉土豆皮,可以去除集中在土豆皮里的配糖生物碱——龙葵素,以防吃土豆时中毒,保证饮食安全。
同样,发芽的土豆中也含有龙葵碱,其含量最高达0.2~0.4以上时,就有发生中毒的可能.龙葵碱中毒的潜伏期为30分钟至3小时,患者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热吐泻,导致脱水,解质紊乱,血压下降。引外,可此起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着可因心脏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发芽的土豆也不可食用。
另外,煮土豆如果火候太急,会造成土豆外层烂而内里生,只有用温水文火煮,才能里外均匀熟烂。
如何去除辣味
平日里做菜,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切完辣椒后,手像被火烧了一样疼,火辣火辣的。辣椒中产生辣味的物质是一种统称为辣椒素的辣椒碱。切辣椒时,辣椒素沾在皮肤上,会使微血管扩张,导致皮肤发红、发热,并加速局部的代谢率。同时,还会刺激痛觉神经,这就是我们平时觉得烧手的原因。一般认为,这是由辣椒素使皮肤的神经末梢发生化学转化而导致的。
这时,有些人会用冷水冲洗,但这只能稍微缓解疼痛,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即使手没有疼痛,但稍一大意就会把辣椒素搞到自己眼睛里甚至是婴、幼儿眼睛里。那么,怎样快速、有效的去除手上的辣味呢?可以用涂抹酒精、食醋,热水洗手等方法去除辣味。
这是因为辣椒碱可溶于乙醇及碱性水溶液中,但不溶于冷水。在工业中,提取辣椒中的辣椒碱就是用食用酒精作为浸取剂的。因此,根据这一原理,在生活中,可以采取涂抹酒精的办法溶解手上的辣椒碱。切辣椒后,可用酒精棉球单方向擦手,然后用清水洗手,再擦干,连擦三遍至症状缓解即可。另外,还可用少量食醋洗手,这是因为,食醋中的主要成份是醋酸,可以和辣椒碱中和,除去辣味。如果没有医用酒精也没有食醋,用热水洗手也不错,因为辣椒碱会在高温下产生刺激性蒸发,虽然不如酒精和食醋,但效果比冷水要好。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可在切辣椒时,可以用手指肚按着辣椒,而不是用指甲掐住辣椒,这样,手就不容易被烧到了。
此外,如果吃了辣的东西,感觉火辣辣的,难以忍受时,就往嘴里放上少许盐,含一下,吐掉,漱下口,辣可以得到缓解,也可先用清水漱一下口,再咀嚼一点干茶叶,口中辣味即可清除。
蒜臭味的3个“克星”
生活中,不少人都很怕吃大蒜,因为每次吃完,嘴里都会有一股蒜臭味,久久不散。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和一特殊的场合,会对我们的形象大打折扣。其实,我们身边一些常见的东西,都是大蒜味的“克星”,可以解除这一烦恼。
牛奶:吃大蒜后的口气难闻,喝一杯牛奶,大蒜臭味即可消除。牛奶中的蛋白质会与大蒜发生反应,就可以有效去除蒜味了。喝牛奶时,注意要小口慢咽,让牛奶在口腔中多停留一会儿,而且最好喝温牛奶,这样效果会更好。
柠檬:性酸,味微苦,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的功效。可在一杯沸水里,加入一些薄荷,同时加上一些新鲜柠檬汁饮用,可去口臭。
柚子:性酸,味寒,可治纳少、口淡,去胃中恶气,解酒毒,消除饮酒后口中异味,有消食健脾、芳香除臭的功效。取新鲜柚子去皮食肉,细细嚼服。
不要将鲜牛奶冰冻
牛奶冰冻后,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等营养物质就会发生变化,出现明显不均匀的分层现象。通常上层为含脂肪较多的松软物质,中层是含大量蛋白质和乳糖的白色核心,下层则是乳固体物质和大部分蛋白质,而周围是紧密而透明的冰晶体。这种冰冻的牛奶,待解冻后,可析出凝固状沉淀物、上浮脂肪团,并出现异常气味等,其营养价值也随之下降。因此,存放牛奶的温度,以不低于0~3℃为宜。
牛奶同时亦不适于高温长时间加热,冬天喝牛奶可以加热到40-50度味道香浓且易于消化吸收。
啤酒不宜在冷冻室储藏
曾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吃饭时从冷冻室里向外拿啤酒,酒瓶突然爆炸的事情,当事人炸到右手的血管和神经,虽然及时到医院进行了缝合,但是仍有两个手指失去了知觉。
啤酒瓶是怎么爆炸的呢?
据专家分析,啤酒整瓶放在冷冻室里冷冻,温度骤变是导致啤酒瓶爆炸的一个重要原因。啤酒是经过气体加压制成的饮料。在冷冻中,由于体积膨胀造成进一步加压,极易发生爆炸,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啤酒冰镇后饮用,别俱风味,是因为其最佳温度保持在8~10摄氏度左右。在此温度下,可以使啤酒的各种成份协调平衡,给人一种最佳的口感。但是啤酒不能冷冻保存。啤酒的冰点为~1.5摄氏度,冷冻的啤酒不仅不好喝,而且会破坏啤酒的营养成份。因为啤酒是一种含有高糖、高蛋白的营养饮料,存放温度太低时,其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分解、游离,使酒液变浑,出现颗粒状或絮状蛋白沉积物。这不仅影响了啤酒的色、味,而且使其中的营养受到损害。
因此,在夏季,冰镇啤酒的温度最好是在8℃左右,最低也不能低于~1.5℃,即啤酒的冰点。以免影响啤酒的营养价值和避免酒瓶爆炸的危害。
不可低温保存罐头
在日常生活中,把罐头放进冰箱里保存是大多数人的习惯。都以为这样可以保证罐头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其实不然,这样做虽然可以低温保存食品,减少细菌的污染和繁殖,但是却不能有效地防止另一种有害物质——铅的摄入。
铅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害的化学元素,如果人食用它超过了一定数量就会中毒。铅中毒对人的血液、神经、泌尿、生殖等系统危害极大,能引起贫血、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等症状。根据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的分析,人们由饮食摄人的铅量,有40%来自焊锡密封罐头的焊铅。除了罐头制作过程中焊铅封罐时混入微量铅以外,食用者打开罐头未吃完,封罐处被食物汁液腐蚀,致使游离的焊铅混入食品,也是铅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有人对25种罐头食品,在冰箱里进行开罐后低温保存实验,结果发现,除了低酸性食物(如猪、牛、鱼肉罐头)的含铅量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的罐头食品含铅量都有明显增加。其中,铅量增加最多的是水果类罐头,在开罐存放60天后,食品中的铅含量增加了20倍左右。
因此,罐头不宜放在冰箱里低温保存,特别是开罐后的罐头。最好的做法是,即买即食,即开即食,杜绝细菌和铅的侵入,以保证饮食卫生与安全。